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转型,没那么难
第 8449 篇深度好文:5733字 | 15分钟阅读
生命有周期,有时潮起,有时潮落,晶体智力会取代流体智力。在生命中的多产、丰收时节,你从一条曲线跳到另一条曲线,你开始正视自己的成功瘾,你舍弃了生活中无关紧要的世俗羁绊,你开始思考死亡,你建立人际关系,你进入林栖期。
不幸的是,生命中的潮落也非常可怕,困难重重——它甚至可能像某种中年危机。从前努力创造的一切好像都离你而去。因此,你很难将它看成一次机遇,而将其视作一场悲剧。
实际上,你人生中最大的转型不一定是一场危机或一段低潮,而是一次令人兴奋的冒险,其中充满了你从未意识到的机遇。
一、转型期
中年转型令人痛苦、恐惧,这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儿。在14世纪创作的《神曲》中,但丁曾经精彩地描述这种很多人都经历过的恐惧:
人生之旅行至中途,
我发现自己步入一片幽暗森林,
因为正确的道路早已晦涩难明。
心理学家用“转型期”这一专有名词来形容令人不快的人生转型。它是指一个阶段的事业、组织、职业道路和人际关系向另一个阶段过渡。
2020年,作家布鲁斯·费勒写了一本畅销书《转型中的人生:我的转型,我做主》(Life Is in the Transitions:Mastering Change at Any Age)专讲转型期。他告诉我,他对转型期的兴趣始于自己在癌症治疗中所接受的衰弱疗法,当时他才40多岁,随时可能会面临死亡,而家里还有嗷嗷待哺的孩子。
事后他称这段时间为“人生巨变”,生病几乎改变了他对所有事情的看法,当然,最终他也对生活和工作有了更深的感悟,并学会了感恩。
在书中,他采访了数百位经历转型的人,发现平均每18个月他们的人生就会发生一次重大的改变,像他这样经历了人生巨变或者职业转型的,也大有人在,无论这种转型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大部分转型都是被动的,毕竟人天生就不喜欢改变,尽管如此,转型也是可以预期的。
一直以来,传统智慧都在教导我们,变化乃人生常态。斯多葛派哲学家马可·奥勒留说:“宇宙是流变,生活是意见。”
佛陀经常谈到万物无常,即梵语中的“虚空”。他教导世人:“无常是因缘法,始于生,归于灭。”万物皆流,无物常驻,变化是宇宙的核心特征,然而,变化又令世人焦虑不安,这可真是莫大的讽刺。佛陀教导,要想得到平静,就必须接受生命和存在的无常。
平静地留意、接纳每时每刻发生在自己身旁的变化,很多关于生命无常的冥想几乎都采用了这种基本形式。例如,当你的想法从一个主题转到另一个主题时,留意思想和感知的不断变化,但不对之做出判断。
感受自己的呼吸,也许还有脉搏,想象细胞的分裂和死亡、头发和指甲的生长等你感受不到的变化。想想世界上正在发生的、你看不见但你知道正在发生的变化,比如一个人从生到死的一辈子,又比如地球绕着太阳转,月亮绕着地球转。无常就是纯粹的自然状态。
转型很难熬,个人转型更难。对成年人来说,尤其让他们煎熬的是,他们要跨过两个完全不同的生命阶段之间的过渡阶段,因为他想不明白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正如一位管理学者所言,“不能成功跨过过渡阶段的员工会经历持续的身份认同危机,他们放不下往日的自己,又无法拥抱新的、改变后的自己,认知和感情都被失落感耗尽”。
我敢说很多读者都有过类似的经历,我也有过。我曾身处华盛顿特区的政策斗争旋涡,担任一家智库的总裁10年之久,手下管理着一大帮学者。2019年夏天,我主动辞职,在这个行业,此举非常罕见。我告别了自己熟悉、喜爱的同事和工作,也不再有参与政治和决策所带来的兴奋劲儿。
为什么?
因为我身体力行,严格遵循我在写作这本书时的研究心得。如果我自己都做不到,怎么能给读者建议呢?
只要是转型都难,身处转型期的人的日子都不好过。但好消息是,即使是令人难以接受的转型,一旦越过转型期,回过头再看,就和当时身处其中的感觉完全不同。事实上,费勒发现,只要人们安然无恙地渡过了难关,没有遭遇永久性的挫折,最后所有人都会说,他们转型成功了。
更妙的是,研究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倾向于把过去的重要事件——即使我们当时不喜欢——看成是纯粹的积极因素。在一定程度上,这部分是因为不愉快的感觉比愉快的感觉更容易消退,这种现象被称为“情感衰退偏差”。
这听起来像是认知错误,但其实不是。几乎每一次转型,即使是最困难的转型,都会产生一些积极的成果;把时间拉长,我们就会知道它的意义,就会珍视它。
例如,我的一个儿子当兵入伍,军队里的训练非常残酷,第一天训练结束后,他告诉我,他再也不会自讨苦吃了。如今,每每谈起自己在美国海军服役的经历,他总是满心欢喜、满足和骄傲。
事实上,正是这些艰难、痛苦的转型才让我们对人生目标有更深刻的理解。
关于人们如何获得意义的研究发现,实际上,一段时间里,让人们暂时在不幸福中经历痛苦和挣扎,是很有必要的。
爱默生说:“人活着,目的不是安逸,而是抗争。”
“人的力量在行动中。人之伟大不因其有何种目标,而在于改变。”我相信这一真理,但它也很容易被忘却。很多个清晨醒来,我首先想到的就是昔日在华盛顿的工作和友谊。然后,我揉揉睡眼,起床,迎接新一天的潮落。
二、中年转型一定是一场“危机”吗?
