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ndi新闻
>
真正优秀的人,都保持饥饿感

真正优秀的人,都保持饥饿感

11月前

只有经常保持饥饿感,才能在人生的长跑上不落队,从容且潇洒
作者:逃熙
来源:富小书(ID:fxsfrc)

收听音频见留言区

      
从前有一位富翁,临终前把致富秘诀写下来,锁进了保险箱。

他让大家去猜,谁猜对了就可以继承他的千万遗产。

众人的信件纷至沓来,有人说是机会,有人猜是技能,但都没猜对。

直到富翁去世后,他保险箱里的致富秘诀才被公开。

这个秘诀就是——保持饥饿感

饥饿感,让一个人对现状不满足、对实现目标有巨大的渴望。

如古希腊先贤所说:“进步来自饥饿感。”

真正优秀的人,都懂得保持饥饿感

拥有饥饿感,是变好的序幕

作家冯唐说:“挡在你和持续成事之间的‘巨石’,是失去了成事的动力。你‘吃饱’了,你不敢冒险了。”

这让我想到一个“饿鼠实验”。

1925年,美国科学家麦凯把刚出生的一窝幼鼠分成两组。

他把第一组幼鼠喂到10成饱,第二组幼鼠只喂到6成饱。

结果长期下来,第一组老鼠行动迟缓、精神涣散、老态龙钟,皮毛黯淡无光。

而第二组老鼠行动迅速、活力四射,肌肉紧致,皮毛光泽顺滑。

不光是表现上,麦凯还发现,第一组老鼠的平均寿命只有1000天,而第二组老鼠平均活到2000天以上。

原来,食物匮乏让老鼠一直保持饥饿的状态,正是这种状态让它们保持活力

其实,人也是如此,一旦生活在一种“吃饱”的状态,就难以继续调动自己全部的天赋和才能去冒险。

只有保持饥饿感,才有足够的活力和勇气去奋斗,从而持续攀登人生的新高峰

看过一个帖子,帖主@克林有个发小,高中时期成绩一般。

但在帖主印象里,发小好像一直执迷于追求自己没有的东西。

学习不好,他就早上顶着流星黑夜背书,晚上在被窝挑灯夜战。

身材不好,他就天天跑步跳绳、过午不食。

一天两天变化不明显,但毕业十几年的同学会后,帖主儿子竟指着合照里的发小问,那个年轻人是谁。

原来,当其他老同学满足于现状,放纵吃喝以至身材走样、大腹便便时,发小因为这些年坚持锻炼,状态好得出奇,看上去比同龄人年轻十来岁。

不仅是身材,在聊天中帖主也发现,发小在事业上也抓住了新的风口。

现在已成为某知名读书公众号的合伙人,名利双收。

当一个人的渴望足够大,老天都会回报你。

鲁迅曾说:“不满足,是向上的车轮。”

正是因为人们不满足于现状,对变得更好有强烈的渴望,才不断突破自我,从而拉开人生变好的帷幕。

反观我们很多人,当事业有了一丁点成就,自己的上进心就会进入到一种“吃饱”模式。

对世界浅尝了一丁点,便以为自己已懂得了万物法则,进而停止前进。

殊不知,虚假的满足只会让人像泄了气的皮球,瘫软在原地,无法向前。

只有时刻保持饥饿感,才能不断向前进,创造更丰盈的人生。

保持饥饿感,才能出众而不出局

李尚龙在《你要么出众,要么出局》中说:“我们应该时刻准备着,持续进步着,这样,才不会被社会淘汰。”

看过这样一个短视频。

网友@黄赞说,找了一上午的厂,没有一间收50岁的。

她感叹:“70后的我没来得及好好年轻,就被社会淘汰了。”

在评论区,有人好心留言要给她介绍厂。

结果不少网友纷纷在下方追评“53岁的我,收留不?”“72年的能进厂吗?”

其实,像黄赞这样遇到求职难题的人并不少见。

很多人都是这样,20几岁找一份简单的工作,50几岁发现自己的岗位谁都可以替代。

尤其在如今,时代日新月异,如果你不渴望自我更新,就算没有人类取代你,人工智能也可能跳出来请你下岗。

前有被ETC取代的高速收费员,后有被AI替代的插画师、建筑师,让我们不禁感叹,时代淘汰你的时候,连招呼都不会打一下。

网友@符盖亚说,自己所在的行业,由于AI的冲击,正经历大规模的裁员。

他所在的公司,今年已陆续裁掉了30%的原画师。

而被裁的人里,有一部分选择继续学习AI技术,另一部分被迫转行。

他说:“我有一个朋友就选择了后者,因为被裁后他对AI有了严重的抵触情绪。后来,他回到老家做平面设计了,薪资降到了之前的三分之一。”

只满足于过去的老底,而放弃了学习和进步、失去了自我更新的紧迫感,只会让人跟不上科技的进步,被时代的车轮狠狠碾压。

俞敏洪说:“要把自己永远变成一个有上进心的人,上进心更多的是你要不断地吸收新思想,不断跳出舒适圈。”

