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ndi新闻
>
外资回潮:中国资产吸引力何在?|《财经》特别报道

外资回潮:中国资产吸引力何在?|《财经》特别报道

7月前






增配中国股票、债券,优化直接投资结构。在全球经济新常态下,外资正以不同以往的思考逻辑和方式流入中国




文|《财经》记者 康恺 李皙寅
编辑|张威 袁满

欧洲投资者与中国上市公司的会面间隔时间被不断缩短:从一月一次,变成一周一两次。

会面频率提升的背后是,中国上市公司与欧洲投资者沟通的意愿明显增加。罗斯柴尔德资产管理公司新兴市场投资经理包夏东对《财经》表示,这不仅因为他们更注重市值管理,也在于市场对中国股市的热情又回来了。

包夏东的直观感受是,1月开始,无论是在伦敦还是在巴黎,对中国的讨论明显增多。“当前中国股票性价比较高,对股东回报也有提升。进场的时机或许到了。”

同样的声音存在于大西洋彼岸。全球最大对冲基金桥水基金创始人达利欧于4月初称,关注中国市场对了解世界和多元化投资至关重要。关键问题不是是否应该投资中国,而是应该在中国投资多少。

因增配中国股票和债券,一季度,桥水在岸中国对冲基金以6.4%的回报率跑赢多数本地同行。

“中国交易回来了!”高盛在最新报告中表示。该行数据显示,4月,对冲基金增加了对中国股票持仓,总持仓规模增至5.1%。5月6日开盘,北向资金继续流入,半日净买入额达109.38亿元。

北向资金回流始于2月。当月,北向资金通过陆港通(即沪股通+深股通)加仓A股市场607.44亿元,创13个月新高。截至4月底,外资已连续第三个月增持中国股票。4月26日,北向资金单边净买入224.49亿元,创下陆港通开通以来新高。

债市与股市行情交相呼应。截至3月,外资已连续七个月重新做多中国境内债券,累计增持银行间债券8200亿元。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定义,外国投资者在海外投资时,主要有两个选项,一是进行证券投资,如购买股票和债券,以实现短期金融获益。二是长线投资,即投资他国企业,或从零开始打造并完全控制新的企业。

反映在国家外汇管理局(下称“外汇局”)国际收支平衡表下,跨境资本流动便包括了证券投资、直接投资与其他投资。

在证券投资方面,国际投资者归根到底是逐利的,这类短期资本一定会向收益率更高的地方流动,具有较强的波动性和周期性。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张明认为,需重视外商直接投资流入规模下降。

从国际收支口径来看,中国的外商直接投资流入额在2023年下降至427亿美元;中国商务部数据显示,2024年1月-3月,中国实际使用外资3016.7亿元,虽同比下降26.1%,但环比增长41.7%。

这与全球情况同频。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UNCTAD)数据显示,如果排除多资本转移征税少的“中转国”,2023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实际下降了18%。UNCTAD与商务部数据口径相一致。

从来源地来看,不少发达国家仍保持对华投资热情。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在近日访华时说道:“我从在上海的美国企业和美国投资者那里听到,只要有公平竞争的环境,他们仍对在中国市场展开业务抱有强烈兴趣。”就在不久前,德国总理朔尔茨开启任内第二次访华行程,由西门子、宝马、奔驰等企业的高管陪同。

4月28日,国务院总理李强表示,中方将在扩大市场准入、强化服务保障等方面继续下功夫,为外资企业提供更优的营商环境、更有力的综合支持,让各国企业安心、放心地投资中国。

在中国市场,一个重要的变化是,外商直接投资减持房地产、金融行业,同时回流制造业和技术服务业,2023年高技术产业引资占比达37.4%;商务部数据显示,2024年1月-3月,高技术制造业占中国实际使用外资的12.5%,同比提高2.2个百分点。

显然,中国外商直接投资结构正在优化,伴随增配股票、债券,外资正在以不同以往的思考逻辑与方式流入中国。

过去十年,外资占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比重年均不到2%。外资在股票和债券市场的比重一般不超过5%。

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原司长盛松成认为,从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来看,外资对消费和进出口的贡献仍十分突出。在稳外资方面,应从缩减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加大对高技术企业支持力度、鼓励中企走出去、维稳人民币汇率等方面入手。

