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计划新年福利大放送:
「你买书,我送课」
拉到文末可查看参与方式
/NYT/
很多人都认为阅读很重要,但能让阅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的人,却非常少。很多名人是狂热的阅读者,在不同场合推广阅读,说阅读极大影响他们的人生,例如美国前总统奥巴马夫妇、克林顿夫妇等政客,比尔盖茨、埃隆马斯克、扎克伯格和巴菲特等企业家,钱颖一、俞敏洪等中国的教育者。如此繁忙的比尔盖茨,一年大约读50本书,以非虚构为主。在豆瓣上,我也常常被普通人阅读的状态触动,人们分享阅读报告,晒书架,书写阅读的所思所得。我能感受到他们在浮华世界中还有安宁的一隅。我每天至少有两个小时在阅读,一个人午餐、运动、做家务和开车的时候,我都在阅读(包含听书)。我读文学,读非虚构,也读了近千本写给儿童的书。阅读,让我真正感受到自己活着,也让我感到精神上的自由与丰盈。我很少感到孤独,或者说不那么害怕孤独,会享受独处,因为我可以和不同作者对话,也会看到无数智者对孤独的思考;我会感受纯粹的快乐,通过想象进入的文学世界足够丰富;我不太害怕变化,困扰会逐渐被解开,因为传记会给人力量、文学会涉及恒久的问题、非虚构会呈现复杂的世界和思考;我会找到自己相信的东西,例如爱、希望、公正、真实、理性和多元,无论网络主流的声音多么不相信这些,书籍也在不断提醒我坚定信念,过一种自洽的生活;我会感到自己的人生,与世界的历史、当下和未来有链接,前方的路也很开阔;我会感觉人生很有奔头儿,因为读得越多,越理解自己的无知,想学的东西真多啊。当阅读成为了生活方式,它也决定着我的消费观。我更愿意为阅读或文化类课程消费,更愿意以书为礼物,不执着于追求物质,这又给了我更大程度的自由。在读了数百本童书后,我们为孩子们挑选出约130本好书,形成分级阅读体系,覆盖6-16岁学生。今天我想聊聊:为什么要把阅读作为儿童成长的关键?为什么要按分级阅读体系给孩子选书?值得孩子读的好书标准是什么?孩子一年阅读20本左右有深度、有适当挑战、有一定厚度的经典书,是很有必要的。不但要阅读,也要能读懂、能吸收、能反思。等孩子忙过高考再大量阅读,这是否可行呢?我觉得不太行。童年形成的对阅读的热爱、阅读的习惯和品味,更可能持续终生。很多童年阅读不多的人,长大了想持续阅读,是很困难的。因为督促人的主要是理性(理解阅读重要,所以告诫自己要多阅读),而缺乏非功利的热爱(阅读是享受和习惯,一天不阅读就浑身难受),阅读就往往很难坚持下去。杨绛说,很多人的“问题在于,读书太少,想得太多。”思考当然重要,但没有阅读作为输入积累的思考,常常是低质量的、充满纠结矛盾的、低效的。人类的智慧主要通过书籍在传承,当代人的矛盾和困扰,经典书里基本都涉及到了。书籍承载信息的复杂度、丰富度和系统性,是电影和短视频这些形式难以比拟的。读经典,就是让孩子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成长,去继承人类的智慧,在此基础上批判和创新,为自己所用。儿童时期该读而没读的书,如果长大了再去读,价值就很不一样了。
比如《火鞋和风鞋》讲一个胖胖的小男孩,非常不自信,但通过和爸爸游历、听了爸爸讲的很多小故事,逐渐接纳自己。
如果7-10岁的孩子读了这本书,理解什么是容貌焦虑,理解美丑是观点、标准应该是多元的,读懂那些关于接纳自我的小故事,从书中的小男孩身上汲取力量,Ta更可能从容面对自己的外貌和别人的评价,减少精神的内耗,形成健康的心理。
如果小时候没读过这类书,你可能看到的是孩子爱美、爱漂亮,或是感受到孩子有点不自信,但你很可能不知道孩子内心深处的挣扎,或者容易把复杂问题简单化,难以真正回应孩子的困扰。等孩子长大了再去反思容貌焦虑问题,想要变得自信一些,往往要克服很大的困难,而且人生的轨迹已经非常不同了。最后我还想说一点,时代对个体的影响是根本性的。这一代青少年,以及之后的两三代,都会非常艰难。他们面对着社会剧烈的变化转型,面临传统与现代、集体与个体的冲突,面对科技化、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的冲撞和复杂选择,随着自我意识觉醒,他们会面临巨大的精神空虚、自我怀疑和矛盾迷茫的问题,这是70和80后的这一代难以想象的。我们这一代人小时候物质还很匮乏,很多人恐惧的是经济阶层降级,而这一代孩子成长在物质丰富的时代,他们最深的困扰和恐惧会很不一样。其中很大的难点,是如何面对消费主义(一切向钱看)、犬儒主义(不相信任何精神层面的价值)、庸俗功利主义(只考虑利益和实用)和社会达尔文主义(弱肉强食)的盛行,个体要在这样的荆棘丛中找到自己的路,获得长久的幸福,而不是短暂的快乐,这需要很大的精神力量。这也是为什么,这一代孩子,需要从小关注精神世界,通过阅读汲取精神养分,在怀疑的时代中找到信念、价值和方向,获得自主感(有主动性、为自己做主)、归属感(能与他人链接)、胜任感(有能力和行动),这至关重要。
/NYT/
