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报道|山东向新
山东上了一个新台阶。
2024年1月22日,山东省两会召开。根据山东省省长周乃翔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2023年,山东地区生产总值达到9.2万亿元,增长6%。山东经济总量由此实现了新跃升。
不过山东这一跃所蕴含的意义远不止于此。烟台成为山东第3个万亿级城市,济南、青岛、烟台三足鼎立,在区域经济版图上打开了更大的想象空间。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山东数字经济占生产总值比重增至47%,扛起了全省经济的“半壁江山”。
山东一向被视为“转型中国的经典缩影”。中国式现代化的山东实践,正在为这个省份带来更多可能。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探索由此就有了特殊的价值。
跃上新台阶的山东会带给中国怎样的期待?此间专家表示,未来改革难度更大,对创新的要求也更加复杂。山东省省长周乃翔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建议,2024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以上。这被认为是一个务实的目标。可以相信,山东向“新”而行的步伐会更为稳健扎实。
第3个万亿级城市
山东经济总量在全国位居第三,因其农业大省、工业大省的地位,被称为“转型中国的经典缩影”。烟台在山东16地市中同样位居第三,既是农业大市也是工业大市,堪称“山东的缩影”。
2023年,山东经济总量首次迈过9万亿大关,烟台则成为中国北方第一个GDP过万亿的地级市。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烟台市委书记江成陷入了思考。他在山东省两会上说,过万亿对烟台是个重大机遇,是个重要的里程碑,对提升烟台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和集聚资源的能力,提供了新的机遇和空间。与此同时,江成感受到了更大的发展压力和挑战。
此前,烟台是全国第二方阵城市的领跑者;现在,进入到26个城市组成的“万亿俱乐部”中,烟台可能是第25位,可能是第26位,变成了一个“追跑者”。同时,上级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待也将发生质的变化,对烟台会有更高的标准。
在经济总量超越万亿之后,有的城市实现了加速发展,短短数年一举超越了两万亿;但也有部分城市,超越万亿后却进入了一个瓶颈期,长期停滞不前。江成坦言,今后烟台在“万亿俱乐部”的比拼中如何实现经济总量的有效、持续提升,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新课题。
烟台有何对策?
城市未来的发展总是以当下为起点、为依托。在审议山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时,烟台市市长郑德雁为代表们打开千亿产业链,详解了烟台现有的产业基础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烟台的产业可以用‘12345’来描述。”郑德雁说,“1”是聚焦一个目标,就是成为世界一流的高端精细化工产业基地;“2”指两大龙头企业,万华化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万华化学”)、山东裕龙石化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裕龙石化”);“3”为三大园区,即烟台化工产业园、裕龙炼化产业园和万华绿色低碳新材料产业园区;“4”是计划到2026年末,三大化工园区新增投资突破4000亿元;“5”是产值超过5000亿元。
山东是全国的化工大省,烟台同样是以石化为支柱产业。在山东探索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同时,烟台化工产业也正在尝试向“新”转型。
打开三大园区数千亿的投资,就能看出烟台的竞争优势。郑德雁分析道,除了炼油之外,在乙烯产能上,裕龙石化将建300万吨、万华化学220万吨,共计520万吨乙烯产能,在全国城市中排名第一;烟台丙烯产能将达448万吨,基本上是裕龙石化占一半,万华化学等其他企业占一半;每年混合芳烃产能为450万吨,主要是裕龙石化。
乙烯、丙烯和芳烃是重要的三大化工基础材料。可郑德雁深知,如果只生产这些化工基础材料,没有创新链,没有高附加值的新型产品,未来烟台化工产业发展将非常困难。他指出,未来烟台化工产业如何突破,万华化学作出了示范。
万华化学是一家全球化运营的化工新材料公司。在突破MDI垄断性技术后,该公司业务延伸至聚氨酯、石化、精细化学品、新兴材料四大产业集群。
郑德雁介绍,万华化学的产业发展方向是顺着原材料往下走。在乙烯下游创新链上,万华化学突破了生产光伏面板胶膜聚烯烃弹性体(用于光伏封装膜)的国外垄断技术,将在2024年陆续投产60万吨,可满足全国光伏市场三分之二的需求。在丙烯下游创新链上,万华化学研发出电池电解液溶剂,能够提升锂电池在低温下循环寿命的问题。
