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ndi新闻
>
爆满的儿科,脆弱的诊室

爆满的儿科,脆弱的诊室

*本文为「三联生活周刊」原创内容



从去年8月至今,肺炎支原体、流感和其他呼吸道病原体感染持续流行,多地儿科就诊量激增,让儿科诊疗资源匮乏,尤其是医生紧缺问题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热点。
事实上,在疫情之前,每年一度的儿科疾病高发期,对中国的所有儿科医生都是巨大考验。但前三年因为接触不到或很少接触病原微生物,导致人的免疫系统经验不足,尤其是那些2019年出生的小孩。这也导致儿科在疫情三年期间从“遇冷”回弹到“爆满”,突破就诊峰值。

2017年末流感大爆发时,本刊记者曾探访中日友好医院,见证了一场流感冲击下的脆弱儿科诊室,超负荷的工作量,不成正比的收入,如履薄冰的医疗环境,在让医护人员加速流失。

据统计,2021 年全国儿科执业(助理)医师数达到 20.6 万人,每千名儿童拥有儿科执业(助理)医师数达到0.78名 ,而2021年中国每千人所拥有的医师数量为 3.04 名,对比整体医疗情况,儿科医疗资源配置仍严重失衡。

以下为2018年旧文:


文|王海燕

刷新纪录的接诊量

医院的儿科门急诊室是个气氛独特的地方,人人脸上都是一副强撑着的疲惫衰弱的表情。这里暖气充足,二氧化碳浓度远高于其他场合,加上空气中药品试剂的味道,让人一进门就昏昏欲睡。但任何人都很难真的在这里闭上眼睛小憩一会儿:为了方便医生看诊,这里的照明标准通常会比普通卧室高出3倍到5倍,即使白天也开着灯,刺眼的明亮24小时毫无变化,况且,还有孩子们此起彼伏的尖叫哭闹。

2018年1月21日,北京中日医院儿科就诊的患者。来势汹汹的流感让中国儿科医疗资源的极度匮乏再次暴露(王旭华 摄)

2018年1月18日午夜12点47分,王莹莹嘱咐两位年轻的家长带着孩子去验血后,过道里终于变得空荡荡,她挺了挺腰,却没有伸懒腰,而是迅疾就塌回椅子,和家长交流时,她说话平稳短促,听起来温柔而有信心,但他们一离开,她的声音立刻变得细小游离。看起来,她已经疲惫到极点。

王莹莹是北京中日友好医院(以下简称“中日医院”)的儿科门诊大夫,这天晚上她值夜班,从头天下午4点半开始,她已经接待了近150位儿童病人和他们的家长,中间起身去了两次洗手间,每次来回,都扶着自己的腰。根据她的经验,后半夜每隔一会儿,还会不断有家长前来。如她所料,在7点半以前,又有20多个孩子前来挂号,到8点交班时,她在15个多小时里,共看了超过170位病人。

这对王莹莹来说不算什么,她的最高纪录出现在一个月前的12月17日至18日夜间,那天晚上她打破了自己行医5年以来的纪录,一共看了270位病人。她记得自己那天看了205个病人后,才在夜里3点半第一次起身。在平均3分钟到5分钟接诊一个病人的节奏里,王莹莹觉得自己“真的成了机械”。

实际上,她的接诊的确已经流程化了:询问家长,检查扁桃体,听心肺,开验血单,筛查是否流感,然后开药,如果是肠胃问题就嘱咐家长去验便。一气呵成。

夜班的晚上9点半以前,筛查流感的工作由实习生完成。原则上,16岁以下的孩子都是到儿科就诊,但大多数时候,在家长簇拥下来到诊室的,都是幼儿园以下的孩子,一看到医生手中的棉签,就开始声嘶力竭地哭,手脚乱舞。年轻的实习生手足无措,常常需要超过三位家长同时帮忙,死死按住孩子,才能取得一丁点宝贵的鼻涕。相比之下,王莹莹有经验得多,她笑盈盈地说:“宝宝,阿姨借你一点鼻涕用。”在孩子发懵的一瞬间,已经把细而柔软的特制棉签伸进孩子的鼻孔。

原则上,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需要查血,但大多数孩子都开了验血单,因为王莹莹太忙了,只能把一部分工作交给机器。原则上,也只有当上一位患者离开后,王莹莹才会叫来下一位患者,但是她面前几乎永远有两拨家长。上一个孩子的家长总是不放心,试图在问诊台多待上5秒钟,得到一点更加详细和乐观的消息;而下一个孩子的家长则总是早早就已经冲了过来。

