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生命必修课”, 4000余名“守护者”从这里出发
在中国,紧急救援领域的技能普及率尚不足1%。生死攸关的瞬间,一次冷静而专业的急救,成为挽救生命的关键。那些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的“守护者”,用他们的双手,托举起生存的希望。
文 | 布丁
编辑 | Yang
运营 | 泡芙
崔蕾甩开了陌生人的手,心中只有一个念头:救人。
她一直记得那个惊心动魄的下午。7月的黑龙江,空气闷热,在和同事吃午饭的路上,刚拐过一个路口,她看到一位女士半躺在地面,身边的男士焦急地打着电话,声音中透露出恐惧:“不行了,她...她已经没有呼吸了。”
见状,崔蕾立即加快脚步,冲向不断围拢的人群,这才看清,倒下的是一位50多岁的大姐,嘴唇发紫,她心中一紧,知道那是心脏骤停的迹象。
没有时间犹豫,需要立即开始进行心肺复苏。“大家都不知道怎么办,可能也不确定我会不会救人。”崔蕾学习过专业急救课程,知道必须立刻采取行动。她顾不了那么多,直接冲了过去。
“现在回想起来,我的力度不是那么大,那个时候是不够达标的。”还好被救者开始有了呼吸,顺利交接给赶过来的120急救人员。
今年46岁的崔蕾,是中国平安黑龙江分公司的业务主任。实际上,这并不是崔蕾第一次救人。早在2018年,同事突发心脏病,她就借用急救知识,挽救过一次生命。曾有朋友询问,如果被救者没有救活,产生了麻烦怎么办?她说,“当时根本没有时间去权衡利弊”,因为她知道,“救,有50%的把握,如果不救,那连百分百的机会都没了。”
与崔蕾不同,林巧丽曾是专业医务工作者。她在2020年加入平安人寿福建分公司,并通过公司组织的急救培训获得美国心脏协会(AHA)颁发的国际认可的救护员证书,也成为可以开展救护课程的种子导师。如今,她会定期面向企业、社会团体及志愿者开展急救相关课程。
今年3月,林巧丽带完半天的急救课,打算去球馆打羽毛球。刚踩上楼梯,发现楼上围了很多人,她突然意识到不对劲。
一名球友晕倒了。周围的球友已经做过几轮胸外按压,但那个时候,倒地者出现了鼻子叹气的呼吸,“这种呼吸在临床上,就是一般送到医院急诊科的人是不会出现的。”林巧丽冲上去,没有时间再去精准摸他的颈动脉,她一边继续为他做胸外按压,一边大声呼喊,“需要AED(自动体外除颤仪)!”
年前,她刚在附近参加过急救普及课,知道隔壁大楼就有AED设备。于是让球友去取,“他们可能还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还是用走路的。”她几乎是带着吼声催促,“不要走,快点跑!”正常情况下,两个地点之间来回将近三分钟,那天晚上,球友只用了一分半钟就取回了AED设备。
连接电极片打开AED,除颤一开始,倒地的朋友明显恢复了自主呼吸,脉搏有了,身体也稍微回暖了。
那是一场幸运的抢救。林巧丽说,“我在医院见过非常多,心脏骤停送到医院后,救活的概率极低,有的即使抢救回来,也会留下严重的后遗症。” 生死攸关时刻,没有时间去害怕和犹豫,“黄金4分钟”的关键时间对心脏骤停患者格外重要。林巧丽后来了解到了那名被救者的情况,庆幸因为抢救急时,他恢复得还不错,这也让她倍感欢欣和自豪。
目前,中国紧急救援技能的普及率尚不足1%。在黄金抢救时间里,面临的最大困境是,周围的人不敢救也不会救。如果所有的突发状况,都只靠人数有限的专业人员,是不现实的。只有人人都掌握一点急救技能,才能在关键时刻带来生的希望。