同时,万华化学还在建设材料上取得了新突破,在烟台建设了11万平方米的超低能耗建筑人才公寓,比常规建筑节能60%以上。2020年,中国建筑全过程碳排放总量已超过工业以及其他产业碳排放的总和。这一产业一旦规模化运营,又将是千亿级、万亿级的大市场。
一座城市的转型和经济的焕新,一方面需要传统优势产业的升级,另一方面也需要从外部引入新投资、新动能。
2024年山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支持烟台建设丁字湾国际绿色低碳开放合作区”。这是一个以核电、海上风电、光伏等绿电为能源的特色优势产业聚集区。
根据规划,该项目占地596平方公里,共有330万千瓦清洁能源的装机容量。预计到2035年,丁字湾区可发清洁电力2000亿度,2023年烟台经济总量过万亿时发电量不到650亿度。如此规模的绿色能源,将为烟台化工、医药、半导体等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开拓出更多的新空间。
郑德雁细数,2024年烟台共有万华化学、裕龙石化、国电投、中核、中广核等5个千亿级的投资项目。它们开工时间不同、建设周期各异,但产出的都是“新”产品(新材料、新能源)。他表示,未来这些大型项目能为烟台带来持续的新投资,一旦某个项目建成,其他项目投资相互补充,能够支撑烟台经济的持续增长。
经济大省挑大梁。目前,济南、青岛和烟台3个万亿级城市鼎足而立,不仅给山东省内经济版图带来了新的想象空间,也必然会影响更广泛的区域。
地市的发展对一省经济至关重要,山东省委书记林武在山东两会上指出,地方敢闯是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宝贵经验,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只有各地大胆试、大胆闯,样样争第一,事事走在先,山东才能在探索探路中突破。
也许新的期待是,下一个万亿级城市是谁?
新质生产力与新型工业化
在山东省政府工作报告中,2024年重点工作的第一项即是“抓实抓好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培育更多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
山东省人大代表、潍坊力创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力创科技”)董事长王立峰深以为是。
力创科技成立于2010年,长期专注于电子电控、液压总成领域等高端科技的研发制造,被评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这家科技公司规模不大,身处装备制造领域的最上游,隐匿在产业的最深处。如果说发动机是机械装备的“心脏”,力创科技研制的电控总成就是发动机的“大脑”,是核心中的核心。
电控总成主要部件由喷射系统、气门系统、热管理系统等组成。其中,控制燃料的喷射系统就像人体的消化系统,控制进气的气门系统宛如人的呼吸器官,热管理系统相当于人的体温控制。
王立峰经历十多年的研发期,累计投入1.8亿元,终于将这些核心技术逐一攻破,完成了产业闭环,构建出高热效率气体发动机电控总成。
最初,力创科技只将电控总成应用于发动机与船舶。可后来王立峰发现,电控总成造出发动机后,还能应用于商用车、拖拉机、增氧机、矿山设备等不同领域,关键的核心技术与简单的通用技术相叠加后,也能直接生产出这些终端产品。
如今,力创科技迎来了科技投入的回报期、市场推广的爆发期——以低于市场行情的价格优势、以高于行业性能的产品优势,冲击着一个个下游应用市场。
王立峰说,企业横向突破了单一产业链的局限,延伸至十多个下游产业市场,实现了结链成网,摆脱了单一产业的起伏波动。即使在经济下行中,力创科技仍然实现了倍增式的高速增长。
创新没有休止符。按照计划,2024年该公司研发投入将达10亿元以上,年销售收入力争突破100亿元。
正是像力创这样的企业,汇聚成山东经济的强大“向新力”。根据统计,2023年,山东新增高新技术企业60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突破4.5万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全省比已升至51%左右。
创新也让山东工业经济脱胎换骨,其中的关键就是数字化。
多年以来,山东因大企业林立被称为“群象经济”。这个说法多少暗含着这样的判断:企业体量大、难转身,很难跟得上技术进步的步伐。事实证明,这是一个误解。按照2024年山东省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表述,山东数字经济占生产总值比重已增至47%,扛起全省经济的“半壁江山”。
其中,工业成为数字经济衍生的主要平台。
山东工业经济发展呈现出一个特点——传统工业与数字产业全面、深度融合,形成了颇具特色的新型工业化模式。这跟南方诸省数字经济与服务业紧密结合截然不同。
2023年,山东省委省政府把工业经济作为“头号工程”,先后顶格召开加力提速工业经济、民营经济、数字经济、新型工业化4次全省性大会,10位省领导挂帅担任标志性产业链“链长”。
