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ndi新闻
>
孙周兴:真正好的哲学不回避生命中的痛苦与虚无

孙周兴:真正好的哲学不回避生命中的痛苦与虚无

9月前
编者按:


孙周兴,「生命哲学」班发起人和授课导师,浙江大学哲学教授,同时是同济大学、中国美术学院哲学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德国哲学、艺术哲学、技术哲学与未来哲学,已出版《未来哲学序曲》、海德格尔《林中路》、“尼采四书”等30余本西方哲学译著作品。

真正好的哲学,它不回避我们生命中的痛苦和虚无,它让我们有一种力量去直面它,把生命中负面的东西扛起来。


文/孙周兴


01



哲学是需要成熟的心智的


哲学专业确实有一个倒金字塔现象,博士考生最多,硕士考生少些,本科生更少些。我认为这是正常的,用不着奇怪。本科生选哲学专业比较少,大概也是全国的普遍现象。主要原因是哲学这门学问有自己的特性,它特别需要成熟的心智。像德国大学哲学系的学生,我看有一半是中老年人。中国因为有一个高考门槛,你们十七八岁时通过高考进入大学,而成年人基本上是没法通过高考的。


哲学是需要成熟的心智的,而心智早熟的少年却不多。比如我今年招的一位博士生,他高中阶段就联系我了,那时候他已经读了大量的哲学书,而且是真的读懂了。这种小孩不在多数。如果我们的大学招生不是通过高考,公民在任何年龄阶段都可以来申请上大学,就像欧洲那样,退休了到大学里学哲学,那么,我们的哲学专业就会十分热门,可能会挤破门的。


孙周兴老师在给浙大生命哲学高研班同学授课


哲学需要你自己喜欢和热爱,因为这门学问是与你自己的生命经验紧密相关的,哲学的问题就是生命的问题,可以说哲学与生命是一体的,这就需要自己的思考和历练,而大学低年级的学生在这些方面还比较缺乏,还没到思考一些根本问题的时候,哲学大概还不适合于他们,这是最正常不过的。哲学专业的博士考生大部分不是哲学本科专业出身的,而是从其他五花八门的专业来的,他们当中大部分是真正喜欢哲学的。这样很好。



02



哲学大概是不需要教的
哲学可能更需要阅读和论辩

我本科读的是浙大地质学系,我们当时不能转专业,不喜欢也要学完。进大学半年后,我就对地质学毫无兴趣了,但没有办法,忍了四年。其实我在本科阶段对诗歌和诗歌理论产生了深厚的兴趣,当时对哲学还没有多少感觉。本科毕业的时候,我报考了北大中文系诗歌理论方向的研究生,主要因为外语不够,没被录取。然后我去了山东泰安的山东矿业学院工作,当时才21岁,还继续写诗,但写着写着,竟然对自己的发生了怀疑,怀疑自己是不是写诗的料。于是我就开始读一些理论书,发现一个特别有意思的哲学家,就是我后来研究的海德格尔。这时候我就决定去报考哲学研究生了。哲学是我自己学的。哲学大概是不需要教的,哲学可能更需要阅读和论辩。


我从诗歌转向哲学,当然也是个人心思的变化。这里面的因素有很多项,不一定理得清楚。哲学本身是要为我们的世界观和生活行为作出辩护,但许多辩护都失败了。为什么呢?因为人的行为和动机是十分复杂的。


当时我读到熊伟先生做的几篇海德格尔文章的中文译本,我觉得很诗意,很有文学性,但又没有失去思想本身的基本素质,显得稳重有力。所以海德格尔就牢牢吸引了我。我当时胆子大,直接给译者熊伟先生写了信,他很好,立即给我回了信,后来跟我保持着经常的通信联系。1987年我考上母校浙大的哲学研究生后,我就去北大找熊伟先生,也去听他的课。很奇妙的一点是,熊伟先生是解放前同济文学院的院长兼哲学系主任,1949年同济哲学系被关掉了,熊先生空闲了几年,然后去北大任教了。