不管现状再安稳,时刻保持饥饿感、拥有向上的力量,才能出众不出局。

雷军曾被网民戏称为“打工皇帝”,他在金山整整干了16年,一直干到总经理。

人在壮年当上一家知名公司的顶级高层,雷军已然成了打工界的天花板,换做普通人,可能早已志满意得。

但雷军不满足,仍然充满了探索欲,或许是年轻时《硅谷之火》的深深触动,雷军始终觉得自己还有个改变世界的梦想待实现。

察觉智能手机市场有巨大的潜力,他毅然放弃了“坐吃”稳定的金山,转头创办了小米。

在他的努力下,小米手机凭借超高性价比,迅速占领了市场。

此后的雷军仍然不停歇,仍然活跃在新兴的智能家居、新能源汽车等领域。

对未来保持饥饿感,也让雷军从上班族,升级为身价350亿美元、引领时代潮流的CEO。

世界上最大的监狱,不是铁窗牢房,而是人的满足感。

当我们满足于舒适的生活时,对新趋势的察觉与反应能力就可能大大降低。

深陷于所谓的“稳定”,停止更新与进步,我们也就更容易被时代悄悄请出局。

不管到了何等年岁,始终保持一份饥饿感,总能让你以更高的姿态应对变化。

这样一来,你不仅不会沦为被淘汰的水花,还可能成为推动新潮流的巨浪。

无论我们是否真的处于温水煮青蛙中,走出舒适圈、保持饥饿感,都会为你的生活助推。

常怀饥饿感,做好3件事,成为热忱上进的人

曾国藩曾说过一句话,很是有道理:“未有平日不忍饥耐寒,而临敌忽能忍饥耐寒者。”

人生不是百米赛,而是一场马拉松。

只有经常保持饥饿感,才能在人生的长跑上不落队,跑得从容且潇洒。

做好这三件事,成为常怀饥饿感,对生活热忱的人

1、树立长期目标

《荀子》中有个道理:如果一个人知道自己的终点在哪里,那么即使是千里之遥,也早晚会到达,无非就是快一点、慢一点、早一点、晚一点的区别。

长期目标可以带来激励感,帮助我们在前进的路上更有动力。

哈佛大学有这样一个实验。

他们招募了一群背景、学历、智力差不多的年轻人,研究目标对他们人生的影响。

在最初的调查里,其中27%的人根本没有目标,60%的人有模糊的目标,10%的人有清晰的短期目标,只有3%的人有清晰的长期目标。

在25年后的跟踪调查,得出了一个惊人的结果:

没有目标的人,大部分沦为社会最底层人士,穷困潦倒;

有模糊目标的人,多数成为了中下层,生活状态普通;

有清晰短期目标的人,大多成为了社会的中上层,成为医生、律师、工程师等专精人士。

而那3%的拥有清晰长期目标的人,几乎都成为了财富、才学最顶尖的人士。

对目标的饥饿感,会让我们明晰心中的方向,从而激发我们的上进心,调动我们全部的天赋,让我们的人生更加非凡。

2、养成经常输入的习惯

稻盛和夫曾说:“每天一点地钻研创新,日积月累,今天比昨天进一步,希望做得更好,这种‘上进心’是工作和人生中最重要的。”

你可能会发现,很多人初入职场头一两年能学到很多东西,可后来工作就成了日复一日的重复。

这是因为,我们没有保持输入的习惯。

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就保持一年读一百多本书的习惯。

锤子科技CEO罗永浩,也保持每日阅读的习惯,通过持续的输入来更新自己的认知。

投资家巴菲特说,他认识的聪明人,没有一个是不持续阅读的。

看,比我们厉害的人,都在持续输入。

经常通过阅读输入新知,不仅能提升认知,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阅读还能让我们的气质变得惊艳。

你也可以时常阅读纸质书籍、报刊,或者在各种媒体平台阅读优秀的文章。

养成输入的习惯,常怀对未知领域的饥饿感,你将会打开更广阔的未来之路。

3、使用愿景板自我激励

卢思浩在《离开前请叫醒我》中说:“人生这东西还长着呢,暂时领先和暂时落后都没什么,重要的是你要保持进取心。”

生活中,我们总会遇到瓶颈期,也总有情绪低落、动力不足的时候。

这时,我们可以试着做一个“愿景板”来自我激励。

你可以从现实生活、网络上选取贴合自己的理想的图片、你所崇拜名人的相片,或者是其他一些让你感到兴奋的图片。

把它们打印下来,拼贴在一张纸或者一个画板上。

这样一来,当你看愿景板时,就容易联想到他们正能量的事迹,从优秀的人身上获取激励的力量。

学会自我激励,才能激发渴望与潜能,走出低能量圈,从逆境中突围而出。

乔布斯曾说:“保持饥饿感,保持愚钝感。”

一个人最好的活法,就是永远有一份渴望在心底,对新鲜知识、新鲜领域保持好奇,永远不满足。

拥有饥饿感,才能转动向上的车轮,不断变好;

保持饥饿感,才能活得出众,而不出局;

常怀饥饿感,才能持续精进,离梦想更近。

余生,愿你保有饥饿感,在生命的海洋中大口汲取新鲜营养,推开创新的门,在追梦的道路上收获美好。

点个在看,愿我们都能保持饥饿感,做越来越优秀的自己。

富书读者粉丝群招募公告
为了给您提供更好更快的读写服务
让您更近距离地体验编辑部的故事
我们诚邀您加入富书读者粉丝群
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运营者猫小小微信,即可进群

作者简介:逃熙,公众号:富小书(ID:fxsfrc),富兰克林读书俱乐部经授权发布,本文排版:斜阳叶,校对:陈晨 

免责声明:部分图文来自网络,仅供学习与交流,非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即删

看更多走心好文章
点击 关注富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创业8年,富叔真面目曝光”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来源:富兰克林读书俱乐部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bendi.news
Bendi新闻
Bendi.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Bendi.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