“我爸的微信名,透露了他仅剩的梦想”
你很难捕捉到,一个 50 岁,有 3 个孩子,没怎么出过省,每天回家前要在车里抽两根烟才能下车的中年男人,心里也藏着这样一份憧憬。
“在路上”这三个字,好像依然有着它的魔力。尽管,它也正在远离我们的生活。
出发的理由也不是因为感觉太好,而是不得不。再不出发就会迟到,再不出发就来不及了。
于是我们的目的地慢慢变成了:
广州 3 号线人挤人的地铁,
京沪高铁上此起彼伏的工作会议,
永不断联的手机和永不熄灭的电脑屏幕,
还有越背越重的房贷、车贷……
生活平等地磨平了我们想去的每一条路,磨掉了我们曾挂念的每一个诗和远方。
某种程度上,我们失去了「在路上」的力气。
在路上是需要力气的,而且需要很多。
需要充沛的精力。
《末路狂花》里,做餐厅服务员的路易斯和家庭主妇塞尔玛,想开车出去旅游散心。一个要请假,一个要征求家人同意,要大包小包收拾东西,要给家人留好字条,留好食物。
所以当我们想起这三个字的时候,第一反应就是:这是一项年轻人的活动。
属于曾经那个很敢想,也很敢做,没有束缚,也没有压力的我们。
郑钧年轻时写《私奔》,要奔向的是「最」遥远城镇,要做的是「最」幸福的人。在字里行间透露的,都是决绝,有种一旦上路,便要义无反顾的感觉。
MV 里他留长发,躺在地上弹吉他,嘶吼着唱:
我梦寐以求,是真爱和自由。
电影《在路上》里的主人公萨尔,曾有句著名宣言:
因为“在路上”,不仅澎湃,而且必要。
当我们活在一种越来越确定,越来越规律的生活里时,我们才更需要“在路上”,我们才更渴望“在路上”。
很欣慰的是,我们也能找到当下「在路上」的解法。
我想起几年前,郑钧又一次举办了《私奔》演唱会。
我们以为他会在某种程度上妥协,会失去那些义无反顾的勇气,会同样被生活打磨,然后停下脚步,不再追求上路。
但他对自己的定义是:“二十多岁时,我被生活驾驭着,现在,我知道了怎么驾驭生活。”
这也是我今天想说的。
当随着生活的压力渐重,日常的繁琐累积,而我们也总是以回望的姿态去面对青春时,该以什么样的形式再次寻回“在路上”的那种兴奋呢?
是有办法的。
因为驾驭好自己的生活,走在自己的节奏里,给自己偶尔开车出去的出逃和喘息,就是属于我们的另一种“在路上”。
依旧想私奔;
听到《Blowin' In The Wind》依旧想出发;
依旧会为骑行到拉萨、坐公交到漠河、搭车到柏林这类故事动容。
但我们也有更近更现实的“在路上”。承认未知的生活仍然对自己有吸引力,或许是一个好的开始,而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抵达尽可能远的远方,也是一个不错的过程。
总之,就是要仍然相信“在路上”的力量,也相信自己随时可以上路。
就像《白日梦想家》里的男主沃尔特寻找他要冲洗的第 25 号底片一样,你也不要放弃去寻找自己的第 25 号底片。
因为你最终会发现,那个最重要的底片,一直是在路上的你自己。
所以,去看看世界,去面对危险。
去打破局限,去拉近距离。
去找到彼此,去感受一切吧。
这是在路上的意义。
这更是生活的意义。
在路上,是一个有着永恒魅力的词。无论你正处于人生的哪个阶段,都要相信仍有一个未来值得期盼,也总有无数条还未曾踏足的路需要去走一走。
无论是作为“颜值旅行家”所带来的美学体验,还是融合了科技、时尚与舒适的驾驶体验,都力求让你的一路更加舒心,也更加切身地体会到自由所带来的新鲜与兴奋。
因为,“在路上”最重要的不是到达,而是勇敢出发并享受未知的过程。
撰稿:拂晓星
视觉:葵子
责编:许无
部分素材及图片来源:杰克·凯鲁亚克《在路上》;电影《末路狂花》《白日梦想家》《在金星重逢》;剧集《我的解放日志》;北京晨报:《郑钧变宅男享受幸福生活 将全国巡演“私奔”》
上人生的旅途罢,
前途很远,也很暗。
然而不要怕,
不怕的人面前才有路。
——鲁迅
答案在路上 自由在风里 ↓↓↓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