据统计,每年在中国,因为误吞异物引起窒息死亡的儿童,大约有3000名,大概每一天发生超过8起。但其实,只要急救方法得当,这些孩子都有机会免于悲剧的命运。而每一个孩子,是都是一个家庭最核心的支撑,救一个孩子,等于救了一个家。
平安人寿辽宁分公司的翟晓芳,曾在超市购物时,急救过一个因吃东西卡住喉咙的孩子。当时,她一边在脑海中回顾曾学过的气道异物梗阻的急救知识,一边迅速调整孩子的体位,让他直立并身体前倾,背对着自己。接着,翟晓芳开始迅速击打孩子的腹部,“那时候我是挺着急的,我觉得时间和生命都在跑。”打了差不多十几次,他终于把东西吐出来了。
顺利抢救后,医生都对现场及时的急救措施表示称赞。翟晓芳内心感慨,自己也有孩子,这更像是一场出于母性本能的关怀。
42岁的姜志良,在客服中心值班时,偶遇客户孩子被干果卡住气管,他用哈姆立克急救法进行救护,成功救助了那名小女孩。“我家的小孩,感到非常自豪。”姜志良说,对孩子来说,那是一次深刻的触动。“他们通常只在手机或电视上看到救人的场景,从未亲身经历过。”至少,孩子看到了爸爸在紧急情况下也能挺身而出,展现出真正的勇气和能力,以及对生命的尊重。
中国平安自2019年起积极面向公众开展安金急救知识科普志愿活动,截至2024年6月,中国平安“橙心守护”公益社团已累计培养超4000名具备专业安全急救能力的平安守护者,“平安守护者行动”也成功举办了超过5万场安全知识培训,覆盖了超过百万的市民。
林巧丽有一位参加培训的学员,是餐饮企业家。凭着一腔热情而来,但对急救一无所知。上完课,整个操作流程下来后,他有了全然不一样的感触。那位企业家在分享中说,他甚至想到在自己的餐厅里面,如果说有人因为突发心脏病,或者发生窒息而倒下,作为现场的见证者,一家餐厅的负责人,他必须要冲过去急救,“有了一种愿意为他人挺身而出的信念。”
还一位学员说,好奇医生的女儿怎么也会跑来课堂上学习这个。后来,他的疑惑得到解决,“医生可以拯救别人,但谁来拯救医生?”就像在球场上,如果一位医生突发疾病倒下了,其他球员可能束手无策。事实上,每个人都能学习并掌握急救技能,这是为自己和为他人负责的“生命必修课”。
得益于专业的训练,这些“守护者”已经形成了一种肌肉记忆。即使抢救的过程惊险,也能在紧急情况下做出快速反应。
张雁斌参加过很多次公司的安全急救课程,拿到了AHA急救证书。今年7月,在天津,他和朋友正在一家餐厅吃饭,突然间,一位70多岁的大爷倒在地上。张雁斌看到大爷脸色发白,眼睛瞪得圆圆的,整个人一动不动。家属在哭喊,整个餐厅的空气逐渐变得慌乱。
他立刻走过去,开始手动进行心肺复苏。过了一会儿,服务员把AED拿过来了。通电之后,大爷的胸部和肚子明显弹了起来。
张雁斌注意到,老人开始从嘴里吐一些东西,腹部也有了起伏。他想到课程上学过,如果被救者有了呼吸,就可以暂停按压了。保险起见,他试图跟老人沟通,希望确认对方已经恢复意识。但是多次询问,老人均无任何回应。
在这个过程中,张雁斌发现老人一直睁大双眼直勾勾地盯着他,他灵机一动,问到:“如果你能听到,就眨一下眼睛。”几秒钟后,老人的眼睛眨了一下。张雁斌终于松了口气,激动地告诉身边的人,“大爷有呼吸了,不用按了。”
这是张雁斌第一次在现实生活中,进行急救。在倒地的大爷被120急救接走之后,他不停地喘着粗气,缓了将近一个小时左右,“大爷已经没事了,但我的心脏还扑腾扑腾的。”
这次急救成功,也得益于张雁武日常的练习。他曾自掏腰包购买了一个模特教具,对着假人来练习。到现在,他都会被“中国机长”刘传健的精神所打动。从容不迫的背后是日复一日的严格训练。只有通过大量的练习,才能在紧急情况下不慌不忙,敢于在危机时刻上手施救。
