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ndi新闻
>
不逼自己一把,就是降低自己患抑郁的风险

不逼自己一把,就是降低自己患抑郁的风险

1年前

作者 | meiya

来源 | meiya

ID | OneStepUp





不知道大家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以下类似的体验。

比如——

当你坐在电脑前工作,做着做着你有些累了,但心里总想着“我要赶快把这个工作做完”。

于是,你又让自己连续干了几个小时。

等完成工作,从座位上站起来时,你发现自己饥肠辘辘,腰酸背痛或心慌头痛。

再比如——

你在家里搞卫生,心里想着要做这个做那个,很奋力地干活。

中途身体累了,你对自己说,“等到全部搞完再休息”;

最后等你把所有卫生搞完,你发现自己已精疲力竭,可能瘫倒在地好几分钟都缓不过来。

还有一些人,他在完成一些人生重大事件如办了一场复杂的婚礼,或搞完一个工作上的大项目后,会得一场重感冒或生病住院。

大干一场之后,他会大病一场,我们生活中很多人会有这样的经历。

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过劳,身心耗竭导致的病痛。

这种由于过劳、耗竭导致的身心病痛,其实在很多人身上都有痕迹;

比如抑郁症。

如今抑郁症越来越普遍,数据统计中国有超过9000万的抑郁患者。

抑郁的成因很复杂,比如丧失,当一个人面临重大的丧失,比如失恋、失业、离婚、丧亲;

这样重大的人生丧失或者挫折时,他很可能因丧失带来的悲伤而陷入抑郁。

除了丧失,还有过劳、耗竭也是常见的抑郁发作的原因。

我在心理咨询的工作中发现——

很多抑郁的来访者,他们在抑郁之前是一种超级勤奋,超级自律,高强度的工作、学习的状态。

有的中学生,在经历比996还996的长时间的高压学习后,某一天,陷入抑郁,再也不愿意去学校上学了。

有的女性丧偶式育儿,一个人要带孩子,又要工作,做家务,孩子还经常生病不好带,像一个陀螺运转了很长时间;

某一天,她抑郁发作,轰然坍塌,什么事情都做不了了。

还有的办公室职员,经历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加班工作后,某一天,日积月累的疲惫导致其患上了抑郁,再也上不了班了。





那一个人为什么会陷入过劳和耗竭呢?

与外在大环境的卷,功绩社会的自我剥削有关。

一个人被社会裹挟,像西西弗斯一样推着石头不断上山。

《倦怠社会》这本书中指出,很多人的抑郁是过劳式抑郁症,它写道:

当生产力达到一定程度时,自我剥削比他者剥削更有效率,功能更加强大,因为自我剥削伴随着一种自由的感觉。

功绩社会是自我剥削的社会。功绩主体不断剥削自我,直至精力枯竭。

他发展出一种自我攻击,并往往以自我毁灭为终结。

功绩主体和自身作战。抑郁症患者是这场内在战争中的伤残者。


与过劳、耗竭有关的个人内在原因往往有两个:

一是,我们很多人和自己的身体感受失联了

他的心和头脑,和自己的身体无法沟通。

身体的感受,比如明明已经很累了,很饿了,他却不觉得。

他对自己的身体感受很麻木,无法接收和解读身体给的信号,所以无法及时、准确的解读自己身体的感受。

当他的身体已经很劳累了,他要么没有觉察,要么觉察到之后,他会忽略它,甚至刻意去压抑它,对它说“再抗一抗,再忍一忍”

这样时间久了,身心就被掏空,耗竭了。

直到这时,有的人才能意识到自己身体出了问题,可是这个时候身体状态已经变得糟糕了。

二是,一个人内在关系模型很可能是“逼迫与被逼迫”的关系。

就是一个人的内在关系是“奴隶主vs奴隶",奴隶主是自己,奴隶也是自己。

奴隶主总是逼着这个奴隶干活,“你怎么这么慢”“不许偷懒,给我快点干”“不完成不能停”;

自己逼迫自己,哪怕这个奴隶(自己)很累了,也得咬紧牙关继续坚持,不得停歇。

这种在自己的内心实施“奴隶制”,不断自我奴役,自我剥削的人,是在对自己使用暴力;

在不断的自我逼迫和攻击之下,这个人必然会在某一时期陷入过劳、耗竭和崩溃,遭遇抑郁等身心疾病的危机。

那一个人为什么会自我逼迫呢?

很可能是他内化了外界对自己的逼迫。

小时候,他被严苛的父母、老师等人逼迫着去做很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

长大后,他内化了这种逼迫,变成了自我逼迫,自己拿着鞭子监控着自己,抽打着自己,威逼着自己。

逼迫自己,是一种自我攻击,会导致抑郁。

同时抑郁也会让一个人不停地向内攻击,严重的甚至自我毁灭。

这种逼迫与被逼迫的内在关系,如果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一个人的抑郁就无法好转。

之前很流行一句话:“你不逼自己一把,不知道自己有多优秀”。

可是现实很可能是,“如果你经常逼自己,你不知道抑郁来得有多快”。

自我逼迫也许会让一个人短期变得优秀,但是长期一定是有害的。

长久的优秀,不是靠逼迫实现的,而是靠一个人由内驱力引领的长期自我成长实现的。

一个没有和谐内在的人,很难真正地变优秀。





我们回到这个问题来:如何减少由于逼迫自己导致的过劳、耗竭,或者如何防止因自我逼迫导致的过劳式抑郁?