企业是变革的主体。2023年12月21日,科源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科源制药”,301281.SZ)旗下沂南力诺制药数智制造项目在山东省沂南县正式投产,拉开了这家传统药企向数智化转型的序幕。
科源制药成立于2004年,是一家从事化学原料药及制剂的研发、生产与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
科源制药、力诺制药董事长蒋红升介绍,该项目总投资约10亿元,定位于打造工业4.0时代的数字智能化工厂,预计投产半年后将全面具备智能制造三级水平,并有望在两年内达到智能制造四级水平(国内暂无企业达到五级标准)。按照计划,未来科源制药沂南基地项目将申报灯塔工厂。如能成功,将实现中国制药行业灯塔工厂零的突破。
作为中国首座全国产全自主自动化码头,山东港口青岛港自动化码头(三期)于2023年12月27日建设投产。
数字化、智能化技术与传统码头装卸设备的深度融合,实现了青岛港码头的“无人化”运转。一年装卸3000万个集装箱,相当于平均每秒吞吐近1个标准箱,但在偌大的码头生产作业行云流水,却看不到一个工人。
青岛港坚持长期自主研发,收获了六大自主突破、12项创新攻坚成果,标志着中国在自动化码头领域实现了全自主集成创新应用场景零的突破。
根据统计,2023年山东制造业投资增长11.5%,工业技改投资增长9.4%。其中,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长22.8%,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为20.3%,同比提升2.9个百分点。
这种加速度有望继续保持。2024年1月中旬,山东省工信厅印发《全省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培训工作方案》,山东聚焦尚未转型和处于转型关键期的“两类企业负责人”,将采取省市县三级联动、在年内实现全省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普及和提升培训全覆盖。
山东省人大代表、迈赫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王绪平一直在探索数字经济与山东传统制造业相融合。在他看来,山东是中国工业体系最为完备的省份,拥有规模体量大、应用场景丰富等比较优势。数字经济正成为山东发展实体经济的突破口。
王绪平说,发展数字经济,是为了能够更加高效地赋能山东的实体经济,而实体经济的规模增长又能反作用于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从而形成良性循环。他认为,把握住数字经济的发展风口,走数实融合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山东有望实现更大的发展。
向新而行,稳中求进
2024年是山东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三年行动的第二年,是承上启下、奠定格局的关键一年。
在总结2023年、展望2024年之际,山东省省长周乃翔坦言,我们清醒看到,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外部环境总体更趋复杂,扩大优质供给、有效需求还需精准发力;科技创新引领还不够强,绿色低碳转型任务依然艰巨⋯⋯
山东省政协委员、山东省宏观经济研究院战略规划所所长刘德军认为,绿色低碳高质量是一个多维度、全方位、系统化的发展目标,山东唯有创新才能实现这一目标,完成为全国探路的重任,挑起大省的重担。
过去4年,山东传统产业提质增效、新兴产业集群集聚、未来产业加快布局,山东已然脱胎换骨、面目焕新。这些改变,从往年的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额等数据都能得到印证。
不过刘德军认为,未来改革难度更大,对创新的要求也更加复杂——不再是单一的、线性的,而是传统产业与新兴的数字经济、信息技术等跨行业融合,是贯通一二三产业的跨领域创新,是遍及全球范围的跨区域整合。这要求创新者针对产业发展的难点、堵点,稳扎稳打、踏踏实实进行攻关,也要求主政者切实抓好落实体制机制的配套保障。
山东省省长周乃翔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建议,2024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以上。这被认为是一个务实的目标。同时,山东制定了“深入推进‘三个十大’行动,稳扎稳打、踏踏实实,着力塑造‘十个新优势’,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的高质量发展方案
这场向“新”而行的改革只有进行时。
(作者为种昂、宋馥李、赵文博)
疯狂的“鼎益丰”:资金大盘正崩塌 实控人自称有“北斗七星护体”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