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ndi新闻
>
周一围“我们不改了”:允许不改变,是对自己最大的爱

周一围“我们不改了”:允许不改变,是对自己最大的爱

10月前
文章来源于曾奇峰心理工作室,作者曾奇峰心理主笔团




《爱的修学旅行》即将收官,看到尾声,原本并不看好的朱丹、周一围,意外好磕起来。在《未来情书》环节,周一围写给朱丹的信中提到:“一切已经发生,都是无论如何一定会发生的。记住该记住的,忘掉该忘记的,观照自己的心。”

一句“我们不改了”,更是冲上微博热搜。

今天,我们分享一篇南小希老师的文章,希望我们都能拥有允许自己不必改变的勇气,成为那个爱着自己的人。

为什么努力改变,

却从未真正变好?


在生活中,我们会发现一个很普遍的现象:

很多人都在很努力地改变自己,想让自己变得更好,但人生却过得并不如意。

所以,很想问一句,人生难道只有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吗?

有人每天打卡学英语,从没有间断;有人在不断考证,考完在朋友圈晒证书,证书堆得跟扑克牌一样,涉及领域也很广,似乎要把自己整成全能宝宝,啥都要会一点;

有的母亲在学习各种育儿知识,朋友圈里到处都是讲座和课程信息,浑身是劲头;

还有人对自己的体重不满,每天坚持锻炼;有人热衷微整形、学习化妆技巧,将自己装扮得美美的;

有人学中医和养生,看佛学书,不停朝自我修行的路上走去;

……

听起来,努力要让自己变得更好,并且身体力行,这是一件很积极、很正确的事情。

可是如果走近这些人的生活,就会发现,其实他们对自己的生活状态仍然不满,依旧不快乐,内在还是很焦躁,生活也依然“一地鸡毛”。

打卡青年们将每天的任务转变成纸面清单,一项项打勾消灭,看起来充实又向上。

可是,我听过很多打卡青年吐槽自己,只要有一次没按照计划在纸上打叉消灭当天任务,他们就会被焦虑占据,充满内疚感,根本过不好这一天。

而很多勤奋学习育儿知识的母亲,面对孩子在学习上的拖延,还是控制不住内心的洪荒之力,忍不住要发飙,而且事后久久难以平息,亲子关系也越搞越僵了。

还有学中医养生和佛学的一些人,原本是要获得内心宁静,细聊之后会发现,他们有的是离异之后对关系失望,渐渐切断与外界联系,想要用内在的丰富去填补外在的缺失。

可当他们越走近自己的内心,身边的朋友就越少,他们反而变得越来越偏激和凌厉。

这让人忍不住思考,到底哪里出了问题?为什么这些看起来很正确的事情,没有将人带向正确的方向?

要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可能首先需要探索,是什么在驱使很多人必须要做出改变?

很多人改变的动机和驱力在于一个内在信念:我是一个糟糕的人。

所以,他们为改变自己而做的努力,把自己卷进了一个黑色漩涡:


  • 很多人依靠不停做一些事的方式去驱散焦虑,结果却更加焦虑;

  • 意识到自己在婚姻里容易患得患失、惹得老公讨厌,于是努力提升外表的吸引力,可是老公还是经常忽视自己,于是自己的匮乏感一点也没减少;

  • 因为情绪问题处理不好和孩子的关系,其实这一点上,育儿知识也帮不了忙;

  • 感到孤独,想用充实自我的方式去谋求幸福,却越来越孤独,形不成一个自成系统的内在,弥补不了缺憾。



其实,导致这一切不尽如人意的结果,是因为很多人忽略了一个问题:很多人在做的努力,本质上是在寻求关系链接。


  • 不断学习,是希望能够变得优秀、获得他人的爱和认可,从而抛弃自卑感,这很大程度上是在改善和自己的关系;

  • 学习育儿知识、想要成为好母亲,本质也是在追求更好的亲子关系;

  • 注重外表和体型的人,很多都是希望爱人的目光一直停留在自己的身上,能维持好的亲密关系;

  • 用自我修行的方式谋求内在圆满的人,很多都是想要解决缺少人际链接导致的孤独感,渴望用不断向内探寻的方式去补偿在外界得不到的关系。

  • ……


很多人迫使自己改变,都是希望能在关系中更多地被爱。


可是这不禁陷入了一个悖论:没有在关系中被好好爱过的人,又怎么能改变呢?


