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悼!黑龙江大学的“邓奶奶”走了
全文2155字,阅读大约需5分10秒。
1月14日上午8时许,黑龙江大学俄语学院前院长,国家级教学名师,中国俄语教育家、翻译家,普希金奖、普京奖获得者邓军教授,因病在北京不幸辞世,享年74岁。
邓军1982年毕业于黑龙江大学俄语系并留校任教,在黑龙江大学的讲台上辛勤工作三十余载,其间,她负责的课程“俄语实践课”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她负责的教学团队被评为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并曾获得首届国家级教学名师奖、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等重要奖项,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奉献了力量。邓军多年致力于俄语教学工作,积极投身于中俄两国的文化、教育、人文科学的交流与沟通,2009年获得“普京奖”,2011年获得象征国际俄语教学推广领域最高荣誉的“普希金奖章”,为促进中俄两国交流、巩固两国人民友谊作出突出贡献。
扎根黑土 潜心教学
1984年,邓军开始在北京外国语学院攻读俄语语言文学硕士学位,临近毕业期间,有许多单位想用优厚的待遇聘请她,都被她婉言拒绝。硕士毕业后,邓军还是回到了这片充满爱的黑土地,在黑龙江大学继续任教。任教期间,邓军一心扑在俄语教学的工作上,先后讲授俄语实践、听力、阅读、写作、俄语篇章语言学、普通语言学等10余门本、硕、博各层次的专业课程,编写、审定教材20余部,送走了20多届毕业班2000余名本科毕业生及300余名研究生,30多年来授课学时总计10万余学时。
邓军在教学与治学方面的不懈开拓和严谨笃学的精神,不仅得到了全校师生的敬佩与赞誉,更得到了国内同行的高度认可与好评。
倾情育人 大爱无形
从青丝到白发,邓军始终抱有一颗感恩的心,她说,是校园的圣洁、学子的纯净,让她从未因岁月匆匆而惶恐,反而愈发踏实,懂得了奉献的美好与可贵。30多年的教学生涯,学生们对邓军的称呼,从“邓姐姐”变成了“邓妈妈”,懵懂的一年级学生们,动情时也会娇嗔地叫她“邓奶奶”。学生对邓军的称呼变了又变,但始终不变的,是家人般的温暖与亲情。
邓军对学生的爱细致到一点一滴,却又像涓涓细流不停地滋润着每一个学生。为了支持学生们开展文艺活动,邓军亲自去挑选布料,把自己家的缝纫机搬到办公室,连续几天利用晚上休息时间为学生赶制演出服,为学生演出俄罗斯舞蹈创造条件。即使是学生毕业了,她仍然记挂在心上,曾经有一位已经毕业的女学生出嫁因为身材特殊买不到合适礼服,邓军亲自挑选衣料,踩着缝纫机,一针一线地缝制了一套结婚礼服。在婚礼上,女生骄傲地说,“这是妈妈为我做的”。
担当奉献 心有大我
1988年邓军加入中国共产党,她形容那是一种灵魂找到家、思想和行动有了方向的感觉。从一个普通的工人成长为一名学术上刻苦钻研、成绩卓著,教学上精益求精、大胆创新,工作上任劳任怨、勇于奉献的全国知名的专家、学者,一切源自她在思想上的敢为人先与坚定执着。
几十年岁月流逝中,邓军,黑大,俄语,已是密不可分。2011年,原俄语学院院长调离,学院各项工作需有人带头。在这样一个党的事业和学校建设需要的特殊时刻,已花甲之年的邓军临危受命,勇挑重担,再次担任俄语学院院长的职务。当年的老搭档听说她再任院长,跑到她家里,第一句话就是劈头盖脸地追问:“你这样的身体状况,你是不要命了么?”邓军的回答让老战友默然,继而热泪盈眶,“命可以不要,但俄语学院事业不能不要。”正是邓军的担当,为俄语学院的稳定与发展提供了保证。
邓军与黑大的情缘,是时光堆积出的温暖和感动;邓军与俄语的故事,延绵着一辈子的奉献与追求。2014年5月,邓军教授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成为黑龙江省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唯一入选者。国家给了50万元的支持经费,但是,邓军一分钱也没有使用,她直接打电话给教务处,要把这笔钱用于俄语学院的教学建设。
作为一名俄语教学工作者,邓军视俄语普及工作为己任,在做好本职教学工作的同时,总是千方百计地挤出时间参与俄语普及和中俄友好、对俄经贸洽谈等工作。改革开放初期,影视界缺少国外影视资料,邓军在假期就去长春电影制片厂帮助他们同声传译故事片,一天要录制4、5个片子,这些作品成为了当时国内导演、编辑学习电影制片的珍贵资料。
多年来,邓军不辞辛劳地为中俄两国友谊搭桥铺路,但她总是乐在其中,“能让俄语的教学为国家带来实实在在的贡献”才是邓军心里最真实的渴望。
来源:新街派 生活报 封面图片来源 视觉中国(图文无关)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
《新闻夜航》热线:0451-82898289 编 辑:李 超
主 编:包海多
审 核:刘 兵
统 筹:李 黎
监 制:杨 凯
喜欢就分享 点👍加在看文章更好看↓↓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
编 辑:李 超
主 编:包海多
审 核:刘 兵
统 筹:李 黎
监 制:杨 凯
喜欢就分享 点👍加在看文章更好看↓↓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