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刚教授:2023年经皮冠状动脉腔内影像领域十项临床研究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是全球范围内持续领先的死亡原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是临床ASCVD的主要病理生理驱动因素,明确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至关重要。然而,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是一个复杂的、多因素的、多步骤的过程,通常跨越生命中数年或数十年。经皮冠状动脉腔内影像的诊断模式,如血管内超声(IVUS)、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近红外光谱(NIRS)已经扩展了我们表征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能力。2023年陆续发表了多项经皮冠状动脉腔内影像技术的临床研究,这些研究极大丰富了我们对于高危斑块特征的识别;回答了腔内影像指导下的冠状动脉介入(PCI)能否改善患者临床预后;探讨了非阻塞性冠状动脉心肌梗死(MINOCA)的发病机制。
作者:郑刚 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
本文为作者授权医脉通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RENOVATE-COMPLEX-PCI试验(成像技术的进步有助于指导复杂冠心病的支架置入)[1]
相关链接:
BIOVASC试验 & RENOVATE试验,看PCI治疗策略新进展 | ACC 2023
ILUMIEN IV研究(OCT引导 vs血管造影引导PCI)[2]
EROSION III研究(OCT引导下STEMI早期梗死动脉通畅性再灌注的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3]
OCTOBER试验(复杂分叉病变PCI的OCT或血管造影指导)[4]
FLAVOUR亚组研究(FFR或IVUS引导下PCI治疗的性别差异)[5]
OCTIVUS研究(OCT引导或IVUS引导的PCI)[6]
通过三支主要冠状动脉OCT影像检查识别高危冠状动脉病变[7]
PECTUS-obs试验(FFR阴性高危斑块与MI后的临床结果)[8]
PROSPECT II 研究(糖尿病和非糖尿病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脂质含量和斑块负荷)[9]
OCT评估动脉粥样硬化和非动脉粥样硬化机制引起的MINOCA的临床特征和预后[10]
郑刚 教授
•现任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特聘专家,济兴医院副院长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