股票投资:政策维稳预期

尽管外资持仓占A股总市值不到4%,其动作亦可反映海外资金对中国市场预期。

Wind (万得)数据显示, 2月,北向资金通过陆港通加仓A股市场607.44亿元,创13个月新高。当月北向资金对A股净买入量已超2023年全年。

截至4月25日的三个月内,北向资金净流入A股766.80亿元。另据高盛报告,在过去五个月中,对冲基金有四个月净买入中国股票。

QFII(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RQFII(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是外资进入A股的另一核心渠道。最新年报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四季度末,QFII与陆股通资金已现身A股732家公司的前十大股东阵营。

来自中东等国的资金亦在填补市场空白。Choice数据显示,截至4月8日,中东资本阿布达比投资局及科威特政府投资局在A股持股市值近百亿元,二者现身29只个股前十大持有人名单之中。

过去60日,贵州茅台为北向资金净买入最多的A股股票,净买入额达77.75亿元。另一白酒企业五粮液净买入额达68.48亿元。山西汾酒、美的集团亦受青睐。

新能源和半导体等新兴产业股票也受外资垂青。过去60日,电池巨头宁德时代、半导体企业韦尔股份获北向资金净流入76.93亿元、24.96亿元。

高股息板块亦是外资流入的一个主要方向,在前20大净买入股票中,银行股占四分之一,分别是兴业银行、招商银行、工商银行、江苏银行和邮储银行。

富兰克林邓普顿新兴市场股票团队中国股票基金经理徐力高对《财经》表示,中国产业政策正推动可持续发展领域,14亿人口形成的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仍存,储蓄率亦有潜力,且供应链韧性强化,这是外资配置消费、新能源、科技等主题的重要原因。

从资金来源来看,汇丰控股数据显示,超90%的新兴市场基金正加码中国大陆股份,这在过去则是低配。

不仅是中国,在市场交易美联储降息预期后,海外资金开始流出美国,流向日本、印度等非美市场。中金数据显示,截至4月17日的一周,主动外资流入印度与日本股市0.5亿美元和0.7亿美元。

“相对于交易盘,近几个月配置盘流入A股资金较多。一个例证是,陆股通下日均买入A股成交数目有所降温,但北向资金持股市值却日趋上升。”瑞银全球金融市场中国区主管房东明对《财经》表示。

徐力高认为,从价格角度来看,中国股市表现曾连续几年落后全球市场,目前的估值有较强吸引力。

几个月前,外资对中国股票的配置还处在历史低点。国际收支平衡表数据显示,中国外来股权投资流入额由2022年的385亿美元降至2023年的74亿美元。2020年-2021年流入额均在800亿美元以上。

从反映股票估值的市盈率指标来看,截至2月底,MSCI中国指数的预期市盈率为8.9倍,低于11.9倍的五年均值,也低于新兴市场同行高于12倍的水平。

摩根大通首席亚洲及中国股票策略师刘鸣镝对《财经》表示,今年2月以来,证监会的一系列新举措,稳定了国内外投资者信心。

2024年春节前夕,“国家队”连续出手为A股托市,监管层亦为杠杆资金释压。4月12日,中国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资本市场高品质发展的若干意见》,即第三个“国九条”,提出严把发行上市准入关、加大退市力度、强化现金分红监管等内容。

受此影响,2月,A股涨幅在全球主要股指中位列第一。截至目前,沪深300指数较年初上涨近6%。

刘鸣镝认为,目前中国股票的性价比正处于改善之中。不少上市公司在过去一年降了成本,盈利和现金流有所好转,资本开支增速下降,这支持它们在2023年报期发布提高股东回报。

2023年财报季显示,当年MSCI中国指数或将实现每股盈利(EPS)同比正增长,这将是2020年底以来首次。摩根大通数据显示,自2020年底以来,MSCI中国指数的每股盈利一直落后于亚太其他市场。

包夏东表示,目前海外资金对中国股票的投资取向,正由成长性变为价值发现型。“在中国上市公司提高分红、加大对股东回报力度后,即便股价波动不大,我们仍有很大可能获得正收益,这对稳定长线投资者预期尤为重要。此外,退市机制完善,也有望保护投资者权益。”

他还说道,日股可作为参照。在该国上市公司采取提高股东回报策略后,外资不断流入股市,推动日股升至30年新高。

在房东明看来,外资此轮回流中国股市,宏观经济有所企稳,物价温和上升或是背后推手。3月,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0.1%,国内物价总体保持温和上涨。一季度,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3%。

施罗德投资大中华股票主管卢伟良也对《财经》称,政策对房地产的支持,特别是在房地产开发商融资和项目完工方面,或有助该市场在2024年见底。市场对物价方面的担忧也可能开始减轻,各行业有望在2024年实现供求平衡。