人是不会改变的,

除非被爱照亮过


有心理咨询师说过这样一句意味深长的话:人是不会改变的,除非他感受到被爱。


想到了电视剧《小欢喜》中的那个没有在父母身边长大的孩子,季扬扬。


从小缺少父母的照顾和陪伴,他在亲情上无疑是缺失的。所以,他内心冷漠,性格孤僻,也会打架闯祸,桀骜叛逆、不服管教,成绩也不好。


幸运的是,父母在他青春期的时候回到了他的身边。


更幸运的是,那是一对功能良好的父母,会努力贴近他、了解他,尽最大可能去懂他的内心世界。


尤其是他的父亲季胜利,为了能够走近他,努力成为他的朋友,去学习和探索他的兴趣,非常好地表达了一个父亲的慈爱和包容。


渐渐地,季扬扬的内心融化了,最终,他又重新变成了一个温暖有爱、懂得关心他人的孩子。


他所有的坚硬和冷漠都渐渐瓦解,外在的表现也渐渐与以往大不相同。


尤其是在母亲刘静患乳腺癌之后,他变得有承担、有责任感、有力量、有爱,似乎一下子就变成了一个大人。


可以这样说,季扬扬是不会改变的,如果他没有重新被父母爱一次的话。


可是,如果我们已经没有办法再成为孩子、回到父母身边呢?或者我们没这么幸运,能拥有功能这么好的父母呢?


电影《心灵捕手》也给出了很好的答案。


数学天才少年威尔过着落魄潦倒的痛苦生活。有一次,在暴露自己的数学天赋后,他获得了看心理医生的机会。


但他严重封闭自己不肯袒露,甚至攻击心理医生。


尽管心理医生会很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愤怒,却不会像其他人一样抛弃他。


对于威尔而言,他与心理医生的链接,是一次“重现而不重复”的模式——这是他以往对待他人、与他人建立关系的方式的重现,但是心理医生却没有重复他被抛弃的创伤。


他最终在与心理医生充满理解和支持的关系中融化了他一贯的防御、攻击和自甘堕落。


当他终于信任了一次好的关系后,也最终打开了自己的潜力,长出了可以高飞的翅膀。



所以,不难看出,关系就是一切,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关系。


我们追寻的自我价值感是无法孤立存在的,它一定是在关系中的价值感。


威尔是不会改变的,如果他未曾有幸在成年后遇见一个人、并在那个人的眼睛里看见自己。


因为只有被充分看见、肯定和回应过的人,才会形成凝聚的自体感。


“自体感”是自体心理学中的重要概念。说得通俗一点,自体感凝聚的人,非常清楚自己是谁、是什么样的人、可以成为什么样的人。无论他人如何评判自己、外在环境如何变化,当下的境遇如何,都不会影响对自己的看法和信任。


他们相信自己是好的,也有足够的价值。所以,他们认为走向更高的地方、去实现更高的目标是一件理所应当、非常自然的事情。


也因此,他们的努力是自发的,因为生活本就该如此,积极向上就是生活本身,他们的内心会有源源不断的力量,从生命内部涌出。



但是,成年的我们,如果未曾有过一次这样的运气,我们也仍然有机会倒退回去,回到关系里重新长大一次。


当不改变是被允许的,

改变也就发生了


如果我们的生命里有过爱我们的人,他会内化成我们的内在客体。

有了这个人在心里,我们就能够安定,就像在纷乱的世界里有一个锚,稳稳锚定着自己。如果缺少,就难以找寻到“自洽”的感觉。

但是自体感不凝聚的人就不一样,他们需要大量的自我鞭策和敲打,这种“苦行僧”模式,是很多人努力的方式。他们天生带有“不完美”的阴影,不停自我追逐,渴望获得他人认同。

缺少了“自洽”感,就难以与自己、与这个世界建立良好的关系,而是通过与书本、某种外在行为、特定的努力方式去建立关系,来防御觉得自己很糟糕的感觉。

这种糟糕的感觉往往会一直伴随着一个人,就像武志红老师说过的:没有被爱照亮过的生命,存在本身就是一种羞愧。所以,很多人为抵御这种羞愧,试图不断努力做出改变。可是,在羞愧感的驱动下所动的改变,往往是徒劳的。

因为人是不会改变的,除非不改变也是被允许的。

有朋友说,她几年前陷入严重的焦虑,打了鸡血一般地工作、创业和学习,把自己搞到心力交瘁。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心理咨询,如今的她反而“不求上进”了许多。

她对学习和工作的劲头逐步下降,很多时候,她在晚上可以大把挥霍时间追剧或发呆,但她觉得这样的时光也很好,一个人待着、什么也不做,也觉得很满足、很快乐。

她对这个“不求上进”的自己也很满意,她能接受自己得了“学习厌烦症”,不用像别人一样给自己设立那么多外在的标准和目标,反而重新找到了自己、又有力量以自己的步调向前进了。

