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体到海军领域,一系列经典三代驱逐舰、护卫舰开始集中服役,这些名字包括:谢菲尔德、乔治·莱格、现代、不来梅、科顿艾尔、西北风,等等。在海上自卫队,也迎来了一级媲美西方舰艇的通用驱逐舰,并且一口气建造12艘。日本是岛国,对封锁以及石油导致的危机刻骨铭心,曾经的世界最大战列舰在饥饿战役下只能携带单程燃料出战。面对日益固定的海上航线,日本显然不想再来一次!从20世纪70年代末左右开始,海上通道防御的新概念开始受到重视。1976年,就任海自参谋长的中村贞二提议,将连接东京、关岛和巴士海峡的两条线(中村线)作为防御区域。1981年5月,铃木首相在访问华盛顿期间提出了基于这一构想的“1000海里海道防御”,并由随后的中曾根康弘内阁进一步充实。中曾根康弘曾担任防卫厅厅长,有较强的“独立国防”意识,试图为海自的发展寻找独立指导思想,而不是纯粹的美国附庸。“海上通道防御”的构想核心有四点:1.日本列岛的地形位置应该被改造成一艘“不沉的航空母舰”,作为抵御苏联图-22M逆火轰炸机入侵的堡垒。2.保持对日本列岛周边海峡(宗谷海峡、津轻海峡、对马海峡)的完全控制。4.将太平洋防区扩大数百海里,建立关岛至东京、台湾海峡至大阪的海上通道。其中,关岛至东京、台湾海峡至大阪的海上通道,为东、南两条海上航路,是日本最重要的对外贸易航线,这就是日后日本“防卫海上生命线”构想的起源。“海上通道防御”是基于历史与现实的考虑,是将美国需求与日本自身需求相结合的产物,例如远洋扫雷、大洋反潜能力,既能满足美国要求,又能安慰日本对海上威胁的恐惧。后来,这种理论被美国接受,即所谓“1000海里交通线”,海自需要有保护本国1000海里海上经济交通线的能力。这种看起来并不起眼的理论,最多是战役理论,但起到了战略级的作用:为海自的远洋之路提供了理论支持。政策之后,“八六舰队”升级为“八十舰队”,海自一番计算:要是使用海王直升机,8架直升机就够了,这就是“八八舰队”。1982年,全新设计的初雪级反潜驱逐舰服役,这也是海自第一代通用驱逐舰,也是“八八舰队”构成中数量最多的标准组成舰。“通用”体现在全面且均衡的武备:海麻雀舰空导弹,无再装填系统;鱼叉反舰导弹,备弹8枚;阿斯洛克反潜导弹,带自动装填系统。航空系统完善,包括机库、飞行甲板,从加拿大引进的捕熊井助降系统,使得这艘标准排水量2950吨的舰艇可以运作海王重型反潜直升机。所有的武备与传感器通过自动作战系统联结,这是海自第一次。初雪的技术状态冻结在70年代中后期,相对于峰云、高月级反潜驱逐舰,反潜方面的进步是装备了完善的航空反潜系统。当时,放眼全球,只有加拿大具备此种能力——在驱逐舰上运作海王。美国的诺克斯级护卫舰航空系统按照运作DASH设计,需要对机库进行加高、对飞行甲板进行拓宽,以操作小型化的海妖直升机。从总体设计角度看,峰云级的基础设计与加拿大直升机驱逐舰的布局,奠定了初雪级的基础。但是相对紧凑的设计,也带来了很多问题,一是重心问题。由于燃气轮机重量轻,飞行甲板高度高,反舰导弹位置高,为控制重心,舰体采用长艏楼船型,飞行甲板下的主舰体采用降高设计。二是动力布置问题。由于尺寸限制,两套动力无法交错布置,4台燃气轮机相当于集中布置在一个机舱,生存能力弱。此外的问题还有,上层建筑采用铝合金,隔热性差影响电子设备工作,也不利于舰艇损管;后期改进导致舰艇增重,巡航速度为20节,未能达到22节;尾部甲板上浪严重,并影响后部通道。电子设备方面,使用的都是旧型号。显然,初雪级属于完全合格的反潜驱逐舰,但不是成熟的通用驱逐舰。初雪级计划建造20艘,实际建造了12艘,取代了日本海上自卫队50年代建造的驱逐舰。从结果看,12艘舰分为3批。