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柔且顽皮|1月20日 一席杭州
活动时间:1月20日(周六)
活动地点:杭州 浙话艺术剧院
参加现场:查看文末指引
微信咨询:yixixiaobian(一席小编全拼)
演讲顺序和结束时间以现场为准
………………………………………………
本场讲者
01.
艺术小组“玩具回春堂”发起人
我们创作的都是浑身缺点的玩具。它们怀着各自的伤疤,顽强地生存着。
一木与坚硬是一对来自广州的年轻上班族。在庸常的忙碌里,他们开始修复一些身边失落的旧物,并且组建了艺术小组“玩具回春堂”。
玩具回春堂是一间致力于让失落事物焕发第二春、重返人类社会的“诊所”。被他们“拯救”的玩具大都来自城市的背面,城中村里的旧货摊、五金店和批发市场。
02.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副教授
小路,才是用来回家的。
起床点一份早餐外卖,打开软件叫车或是扫上一辆共享单车,到单位打开电脑浏览飞书或钉钉。这就是现代打工人的一个典型早晨。看似拥有了更多丰富便捷的选择,但构筑起生活的日常似乎也在被工具和技术侵蚀,甚至消失。
王小伟的研究方向是科技哲学,思考现代科技与道德伦理之间的关系。同时,他也关心技术对具体生活的改变:为什么通勤让人疲惫?为什么外卖难以下咽?为什么原本被称之为家的住房成了商品?
日常的消失是一种复杂语境的产物,个体在强大的时代洪流中也存在软弱性,但也许“夺回日常”能成为现代生活里人生意义得以展开的新锚点。而在回归简单又扎实的生活之后,我们也需要去到细微之处,重新审视人与技术的关系。
………………………………………………
03.
所有看见的关键都是因为有你在场。
李宜珍生长在广东湛江,十年前,在一次老城区调研中,她第一次知道家乡过去还有另一个名字:广州湾。广州湾不在广州,而是湛江1898至1945年间作为法国租借地时期的名称。
经历过广州湾时期的人当时至少有70多岁了。李宜珍和在调研中遇到的伙伴开始以口述史的方式,打捞这些老人对广州湾的记忆,以及他们的一段段生命史。
他们访谈了200多位亲历过广州湾时期的老人,有在广州湾出生的法国人、被育婴堂收养的越南女婴、爱跳舞和打爵士鼓的古惑仔,还有武师、灯塔守卫、凉茶铺老板……这些个体记忆像玻璃碎片一样洒落在城市的各个角落,零碎、混沌,甚至危险、不洁。
04.
陈菱怡
“不花钱过周末”项目发起人
也许我们会因为不用消费和占有什么,而感到一种触手可及的自由与珍贵。
城市的周末总与消费联系在一起:在商圈购物、在咖啡馆闲谈、看电影、“打卡”餐厅……走出家门就意味着“花钱”。但是,我们可以打开对周末城市生活的想象力。
2022年5月,在上海生活的陈菱怡和朋友们开启了一次讨论:在大城市不花钱过周末,可能吗?原本松散的讨论激起了层层涟漪,他们组成了一个27人的艺术小组“走地鸡”,寻找在城市中不花钱过周末的N种方式,发现免费的活动、食物、不花钱的体验和公共设施,在城市中散步、沿着溪流骑行、物品共享、去免费的健身场所运动等等。
但是,“不花钱”并不能与“薅羊毛”划等号。他们想要往前一步去反思:为什么现代人的生活方式总与消费联系在一起?城市明明有丰富的资源,应该如何利用城市的公共空间?
他们把这些思考做成了一本实用的杂志《不花钱独处》,发放在不同城市的公共空间里。当然,这本杂志也没有酬劳,与利润无关。杂志共创本身也拓宽了不花钱生活的想象力——创造本身就能带来自由与幸福。
………………………………………………
岳阳
一条条龙背后是各自独特又相互关联的人群和聚落。
岳阳特别关注民间体育活动,于是选择了龙舟作为自己的博士研究课题。他开了一个抖音号“岳师傅寻龙”,收集全国各地各种形态的龙舟。
以前人们赋予龙舟纪念和祈福的含义,但随着城市化进程,赛龙舟渐渐朝着现代体育发展。在广东福建一带,很多村落都有自己的龙舟队,“宁荒一年田,不输一年船”。为什么在现代社会,龙舟依然吸引了这么多人?
赛龙舟因为十分具有观赏性,往往也会引来很多观众,人们会挤在河岸边或者其他一切出其不意的地方。在现代化的城市建设下,人们站在哪里可以更好地观赏这项水上运动?这也是岳阳很感兴趣的地方。
06.
Amo Bakeri主理人之一,前西餐厨师
来得慢的东西,更加长久。
阿雪和阿丹是一对双胞胎姐妹,她们在杭州开了一家面包店,自己是唯二的员工:阿丹做面包,阿雪给面包设计调味。
阿丹一直喜欢做面包,开店的念头却因生育不断推迟。阿雪30岁时辞掉坐办公室的工作,转行成为西餐厨师。疫情把两人推到了一块,2020年的春天,她们在家里把面包店开起来了。
孩子还小,就轮流带娃、轮流做面包。想做欧包但是没有设备,就先从更大众的吐司、饼干类做起。出行受限的时候,阿雪把记忆中的食物和旅行做成了一款款面包:温州老家的甜饭团、纽约百年老店的熏牛肉三明治、韩国餐厅的蒜味甜品。
四年过去,限制她们的框架并没有消失,但至少在做面包这件事上可以自己做主。
………………………………………………
年龄越大,就越有一种初来乍到的感觉。
非艺术专业出身的刘耀华,30岁才开始以艺术家身份的自觉创作他的第一件作品。他邀请别人送一件自认为的“垃圾”给他,并承诺最终会在画廊或美术馆展览。经过三个月的时间,他共收到来自260多人的形形色色的“垃圾”。整整过了十年,这些“垃圾”终于得到了公开展览的机会。展览结束,刘耀华又将它们全部丢弃到垃圾场,仿佛什么也没发生过。
2022年3月,刘耀华在北京郊区的果园承包了一棵苹果树。他在175颗幼年苹果体内分别插入了一枚纤细的钢针,然后陪伴并观察这些果子的生长状况。直到10月秋收时节,他将75颗存活的苹果采摘下来,它们大小不等,均有一定程度的畸形。他将这个艺术项目命名为《祝你平安》,后以《不安》为名的个展在平安夜开幕,在网络引发大量关注。
去年8月,刘耀华又深入中国西北的无人区,启动了为期一年的最新项目《一块广告牌》。也许如刘耀华所说,回到个体,将创作转化为一种特殊的行动。艺术就是对“我”的存在的理解、消化和修正的过程。
漂亮的公式不能告诉背后有多少只金丝猴。
世界上一共有5种金丝猴,向左甫研究了其中的4种:滇金丝猴、黔金丝猴、川金丝猴、怒江金丝猴。
在西藏红拉雪山保护区,向左甫在山上追了两年滇金丝猴,用望远镜和小本子观察、记录它们吃什么、喜欢住哪儿、一天的活动规律。
在湖北神农架,向左甫及团队长时间、近距离地研究了一群川金丝猴的社会行为,掌握了每只猴子的外貌、性格、家庭关系。他们发现,近九成的幼猴有“奶妈”、新上任的雄性家长会杀掉“前夫”的孩子,而母猴也有自己的应对策略……
濒危野生动物研究需要长年累月的等待,出成果少且慢。向左甫欣慰的是,他们一线的研究成果已经用于金丝猴的保护。
1月20日 12:00-13:00;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