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ndi新闻
>
“放手教育”,并不是让孩子随心所欲,而是放管有度,做自在父母

“放手教育”,并不是让孩子随心所欲,而是放管有度,做自在父母

5月前


作者:贾方方
来源:好妈好爸好孩子(ID:hmhbhhz)
鲁稚的阳台  编辑








本期专家


王浩威

博士生导师,医院精神部主治医师,擅长动力心理治疗、家族婚姻治疗、青少年心理学及精神医学,著有《好父母是后天学来的》《生命的十二堂情绪课》《与自己和好》等书。


多年的咨询中,有一对母子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小阳要升高二了,每天起床困难,上学常常迟到。

为此,妈妈不仅要亲自盯着他起床漱洗、亲自接送他上下学,还把家搬到了学校后面的小区,走路只需要10分钟。可即便如此,他还是常迟到。

这次的咨询并不顺利,因为小阳对什么都没兴趣,包括迟到这件事。经过一段语言很少但依然十分真心的咨询时光,他终于慢慢说出了自己的一个愿望:他想像其他同学一样,放学后一群人一起离开,搭车或走路回家都好,而不是被妈妈接送。

我问他,如果自己回去,你敢不敢?他细声地说“不敢”。因为他从没有在家和学校以外的地方一个人走过。

你可能会觉得很不可思议,一个十五六岁的孩子怎么连这点自理能力都没有呢?我和你有同样的困惑。于是,我问妈妈,可以让孩子独自回家吗?妈妈非常恐惧和不安,说孩子一个人不安全,她很不放心。

这个案例看似极端,却是很多亲子关系的真实写照:父母对孩子不肯放手,而孩子也没办法离开父母。

01

无法离开的孩子

心理学的教科书说,分离焦虑体现的是孩子没有能力离开父母。如果我们好好去看,孩子不是真的没有能力,而是这些能力没有被发展出来。

孩子天生是对外面的世界有好奇心的,如果这个好奇心没有被鼓励或被允许,没有往外的尝试,就很容易出现离不开的情况。


无法离开父母的孩子,会怎么样呢?

一方面,无法拥有自己的空间。正常情况下,我们是要允许自己有个人空间的。物理层面,有自己的房间,存放自己的私人物品,他人是不可以随意出入的;心理层面,有自己的秘密,有独立的思考,有权利告知或不告知他人。因为允许拥有自己的空间,也会尊重他人的空间。

拥有自己的空间是需要从小被培养的。如果父母随时随地介入孩子的生活,就连社交软件也要进入,看他在做什么吃什么,交什么朋友玩什么游戏,甚至还要和他的朋友做朋友,会让孩子完全失去他的个人空间。

一个不能拥有自己空间的人是无法好好生活的。和父母像连体婴一样,习惯了什么都靠父母安排,遇到问题也会习惯性向父母求助,缺少独立生活和思考的能力。

长大后,他们和伴侣之间也没有界限,一有什么想法,就想立刻说出来,常常伤人伤己;有什么事情都想和另一半讲,不讲的话就会很自责,我怎么可以有秘密呢?而且,因为没有自己的空间,也就不会尊重他人的空间。当对方没能像自己这般坦诚时,立刻怀疑对方是不是做了对不起自己的事。

另一方面,社交会出现障碍。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往往会是一个很空洞的人。他所有的表现和能力,父母永远都在看着;走入社会后,他也永远有一种被别人看着的感觉,无法拥有自在的状态。

如果孩子比较外向,很容易成为面具人,因为他要对父母有一个交代,甚至让父母引以为傲。最典型的就是小大人,长辈们人见人夸,同龄人却敬而远之,因为大家会觉得这个人假假的,很难交心。

如果孩子比较内向,一般会敏感度高,很容易焦虑,在乎别人怎么看他,要很有把握才敢进一步行动。因为父母老看着他,似乎不管他怎么表现,父母都不满意。


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地自我怀疑,个性也就变得焦虑、没有自信。长大后,这样的孩子会觉得周边的人也在评价他。有些人会变得退缩,有些人攻击性很强,很难相处,无论退缩或攻击,内心始终处在一种戒备的状态。