人们常常将中年时期的重大改变看成是一场危机。的确,在人们心目中,“中年危机”有着近乎神话般的地位,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作家盖尔·希伊出版了销量高达500万册的超级畅销书《通道:成人生活中可预见的危机》后,这一观念俘获了整整一代人。
在对115名男性和女性进行深度访谈后,希伊指出,40岁左右,人们就自然而然地步入中年危机,他们开始质疑自己人生计划和目标的正确性。希伊并不知道流体智力这一概念,但她发现,当流体智力开始衰退,人就会陷入焦虑。然而,她认为人们焦虑的原因是惧怕衰老。
研究表明,虽然转型是真实的、不可避免的,但它并不是危机。在20世纪60年代早期,精神病学家埃利奥特·杰奎斯创造了“中年危机”这个词。
讽刺的是,他本人并不喜欢这一理论。杰奎斯的遗孀在采访中指出,中年危机是“他早期所进行的一项微不足道的研究”,是他“二三十年后不想谈论的研究”。
显然,他逐渐不再相信危机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后来的研究也证明他的怀疑不无道理。1995年,威斯康星大学的学者发表了《美国人的中年:一项关于健康和幸福的国家纵向研究》。该项目负责人之一、心理学家玛吉·拉赫曼说“大多数人不会经历危机”。
也就是说,即使是经历了换工作或者转行,大多数人都不会产生严重的负面情绪。
最重要的是,没有人会因为人到中年的一时脑子发热而变成约翰·德罗宁。
然而,我们也知道,人在成年中期确实会经历一场自然而然的转变。当感觉到自己的流体智力下降时,我们确实想要改变。如果我们知道它的背后还有一条晶体智力曲线,如果我们正在重启中,我们就会进入转型期。
进入转型期可能会让你感到不安、恐惧,但并不意味着你会崩溃。你生活中的重大变化并不意味着你会抛弃配偶或者买一辆红色跑车。相反,职业上的改弦易辙会让你与家人、朋友之间的关系更亲密,还能鼓舞人心。
历史上有很多著名的例子。公元前458年,罗马被围攻,辛辛纳图斯是当时罗马的执政官。他带领罗马赢得了胜利,在他的掌舵下,罗马政局归于稳定,随后他突然辞职。
退休后的辛辛纳图斯解甲归田,回到自己的小农场,和家人一起低调地工作、生活。如果胜利后辛辛纳图斯仍然担任罗马执政官,那么,他可能只是一个历史注脚——以执政官的身份统治罗马若干年,逐渐变得无能、不受人民拥戴,最终可能被暗杀。
如果是这样,后人当然不会用他的名字来命名美国俄亥俄州的一座城市。因为不惧怕放弃权力,世人才将伟大的辛辛纳图斯铭记在心。
几位普通人的经历也给了我启发。40岁左右时,父亲开始琢磨事业转型。硕士毕业后,父亲在自己心爱的母校谋得了一份理想的工作——教数学。
随着时间的流逝,父亲发现自己的知识过时了。那些拥有博士学位的年轻老师升职加薪,他觉得自己快要被淘汰了。考虑了一年左右,他决定去攻读生物统计学博士学位,对他来说,这是一个全新的领域。经过四年的努力,他发表了学位论文《多重R平方的模拟与协变量的未删减生存数据》。
三、度过转型期的四条经验
在总结最好的研究和最成功的策略基础上,我给大家提供一些具体的经验。
经验一:识别你的棉花糖
“找到你的棉花糖”也许听起来像是20世纪60年代左派青年加入公社时所使用的时髦“代码”语言。你应该知道,这不是我的原创建议,它来自一个经典社会科学实验。
1972年,斯坦福大学社会心理学家沃尔特·米歇尔用一袋棉花糖对学龄前儿童进行了一项心理学实验。他坐在孩子对面,拿出一个棉花糖,问:“你想要吗?”