1、在日常生活去联结自己的身体,觉察我们身体的感受。

我们在做事的过程中,可以时不时地停下来问问自己:“此刻,我有什么感觉?”

如果累了,就休息。如果冷了、饿了,就及时添衣和吃饭。

照顾好自己的身体。避免自己过劳,用尽自己的身体。

我们还可以进行身体的扫描,这是心理学中与自我连接的练习技巧。

把关注点放在身体上,去觉察身体各个部位的感受,看看身体哪一些部位有疼痛和僵硬的感觉。

如果有,试着去接纳和放松、疗愈它们。

2、觉察自己内在有没有自我逼迫感。

如果你觉察到自我逼迫感,就可以暂停下来,和自己进行对话:

“我一定要现在完成这些事情,这是真的吗?”

“这些事情是不是现在非做不可?暂时放一放,行不行?”

“我休息一下再来做是不是更好?”

“此时此刻,我真正需要什么?”

“如果此刻我是爱自己的一个好朋友,我会怎么做?”


也许,你会发现,这世界上并没有那么多的“必须”“应该”,很多事情也不是真的非做不可。

还有,适当的休息并不会影响做事本身,反而更有利于事情的成功。

学会换一种方式和自己相处,用关爱自己的方式远比逼迫自己的方式更有利于我们身心的健康和成长。 

3、学会主动休息,主动放松。

教育心理学发现,那些特别刻苦学习,“头悬梁,锥刺股”的人,并不是学习表现最优异的人。

学习高效的人才是学习表现最好的人,而学习高效的人能保持很好的专注力。

而专注来自主动休息,主动放松,让自己的精力在休息后快速回升,进而可以专注学习。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集中大段时间学习的效果,并没有分散时间学习的效果好。

这背后是专注品质不同带来的效率上的差别。

所以,学霸们都是主动休息的高手。

这一点值得我们学习,在做事和生活上,你不要等到感觉很累了,耗竭了,才肯休息和放松,平常就要学会主动休息,主动放松。

村上春树说,身体是你的圣殿。

如果你也意识到自己在过度使用身体,过度消耗身体,逼着自己的身体去做事;

现在不妨暂停一下,慢一点,去联结我们的身体。

只要感觉有些累了,就要停下来主动休息和放松;

为自己主动创造一些休憩的时间和空间,照顾好身体这座圣殿。

请不要过度消耗自己,好好照顾自己,关怀自己;

这样不仅可以让我们更好的做事,也更有利于保持我们身心的健康。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微信公众号:meiya(ID:OneStepUp)。作者简介:meiya,畅销书作者,心理咨询师,五年心理咨询经验,已出版《慢慢来,一切都来得及》《认识你真好》《改变,从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开始》等多部作品。


 ▷武志红心理咨询工作室◁ 

专业:严选300+咨询师 

 保密:严守原则 保护隐私 

口碑:10年老品牌 累计服务上万用户


在咨询中感受疗愈

看见卡住自己的困境

换种方式,关爱自己

▼▼▼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来源:武志红

相关新闻

公开说自己要打仗的意思,就是不打仗平时熬的夜,周末能补上!湘雅新研究:周末补觉真健康,显著降低患抑郁症、心脏病风险,但要注意...黄仁勋最新访谈:我的创业很平凡,就是普通人做好普通事;雷军回应“不应给年轻人太多建议”:每代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想法……网红吐槽飞机座椅太小装下不自己的巨臀,遭网友群嘲:你身材太夸张…网红吐槽飞机座椅太小装下不自己的巨臀,遭网友群嘲:你身材太夸张...41岁“哇哈哈千金”宗馥莉,终于为自己的“不婚不育”付出了代价不开心的自己,该扔掉退役后成“网红”导游,他却期待自己不火的那天……56岁的窦文涛:终于为自己的“不婚不育”付出了代价刘长铭:许多父母不愿意承认自己的孩子普通J Affect Disord|某些性格特征或会增加机体患抑郁症的风险【榴芒一刻】上市一周爆卖10万+的榴莲月饼 ,都是自己吃不送人把自己投入到更广阔的不确定之中 — 我在中企海外岗周一围“我们不改了”:允许不改变,是对自己最大的爱PLOS Med | 关注女性健康!检查子宫状况或能降低女性患子宫内膜癌的风险无数次我问自己,这么好用的东西我凭啥不配有?| 黛西首发更年期不治疗,咬牙挺过去?别给自己的余生“挖大坑”轮流扫厕所、不住别墅租房…“不炫富”的金融圈,快被自己穷笑了不送充电头的苹果,还在夸自己环保!网友怒喷……不买衣服不买包!“私藏”的压岁钱给自己买了这个,闺蜜没有不羡慕的[日签] 没法要求别人不离开你,就只能让自己成为别人离不开的员工离职率高?如何做让员工不反感的“劳动力管理”,盖雅有自己的方法论|投资笔记诗不遥远梦有点甜,与梦想同频共振——在保险行业找到属于自己的诗和远方芝加哥免费住房!豪气男直言"对钱不感冒" 欢迎无证客随便入住自己的大楼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5 bendi.news
Bendi新闻
Bendi.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Bendi.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