《周末父母》剧照

不过王莹莹还算运气好的,在儿科,门急诊一体,普通门诊大夫也需要抢救重病患者。元旦之前,她的一位同事,夜班时遇到过一位患流感的孩子,到达医院后,很快就停止了呼吸和心跳,需要立即推肾上腺素,按压做心肺复苏,加上临时从家里赶来支援的值班二三线大夫,几个人抢救了将近4个小时,累得几乎瘫倒,还是没能抢救回来。但儿科医生是没有力气和时间悲伤的,过道里满满当当是抱着患病孩子的家长,王莹莹的同事还得接着坐回问诊台。那天晚上,她那位同事一共看了244位病人。

王莹莹和她的同事几乎是过去两个月里,所有中国儿科医生的写照。从2017年11月起,流感开始波及全国大部分地区。根据世卫组织预测,我国目前使用的三价流感疫苗,主要是预防甲型H1N1、H3N2和乙型Victoria三种病毒,但2018年,除了这三种共同流行的病毒,还有占据流行优势的乙型Yamagata病毒,不在疫苗预测之列,一些人即使接种疫苗依然感染,导致这一次流感流行的水平成为近几年最严重的一次,并在12月达到感染高峰。来势汹汹的流感让中国儿科医疗资源的极度匮乏再次暴露。作为一家普通三甲医院,北京中日医院儿科在2017年12月份的接诊量达到18000人的最高峰,平均每天接诊近600例。

但这家医院总共只有5名普通儿科门诊医生,这意味着每位医生平均5天要上一次夜班。而除了夜班,白班接诊大夫的挂号量也从平时的60〜70人翻倍到130人左右。所有医生每天的工作时间都超过10小时。

实际上,对意外爆发的流感,所有的儿科医护人员都有心理准备。魏凤茹在中日医院做了30多年的儿科护士,已经习惯了一年到头潮汐般涨落的接诊量。春冬季节的干燥天气和空气污染重,使得小孩子极易患上呼吸道疾病,治疗周期往往很长,因此每年1月、11月、12月都是儿科门急诊高峰期。魏凤茹说,中日医院儿科夏季接诊量在每月11000人至12000人之间,但从10月就会开始增加,比如2017年10月份接诊量是14000人,11月份15000人,12月份增加到18000人最高峰。

在这样的工作强度下,魏凤茹组里的11名门急诊护士,通常一个月需要上10.5〜12个夜班。而在2017年里,科室里的一名优秀护士,一年上了133个夜班。魏凤茹说起来就心疼:“你算算,真的付出太多了。”

唯一的盼头是过年,魏凤茹说,只有到过年的那一个月,门诊量会略微减少。

紧缺的医护人员

工作到第31个年头,魏凤茹是看着儿科门诊量一天天变得大起来的。她记得自己刚刚工作时,中日医院儿科晚上门急诊量只有现在的十分之一,一天晚上10〜20名患者。整个门诊区共5名护士就可以应付了。随后,随着门诊量增大,门诊护士从5人增加到7人、8人、10人,直到2007年,增加到12人,再也没有人手增加了。

中日医院儿科门诊护士长魏凤茹,她的组里已经10年没有新增人手了(王旭华 摄)

魏凤茹一直在申请增加人手,但是申请不下来。卫生行政部门曾在1978年规定过,各级医院普通病房病床数与护士配比应达到1∶0.4,但中日医院儿科病房的护士远远不够。更何况,门诊护士配比至今没有明确规定。魏凤茹倒是给护理部算过自己需要的人手,如果按照每分诊100病人应该配1名护士,急诊每张抢救床配2.5个护士,儿科的门急诊一体,即使按照春节期间每天200人的最少接诊量,魏凤茹的护士组也应该有15人。

但现实是,10年里,魏凤茹一个人手也没有增加,最困难的时候,组里还有两名护士休产假。她也打听过北医三院和协和医院儿科门诊护士,发现大家都缺人,紧缺。无法增加人手的原因,魏凤茹说是第一愿意做护士的孩子少,招人本就困难,第二是医院对科室的人力成本也有管控。

从成本的角度,儿科显然不是医院的创收部门。魏凤茹自己也觉得看病贵,她前一段时间自费做过一个小手术,花了4000多元,但她知道,贵的是器械材料和药品费,而非医护人员的人工费。但儿科往往很少检查,而开药,无论品种还是剂量都远远低于成人。在王莹莹的门诊当中,起码有一半患者,因为病情轻微,她没有开出任何药品。