前2批为1-2号舰,无密集阵,机库较窄。第2批为3-7号舰,拓宽舰桥加装密集阵,拓宽机库安装消防设备。第2批为8-12号舰,采用钢制上层建筑,增加100吨压载,满载排水量增加了200吨。如此这般,初雪成了以反潜为主,兼顾防空、对海作战的通用驱逐舰。此刻,全新的通用驱逐舰已经呼之欲出,这就是朝雾级通用驱逐舰。“八八舰队”的组成包括:1艘直升机驱逐舰,携带3架直升机,兼顾编队内直升机高级维护;1艘导弹驱逐舰,担负编队防空,不携带直升机;5艘通用驱逐舰,各携带1架直升机。初雪级是作为“八八舰队”标准舰建造,并计划装备4支“八八舰队”,总数达到20艘。建造数量缩减后,紧接着就是8艘改进版本的朝雾级。朝雾级首舰于1986年服役,标准排水量3500吨。朝雾级是海自第一代第二型通用驱逐舰,典型体现了反潜第一、防空第二、反舰第三的思路。这种表现,主要体现在航空反潜系统,导弹的再装填能力。得益于放大的舰体,朝雾级总体布局更为成熟,阿斯洛克、海麻雀都具备再装填能力。载机方面,理论上具备携带两架海鹰反潜直升机的能力。在动力方面,初雪方案功率不足,采用英国海军22型护卫舰3批次舰方案,选择4座川崎Spey SM-1A燃气轮机提供动力。主机布置在两个机舱中,机舱交错布置,1号机舱在前驱动左轴,2号机舱在后驱动右轴。交错的机舱影响了舰艇总体布局,前烟囱靠左、后烟囱靠右,小艇是前右、后左布置;后桅杆靠左,避免后烟囱影响。该级舰装备停泊用发电机,排气口安装在靠近船尾的船体两侧,导致废气进入船体或者影响附近舰,具体取决于风向。在并靠系泊期间,自卫官不得不集体吸“二手烟”,苦不堪言。此外,由于排出的废气污染外部舰舷,常是黑漆漆一大片,加大了清洁工作量,很不受自卫官欢迎。总体上,朝雾级奠定了后续通用驱逐舰的基础设计,尤其是船体总体结构方面。得益于较大的排水量,这型舰成为日本反海盗兵力与应对钓鱼岛方向的绝对主力。在漫长的服役期内,朝雾级未进行改装,佐证了整体的成熟。1980、1981年,海自服役2艘白根级直升机驱逐舰。这是榛名级的改进型,核心能力还是携带3架直升机。2号舰鞍马号是海自第一艘装备密集阵的舰艇。1986年、1988年,海自服役2艘旗风级驱逐舰。这种功能同太刀风级的舰艇,采用全新的总体设计,动力为4台燃气轮机。由于宙斯盾计划,这个4000吨平台戛然而止,第3艘舰计划取消。到了80年代末,日本与意大利两个战败国海军的实力同时达到巅峰时刻。意大利海军的水面舰艇实力:3艘直升机巡洋舰(含加里波第号)、4艘防空导弹驱逐舰,8艘西北风级反潜护卫舰,4艘狼级通用护卫舰,合计19艘。海自的水面舰艇实力包括:4艘直升机驱逐舰,6艘防空型导弹驱逐舰,16艘通用驱逐舰(还有4艘朝雾级在建造之中),合计达到24艘。在获得新舰艇后,海自队舰艇进行了大规模的重新编组、移防,以组建“八八舰队”,4支“八八舰队”要等到90年代末期才完成。相对于“八六舰队”,“八八舰队”不仅直升机数量增加,载舰型号更加统一,反潜手段多样,具备很强的反潜作战与自身防御能力。此时,海自自卫舰队的编制是:1艘护卫舰队旗舰,4个护卫队群。每个群下辖1艘直属舰,为群旗舰;下辖3个护卫队,每个护卫队2-3艘驱逐舰。水涨船高,苏联太平洋舰队的实力也达到巅峰,一大批装备战役级反舰导弹的平台服役,包括巡航导弹核潜艇、巡洋舰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有时也会领先社会意识。海自以“1000海里交通线”为指导,发挥自以为的“匠人精神”,努力打造能力、编制、舰型完全一致的作战群,并准备打造更高版本的攻守兼备型舰队。全文完 ,如果觉得不错,欢迎转发分享到群聊或朋友圈让更多的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