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ndi新闻
>
复旦哲学教授孙向晨:浓人淡人,为什么突然流行?

复旦哲学教授孙向晨:浓人淡人,为什么突然流行?

5月前
今年,许多年轻人自我确诊为淡人
情绪淡淡的,不悲不喜不嗔不怒;
说话淡淡的,嗯嗯、好的、收到;
上班淡淡的,随心情劳作,凭缘分拿钱;
感情淡淡的,不想勉强,不起冲突……
“淡淡的”成了常见的口头禅,

“淡淡综合症”也成了新的社交面具。

为什么“淡淡的”突然间流行了起来?
它是对绩效社会的反抗,还是退缩与麻木?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拜访了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的孙向晨教授。
这是《更好,从提问开始》系列内容的第四问,

由特仑苏、一条和复旦大学哲学学院联合出品。

Q:一条

A:孙向晨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孙向晨

Q:老师第一次听说“淡学”是什么时候?您本人是“浓人”还是“淡人”?

A:有次跟朋友聊天,他突然讲到他女儿变成了“淡人”,这是我第一次接触到这种说法。

大家对我的第一印象肯定是个“浓人”,挺能折腾,不断去实现很多想法;但另一方面我也是个“淡人”,在国外学术休假的时候,每天早上六点起床,写作、游泳、看资料,晚上继续读书,不和任何人接触,持续个半年、一年都没问题。浓或淡不是绝对的,每当我投入到研究和阅读,里面是很浓、很丰富的世界。

孙教授有收集世界各地猫头鹰摆件的“浓浓爱好”,

目前已收集 300 多个

就像我曾经认识的一个出租车司机,看起来淡淡的,好像也不求上进,到点就收工。但他特别爱好弹弓,收集了许多不同弹力的弹弓,能非常精准地用它射击,在圈子里小有名气。你说他到底是淡还是浓?我们要放在特定的语境下讨论。

Q:您对“淡淡”的理解是什么?

A:当一个词迅速流行、得到大家的认可,那它表达的一定是种社会现象。有的人“淡”,是一种性格,像是传统社会强调的“泰然处之”,是一种修为和境界;我们现在讲的“淡”,是在当代社会突然流行起来的一个用语,是大家对抗僵化的、固化的结构的一种姿态。我们先做这种界定,否则就混淆了。

如果“淡淡的”是拒绝内卷,那它是一种值得肯定的人生态度;如果是对陈腐的社会规范表达一种冷漠的态度,那也是非常合理的;如果它体现了生活中的态度和节奏,那更是值得夸耀的事情。但如果它体现的是麻木和逃避,是整个人生意义的缺失,那就变成了某些社会问题的征兆。

Q:之前,社会普遍更推崇有野心的、热情主动的人,现在大家反而热衷于认领“淡人”称号,这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情绪和思潮?

A:人是在和周遭世界的互动中来确立自己、形成自己的行为模式的。当你身处更加具有创造性的空间,当你的投入和回报有更合理的比例,那么,有野心、积极、具创造力的人会更受欢迎;而如果社会结构有僵硬的趋势,当创造空间受到周围一堵墙的限制,那可能人做出的反应就是淡淡的、后退的。

人的发展不是线性的,而是总处于变动中;从积极到淡的转变,是在自然的、历史社会的环境中发生的。在这个意义上,“淡淡的”算是在当下环境中的一个平衡点。

这些流行词,恰恰是我们理解世界,理解自己在这个社会中当中位置的一个观察点。“佛系”、“躺平”、“摆烂”、“淡淡”,这些词反复出现,它们有差异,也有一脉相承的地方,都是对现代绩效社会某种意义上的拒绝。

“发疯”和“淡”看起来是两极,本质上反映的也是同一回事:你面对周遭的结构,特别想释放自己的能量,却没有能力去冲破它;而“淡淡的”是一种更顺畅的选择。

Q:近年在学生群体中,您有观察到“淡”的趋势吗?什么群体更容易“淡淡的”?

A:在校园里,很多学生的目标还是很明确的:四年本科、三年硕士、四年博士,每门课、每门考试,都是很清晰的,学生对下一阶段有憧憬。到了职场上就不太一样了,生活展开了,你会发现有各种各样的禁锢、有形无形的限制,或者过了一段时间,发现目标和追求缺乏意义感,就“淡”下来了。

Q:很多人将“淡”作为自己的保护色,“淡”成了情绪压抑的结果。长此以往会产生什么样的弊端?这种消极的“淡”,是我们这个社会所独有的吗?

A:结果很明显:整个社会变得缺乏活力和创造性,甚至可以说是麻木不仁,这其实是一个很恐怖的一个状态。人跟别的动物不一样的是,人要追求意义感,如果发现意义感淡下去了,动力就会大为降低。

这种态势不是某个社会所独有的。如果我们熟悉二十世纪以来的现代文学,会发现表达这种情绪的作品非常多,最著名的就是加缪的《局外人》、萨特的《恶心》。这些哲学家写的小说,深刻地刻画了在所谓的现代社会,当个体的意义感缺失,极易形成的这种情绪。

Q:关于“浓或淡”,是否存在一种理想的状态?