显然,孩子们都说想要。他告诉孩子们那是他们的棉花糖———但其实这里有个小圈套。接着他离开房间15分钟。当他离开时,孩子们可以选择吃掉这个棉花糖。当他回来时,没有吃棉花糖的孩子还会得到第二个棉花糖。
米歇尔发现,当他离开房间时,大多数孩子都会迫不及待地吃掉棉花糖。他对这些孩子进行了跟踪调查,发现那些能够延迟满足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获得了更大的成功,他们比那些吃了棉花糖的孩子更健康、更幸福、赚得更多、学业成绩也更好。
在随后的几年里,其他研究人员指出,米歇尔的研究结果远不只与意志力有关,还涉及孩子的家庭背景、社会经济环境和其他因素。但言下之意依然是,由于他们愿意工作、奉献与吃苦,幸运总会降临到这些愿意等待的人身上。
对你来说,问题不在于你是否能通过米歇尔的棉花糖实验。如果你做不到,你就不会来看这本书了,因为如果做不到,你可能不会取得太大成功,但也不会有什么痛苦。
在事业重启的时刻,你的问题是:下一个棉花糖到底是什么?当你开始做出新的牺牲时,你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吗?如果你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要绝望——接下来的三条经验会给你启发。
经验二:你所做的工作总会有回报
人们在职业生涯中犯的最大错误之一就是,把工作几乎当作达到目的的手段。也许你在拼事业的时候也是这么做的。和很多人一样,你已经在流体智力曲线上辛勤工作很久,并且你已经知道这是一个错误,打算收手了。
无论目的是金钱、权力,还是声望,把工作工具化都会让人不幸福。
通过等待戈多来让自己幸福是错误的,这只是这个更普遍真理的一个例证。1841年,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在《论自助》一文中写道:“在家时,我梦想着,我在那不勒斯,在罗马,陶醉在美的海洋中,忘却忧伤。我收拾好行李,告别朋友,登船航海,最后在那不勒斯醒来,但残酷的事实还在——那个固执己见的、忧伤的自我,没有任何改变。”
你很清楚,如果职业只是一种达到目的的手段,即使得到了回报,你也不会满意,因为你已经在寻找下一个回报了。
如果以前你已经犯过这种错误,那就让它过去吧。但是,从现在开始就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了。
当然,就像生活中的其他事情一样,转型不会每天都给你带来幸福感和成就感。有时候你依然会意难平。但是,一旦你将成就自身和服务他人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余下的职业生涯本身就是最好的回报。
经验三:尽你所能做最有趣的事
这些年,我参加过很多次毕业典礼,我发现毕业演讲有两种基本类型。
第一种是“去寻找你的目标”。
第二种是“找一份喜爱的工作,对你来说,生命中每一天的工作都将是享受”。对毕业生来说,以及对我们所有人来说,哪种建议更好?
一群德国和美国学者试图回答这个问题。他们设计了所谓的“工作激情追求问卷”,比较了以享受工作为主要目标的人和以寻找工作意义为主要目标的人的工作满意度。
通过分析1357份样本,研究人员发现,享受型员工对工作的热情较低,跳槽的频率也高于寻找意义型员工。
事实上,两者我们都需要。只有享乐幸福,没有心盛幸福,享乐幸福会沦为空虚的享乐;只有心盛幸福,没有享乐幸福,心盛幸福会变得枯燥乏味。快乐和意义之间的联结是有趣。
许多神经科学家都认为有趣是一种由大脑边缘系统处理的重要积极情绪。你真正感兴趣的事情应该是既令你快乐又有意义的,唯有如此,你才能保持兴趣。
经验四:转型不一定会一步到位
我们生活在一个崇拜成功的文化中,我们中的许多人都是成功成瘾者。20多岁的科技初创企业创始人积累了大量财富,这些创始人都带有某种神话色彩。
不管是真的还是假的,人们常常认为企业家对事业拥有持久的激情,他们愿意为之付出任何个人代价。他们所取得的巨大世俗回报也被描绘成终极棉花糖。
但是,这个模型并没有说明有多少最幸福、最满意的人活了下来,并稳步发展。南加州大学的学者研究了职业模式,并将其分为四大类。第一种是线性职业,它稳定向上,一步一个台阶,拾级而上。“企业晋升制度”是一个非常线性的概念。这也是亿万富翁企业家发家致富的模式。
但这并不是唯一的职业模式,还有以下三种职业模式。稳定职业,是指坚守一份工作以及在专业技能上不断提升;短期职业,是指从业者为了寻找新的挑战,不断跳槽,甚至转行;最后一类是螺旋形职业,它更像是一系列的迷你型职业,从业者在一种职业上深耕成长,然后再转到另一种新的职业,他们不仅仅追求新鲜感,还以之前的迷你职业技能为基础来找新工作。
那么,哪一种职业模式最好?在早年职业生涯中,你可能拥有一份超级线性的职业,这没关系。但最可能的情况是,当现在的你转到第二条成功曲线时,螺旋形职业模式更适合你。
这意味着,你需要多想想现在的你真正想要什么,少想想过去的你想要的是什么。降低对金钱报酬的期望,不必太担心这会让别人觉得你的威望下降,也不必担心你无法以最了不起的方式利用自己过去的经验和技能。
也许你不喜欢自己的工作,尤其是当你在事业黄金期时曾饱受折磨。也许这就像一场关系紧张的婚姻。然而,你放弃它时,感觉就像是死亡或离婚,决定放弃之前,你仿佛站在悬崖边上。
你放弃了自己所拥有的、所建立的职业生涯,尽管这份职业能告诉你“我是谁”。这是职业死亡,也是充满不确定的重生。你望向悬崖,无法确定等待你的是纯粹的幸福,还是痛苦——或者,最有可能的是两者兼而有之。
但你知道该怎么做。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