债券投资:连续七个月做多

2023年9月以来,外资连续七个月做多中国境内债券,累计增持银行间债券8200亿元。截至3月末,境外机构持有银行间市场债券4万亿元,约占银行间债券市场总托管量的2.9%。

从持债节奏来看,2023年11月,外资增持中国债券幅度最大,达2500亿元,而后两个月增持幅度在2000亿元左右。但随后节奏放缓,2月、3月增持达800亿元和500亿元。

分券种来看,同业存单最受外资偏爱。上清所数据显示,1月-3月,境外机构连续增持同业存单1000亿元左右,其中3月增持1187.7亿元,月增持幅度为2014年以来最高。

另据中债登数据,截至1月,境外机构连续四个月增持国债与政策性金融债,增持额度分别约2646亿元和1380亿元。

尽管2月以来,国债连续遭外资减持,3月减持额度达833.4亿元。但由于近期外资增持同业存单额度较大,抵消了国债减持幅度,外资对中国银行间持债仍是“七连增”。

法国巴黎银行大中华区外汇和利率策略主管王菊对《财经》称,外资上述做法其实是一种“套息交易”,国债市场流动性最佳,投资者愿将其作为“套息交易”首选。但随后他们会获利了结,将资金投向其他流动性相对弱的市场,比如同业存单。

王菊表示,当一个经济体转向宽松货币环境时,便容易出现上述套利机会,欧洲和日本也是如此。中国市场当前的特点在于,目前中国央行既要维持货币宽松,也要保外汇,叠加既有的资本管制政策,这便产生了境内、境外几条利率收益率曲线的定价差异。

过去六个月,中美利差处于高位,美债收益率高企,投资美债仍有利可图。截至4月底,1年期中美国债利差超350个基点,1年期美债收益率达5.203%。

高盛大中华区固定收益业务主管刘思庄对《财经》表示,从利差角度看,与美债市场相比,投资中国债市的收益可能相对较低,但经外汇对冲投资者做多在岸短期债券的收益仍可观,这助推外资回流中国债市。

所谓外汇对冲,是指通过利用金融工具,对冲因汇率波动带来的风险。

“中国债券市场因具有规模大、流动性高等特点,为上述交易再添催化剂。”刘思庄还说。

外汇掉期是实现外汇对冲的重要工具。目前,投资者可通过外汇掉期获得3.7%的锁汇收益,加上1.75%的人民币债券利率收益,其投资中国债券的综合收益可达5.45%,高于1年期美债5%的收益率。

刘思庄进一步表示,当前中美利差倒挂,正是造成美元/人民币掉期点大幅贴水根本原因。外汇掉期价格的理论基础是利率平价理论,即汇率的远期升贴水率等于两国货币的利率之差。

“此外,人民银行上调远期售汇业务的外汇风险准备金率,离岸人民币流动性收紧,也是境内掉期贴水显著超过离岸水平的一个因素。若利用相同策略,在离岸人民币市场获得的收益会差很多。”刘思庄说道。

国家外汇局数据显示,整体外汇掉期市场持续火爆。2023年11月以来,银行客户掉期的交易量维持在400亿-500亿美元之间。不仅如此,掉期成交量在对客即期与衍生品业务总量中占比已升至近10%,比重和同比增幅均赶超远期和期权品种。

从资金来源看,投资中国债市的外资包括海外央行、商业银行等。

德意志银行中国投资银行部总经理徐肇廷在接受《财经》采访时表示,由于当前外资大部分增持的是短期限国债、金融债或者同业存单,从外资连续持仓节奏及利率环境来看,境外商业银行等主动交易型机构或是推动外资加仓中国债市主力。

“但也不容忽视,随着新兴市场资金流入,为保持债券指数中配置中债比例和指数权重保持一致,一些配置型资金也流入了中国债市。”徐肇廷说。

此外,王菊说道:“目前流入中国债市的也可能有一些中资海外机构,这些机构在中国香港等地有不少美元存款,它们通过外汇掉期交易也能赚取一定收益。”

对于外资增持中国债券风险,刘思庄表示,在积累较多债券头寸后,外资或面对利率、汇率及信用风险。但由于当前外资持有债券头寸期限较短,大部分外资已做外汇对冲,加之发行政金债的主体大多为政策性银行,上述三项风险均相对可控。

