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了,需要休学和辞职吗?
转载:心理圆
【写在开头】
最近微信推荐机制调整了,可能有些朋友会收不到我们的推送,大家别忘了给视角学社加上星标,以免错过更多精彩!
正文
小到七岁的孩子,大到七八十岁的老人,我们每个人,在人生的每个阶段都可能患上抑郁症,或者感受抑郁情绪给我们带来的困扰。
然而我们对抑郁症,不仅知之甚少,甚至存在误解。比如有些人认为:“辞职/休学有利于抑郁症的康复”,但实际上,这是因人而异的,今天推文主要来和大家聊聊这件事儿,可能对于恢复期的抑郁症患者会有些帮助,也欢迎大家转给身边有需要的人。
01
我适合休学/辞职吗?
一般来讲,可以从两种疾病状态来判断休学/辞职在现阶段是否合适:
如果是轻中度抑郁状态
如果是轻中度抑郁,此时可能会遇到一些比如失眠或嗜睡的睡眠障碍、身体疲惫缺乏精力、肠胃不适、头晕头痛等常见的躯体化反应。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偶尔放松一下,远离学业或者工作的压力,比如给自己放一个小假,休息一段时间。
但这个时间建议不超过三个月。
图源:电视剧《逃避可耻但有用》
如果已经陷入重度抑郁状态
如果是在重度抑郁的情况下,是没办法继续完成正常的学业和工作的,尤其是已经出现了一些类似木僵(身体僵住不能动)、妄想、幻觉的时候,不仅无法完成正常的学业和工作,甚至还会出现一些自伤、伤人的危险观念及想法。
所以一旦确诊是重度抑郁,我们最需要做的是告诉家人,让ta们帮自己做好保护,或直接进行住院治疗,控制住病情确保不会进一步恶化。
02
那些因抑郁症休学/辞职的人
后来怎么样了?
很多病友都陷入过一个误区:“休学/辞职了,抑郁症就好了”。
很显然,这样绝对的说法是不正确的。
抑郁症的发病原因并不完全相同,如果恰好是因为学业或职业导致的抑郁,那么休学/辞职有可能让病情因此得到缓解。
职场导致的抑郁,辞职可以解决
还有许多病友则刚好相反,Ta们抑郁之后,更加需要保持正常的社交行为——正常的工作和学习本身,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康复方法。
有一位病友在知乎上分享了自己抑郁后退学的经历,“更加封闭”的环境和强烈的“戒断反应”非常不利于病情好转。
如果不是无法坚持,请别轻言放弃
因此,在脱离了工作和学习的日子里,抑郁症患者不妨从这2个方面逐步调整:
尝试保持社会联系
研究表明,社会支持对抑郁症有着重要的治愈和保护作用。脱离了工作和学习,并不意味着患者要拒绝所有的社会环境,进入封闭性独处的状态。反而可以尝试通过其他方式获取有效的社会支持。
比如,尽量避免独居,和家人朋友一起居住;
或是找两个自己信任的朋友或亲人,定期跟对方聊聊自己的近况......
图源:电视剧《生活大爆炸》
循序渐进地调整生活
长时间脱离社会环境后,患者难免会对社会环境感到陌生和抵触。
这时不妨自己先判断一下感受的来源:
是因为外界环境的未知导致自己感到有压力和抵触,还是自己本身缺乏精力无法应对?
图源:电视剧《我的解放日志》
如果是外界环境的不确定性导致,可以尝试先接触比较熟悉的社交圈子,尝试先从事简单的工作,给自己创造一个缓冲空间。
如果是自己本身缺乏精力,无法维持长时间的工作状态,也可以先参加一些社会公益兼职或较短时间的社会团体活动......
这样循序渐进地调整,可以避免因突然改变而带来的紧张性刺激,缓解情绪波动。
03
抑郁症患者的职业天花板
如何突破?
很多病友都聚在一起抱怨过:
“都怪抑郁症,我都没有办法和领导好好打交道。”
“都怪抑郁症,我没办法再好好教书,再职业深造。”
“都怪抑郁症,我我没有办法再去好好服务客户,连销售都做不了。”
这其实是典型的单因素归因状态。无论是当老师还是销售,都不是仅仅受抑郁控制和支配的,还需要很多其它的技巧,比如人际交往的技巧,专业学识的积累。
图源:电影《哈利波特与密室》
对我们来说,比找合适工作更重要的是——无论从事什么职位,都不要聚焦在“抑郁症患者”这个标签上。
就好像我们从来不会说:“身高一米五的人适合做什么工作?”“广东人适合什么工作?”
当我们被一个标签所局限的时候,这个标签就成为了我们给自己设定的天花板。一味地根据自己的身高、年龄、抑郁症来挑选工作,其实是对职业生涯不够负责。
此外,如果有一些自己没办法想通的问题,我们应该及时向专业人士求助:比如心理咨询师、职业生涯规划发展师,或有管理经验的职场前辈。
Ta们会用更丰富的经验帮助我们从更加详细、客观、科学的视角去看待目前所应对的问题。
图源:电影《阿甘正传》
其实我们每个人(包括抑郁症患者)都可以放下“该不该”的标准。不管是工作还是学习,重要的是找到适合自己的节奏。一步步调整自己的状态,即使很慢,也没关系。
图源:电视剧《宇宙》
相关阅读:
研究建议:每天只需吃点这种小零嘴儿,就能降低17%的抑郁风险,提高幸福感!
转载:心理圆,本文版权归属作者/原载媒体所有。
喜欢本文?欢迎关注/置顶/点赞/加入留学家长公益交流社群: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