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事,她说了真话
写在前面
最近的事件里,能产生热闹讨论和连锁反应的并不多,人物前几天那篇杨幂采访稿算是其中最醒目的一件。
这篇采访里,杨幂承认了自己演技的受限,她意识到自己存在表演惯性,虽然有表演技巧,但缺乏更深入的理解;有需要改变的表演习惯,比如会“刻意找镜头”,说台词时也不爱张嘴等,为了保持好看。她向大家坦承了这些问题,更直说自己曾一度停滞不前,“不知道该怎么做“,但她渴望改变,也找了新的表演老师开始改变。
没看过的建议大家先点击这里读一下。
这篇采访发出来后,连续在微博上了近十条热搜,粉丝占据了评论区的主场,在几乎所有相关微博下进行控评。
而从粉丝未涉足的地方,能看出大众态度比较两极,要么对杨幂一向抱有好感,对她这次的所言所行也愿意给出褒奖,要么就是出于以往对杨幂演技和作品的失望,这次也同样不信任。
至于我们内部,态度都比较一致,觉得这本身是一件值得肯定和鼓励的事情,因为她作为这个量级的演员敢于第一个出来,坦白自己需要改变和进步,打破了之前内娱一直竭力维持的“平静”,这无论怎么看都不是坏事。
比起评价杨幂的选择,我们更重视这篇采访本身的存在意义。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杨幂在当下本身的定位非常特别,她不只是流量明星中的一个,而有着风向标的意义。这个风向标形容的不是名次,地位,而是对演艺圈产生影响的分量和程度。
具体点说,就是她经历了较多的时代变化,涵盖的特质也相对丰富——有代表作、演技时常遭遇质疑、动辄上热搜、荧幕或银幕作品从未中断。
这让她某种意义上变得“典型”,成为了但凡谈及“流量明星”乃至“流量演员”能轻易想到的一个名字。
这一开始可能是大家赋予她的标签,但她的道路也一直与之契合,时至今日,这一标签已彻底与她融为一体。
所以,尽管这次采访是面向个体的追问,但因为她和整个行业都存在一种共振式的勾连,她的选择和表达也不再只是关乎自己,这也是我想跟大家聊上一聊的原因。
一、
和大家一样,整篇采访里我最先关注到的,也是杨幂找了表演老师,对演技突破有所诉求。
这意味着有一件事情是被承认的:大部分的流量演员的确存在演技困局,他们的演技和剧的热度几乎成反比,且这一状况持续了相当久。我们之前聊剧也数次批评过。
而之所以说这是一个困局,是因为除了我们经常提及的,演员演技不足、态度潦草等自身原因,背后还有很多相关联的东西。这些跟磨练演技并不矛盾,也很难分清谁先谁后,唯一能确定的只是它们长期共存。
一个是杨幂自己也提到的,“她没有镜子”。之前很多年里她拍戏,都是演完一遍就过了,导演觉得可以了,没人商量和讨论,长期在这种环境里让她觉得舒服,就算觉得有问题也无从改起。
(人物公众号《杨幂 她的选择》部分摘取)
这和我们前面提到的,这篇文发出去后得到的反馈,联系起来看,显得尤为荒诞。
在发布这篇文的人物官方微博下,还有相关热搜条目微博下,清一色是粉丝控评,他们没有把它和杨幂的任何作品区隔开。
这说明了什么呢?杨幂已经明确表示她之前没有得到过有效反馈,电影之内是导演,电影之外显然就是粉丝,她需要镜子。
但这个诉求被发出去后,情况没有任何改变,就像一块石头扔到了水里。
粉丝在说,现在已经够好了。里面的潜台词是,其实你怎么做都没关系。
这也是近年几乎所有流量演员都会得到的“待遇”,粉丝自发地划定一个圈子,用控评去建造一个完美的屏障。
你无差别去点开任何一个跟剧、跟演员相关的热搜,不管是不是官方号,都很大概率能看到这个屏障的存在,就比如我随便点开了一个新出的词目为「仙剑四豆瓣开分4.2」,无论我下滑多久,看到的都是控评,内容大部分为对某演员演技的夸赞。
单一、整齐、完美,完美到一切似乎跟词条内容无关,只跟演员有关。他们有「他们的世界」。
这也证实了厉震林教授提到的,诸多事实表明,我们已经进入了“后电影”时代,甚至可以说是“后表演”时代,关键要素有五个,分别是资本结构变化、创作人员不再局限“科班”,特效比重加强、发行传播形态改变、电影评论“失语”。
二、
杨幂采访稿还提到,2013年到2022年之间,她饰演过的所有角色里,最核心的一个关键词,是漂亮。
从17年《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中被称为「四海八荒第一绝色」的白浅,到前年《爱的二八定律》里穿着精致,如走时装秀的秦施。
这大概也暗合了许多流量演员至今演技仍无长进的一个外部原因:主创对于他们演技的要求,是远远低于对演员外形、名气、番位等方面的要求的。
厉震林就曾提出过一个概念,“颜值化”表演,意思是将表演美学的核心聚焦于演员的“美好”形象,将“美好”形象作为演员配置、表演技术和市场号召的潜在和非潜在原则,“甚至它无关乎美学精神,主要银幕人物均为俊男美女,尤其是青年主人公的表演‘标配’,并形成了一种表演潮流以及‘霸权’地位。”