她发现自己能够在一种安定的状态下更投入地发展自己了,真正的改变就这样发生了。

另一个朋友的改变也不小。早些年,她自我要求甚高,垫着脚尖去接触不在一个层次的朋友,为此做了很多提升,但她还是不断遭到嫌弃、不理解和冷落。

可当她退回属于自己的圈子后,她发现身边有个把真正关心和看见自己的朋友,这样的关系是滋养、安全的,真诚可贵。

接纳真正的自己后,她找到了宝贵的成长资源和支持系统,并进一步获得了肯定和支持,也就能够更加接纳自己了。


乐章里没有一样激越的音响,丛林里没有一样高度的树木,所以,即使我们不支付给生活同样的辉煌,每一个人也都是自己的王国里的国王。


每个人都需要明白,自己独具天赋,生而有光。成为自己,无论是好的自己,还是“坏”的自己,都可以被允许和接纳。


无论你是什么样的人,你的存在本身就是独特而有价值的,这样的自己本来就很好。


允许自己不改变,无条件地爱自己、做自己时,改变就自然发生了。


所有试图努力改变的人,都需要明白这一点:并不是因为我很糟糕,才需要通过努力不断改变自己。而是我之所以这么努力,是因为我足够好,我值得这世界上最好的一切。     



安利时刻

【2024社没共读会】开始报名,已经有300人加入。限时优惠和福利,会开放给读者群和社长朋友圈。

共读会倡导:一年12本书,向内自在成长。2024一起用读书和自由书写,对抗未知和焦虑。

一年深读12本书,每月一本。2024共读会以【自在成长】为主题,心力情绪自我管理社会洞察个体商业四大子主题,包括《蛤蟆先生去找心理医生》《当下的力量》《活出生命的意义》《打开心智》《始于极限》《我在北京送快递》《金钱心理学》《副业思维》等经典书籍。

如果你对【2024社没共读会】感兴趣,可以加入社没共读会交流群,第一时间了解共读会的最新进展,抢限时优惠和福利名额。

加下方老梁社长的微信,即可进入共读交流群,申请暗号:2024共读。



作者:曾奇峰心理主笔团

来源:曾奇峰心理工作室(ID:zqfxlgzs)

编辑:刀刀

 

点个在看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来源:社会学了没

相关新闻

不忍了!“贵妇”们状告爱马仕:买包竟然还有“潜规则”!有人消费140万也没买到包,专家:这是对消费者最大的不尊重爱的传承:纽约英雄消防员通过器官捐赠延续了五个生命!受助者:“他在我们的呼吸中继续活着”儿童精神科爆满:这种有毒的“爱”, 是压垮他们最后一根稻草企业活动回顾 | 金风科技×简单心理「爱自己,是一切的开始」“爱是相互的,不爱也是”人总高估自己对“无爱的关系”的忍耐度朱丹公开撕“情敌”:周一围最爱的,不是我!成年人的顶级爱情:忠于“真需求”,不沉迷“假依恋”“如果有一天,你爱的人不爱你了…”大量吃货的“心头爱”,建议吃一次不超过10只?全面解读来了→爱对游戏“一刀切”,恰恰是中国人游戏素养太低了?“不坑穷人”的爱马仕,终于把富婆惹急了!“结婚17年,我爱上了别的男人”:精神出轨的女人,后来怎么样了?不辩不明:“南方小土豆”是歧视?还是爱称?不装了!马克龙和巴西总统十指紧扣高调认爱:请看我们的丛林旅拍婚纱照!谷爱凌太牛了!首次马拉松03:24:36!天才少女背后的“兔妈”我们都可以学习班主任提醒:简单粗暴不是爱,家长要记住教育孩子的10个“不”!“十颗妃子笑15元”“贵到肉痛”,爱吃荔枝的人急了!科研人员:种了20多年,今年这情形极罕见夏天爱往海边跑的朋友注意了:今年加州海边有点“可怕”!“怪果唱片巡游日”回顾视频:感谢你对新音乐的好奇,对老唱片的怜爱,对每位朋友投去的注视目光520,你收到大A的爱了吗?万万没想到!这只“520概念股”直接涨停!股民:以为只是玩笑话,居然真有!梅拉尼亚发表声明:“我们都想要一个尊重至上、家庭第一、爱超越一切的世界!”扯白||为什么不要去做一个只是看起来“爱自己”的人结过婚的人才会懂,周一围对妻子的爱有多高级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bendi.news
Bendi新闻
Bendi.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Bendi.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