03



要找到自己喜欢读的书
文本是要我们带着生命的体验去理解

书太多了,哲学的类别也很多,中国哲学、外国哲学,古今中外都有哲学。就欧洲哲学来说,历史上的哲学家应该有几千个,而每个哲学家又有那么多书,都读完可能么?有必要么?你得从自己喜欢读的东西入手。当然在本科阶段,主要还是打基础,你还需要对各种哲学保持开放的心态,哪怕不是关注重点,你也要去了解一下,因为现阶段你还不知道以后会做什么,你还在找适合自己的菜。第一步是要对整个哲学史有一个把握,第二步是要在把握过程中去发现你喜欢的人物和著作,你关注的思想和问题。



我们中国学生最麻烦的问题是阅读理解能力不行,简单说来就是读不懂文本。这真的是一个大问题,每个字都认识,就是不知道它在讲什么。这个问题自然与我们的教育制度和教学方式有关。我们的基础教育完全被应试化和套路化,学生都成了考试机器;我们的大学教学太偏重通史的教育,比如文学史、哲学史之类的,大家都在那里记要点。这种情况就造成了对原典文本的冷漠感。文本是要我们带着生命的体验去理解的,现在我们的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就已经被“套路化”了,成为了背诵的机器。这是一个经常令人痛苦的情况。没有理解能力,紧接着第二个问题就出来了,就是没有提问和讨论的能力,大家都不知道问题在哪里,也不知道怎么跟人讨论。而人文科学主要培养目标就是学生的理解能力、批判能力和论辩能力。当然我们也在努力做一些补救和改变,比如我们现在设了一些经典阅读类课程,就是为了训练学生们的文本阅读和理解能力。德国现代大学的开创者威廉姆·洪堡说,大学里面没有师生之分别,都是研究者,只不过,学生是需要引导的研究者,教师是独立的研究者。既然都是研究者,都是研究问题的,如果没有理解力,不会发问也不能讨论,如何可能开展研究呢?



04



真正好的哲学不回避
生命中的痛苦与虚无


哲学有持久的吸引力,让人不会感到无聊,让人总有事情可干。因为在哲学中是没有终极答案的,你总是要尝试着用不同的方式去重新回答问题。所以这么多年了,我一直没有对哲学厌弃过。哲学不像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知识,后者的更替速度越来越快,十几年前的文献你就不用关心了。不久前我跟一位工科教授说:你十年前的论文恐怕已经没人理睬了,而我27年前的博士论文现在还在重印呢。在人文科学里面,在哲学中,没有人说这个问题我已经彻底解决好了,哪怕解决好了,也还可以摸索不同的路径。哲学是高度有趣的、不可固化的、永无止境的知识。它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有趣,让我们消除无聊,而人生最可怕的事情之一就是无聊。


孙周兴老师在给浙大生命哲学高研班同学授课


哲学有利于我们用多样的方式去解释这个世界,为你的行为做出辩护,因为哲学基本的功能是论证,论证你对这个世界的看法以及自己的行为,它和我们的生活是根本相关的。当然每个人都做会这种哲学式的解释和辩护,哪怕他不是学哲学和研究哲学的。但哲学让我们在这方面变得更自觉,更有力量。


从思想格局来说,哲学提供给我们的是一个整全的方案,其他科学则只提供局部的方案,这是大不一样的。研究哲学的人仿佛什么都要关注,对什么事情都要形成自己的判断。这一点当然也会带来不利,人们会说哲学太飘、太空了,这是有可能的,事情总归是两面的。然而我认为仍旧好处居多,相比于哲学,其他的专业都显得比较局限和狭隘,不能形成整体的和全面的思考。而我们这个高度专业化的时代更需要哲学这种整全的思想方式。


痛苦和无聊是人的常态,通过艺术和哲学这样的创造性活动,我们便可以缓解这种痛苦和无聊。因为哲学要解释生活,而解释就是一种释放。但是,你千万不要以为哲学可以把我们的痛苦、无聊和虚无全盘消除掉。人要是没有痛苦了还是个人吗?尼采当年就说,希腊悲剧艺术为什么重要?是因为它可以把人生最根本的痛苦展示出来,把最根本的痛苦转化最根本的快乐。至痛就是至乐,两者实际上是一体的。真正好的哲学也是这样,它不回避我们生命中的痛苦和虚无,它让我们有一种力量去直面它,把生命中负面的东西扛起来。




