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 跨越三十年的对话——Fujifilm GSW690 III & GFX100 II使用分享
CHH ID:tc3335
距离富士GFX100 II发布已经有几个月的时间,首发使用至今,对这台相机的表现也称得上满意。不管是易用性,镜头群支持还是视频性能上,都让我对上一台主力机X2D没有任何留恋。人们总说画幅一寸大一寸强,4433这个中画幅“残幅”规格,已经是当前民用数码相机用得上的最大传感器。但在胶片的时代,6×6,6×7以及6×9画幅相机层出不穷,更不乏612,617这些宽幅异类,再往上还有大画幅坐镇的领域。现在,如果将来自同一厂家不同介质的中画幅成片放在一起,会有什么样的风味呢?
就让我们来看看这场跨越了30年的对话吧——Fujifilm GSW690 III & GFX100 II
在中画幅常见的规格中,我始终认为6×6的正方形视角最为独特,而6×9由于接近135比例,很难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但不可否认是,巨大的片幅除了给钱包带来巨大压力外(笑),成像的细腻程度是135远远无法相比的。我手上的这台相机诞生于1992年,富士用这套模具推出了多个画幅版本,其中最大的正是6×9规格的GW690III/GSW690III。这两个型号仅仅在镜头焦段和光圈方面有区别,GW搭载了90mm F3.5富士龙镜头,EBC镀膜,成像质量优秀,等效全画幅39mm焦段。而GSW搭载的则是65mm F5.6镜头,等效全画幅28mm焦段。由于手上已经有了一台标准焦距的6×9画幅相机福伦达BESSA II,这次我就选择了广角版本的GSW。
先来几张爷孙俩的合照吧。
从外观上看,毫不意外的是GSW巨大的机身比GFX还要宽上一圈,而镜头方面则要小巧不少(再次吐槽现在GF卡口镜头的体积,GF55已经算很紧凑的了)。考虑到机身内6×9片仓的面积是4433的三倍有余,这方面也无法苛责。
机身右侧的凸起初具人体工学设计,聊胜于无,手感比起GFX的手柄要差上不少,再加上1510g的整机重量,长时间持握还是很费手的。另外由于是旁轴相机,所以顶部并没有军舰头设计,厚度上比起GFX要友好一些。
取景器相当大,视野很好,黄斑堪用。构图和对焦上都不会有什么障碍。后背上同时也设计了胶片备忘窗口。
出于轻量化的需要,机身材料采用了和马72类似的工程塑料,开裂是通病,质感也不如前代金属机身,好在我这台没有这个问题。
冷靴接口和用于切换胶片类型的拨杆,有防误触设计。220胶片能够拍摄16张,常用的120胶卷就只有8张了。
型号标识及水平泡。强迫症福音。
双拨过片,和徕卡不同的是并不是为了防静电。由于片幅较大的原因,第一次拨动给快门上弦外加部分过片,第二次拨动才能完成过片。
最大1/500s的镜间快门+抽拉式遮光罩,拉出后可以看到快门速度和光圈调整窗。这个设计还是比较讨喜的,省去了频繁拆装遮光罩的麻烦,对于这个体积的相机来说在收纳时即使能节省下一个遮光罩的空间也是十分友好的。对焦环上有景深标尺,阻尼稍有点大,但行程不长,使用起来还是OK的。
富士引以为傲的65mm/F5.6富士龙镜头,EBC镀膜,甚至有人戏称买镜头送机身。可惜的是光圈较小,暗光环境刚需三脚架。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顶部的快门按钮外,机身正面还设计了一个快门方便竖拍,同时带有快门锁定拨杆。锁定后两个快门都无法按下,机器上过卷放在包里的时候也不用怕误触了,好评。
下面就到样片时间了,首先要说的是本帖不是严格的同场景AB对比测试,更多的是个人生活片段的记录。这里暂且把照片按一张胶片一张数码的顺序排列,看看富士在两个时代代表最高画质的相机,能碰撞出什么火花吧。
胶片冲扫:金陵银盐馆 扫描仪:富士SP3000
同样的,渣水平轻喷。
结尾:
也许正如Links在视频里所说,出生在胶片与数码更替的年代,我理解胶片摄影中深沉感性的部分,同样也身先士卒的追求着最新的科技,因此,我从不认为胶片与数码互相对立,作为两种传递情感的介质,他们同样承载着摄影师对眼前所见的的所思所想。无论是胶片,数码,亦或是文字,绘画,那些符号背后所代表的东西,才是鉴别艺术的终极准则。
另外,我想聊聊富士。有很多人说,在中画幅赛道摸索都是些卷不动135领域的费拉厂商。于我来说并不尽然,一方面承认与御三家技术力的差距,另一方面我认可富士对用户需求精准把控的“精明”。我想,这也是他们在这场历时几十年的马拉松中奔跑至今的秘诀。同时期的玛米亚专注于电子化的探索,禄来怀抱着他们引以为傲的双反,宾得贯彻着自己的坦克设计美学,哈苏则像是在制造模块化的工艺品。他们赋予了相机电子测光与快门,漂亮的饰皮与外观设计,精致的做工与品牌价值。GSW呢?一台傻大黑粗的“大徕卡”,纯机械相机,外观谈不上好看,使用却足够稳定。而后的故事大家也看到了,历史车轮前进,大浪淘沙,玛米亚和禄来被时代淘汰,宾得在单反的道路上疲态尽显,哈苏在无反时代贩卖着曾经的情怀。时至今日,唯有富士仍然保持着自己的竞争力,在apsc赛道凭借独有的复古外观走出一条崭新的道路,在中画幅赛道则一如30年前,凭借强大的产品力挤压着哈苏的市场份额。不管在哪个赛道,他们都做对了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抓住不同领域用户对于相机的需求,造出他们最想要的相机。
用一句话总结:专注产品,专注用户,方能长盛不衰。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