直接投资:结构持续优化

就外商直接投资而言,中国商务部数据显示,2024年1月-3月,中国实际使用外资3016.7亿元,同比下降26.1%。2023年,中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1339.1亿元,同比下降8.0%。

另据国家外汇局数据,2023年,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直接投资负债增加427亿美元,同比下降78%。这个指标衡量的是新增外商投资,负债净增加即外资增加。

澳新银行中国资深策略师邢兆鹏对《财经》表示,之所以外汇局数据波动较大,是因为商务部数据不包括现有外资公司的利润再投资、私募股权融资、海外关联企业对在华公司借款等数据。外汇局数据是净流量,体现外企在华盈利趋势及业务规模变化。

邢兆鹏认为,外商直接投资主要受国内经济需求面和外商资金面影响。在美联储加息周期中,外商资金面趋紧,流入发展中国家资金减少。外商一般用美元融资,当前借美元投资中国市场并不划算。据法国巴黎银行估计,美联储加息至5.25%后,FDI(外商直接投资)超额回报率几近为零。

这与全球数据同频。UNCTAD数据则显示,如果排除多资本转移征税少的“中转国”,2023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实际下降了18%。此外,2023年,流向发展中国家的外国直接投资下降9%,亚洲发展中国家的这一数据更是减少12%。

“高利息加重了外资企业的债务压力,导致外资利润减少,进一步减少其在华再投资。”邢兆鹏说。中国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实现利润总额下降6.7%。

尽管2023年中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下降,但规模仅次于2021年、2022年,仍处于万亿元的历史高点。

一个重要的变化是,中国引资结构持续优化。

分行业看,外商直接投资减持房地产、金融行业,但同时回流制造业和技术服务业,特别是高技术产业引资增速成为亮点。2023年高技术产业引资占比37.4%;制造业引资占比持续上升,2021年-2023年间,由18%升至27.9%。

商务部数据显示,2024年1月-3月,高技术制造业占中国实际使用外资的12.5%,同比提高2.2个百分点。其中,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增长169.7%。

制造业大国对华投资的数据亦可为佐证。德国经济研究所数据显示,2023年,德国对华直接投资总额达创纪录的119亿欧元。同年,德国对华投资占德国海外投资总额比重10.3%,系十年来最高。1月-2月,法国、西班牙实际对华投资增长约400%-500%。

制造业对华投资增加反映在汽车、航空、能源化工等多个领域。

在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电动车市场后,跨国车企在这片土地上开启了新的实验。宝马不仅投产纯电动车型,还动工了新一代电池项目。此外,在电动车配套的基础设施领域,奔驰宝马合资公司计划建设至少1000座充电站,7000根超充桩,计划到2026年底实现。

在研发方面,投资超300亿元的奥迪一汽新能源长春测试中心已于2023年悄然使用。1月,大众汽车在华的研发中心也投入运营。

年轻中国车主更看重人机交互和软件,亦带动汽车行业向智能化转型。大众集团相关人士对《财经》表示,中国是智能网联汽车时代的技术引领者,预示着未来十年全球汽车工业的发展趋势。“在中国的发展有助于在全球发展业务。”该人士说。

“In China for China(在中国为中国)”——这已成为跨国企业高管常挂在嘴边的话。过去,它们看中中国庞大的市场。现在,它们更把中国看作商业和技术创新的试验场。后者意义更为特殊,中国市场的不可替代性因此更强。

“之前我参加了一个CEO午餐会,参会企业在中国的业务占比最少都达到15%,最高达40%,中国市场对他们而言很重要。他们说得很实在,即便遇到困难,也得想办法克服并继续努力。”麦肯锡中国区主席倪以理表示。

“In China for World(在中国为世界)”——这是外商对华投资的另一重含义。过去的意义在于,中国拥有廉价劳动力,可降低生产成本。但现在降低成本的原因远不止于此,它还在于中国构建了相对完备的供应链,更早迎接了新技术浪潮,拥有低价且高效的能源体系等。

特斯拉反映了这种变化。2019年,特斯拉上海工厂建成。该公司在当季的财报中写道,在上海工厂生产一台汽车的成本,将会比在美国低约65%。目前,上海工厂生产的特斯拉汽车九成以上的零部件来自本地。2023年,上海工厂贡献了特斯拉过半的交付量,这里生产的汽车还出口至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日本国立政策研究大学院大学教授邢予青向《财经》表示,目前是一个供大于求的时代,只有拥有需求、创造需求的国家和企业,才能引领全球产业及价值链发展。“市场在哪里,产业在哪里,价值链就在哪里。处于价值链核心位置的企业,还可实现技术和品牌复利。”他说道。