另外,根据一医药机构发布的《2016年儿童用药安全调查报告白皮书》,目前我国儿童患病数量占患病人数的19.3%,但现有的3500多种常规药品中专供儿童使用的只有60多种,仅占总数的1.7%。95%以上的药品没有儿童用药安全包装,不配备专用量器。很多时候,儿科医生都是“用药靠掰,剂量靠猜”,加大了药品对儿童的副作用,这也使得儿科医生开药更加谨慎。

在中日医院工作了27年的副主任医师王志新感受非常明显。“儿科医生到哪都是第三世界,人家都叫你小儿科医生。为什么?一个病人开药能开个几十块钱够了,还有的孩子花20块钱除了挂号,剩下什么都不用花钱。”

王志新在中日医院工作已经27年,是儿科科室资历最老的医生(王旭华 摄)

正是因为部门收益低下,这些年里,频频有公立医院关闭儿科科室。而在依然保留儿科科室的医院里,招收新的医护人员难,留住已有的医护人员更难。

王志新是在1991年毕业后进入中日医院的,上岗后她发现在她之前,整个科室已经超过5年没有新的医生进入且留下了,而在她之后,又有超过5年的时间,没有留下一名医生。这些离开的医生,有出国深造后不再回来的,有转入私立医院的,甚至,还有人宁愿去做药代也不愿当儿科医生的,她形容自己是唯一“独孤求败的”。

如今选择成为公立医院的年轻儿科医生,更多是希望借助平台,积累经验,转而跳槽去私立医院。和公立医院的王志新相比,私立医院的儿科专家门诊费动辄上千,而王志新的最高特许门诊号挂号费也只有300元,平时的普通专家门诊则不到百元。

王莹莹来到科室只有5年,也见过好多进进出出的同事。“其实每年都有新招聘进来的医生,但每年也都有离开的医生。”她很怀疑自己能够做到什么时候。“家庭还是要的吧?”上班以来,除了婚假和产假,她几乎没有休过3天以上的长假,下班回到家里,没有精力做任何事情。她不想自己到了40岁,还是过着这样的生活。事实上,因为缺少普通门诊医生,王志新这样的专家依然和普通门诊医生一样,承受着巨大的工作量。

因此,对于那些离开的人,王志新很理解。“每个人走之前都说不想走,但太累了受不了了,挣钱太少,买房子有压力,最终离开肯定都有自己内心深处的理由。”用她的话说,能在儿科留下来,需要对金钱对名利全都无欲无求。但她很害怕这样的道德捆绑,在她看来,只有当一个职业的收入与付出比足够体面时,才会有人主动选择。

《机智的医生生活》剧照

比儿科医生收入更低的则是儿科护士。魏凤茹说,儿科护士的收入都与工作量直接挂钩。但技术又并不值钱,比如扎一次头皮针,6岁以下9元,6岁以上是7元,不到两位数。而要成为一名儿科门诊护士,光工作经验就需要5年以上,技术要求也很高,比如在儿童身上最常见的插头皮针,除了一名扎针护士,还需要4个人帮忙扶住孩子的头、胳膊和腿。有的时候,护士还需要在家长逗弄孩子,转移孩子注意力的一瞬间,又快又准地把针插上。

除了扎针,采血也很困难,比如新生儿一般都采集股静脉,就是大腿根处的静脉,但因为孩子小,肉多,根本看不到血管,全靠护士用手摸着搏动找血管。经常有家长因为路远,需要连续扎针或输液时,会询问能否开了药品去社区医院治疗,护士问询后发现只能拒绝,因为社区医院的非儿科专科护士根本应付不了这些复杂的局面。

在高要求、低收入的极端环境中,魏凤茹发现,如今大城市的孩子都不愿意当儿科护士了,“尤其北京的孩子,根本就是凤毛麟角”。

儿科不是成人版的缩减

正是面对儿科医护人员奇缺的现状,国家卫计委在2016年发布的《关于加强儿童医疗卫生服务改革与发展的意见》中,建议“组织开展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内科高年资医师的儿科专业培训工作,使其具备儿科季节性疾病、常见病、多发病的临床诊疗能力,在儿童就诊高峰期充实儿科医疗力量”,就是广受议论的“成人内科转儿科”。

实际上,早在2015年7月,国家卫计委就曾下发通知,规定“在医师资格考试中,对儿科和院前急救岗位从业人员,开展加试相关专业内容的加分考试”。也即变相的“降分录取”。

对“降分录取”这一政策,魏凤茹和王志新同时给出了“是对儿科全体医护人员的一种侮辱”这个评价,除了情绪上的气愤,这个评价更多来自知识和临床经验。王志新说,儿科绝不是成人版的缩减,因为儿童的发育时期和成人不一样,病理状态和生理状态也完全不同,很多时候对医生的专业判断实际要求极高。