小阳一开始总是退缩沉默。随着治疗师专业的抱持,才慢慢放松开来。在一次会谈中,小阳用他向来焦虑而犹豫的声音怯生生地表示,他很羡慕别的同学三五成群地一起玩,而他却只能独来独往,像个局外人。


02

放手并不是什么都不管

很开心的是,随着教育学和心理学的普及,有些父母已经意识到自己求好心切的问题,渐渐走向成熟,学会看到孩子的力量,学着放手。

只是,关于放手,我们要把握好这个度,否则就很容易走向另外的极端。

误区一:孩子想做就做,不想做就不做。

舒雅从小是被父母管大的,所以她做了妈妈之后,坚持自由万岁,快乐就好。女儿小美想学就学,不想学了就停。

如果是幼儿园,多些尝试可以帮孩子找到兴趣所在,可小美马上要读初中了。数学成绩不达标,老师担心会影响小美的整体成绩,找舒雅商量。舒雅说,不要给孩子太大压力,只要她快乐就好。

什么叫作快乐呢?并不是说读书让孩子不辛苦就是快乐,读书本身未必就一定是累的,总会有让她快乐的地方。比如数学成绩提升了一点点,回来跟妈妈讲,你是可以看到她的兴奋的。

小美快乐吗?为什么学了几天就不去了,因为她并没有快乐啊。功课赶不上,担心不被同学接纳,怎么能快乐呢?

我们要做的也不是给孩子快乐,而是要看到什么是他的快乐,否则,父母只是顺从他、助长他的逃避而已。

他在不断地用一个新目标来逃避一个旧挫折,表面好像不用面对挫折而轻松了,内心掩藏起来的其实是更深的沮丧。他的人生到最后都是在逃避和沮丧,这种孩子长大以后真的会让人担心。

误区二:孩子怎么样都可以,无所谓。

记得有个高中生在咨询时突然问我:“医生,我是不是比较笨?”

我问他为什么会这么想。他说,同学的爸妈都会让他们将来当医生、工程师,但他爸妈却告诉他做什么都无所谓,还叫他去当清洁工。

还有个初中生一直怀疑自己是被爸妈捡来的,考好了,他们说挺好的;考砸了,也说挺好的,他觉得爸妈一点也不在乎自己。他很喜欢班上一个同学的妈妈。成绩好了,她很开心,会给奖励;成绩不好了,她有些生气,也会批评。

表面上看起来,这两对父母的做法没什么不妥,自由开放,少施压多鼓励。可结果呢?这个高中生没有父母给的压力,但也没有父母的期待,自己努力进步了,因为没有父母的回应而没有累积应有的信心。

这个初中生缺少了本该体验到的关心。我们忽略了,除了自由,孩子的成长还需要很多,比如欣赏、期待、信任和关怀。

误区三:父母还是个孩子,对孩子完全不管。

有些父母并没有表面那样成熟,生理上长大了的他们还过着像小朋友一样享受玩乐的生活,无暇(没兴趣甚至是没能力)顾及孩子。

孩子的生活由老人或保姆照顾,孩子的其他成长需求被父母忽略,不管孩子能不能行,父母都会说:“你自己来。”“你可以的。”或者表现出“我忙着呢,你自己处理吧。”

有的孩子可能因此不自觉地开始努力讨好父母,让父母看到他。有的孩子没有这个本事,就会去寻找一个替代父母,也许是保姆,也许是姥姥姥爷。

如果这个孩子既没能力让父母看到,也没能力发展一个替代父母,就很容易成长为一个没有自信、没有自我、畏畏缩缩的人。

我们要看到孩子的力量,同时也要看到孩子的有限性,尤其是在他们小的时候,需要父母给予基本的生存保障、重要的生活辅助和必要的成长指导。

如果父母放手太多,完全把教育和成长的责任交给孩子,是很容易把孩子压倒的。


03

少些方法多些用心,做自在的父母

父母既不能过度控制,也不能过度放手,要怎么办呢?