“在化工行业,中国市场占半壁江山,并仍在快速增长。预测未来十年,四分之三的增长都来自于中国。巴斯夫会进一步在中国投资。”德国巴斯夫集团大中华区董事长兼总裁楼剑锋对《财经》说道。此前,该公司已斥资100亿欧元在中国建设一个新化工生产基地,其规模将与巴斯夫位于路德维希港的巨大总部园区相当。

空中客车首席执行官傅里告诉《财经》,空客正在不断扩大投资,在天津拓展的第二条总装线就是很好的实例。“它不仅是一条总装线那么简单,还意味着为它配套服务的大量生产设施。”他说。

商务部研究院对外贸易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梁明对《财经》说道,制造业在中国经济占比较高,已超过德国等传统制造业强国,这为中国完备的供应链体系奠定基础。受用工成本等因素影响,一些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或有减少,但外企研发设计等环节仍留在中国,体现了外资在华投资结构的优化。高端制造业、新兴服务业利用外资占比总体提升,亦印证了此点。

2023年,中国全部工业增加值接近40万亿元,占GDP比重为31.7%,制造业规模在全球占比30%以上。

维稳外资:经济增速至关重要

过去十年,外资占中国GDP比重年均不到2%。在瑞银亚洲经济研究主管、首席中国经济学家汪涛看来,外资对中国经济更重要的影响是,外商直接投资带来了先进技术、管理方法、国际标准和规则,以及国际市场的竞争。比如苹果、特斯拉进入中国,对行业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盛松成认为,外企对于国民收入的贡献仍然十分重要。2022年占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收的20.7%和利润总额的23.8%。外商投资企业缴税额虽然近年来有所下降,但占比仍高达17.6%,在进出口贸易中的占比达到三分之一。

高盛首席中国股票策略分析师刘劲津年初预测,2024年,预计外资回流中国在岸及离岸股票的资金规模约为700亿美元。渣打银行预计,债市外资流入规模或达4000亿-5000亿元。

在股票市场,上市公司会否持续分红,成为投资者关切。“投资者希望能够更好地了解中国政策制定的机制及程序,以便提前评估对未来投资回报率的影响。此外,大多数有投资意向的离岸投资者希望看到更多举措,保护及边际上提高中小股东回报。”刘鸣镝说道。

“新‘国九条’发布后,我们更加青睐分红多、回购积极的价值型股票,一些国企上市公司或符合这些要求。从行业来看,消费、能源、科技或有机会。”包夏东说道。

“现金流、资产负债表、盈利增长”——则是徐力高最为看重股票的指标。在他看来,长期投资者更关注中国经济,而这些指标能够反映企业在市场的份额,能否在市场占领高地。

据摩根大通测算,一季度,在岸上市公司股票分红总量上升,为过去三年同期均值1.8倍。该行还预计,2024年,沪深300指数目标点位区间为3500点-4200点,中性情境为3900点。2024年,沪深300指数每股盈利增长预期或为9.5%。


近期中国证监会网站发布《5项资本市场对港合作措施》。该措施放宽沪深港通下股票ETF合资格产品范围,进一步便利外资配置中国资产。此外,还将REITs纳入沪深港通中。

房东明认为,互联互通机制像嫁接内地与香港的高速公路。公路建成后,监管部门要给两地机动车发车牌,这样才能让交通运转起来。具体到股票市场,便是不断扩容互联互通机制下的产品。“这背后一方面要吸引提升内地与香港资本市场对优质标的的吸引力,另一方面便是将更多标的纳入沪深港通机制中。”他说。

在债券市场,王菊认为,外资做多短期国债的交易或获利了结,但经外汇掉期做多同业存单的估值仍很有吸引力。未来外资持债趋势或将持续,但节奏可能放缓。

1月,中国内地发行的国债和政金债已纳入合资格抵押品名单。在刘思庄看来,这可以将上述债券的功能由投资和交易延伸至融资。“抵押国债和政金债后,投资者可以用该券借钱,上述债券因此拥有了像人民币一样的融资功能。这不仅将提升外资持有中国债市的意愿,更将促进人民币国际化。”他说。

此外,2023年,“北向互换通”开闸,以对冲外资持债的利率风险。据香港证监会数据,截至2月底,“北向互换通”日均成交名义合约金额超60亿元,较刚推出时增长了一倍以上。