显然这一所指范围不止于电影,还有电视剧。
不久前微博最热的话题之一,是于正发微博表示,他认为在自己剧组拍戏的演员赵晴不够瘦,“我觉得要好看得减到85斤”。在后一条微博里,他还提出“娱乐圈的机会稍纵即逝,合理的减肥能令她获得更多机会”。
作为导演如此表态,无疑是公开确认了如今演艺圈对外形(尤其女性演员)极致苛刻的事实,且重要到关乎导演评价和“机会”,可见已经不只是一种畸形风尚,而变成了一条被公然默许的“潜规则”。
这也当然不止于一时半刻的议论,纵看各种影视剧,包括被列入明星作品的“红毯造型”,也尽是以这种白幼瘦审美为先。
这也并不是完全由导演裁定的,影视作品的受众是观众,观众对美学潮流的追捧影响着导演的选择,俊男美女之所以成为标配,本就与观众喜好直接相关。
因此选择漂亮尽管未必能给剧带来口碑助益,但却可以稳定最基本的观众群体,在观看量上得到保证。
可以说是主创和观众共同把这件事变成了死循环。
在这种对漂亮的追捧下,延伸出的一个现象就是为流量演员量身定戏,不是演员去贴合角色,而是让角色去贴合演员。
以结果论,这么做的确有挺多好处,从源头上减低表演难度,有效包容演员的演技短板,提高演员表演不俗的可能性。
但另一方面,尤其长远来看,它似乎也再次对流量演员的演技形成了某种人工保护,或者说,制约,对进步和突破的制约。
三、
同时,好作品跟流量演员似乎存在分野。
好作品更多时候找的都是老演员或新人,而流量演员选的也多是重复自己的道路,这让两方形成了背向的闭环。
还是拿杨幂举例好了,在她签了对赌,一路狂奔的那三年,她接到的影视作品大都质量低下,口碑很差,哪怕是让她得以顺利翻盘的《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也算不上太好的剧,豆瓣6.6,主题和人物设定都没有太多的新意,只是对原著的还原度相对高。
而在和《三生三世》同年的国产剧里,就有《白鹿原》《人民的名义》《白夜追凶》等好剧,好资源其实并不匮乏。
大多数流量演员也是如此,好剧向来少见他们身影。
这很难简单地归咎于谁的问题,但可以注意到一些时代变化的趋势。
流量概念兴起后,社会节奏加速,热点和新人的迭代革新也越来越快,这或许倒逼了流量演员对于自身地位的危机——比起磨练演技、反馈更慢的“口碑”,热度和话题度更为紧迫。
这促使他们选择了当前的道路:快速拍戏、营销新戏然后再投入下一部之中,抢占观众的关注份额。他们不再关注履历上的厚度,只求让自己不要被淹没得太快。
时代也影响了影视剧行业的选择。
如今的流量演员有太多活跃在大众面前的方式,过高的曝光量和过高的关注度,让流量演员的双刃剑属性越发明显,尤其对于好作品而言。
他们可能有流量优势,但选择他们的成本也比之前更高,一个是角色代入性上,哪怕不提演技,他们也因为被贴上了过多的鲜明标签,比角色本身更引人注目,尤其在演技水平有限的情况下,让人物可信的难度变得空前高。
其次,他们和作品形成了一个共生的深度绑定关系,一旦演员个人在口碑上有所折损,作品也会被其波及,遭受延播,禁播或者下架。就目前状况来说,危险系数并不小。
如此,两方需求自然越来越难以匹配。
四、
在这个产业背景的变动下,流量演员在当下的本质和意义,也已不同于从前。
对从前的演员而言,作品是演员的绝对事业重心,演员只能靠作品获得人气,实践价值,但如今,对演员尤其流量演员来说,跟银幕表演同样重要的,还有“社会表演”,二者相互作用,成就了更大的商业价值。
这个词在《社会表演学》中最早提到,这本书研究的是,在消费主义社会,物欲以某种包装的方式得到满足。而明星身上所暗含的消费意义,就是非常重大的一环。
流量演员可以利用不同的场域来给自己创造附加值,例如微博互动、短视频互动、参加真人秀节目等,这些依然服务于形象的消费,服务于商业利润,同时把作品之外的这一切“表演”,转化为另一种不同形式的“作品”。
这成就了一种新的现象,就是在这个时代,观众或许不欣赏他们的影视表演,但并不妨碍观众喜爱他们的社会表演,这本质上固然是一体两面,但某种意义上又形成了鲜明的分割。
也的确,我们现在毫无疑问能看到,对于一个流量演员,常常可能出现,有人不否认其作品表演是成功的,却因为对其社会表演不满,而对其缺乏认可;也有人不否认其作品表演的失败,却满意其社会表演,而对其保持好感。
二者的例子都太多,我们也不必详细列举。
在这样的境地下,流量演员把修炼演技置后,更愿意一再重复自己,又成为了某种奇怪的必然。
它似乎不是正确的选择,却又很难说是错误的选择,反正哪个方向都算不上是死路。
最后,回到杨幂采访这件事。
她想要突破自己,打破演技的局限,她的这个选择,看上去是面向这一切的破局的开始,但也正是因为局面如此错综盘缠,反倒让人难以揣测未来。
也只有看之后的作品,看市场的选择再论了。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