05



学哲学就是要意识到
自己是个哲学家


一直以来,我的研究重点都是尼采和海德格尔,近一些年来有所转变,我转向了当代艺术研究,特别关注德国当代艺术理论;最近一两年,我又拓展了自己的领域,开始研究一点技术哲学了,我也把它叫做“未来哲学”。所以我现在的研究有四块,就是尼采、海德格尔、艺术哲学和技术哲学,但实际上,后面两块都与尼采和海德格尔有关,这两位哲学家对于艺术和未来的沉思属于近一个半世纪以来最强有力的。就此而言,我做的四块实际上是一体的。


我关于艺术的思考主要是侧重于德国当代艺术和艺术理论。我自己也在做一些展览策划,我还编了一套书,叫《未来艺术丛书》,已经出了十几本了,主要目标是比较系统地把欧洲当代艺术和艺术理论的实际情况呈现出来。我们大概会做到三十卷。战后当代艺术彻底改变了以往手工状态下的艺术概念,形成了一个以个体自由和个体创造性为基点的艺术概念,每个人都是艺术家,每个人都有创造的潜能,每个人都在创造。以前的艺术概念是职业化的,而现在的艺术理解则是普遍化的,这是新时代对艺术的新理解,很好。


哲学也应该这样。我们每个人都是哲学家,只是我们学哲学的人知道更多的哲学方式,有更多的思想可能性。实际上,每个人都在根据某种哲学生活,没有学习和研究过哲学的人可能不自觉而已,还没意识到自己是个哲学家。我可以夸张地说,学哲学就是要意识到自己是个哲学家,去掌握哲学史上几种基本的思考方式,你可能自己综合了几种方式,加上一些自己的思考,这样就形成自觉的哲学生活。但是毫无疑问,无论人学不学哲学,人都在按照哲学的方式思考和行动,因为哲学是普遍的,就像艺术是普遍的一样。但这种观点也是最近几十年才有的,在一定程度上是受到了当代艺术的刺激和启发。艺术与哲学的关系一直不好,但在20世纪的文化变局中,这种关系已经有根本的调整,艺术与哲学在最近半个多世纪以来可以说是打通了。我现在的研究就是把艺术和哲学联结起来了,艺术要在哲学中获得它的一种根源性,哲学要通过艺术获得它的创造性。这是人类的两种基本创造方式,但它们的性质是不一样的。


还有技术哲学或者未来哲学。所谓的“未来哲学”是我最近在强调的一个概念,它最早由尼采提出来,比尼采更早的是费尔巴哈。我关注的核心是现代技术和未来文明,这是我今后的努力方向之一,主要就是关注在技术支配下的人类生活世界以及人类未来的可能性。


06



不能用某个单一的标尺
去讨论和评价一个人

我一直研究两位哲学家,也可以说是喜欢这两位哲学家,就是尼采和海德格尔。但实际上这两位哲学家都让人讨厌,说喜欢也只是思想上,因为两个人都不算“好人”。尼采是一个极端自我中心的人物,当然他也很可怜,因为他个人的命运是悲惨的,但他对于生命的态度是好的,他是一个积极的虚无主义者,他的思想是伟大的,对于人类当时的状况和人类未来的可能性做出了天才式的预见。海德格尔也是,他的问题可能更多更大,他私德不佳,还与纳粹有政治牵连,一直以来争议不断。在阅读体验方面,我是更喜欢海德格尔的,尼采的文风是比较野蛮的,可能更加偏文学,海德格尔的文字很温暖很稳重,是一种思想上的稳重。


要说第三个,我会说马克思。我一直认为,对中国现代社会影响最大的三个哲学家就是马克思、尼采、海德格尔,都是德国的。马克思在我们这里被误解太多,以至于同学们都不愿意听了,但马克思真的是一个哲学的天才,他最早发起了对技术工业支配下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分析和讨论,许多观点至今依然有效。