徐肇廷表示,中国债券市场规模庞大,流动性足够好,这是吸引外资入市的关键。同时丰富的衍生品工具,也可以有效保证外资管理利率、汇率、信用风险,及时对冲,稳定持仓市值波动,稳定预期。

直接投资方面,2023年8月,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优化外商投资环境加大吸引外商投资力度的意见》,即“外资24条”。3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扎实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行动方案》。

上述措施缩减外商投资准入的负面清单,进一步扩大电信、医疗领域的开放水平,扩大外资金融机构的市场准入范围,拓宽外资机构参与中国资本市场的业务范围,以及签证便利措施等。

梁明认为,上述措施提出将保障外商投资企业国民待遇,回应了外商在采购、投标等问题上的关切。外资一旦准入准营,如果外商产品过硬,有望与中国庞大的市场匹配,其盈利和利润有可能上升,并促进外商再投资。此外,上述措施还明晰了跨境数据流动标准,规范了外商在数据隐私、伦理方面的实践,亦打消了外资诸多顾虑。

汪涛对《财经》表示,中国政府正向外资开放越来越多的行业,着手改善营商环境,这有助于吸引外资。但美元高利率、供应链转移、中国劳动力成本优势逐渐降低等问题,仍将对这一前景带来挑战。

在张明看来,无论哪种类型的外资,都对中国的营商环境高度关注。实施真正的国民待遇,也是它们的重要诉求。

“未来中国政府要进一步落实负面清单制度,并保证对外资企业实施真正一视同仁的国民待遇。此外,中国政府可以加快服务业开放力度,这才是外资企业真正渴望进入的蓝海。再次,中国政府应加快国内统一大市场建设步伐,降低各类要素与产品在国内自由流动的障碍与成本,以有效发挥中国产业链配套等方面优势。”他进一步说道。

张明认为中国政府依然要尽快让中国经济回归潜在增速。毕竟,谁也不愿意放弃一个正在快速增长的巨大市场。

IMF驻华首席代表巴奈特预计,2024年和2025年,中国对全球经济的增长贡献将分别为0.9%和0.8%。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仍将占据约四分之一的比重。

邢予青则提醒,在补贴和关税制裁等措施推动下,加之工资成本等变化,以半导体为代表的高科技产业,及劳动密集型产业将面临价值链重构。如果想在新一轮重构中获得话语权,中国企业需沿着价值链升级,加大在核心技术方面的投资力度,并构建属于自己的品牌。此外,中国还应扩大内需,以带动中国日渐升级及扩大的产能。

责编|张雨菲

题图|视觉中国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来源:财经杂志

相关新闻

解决产能过剩,有标准答案吗?|《财经》特别报道亚洲货币贬值潮涌,利差套息谁是推手?|《财经》特别报道为什么重拾黄金信仰|《财经》特别报道货币政策解绑|《财经》特别报道《自然》报道:横跨16年的最新研究发现,上网有可能提升幸福感昆虫如何“品尝”甜味?《科学》报道浙大研究新成果《纽约时报》报道的“中国女权主意偶像”,如今被索要50万“离婚费”运动户外市场“饱和”了吗?创业投资的机会在哪里?|2024华丽志论坛系列报道北京两会 | 《新京报》报道许泽玮代表建议:完善专精特新金融服务 畅通到达企业的最后一公里中国反兴奋剂中心反驳《纽约时报》不实报道!《庆余年2》回归,英文媒体怎么报道?丨精读丨文娱光刻机巨头「ASML」中国招聘:技术与服务岗位双管齐下,中国多城市招聘|红利招聘报道看见新力量:阿里云发布《2023年度中小企业创新报道年刊》中国芯片企业在美胜诉,外资减持A股迎来尾声 | 财经日日评张忆东发声:对港股核心资产的判断已发生较大变化,它们会带动内外资在接下来共振式地流入到市场特别报道|山东向新180000亿泼天富贵,外资LP在中国“卷”起来了华人之光!各大主流媒体争相报道《Sight》成功首映 北美刮起一阵亚裔旋风麦肯锡倪以理:在华外资告别“躺赚”时代利好突袭,外资重新定价中国资产数字化风口里的「中科仙络」,专科生的就业新宠?|春季招聘报道针对凤凰网《风暴眼》独家报道,上海证监局发函要求上海贵酒自查日本“男公关文化”,《经济学人》如何报道丨外刊精读丨社会张明:如何更好地稳外资?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bendi.news
Bendi新闻
Bendi.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Bendi.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