比如冬天时,很多孩子得肺炎,其实是因为天气寒冷,空气不好,开始咳喘,而孩子的小气管和支气管都还很短,肺泡发育不良,细菌和病毒很容易就进入肺部,造成小儿支气管肺炎,和成人的肺炎发病有所不同。

《三十而已》剧照

如果以家长最容易注意到且最敏感的发烧为例,王志新来说,其严重程度也是完全不一样的。在孩子无法精确描述感受的情况下,有的发烧仅仅只是轻微感冒,有的却可能是儿童身上高发的脑炎。还有一些时候,因为儿童抵抗力差,感冒也能立刻发展成爆发性心肌炎。

因此,对医生来说,发烧往往也是他们与家长分歧最大的地方。比如有的时候,孩子喘得很厉害,已经造成了心脏和肺功能损伤,但因为还没发烧,家长却没当回事,以为在家里吃点平喘药就行了。但有的时候,即使孩子发烧了,对医生来说,也不用开药,解开衣服或喝水退烧,控制温度就可以了,家长却十万火急,一定要给孩子立刻退烧。

正因为如此,王志新甚至无法准确向家长建议,“如果我说孩子状态好的情况下,可以在家里观察,不用就诊,那什么叫状态好呢?”事实上,对王志新来说,很多时候,即使每天都守着孩子的家长,往往也发现不了孩子的异常,比如有的孩子精神状态不好,蔫蔫地睡觉,家长可能觉得,“挺好的,消停了”,但实际上,对医生来说,这已经是一种病态的表现了。

王志新擅长的是呼吸道和消化道疾病治疗,和成人医生不同的是,在问诊的过程中,她经常需要循循善诱,才能得到自己有用的信息。比如有些患上过敏性鼻炎的孩子,经常揉鼻子揉眼睛,还有的孩子经常性肚子疼,但疼一下就过去了,还有的孩子睡不好,特别懒怠,或者没力气,乱发脾气,对王志新来说,这些都是病态的表现,不仔细询问,家长根本不会主动透露。

就在采访的当天,科室里还讨论过一个病例,是一个浑身起疙瘩的小孩前来就诊。一般情况下,这种病例都是开抗过敏药,就让小孩离开了。但当天接诊的,正是医院里一位经验丰富的大夫,大夫发现小孩精神不太好,量了一下血压,结果孩子的血压真的非常低,并且很快就进入休克状态。随后经过抢救,孩子住了三天院就顺利恢复了。但王莹莹说,如果当天大夫的经验不够丰富,真的放走那个孩子的话,可能孩子还没到家就不行了。“小孩的病,很多都很隐蔽,发展又快,可能前一秒精神还不错,马上就不好了,小孩又不能表达,真的非常耽误病情。”

王志新有时候觉得不能理解,“成人医生缩小量就能到儿科医生来,这是不科学的。孩子可是祖国的未来,不给他们打好(身体)基础?”

医生和患者的未来?

王志新是因为喜欢小孩,才主动选择儿科的,那时候她想着“小孩多好,可以天天跟着他们唱歌”。来了之后才发现,哪里有什么歌声,都是孩子的哭喊和家长的七嘴八舌。一天看到100多个病人时,她的脑子总是绷得像要断了的弦,嗡嗡响。

儿研所深夜的走廊里,还有许多等待就诊的人

这么多年,她总是做同一个梦,梦到重病的孩子躺在床上,伸手喊她,等她去救,她远远看着,就是迈不开腿,动不了,心里急得什么似的,然后就一身冷汗地惊醒了。一个总是没有结局的梦。

魏凤茹也说,干这一行,真心喜欢孩子是头一条,“孩子们可明白了,你真心哄还是假意哄,他们看得出来”。她记得自己刚到儿科的时候,还没到门诊,是在病房里照顾孩子,那时候病房里不允许家长陪护,都是护士照管,喂奶,换尿布,抱着哄,饭来了的时候,护士们都飞跑,去给自己照顾的孩子抢饭,她觉得那时候也挺有意思的。

很难说医患关系什么时候渐渐变得有些缝隙了。魏凤茹说她记得以前,儿科里经常有溺水的孩子来抢救,来看小病的少,但是现在不一样了,孩子都精贵,有个风吹草动就会往医院送。从专业的角度来说,这是好现象,很多病症都需要医生的专业判断,儿科医生最怕家长百度一下,就给孩子喂药。