这三个哲学家是我喜欢的。需要指出的是,我们中国人经常强调知行合一、德才兼备,这当然没错,不过千万要记住,从19世纪后期以来,人类文明发生了一个根本断裂,我们已经离开了那个用固定的、单一的标准去衡量某个思想、某个思想家的时代,这样的时代已经结束了。人是很复杂很多样的,我们不能用某个单一的标尺去讨论和评价一个人了。古典的人性理想是理性的、规则的、和谐的,但现代人性却是冲突的、矛盾的、充满悖论的。所以,我们大概已经不能用以前的单一标准来衡量今天的人性了。为什么尼采美学如此重要?就是因为尼采是第一个破除古典美学观,把冲突、紧张、不和谐当作现代美学的基本思考点的哲学家,今天我们如果不懂尼采,就难以真正理解现代艺术和当代艺术。



07



哲学生活
是有趣的、是值得一过的


康德式的学问方式和学问时代早已结束。以学术为天职和人生唯一理想,这当然很好听,但这样的时代总的来讲已经过去了。今天的人类生活更加丰富了,也更多矛盾和更加冲突了。不要认为这是完全负面的,实际上这也表明我们更加自由了,个人自由度大大增加了,我们想去关注什么就可以关注什么,我们有了更多的可能性。比如我不仅做哲学,还搞艺术,还去关心别的好多事。


孙周兴老师在给浙大生命哲学高研班同学授课


我自己的生活是比较简单的,我大概是一个“工作机器”吧,我除了上课、聊天、喝酒之外都在工作,出差路上也在工作。读书我喜欢精读,我不主张读太多书,好书是需要精读的。我关心的事比较多,今天是网络时代,可关注的东西太多了;但我的生活是简单的,我晚上一点左右睡觉,早上七点左右起床,然后就是工作。今天晚上可能会更迟点,因为我要准备后天的课,后天要上六个小时的课,还没有完全准备好。简单不是机械、无趣,我觉得,哲学生活是有趣的,是值得一过的。

浙江大学「生命哲学」高级研修班
3期
预报名开始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来源:哲学园

相关新闻

浙大教授孙周兴:人类被AI取代的未来,还远吗?复旦哲学教授孙向晨:浓人淡人,为什么突然流行?“爷孙恋”婚后现状:与全家决裂,执意嫁大40岁老公,怀孕后就后悔了孙燕姿妹妹再发文:断绝关系「不回头」!姐姐半小时后发文了史上最牛逃犯:潜逃13年,拍40多部戏,被抓时已是大明星!曾与杨幂孙红雷合作…曼大孙教授1v1科研:多智能体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研究曼大孙教授1v1-ChatGPT在MineCraft游戏中的智能体设计|收获一作论文与导师推荐信!历史丨孙中山的身之臂蒋介石——孙与蒋的亲近关系正式官宣!澳洲突发立法,这些移民全部驱逐出境!网友:孙维呢?正式官宣!澳洲突发立法,这些移民全部驱逐出境!网友:孙维呢《人民日报》首次披露:孙力军案重要细节!澳大利亚出手,清华朱令案中的孙维好日子到头了知情人爆料:孙维确诊喉癌!最近已离境,被拍到在日本快乐滑雪度假!或永远离开澳洲…澳媒:孙维疑似身份造假,内政部或介入调查!被曝已入籍,未来可能永远离开澳洲…重大突破!孙案已移交澳移民局!最新近照!全家准备逃往这!澳媒:孙改名、更换信息!刷爆谷歌热搜...突发:孙澳洲豪宅明天拍卖!本人或现身!内饰全曝;朱令父母发声!嫌疑人还在影响英文世界,更多思考需要大家谨记...浅谈加密虚无主义:比特币和 Web3 是我们这代人唯一的救赎之路锋行致远创始人孙唐:存算大模型加速系统 | 演讲预告孙一文:起落间的十全十美酷渲科技孙小雨:谁说中小企业不能拥有500强的培训资源 | OMEGA访谈录孙正义:很后悔卖掉英伟达股票;传苹果 AI 入华入欧生变;多家 AI 公司绕过网络标准抓取新闻出版商网站内容 | 极客早知道孙楠:歌手洗白的唯一方式就是用实力绝杀!创业内幕| 酷渲科技孙小雨:像刷抖音一样轻松学习茅盾文学奖得主孙甘露:他的记性可真好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bendi.news
Bendi新闻
Bendi.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Bendi.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