有一个大的原则是,当孩子想往外走的时候,我们要相信,遇到危险时,他会停下来;当孩子靠过来的时候,我们要看到他的需要,试着帮助他。当孩子想离开的时候,我们可以放心做自己的事情;当孩子靠过来时,我们会把手上的东西放下来,跟孩子互动,让孩子慢慢把他的不安讲出来。

我知道,很多父母都希望接下来能有一些很具体的方法。可是,说实话,我是没有办法给到大家具体方法的。

有太多的人给了他们太多的方法和规则,以至于他们在辛苦养育孩子的时候,还要跳出来对照着说,我这样做对不对?是太用力还是太放松?最后,搞得自己精疲力竭,孩子也跟着一起受累。

在我看来,做父母是一个享受其中的过程,而不是一个完成任务的过程,好像一定是我要做到多少才是对的、才是好的。就像我们恋爱时,不会说我的任务是什么,而是两个人在一起很愉悦就好了。

和孩子的关系也是这样的,一定是我们看到孩子快乐,自己也跟着快乐起来。我们是沉浸在这样的情绪和关系里的。所以,真正地去享受一段关系,并不是一直在寻找具体的方法。

当你意识到自己想找一个方法的时候,其实就可以提醒自己,自己没能享受跟孩子互动的当下那种愉悦的感觉。

这个时候,你要停下来去关照自己。当我不想放手的时候,我在焦虑什么?当孩子来了,我很烦,我在烦什么?通过这种关照,对自己有更深的理解,然后去寻找、去探索。

所以,做父母最重要的是用心。只要用心,你会发现,孩子的成长真的很可爱。他的探索、成长,你很享受;他的生命状态,你会困惑也会学习。

父母是自在的,孩子也是自在的,方法也就自然而然有了,如此便是最舒服的亲子关系,孩子因此也拥有真正的快乐。

编辑、排版:曹    磊
来源:《婚姻与家庭》杂志



今日推荐
《青少年心理报》
8-15岁的心理成长书





▍往期回顾

伊利诺伊大学最新研究:目标感越强越有助于学习,但很多父母不敢放手

德国幼儿园Kitafahrt露营理念:3-5岁独立性格培养

北大教授胡泳:怎样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力?

妈妈的三个榜样角色,培养独立自信的孩子




加入家庭教育交流群
请加微信 biyuntian334455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来源:鲁稚的阳台

相关新闻

屏蔽“自律vlog”后,我决定过随心所欲的松弛人生7招让孩子自信爆棚!父母试着放手不当“妈宝、爸宝”,不断催眠暗示孩子“你可以的 ! ”让孩子从“逼着学”到“主动学”:最好的教育,是唤醒他们的内驱力让孩子从“要我学”到“我要学”!关键是做对这一步——“6年后回头看,让孩子从名校转入普小,是我做过最正确的决定...”不让孩子接受“美式教育”!女子从国外回美 一个做法让邻居吐槽不让孩子接受“美式教育”!芝加哥妈让7岁女儿独自上学 邻居们感到不可思议对谈先锋学习社区社长刘晓伟和崔涛:好的教育,是不对孩子“负责”美国妈妈在法国受到“震撼教育”:这儿的孩子,让我失去曾经的骄傲!当我学会“多巴胺教育”,终于让孩子学习越来越主动,越来越自律朋友之间除了友谊,还有个娃?无性男女组成快乐“父母搭子”,缺点是只有国外有!父母有这4句“口头禅”,孩子遇到天大的事,都不会抑郁……渴望有烟火的“桃源”,做闲适自在的“散仙”【教育】上寄宿学校能让“坏孩子”变好?法国总理又语出惊人!从小“被管”和“没被管”的孩子,12岁后过的是两种人生气温骤降!澳洲多地遭遇入冬以来最冷天气,澳人过冬有多难:不开空调“冻死”,开空调电费让人“心死”一个家庭最大的悲哀,是“假强势”的父母,养出了“真弱势”的孩子……让孩子从「厌学」到「愿学」!「3天智慧父母直播营」全新上线——父母是“爱的生产者”,还是“爱的消费者”?6状况让你知道,亲子关系要好就要这么说燃!龙年巨制来了!让孩子了解我们为什么是“龙的传人”!拒绝“中国式逗娃”,做懂事的大人,让孩子过个安稳年!李湘女儿王诗龄被曝遭校园霸凌:面对那些“嘴欠”的孩子,父母最实用的办法是……餐厅因向“管不好孩子的成年人”征收$50附加费,迅速走红!网友:早应该这样做!孩子从“逼着学”到“主动学”,关键是做对这一步——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bendi.news
Bendi新闻
Bendi.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Bendi.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