A:其实,如果我们抽离出当下社会语境,比较抽象地来谈这个词,它恰恰是中国文化里很有意思的一个面向。比如我们讲“学有余力”,讲中国传统哲学里的“阴阳”,不总是积满,而是保留一些空间,是“淡淡”的一个方面;同时,我们也讲“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它是一个积极有为的状态,始终保持着平衡和互补的状态。

一种合理的生活就是“浓淡总相宜”了,生活有起伏、有节奏,有缓急,“浓人”和“淡人”的转化是比较自然的。如果生活始终是焦虑的、紧张的,像工蚁一样地这样在不停地忙碌着,不会是更好的。

Q:那么我们该如何找到这种理想状态?

A :还是要充实自己。这个社会有它的节奏和变化,会出现固化、僵化、过度绩效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如果能够改变环境,我们就去改变它;如果改变不了,自我的强大就变得非常重要。

“自我”可以创造出一个世界。如果你找到自己最有热情的目标,就会发现,对周遭的这个世界,你不太 care 了,它会淡下来,而你会强大起来,你的创造力和热情会释放出来。另外,你做这件事不是出于功利的考量,如果总想着要换点什么东西的话,意义感会迅速流失掉。

如果真正拥有了喜欢的、愿意付出的事情,非常专注地投入进去,我相信,每个人都有他“浓”的地方。

Q:您自身是怎么保持相对浓烈的学术热情的?

A:我做了 12 年 6 个月的院长,可以说是超长服役。有人说,“哇,你怎么做得下去?”但这件事情对我来说,能够给学生带来更多机会和成长空间,能为下一代创造更多的可能性,很充实、很有意义感。

现在我卸任了,全力以赴地投入到学术工作里,有很多东西想要表达。疫情之后我去了英国、日本、德国、法国,2 月份还去了美国,做交流、做演讲,在学术平台上做更加国际化的表达,推动中国思想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我很有动力。这些交流还让我获得了另外的视角,意义感就是这样一点点积累起来的。

每个人都做好自己,就是“更好”。而做好自己,在于把自己的热情、天赋,都充分地释放出来,需要思考自己的能量,需要思考自己的目标和方向,在这样的前提下,努力地去探索和创造。

与孙向晨教授的这期对谈,是哲学公共教育项目《更好,从提问开始》的第四问,由特仑苏、一条和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共同推出。

何为“更好”?特仑苏持续在当代探索更为丰富的“更好”内核。正如孙向晨教授所说,每个人找到自己真正的热爱并投入其中,构筑起自己浓淡相宜的生活,就可以迎来“更好”。

走向更好,往往由“问题”开启。我们通过每周1位哲学大咖、1个时代议题、1支话题短片的形式,聚焦在这个时代最具共鸣的5个问题,期望传递思想与慰藉,带来走向更好的力量。

《更好,从提问开始》往期回顾:

第一问:王德峰教授:如何守护中国人的闲暇?

第二问:张双利教授:卷不动,躺不平,出路在哪里?

第三问:孙周兴教授:人类被AI取代的未来,还远吗?

广告

点个在看,走出自己的节奏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来源:一条

相关新闻

复旦梁永安:年轻人为什么活得这样苦?复旦哲学教授解读“躺与卷”:人不是只有你死我活的竞争关系复旦哲学教授王德峰,解读紧绷的年轻人:休息是一种能力谁是浓人,谁是淡人?社交标签与无法被定义的自我恒大汽车再迎“救命人”?突然公告:29%股份将即时被收购!明起复牌i人和e人还没完呢,怎么又开始浓人和淡人了?幼儿通识1001夜 | 不可思议的人体世界:人睡觉为什么要枕枕头?《我的阿勒泰》背后:失业年轻人为什么不想回家?美国驻华大使为什么向这些人敬献花圈?成为有钱人为什么难?巴菲特:没必要在8件事上“挥霍”钱首批现场体验 AI Pin 的人:为什么我不换台手机呢?亚马逊小哥送货发现房子起火,淡定放下包裹走人,屋主:?亚马逊小哥送货发现房子冒烟起火,淡定放下包裹走人,屋主:?超级大网红“王妈”凉了?她月入千万,员工却月薪4000:可为什么没有打工人骂她?胡歌新电影《走走停停》定档:为什么职场人开始回归小城市?“三体照进现实”?复旦科学家破纪录复活冰冻人脑!为什么年轻人流行起了“校园相亲”?董宇辉采访华仔,这一幕封神:为什么聪明的人,都爱看历史?​淡淡的“微信三件套”:为什么年轻人都在逃离朋友圈?百度公关副总裁“激进言论”翻车:为什么职场把员工当作人那么难?AI搜索大乱斗第一题:为什么刘强东直播要用虚拟人?|AI横评一周干3天,月入50万:日本为什么还是没人开出租车?一家5人突然倒地不起,竟与空调使用有关?空调喊冤:这锅我不背!王阳明《传习录》:为什么人一旦开悟,就会变得很厉害?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bendi.news
Bendi新闻
Bendi.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Bendi.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