在突发状况面前,每个人都会本能地感到害怕和胆怯。但是,专业的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是“守护者”们能够挺身而出的底气和支撑。然而,急救知识的培训和宣传主要依赖于街道办工作人员、派出所民警和家庭医生等群体。一位急救医生指出,在从业10年中,他仅成功救活了一名心脏骤停患者。
只有坚持不懈地科普急救知识,打破错误认知,在关键时刻,才能让更多人一起成为生命的守护者。
突发急救技能是需要系统性去学习的。林巧丽一直在做这样的事情。从2021年起,她自发面向社会公众组织公益急救技能公益讲座,每年坚持举办5-10场,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将急救知识普及给更多人。比如,留意公共场所的AED的位置。
在林巧丽看来,有时候施救人的按压的力度和位置可能不够准确,但起码大家需要知道AED的存在,并学习如何在紧急情况下寻找和使用AED。“不是一定要本人去按压,才去做这件事情,你可以知道整个流程。我现在的观点是,需要更多的人参与到这个事情。”
林巧丽演示,每到一个公共场所,她都会让学员在微信小程序搜索“救命地图”“AED地图”,了解并熟悉附近的AED设备。如果发现设备没有被地图收录,还可手动将设备添加到地图中,这样当附近的人需要用的时候,就可以快速地找到设备。可以说,地图上遍布的红心图标,不仅指示出了急救设备的位置,也传递了一种安全感。
同时,她希望科普急救这件事能够“从娃娃抓起”。暑假的时候,林巧丽也会组织一些亲子培训的急救课程。参与者年龄跨度很大,从一年级的学生到高中生都有。当她问孩子们,“如果在家里,妈妈突然晕倒了,你们会怎么做?”一个6岁的小朋友大声喊道,“喊爸爸”。
“孩子的反应非常真实,我想这好像确实是一种观念。”林巧丽觉得,孩子们普遍缺乏在紧急情况下拨打急救电话的意识,他们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寻求家长的帮助,而不是更专业和快速的急救组织。
意识到小朋友缺乏急救意识,“甚至连120都不会打”,林巧丽觉得还是先从娃娃抓起,让最基础的急救观念被普及下来。她告诉孩子们,如果发现妈妈倒下,第一时间应该检查她是否有反应。如果没反应,就要立即拨打120,提供家庭地址和妈妈的情况。“告诉孩子,不要慌张,不要害怕,这是我们都可以做的。”
急救不仅仅是一个动作,而是一份对生命的承诺。在林巧丽看来,“平安守护者行动”不仅仅是一项技能的提升活动,更重要的在于观念的转变,“让更多人了解急救,对于普及和提高公众的自救、互救能力尤为重要。”
近期,中国平安表彰了来自平安寿险的6位业务员,分别是天津分公司的张雁斌、福建分公司的林巧丽、辽宁分公司的张雪和翟晓芳、吉林分公司姜志良、黑龙江分公司的崔蕾,授予了他们平安志愿者“见义勇为”荣誉称号。这6位“英雄”也都是“橙心守护公益社团”的“守护者”。
在某种程度上,这些勇敢的平安守护者们打破了人们对保险的传统偏见,展现了保险的本质——以人为本,生命至上,致力于保障客户的安全和福祉。
这些专业“守护者”们不仅在业务领域内展现了专业能力,更重要的是,他们的坚持和奉献让平安服务超越了传统的业务范畴,而是走进社区,为社会输出平安力量,“专业,让每个家庭拥有平安”。
“我们要创造价值、守护社会,这本身就是一个大爱的行业。”林巧丽知道,当她怀着这份心去到任何地方,身边的AED都会被点亮。
微信又双叒叕改版了,如果不标星,容易错过我们的推送,也无法看到封面图片。还请点击星标🌟“每日人物”,及时接收每篇新鲜出炉的推文,我们期待与你的每一次见面。
文章为每日人物原创
侵权必究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