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切缅怀!首位华人诺奖得主李政道逝世,倾力中国基础科学人才培养
据中国多家媒体报导,著名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李政道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于美国时间8月4日在旧金山逝世,享年98岁。
据悉,同日,上海交通大学相关方面也对李政道逝世的消息予以证实。
中国科学院院士潘建伟教授在他的微信朋友圈中转发了李政道的悼念文章,他写道:“李政道先生千古。”
李政道(Tsung-Dao Lee)是著名的华裔美国物理学家,他是哥伦比亚大学全校级教授,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因在宇称不守恒、李模型、相对论性重离子碰撞(RHIC)物理和非拓扑孤立子场论等领域的贡献而闻名……
李政道于1926年11月24日出生于中国上海。他的父亲是一位化学家,母亲是一位家庭主妇。李政道在一个注重教育的家庭环境中长大。
李政道在上海接受了小学和中学教育。由于他表现出的卓越才华,他在中学时期已经显现出对物理的浓厚兴趣。
1943年,李政道考入了浙江大学物理系。在抗日战争期间,浙江大学被迫迁往贵州,李政道在这里继续了他的学业。
1946年,李政道获得奖学金前往美国芝加哥大学深造,师从著名物理学家费米(Enrico Fermi)。他于1950年获得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博士论文题目是《有关中微子和介子的研究》。
李政道和杨振宁(Chen-Ning Yang)在1956年提出了宇称不守恒理论。这一理论颠覆了物理学界长期以来的认为基本粒子物理过程中宇称守恒的假设。他们的理论得到了吴健雄(Chien-Shiung Wu)等人的实验验证。
1957年,李政道和杨振宁因此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们是第一批获得该奖项的华人。
1957年12月10日,在瑞典斯德哥尔摩,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和李政道
李政道曾与杨振宁是好朋友,不过最后两人关系破裂,从此不相往来
除此之外,李政道还为物理学术界做出了其他重大贡献:
李政道提出了描述强子相互作用的李模型(Lee Model),该模型在理解强相互作用中起了重要作用。
李政道在研究破缺对称性方面也做出了重要贡献,这一领域对现代物理学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他在弱相互作用和中微子物理学方面的研究为这些领域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除了在学术界做出重大贡献,李政道还将自己的所学予以传承。李政道在哥伦比亚大学担任教授多年,培养了大批优秀的物理学家。他积极参与科学推广和教育工作,致力于推动国际科学合作。
其中,少年班的建立,加强了基础科学人才培养;中美联合培养物理类研究生项目(CUSPEA,China-U.S. Physics Examination and Application)中,部分顶尖学者早已跻身全球创新的第一梯队;
1979年春,李政道应邀回国讲学,发现不少学生很有培养前途,于是他便萌发了选拔优秀学子赴美深造读研究生的想法,并得到方毅、严济慈、钱三强等中国有关方面领导的全力支持,遂成CUSPEA项目。
当时,中国还没有TOFEL和GRE,美国要招收中国学生,必须要在美国的研究生录取政策之外,新设计出一套专门适用于中国学生的招生体系。
为此,李政道不仅逐一做工作说服美国高校接收中国学生,还为CUSPEA设计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实施方案,这是极为难得的。
李政道自己就曾说:“这样独特的招生方式,在美国正规的招生计划之外,每年从一个特殊的外国招收近百名研究生,并负担其得到博士学位前在美国的全部费用,这在美国历史上也是没有的。”
1980年代,李政道还直接参与了诸多中国科技体制与科技政策的改革与创建。中国博士后制度的建立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的成立就是典型代表。
倡导建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制度和成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为推动我国基础研究和提升我国原始创新能力发挥了引领带动作用。
荣誉和奖项:
诺贝尔物理学奖(1957年)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费米奖
富兰克林奖章
李政道的工作对现代物理学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他的理论和实验成果在粒子物理学、核物理学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他不仅在学术研究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还在科学教育和推广方面不遗余力,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物理学家。
李政道以其卓越的学术成就和对科学事业的热忱,成为物理学界的传奇人物,其贡献将在科学史上长久流传。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