但医生太少了,患者太多是根本矛盾。王莹莹说,她最开始坐门诊的时候,还经常哄哄孩子,现在几乎很少了,孩子不配合,就是让家长直接按着,赶紧看了,继续看后面的。漫长的等待会同时消磨医生和家长的耐心。在最繁忙的那段时间,每隔两三天,必定会遇到闹事的家长,没给加号闹,排队时间太久了闹,疗效不满意闹。保安们都知道,儿科是医患关系最紧张的科室,总在大夫们周围转来转去。

就在前几天,王莹莹还遇到一位家长,白天已经带孩子来看过了,但晚上回家还没退烧,家长独自到医院,想插队问问王莹莹,该不该给孩子输液。王莹莹说,必须得看到孩子,才能说该不该输。家长坚持,就要一个建议。王莹莹给不了,家长突然就在诊室里吵起来。王莹莹觉得特别累,一句话都没说,起身就走了,等到保安把这名家长架出去了,才恢复看诊。

所有的家长想法都不一样,甚至通常是两个极端,比如有的孩子病情已经非常严重了,但家长坚持不输液,还有的家长一过来就要求吃消炎药。还有的家长,已经带孩子看过,并得到了明确的医嘱,但只要孩子没退烧,就会带着孩子继续跑很多医院,不停问诊。

《三十而已》剧照

王莹莹后来终于理解了这种心态,她发现家长们只是过来找个安慰的,比如当医生告诉家长,需要三天才能退烧时,家长根本不能容忍自己看着孩子生了三天病,却什么都不做,只有做点什么才能缓解他们的焦虑。王莹莹说,很多时候,当非要开药时,在不涉及原则的情况下,她会按照家长的要求,开点不痛不痒的药,“其实是开给家长的药”。

更多的家长是客气的,但王莹莹说,一百个家长里有一个不讲理,就会抹杀掉从其他家长那里得来的信心。

而对王志新来说,这点信心几乎是支撑着她在科室里“万古长青”唯一的理由。虽然王志新说“不会打架的医生就不是儿科医生”,但她更喜欢讲病人理解她的故事。有些家长关心她的白头发,有些家长关心她的糖尿病,有些家长嘱咐她多喝水,好好吃饭,还有家长带着治愈长大的孩子,年年来看她。现在已经有病人叫她王奶奶了,几年前她还不接受,结果家长告诉她,自己小时候就在她手里看过病,现在有了孩子,再带过来看,当然应该叫奶奶,王志新只好接受了。也有家长带着十七八岁刚考上大学的孩子过来鞠躬感谢,只有那种时候,王志新觉得自己是在给孩子保驾护航,放弃不了。







排版:空豆 / 审核:杨逸

招聘|实习生、撰稿人

详细岗位要求点击跳转:《三联生活周刊》招实习生、撰稿人


本文为原创内容,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欢迎文末分享、点赞、在看三连!转载请联系后台。

大家都在看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来源:三联生活周刊

相关新闻

【Trac75 8月入住完美的1B户型现房仅$3040|BU本科生进来看看!Allston超高性价比高级公寓,年年都是爆满的房】蓝鲸新闻主办!2024WAIC,来宾爆满的AI+未来出行会议有多精彩揭开韩国娱乐圈的遮羞布,纪录片《Burning Sun:揭露韩流明星秘密聊天室的女性的故事》这个人口超过200万的城市,成为家族办公室的热门聚集地明星聊天室的秘密,说尽了娱乐圈的丑恶揭秘ICU:重症监护室的那些事儿我在森林办公室的上班搭子开设墨尔本第二个毒品安全注射室的提议被否决 原因何在?Nature:撤稿虽属科研工作的一部分,但学术不端绝非如此--来自超导实验室的教训全职回到办公室的潜在好处是什么? 答案是:工资上涨38%!看AI如何回答麻醉医生在手术室的地位奥本海默连小摊都不会经营,是怎么管理好秘密实验室的?【另类说书·2】贝尔实验室的兴与衰【另类读书·1】贝尔实验室的兴与衰睡在实验室门口的科学家办公室里的神秘力量对话“睡在实验室门口的病毒学家”张永振把病毒学家逼成流浪汉,就不怕实验室里的病毒也流浪上海吗?一张图带你了解“李祝捷·模式进化黑马实验室”的进化之路这是甘肃第一个为兔狲成立的办公室!在北京买了套500平的1室大平层?网友傻眼:这跟灵堂有什么区别!悲剧!16岁中国留学生吸笑气身亡,父母竟浑然不知!! 以为是学校实验室用的....为了偷听香港同事的办公室八卦,我突击学了大半年粤语……体验 | 为了偷听香港同事的办公室八卦,我突击学了大半年粤语……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5 bendi.news
Bendi新闻
Bendi.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Bendi.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