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吴晓波:如果未来没有大生意,年轻人不如过自己喜欢的人生
封面图源:网络
作者:张小珺
来源:腾讯科技(ID:qqtech)
文章已获授权
“不要再去幻想,不要去讨好人家了,就过自己喜欢的人生……我们这一代人本质上都没这个机会。”
前段时间,吴晓波有点生气。
他闲暇时刷手机,看到有人发表观点称,自己每天熬夜到两点,他们这一代吃苦就是为了让下一代不吃苦。吴晓波表现出强烈的不认同:“你想啥呢?你凌晨两点是你的事。你吃苦,你孩子就会不吃苦?”为了驳斥,他写了那篇《你吃你的苦,我吃我的苦》的文章。
“代际之间的沟通是大问题。”这位财经作家一边忙着在自己一摞又一摞的新书封皮上签名——这是他的第二本企业传记、第20余本出版物《茅台传》,一边说道:“我有可能就是我女儿的苦……你看我写那么多书,她都没读过。我很能理解我女儿的。”
“爸爸做得更好,对你女儿可能就是个灾难。”他接着说。
我们把代际问题从父女延展到了中国企业家群体。过去30年,吴晓波一直研究中国企业家,他试图找寻这个群体长达100年的踪影,将散落的事实编织成完整叙事。他看着这个群体从革命年代、被遮蔽的历史中转折,在改革开放后跨越农民、城市边缘人士、知识分子下海的一波又一波浪潮,直到PC和移动互联网两波巨浪,把中国企业家推至世界舞台中央。如今,中国企业家来到改革开放以后第六代。
然而,未来30年,个人英雄式的企业家故事还会续写吗?水大鱼大的时代还能重来吗?
很多人眼中,2023年是以大模型为驱动的人工智能技术爆发元年,吴晓波却显得较为悲观。“它的机会,并不像PC或移动互联网创业,属于所有人。”
相比吴晓波在《大败局》《跌荡一百年》《激荡三十年》等书籍中写过的前五波企业家,他觉得,第六波也就是今天这波创业者,“是最奇怪的一波”。
这是一次奇特的访谈体验。我们没有像往常那样正襟危坐,聊天前一半在行驶的车上进行,后一半则是在他签售会前给新书签名之时。手里忙碌,脑子却轻快。有一搭没一搭地聊,内容意外地跳脱、有趣。
我们似乎一脚迈入保守年代。如果未来没有大生意,我们的商业文明如何延续?年轻人又该怎么过好一生?
这波年轻人恰好是吴晓波的女儿及其同代人的命运,他心有戚戚焉。
以下是访谈全文,作者进行了一些文本优化。
01
一部企业家小史和6个关键年
第一波是乡镇企业,农民这一代。像吴仁宝、禹作敏、鲁冠球、年广久。因为是乡镇企业,一段时间中国企业家叫“草根”。你看“傻子瓜子”创始人年广久就是个“傻子”,还没文化。年广久有很大符号性——第一他告诉你,一个文盲都能创业、成为有钱人;第二他告诉你,那些创业发财的人可能大部分是文盲。 第二波是1984年,我们搞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城市一些人开始下海——明年是很多企业40周年,像联想、海尔、万科、健力宝、科龙、正泰、南德。那波都还是城市边缘人士——退伍军人呐、政府的小官员呐。 第三波是1992年,中国第一批知识分子下海。陈东升(泰康保险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叫“九二派”嘛。 第四波是以1998年、1999年为主轴的PC互联网。像新浪、搜狐、网易、腾讯、百度、阿里。 第五波是2012年开始的移动互联网。
02
中国企业家从被遮蔽的历史命运中转折
03
中美企业家的群体性人格
04
保守主义时期的商业文明
05
如果未来没有大生意,年轻人该怎么办?
06
给我女儿和她同代人的一点建议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