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大河》收官,我们和编剧聊了聊
◆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奋斗,《大江大河》系列迎来最终章,今天我们和编辑聊了聊
文/杨阳
系列电视剧《大江大河1》在2018年初登屏幕就成为年代剧爆款。两年后《大江大河2》没有跌入“续集不如前季”魔咒,收视率和口碑不减,斩获多项大奖。时隔三年又迎来《大江大河3》。作为这个系列的收官之作,剧中人物宋运辉、雷东宝、杨巡、梁思申继续呈现给观众一代年轻人拼搏奋斗、勇于求变的奋斗史。
编剧唐尧(左)马骋怡(右)。侯欣颖/摄
在采风中感悟时代
编剧唐尧在回答如何驾驭年代剧纵深的时候说:“一切历史题材都是现代题材,每个时代都有从小人物成长起来的大人物。”
《大江大河3》的故事主要发生在90年代,时间跨度大,剧情涉及“下岗潮”、外资引进、出口创汇、国企技术升级等时代信息,不少观众会随着剧情的推进,重温曾经的时光。
《大江大河》系列抓住“转轨”这个关键词,在持续转换的时代背景中,形成各色人物命运交响。
动人细节背后的精神源泉
整个系列里,宋运辉是当之无愧的主角。他的人生经历是浓缩的时代故事,从金州化工厂到东海化工,再到彭阳农药厂,无论“根据地”是大是小,都发光发热。
采访中,两位编剧谈到他们曾走访浙江德清一家90年代运作至今的农药厂,那是个远离市区的农药厂,唐尧和马骋怡第一次见到上世纪的生产设备,“陈旧的小厂像是被世界遗忘”,也让他们真实感受到那个年代的企业、厂房和里面可能的故事。
两位编剧在江苏徐州的农药厂听到老厂长讲述了他千方百计保住工厂的经历:他到全省各地推销产品,直到差旅费用光,连六分钱买烧饼的钱都没有,只能饿着肚子从市区走回家,几十里地他走了一宿,走的僵硬了双腿,磨薄了鞋底,看见工厂大门时,天光初现,老厂长说那一刻他觉得整个世界都亮了。于是就有了剧中宋运辉的这段情节:他刚上火车离开农药厂,准备奔赴北京加入新成立的化工龙头企业,却在此时得知了工厂即将被摘牌,于是宋运辉到了下一个荒山小站就跳下火车,沿着铁路一路走回厂。而采风中徐州老厂长的亲身经历也激励了他麾下的年轻人自强不息,此后他的徒弟也自立门户开厂,有了一片新天地。
人都有退缩和惧怕的时候,走累了,喘口气,我们可以再次出发。
专业与担当
在任何时代和环境中,“理想与实践”都是不可缺少的东西。《大江大河》系列中的主人公,内心里都有自己的坚持,并通过持续不断的个人奋斗去实现,就如宋运辉说:“整个国家都在努力,而我不过是其中的一份子。”一部作品的价值,就是能让观众在获得情绪满足的同时,激发面对复杂生活的斗志。
编剧马骋怡说:“有的编剧在创作的时候,会回避专业的问题,比如化工词汇,农药使用方法等。为了不让观众产生‘被弱智感’,我都会去请教化工领域的专家。”有位某大型化工企业退休的女高管,每次遇到马骋怡提出问题都会第一时间回答,直到一次,马骋怡等了一天一夜才收到回复。对方是次日凌晨回的电话,嗓子都是哑的。这位女高管解释,她退休前任职的工厂发生了泄漏爆炸,她整晚一直在现场协助处理。她本来可以退休在家不去,却第一时间赶到了化工厂,却发现厂里的年轻人也在第一时间赶来,新老两代人,都是把工厂的事情当成自己的使命。年轻人看到退休老员工的使命感,这个故事也化作了宋运辉还没有回到金州化工,更不是领导,但听到化工厂爆炸后,第一时间赶往事故现场救援的剧情。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奋斗,《大江大河》系列迎来最终章,让观众牵挂多年的人物也都走向了属于他们的时代命运。《大江大河》的故事告一段落了,但是对创作来说,江河奔流永无停步,更多普通人身上的不平凡故事仍在精彩上演,生生不息。
关注 ▼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