没有完全不爱阅读的孩子,问题往往在于他们接触到的书籍不合适。孩子学数学,要循序渐进,这很好理解。但其实阅读也是一样。
阅读的难度在于几个层面:
语言:词汇难度、句子长度、语言表达方式
故事:故事的长度、复杂程度,抽象内容的比例
主题:故事背后的主题、主旨的深度和抽象程度
美国有比较完整的分级阅读体系,覆盖上百万本童书。中文领域目前还没有很权威的体系。我们参考了很多资料,在为课程用书分级上下了很大功夫。例如,海明威的《老人与海》,讲一个老渔夫在海上与大鱼搏斗的故事,是本经典书,我看到有大机构推荐小学高年级学生阅读。在美国,一般高中生才会阅读这本书,为什么呢?作者:[美] 欧内斯特·海明威
译林出版社
这本书有大量关于自然环境、搏斗过程和老渔夫心理的大段描写,这些描写对于大多数初三前的孩子来说,是很抽象的。这本书的主题涉及到:人与命运的抗争、人与自然的关系、衰老与孤独、跨年龄的友谊和陪伴、大鱼的隐喻,等等。这些主题都有价值,但小学生需要更贴合自己年龄和生活体验的书,才能理解。用我们选的一些书为例,《驭风少年》讲一个非洲男孩因为贫困辍学,靠自学改变命运的真实故事,它涉及人与命运的抗争,虽然非洲离中国孩子的生活很远,但主人公遭遇的具体的事情并不抽象,是孩子能共情的;《驯鹿六季》讲一个北京男孩目睹妈妈车祸死亡,创伤下他无法说话,爸爸送他到大兴安岭森林中,和鄂温克族的驯鹿老人一起生活,他最终获得疗愈,书的主题也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跨年龄的友谊和孤独,但心理独白比较少,故事讲述方式是孩子能理解和想象的。内卷的环境下,一些家长们和教育机构容易“追高”:书籍要足够有名气、孩子越早读越厚的书越好、一些即使获得大奖的小众儿童文学也会被瞧不上。我研究过国内外数十个分级阅读书单,读过近千本童书和文学书,深度参与在所有选书过程中,也读过不少教老师如何教阅读的美国教材。选择合适的书,首先是基于对儿童的理解,对专业的敬重,对功利社会的反思——这是我们对教育的坚持。
/NYT/
我很不喜欢曹文轩的《青铜葵花》,这是小学必读书。它讲的是女孩葵花,跟着爸爸到农村的干校生活,故事背景应该是六七十年代。后来爸爸在意外中身亡,葵花成了孤儿。青铜家很贫困,他小时候发高烧变成了哑巴,不能去上学。青铜家一致同意收养了葵花,这个贫困的家庭把最好的都给了葵花,青铜也一直守护葵花。村里一个富有的家庭则是反面典型。最后葵花被城里人接走了,青铜在绝望中喊出了葵花的名字。很多孩子喜欢读这本书,我觉得是因为它有很多煽情的地方,语言表达也挺优美。●人物脸谱化、缺乏成长性,好人太好、坏人太坏,把世界描写得太简单,就不真实了;●说教感严重,不断在传递的价值是,不管面对多大的苦难,孩子要付出、隐忍、坚强、诚实,但它会压抑和否定儿童正常的负面情绪,忽视人的正常诉求;●对苦难缺乏深层的反思,苦难的设定和对苦难的思考都是比较肤浅的,无法反映出社会的结构性问题,或人生会面对的一些根本性问题。再举个例子,耶茨的《十一种孤独》和东野圭吾的《白夜行》不太适合心智尚不成熟的未成年人看,因为它们传达出更多的绝望,反映更复杂的成人关系。读的经典童书多了,我会知道,童书里,好人一般会有好报,努力一般会有回报,人一般最终依然有希望,即使是悲剧,也更能引发人的同情和反思。为什么?这当然只是真实世界的其中一面而已,但儿童的成长首先需要建立信念。如果小学时就看尽人间阴暗,接触权谋争斗、尔虞我诈,变得什么都不相信,这是很可悲的。这也是为什么,很多著名的书没有出现在我们的书单里。
好童书的标准是什么呢?如果总结国际各大童书奖项的评奖标准,主要是这几个方面:
儿童性:能从儿童的视角看世界,考虑儿童的特点,是儿童感兴趣的、能理解和共情的;思想性:经得起时间检验,探讨了一些恒久的主题,塑造了一些经典而复杂的人物;文学性:好的文学是艺术,语言是美的、讲述故事的方式是吸引人的、贴近儿童的;价值观:有教育意义,传递一些普世的价值,传递真、善、美和希望。做教育十年,联合创办C计划快8年,这是我自己成长最快的一个阶段,我更理解儿童、理解世界和人,更理解教育。我们三个主创,整个团队,做的很多很多工作,下的很多功夫,这些是不容易被看到的。很多时候,要把这些讲清楚,很不容易,不知道对于耐心读到这里的你来说,是否有帮助。但如果你读到这里了,我想,我们又多了一个同路人,同路人多了,这条路就更好走。感恩一路为伴,把好书、好课、好的思考带给更多孩子,在内卷的环境下,让孩子多一点思考、多一点温暖、多一点相信、多一点期盼。
C计划分级思辨阅读课陆续迭代了四年,每一次挑选课程用书时,我们都会搜集各大书单,对海量书本进行精挑细选,并且全文阅读,综合儿童性、思想性、文学性、价值观等标准选出最适合孩子的读物,最终形成了这份书单。它凝聚了C计划研发团队心血,也获得了大量家长和教育工作者的认可。
活动玩法👇🏻
大家可以自行在电商平台搜索,购买C计划书单的家长们(书籍数量不限),进入C计划福利群,可凭借购买截图免费领取价值185元的思辨课一节,还会不定期开展其他福利活动,名额有限,先到先得(仅限未体验过C计划课程的孩子哦)
欢迎扫码进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