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大殖子给你翻译布林肯“餐桌菜单论”
文 | 林一五
差不多十天前的慕尼黑安全会议上,布林肯的“餐桌菜单论”引发多方关注。我查了一下英文流,欧美主流媒体基本上是一片沉默,进行报道的是《南华早报》、《环球时报》、中东一些媒体、游离于英语主流媒体之外的《现代外交》等。这样事情就很有趣了,值得我们梳理一下来龙去脉。
任何发言都离不开上下文,我们结合美国国务院刊发的文字稿来看布林肯究竟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讲出“餐桌菜单论”的,他的比喻究竟是什么意思。
可以看到布林肯是在慕尼黑会议的一场分会场座谈中讲出这席话的,座谈者还有德国外长贝尔伯克以及印度外长苏杰生。
从美国国务院的通稿来看,率先扯到“餐桌和菜单”的,还不是布林肯,而是贝尔伯克。主持人一上来先问的贝尔伯克对拓展全球伙伴关系以及促进多极化的看法,问她对于西方国家与全球南方国家矛盾的看法。
贝尔伯克反应很快,立刻就想到了“餐桌”和“分饼”,还提到了“德国保卫乌克兰”。她发言太长了,我们只截取跟我们今天主题有关的开头,有意思的是贝尔伯克一边侃侃而谈“乌克兰的自卫权”,一边大谈“你不能只说现在要停火、以色列政府和以色列国防军必须停止”。她甚至还点名内涵了目前在国际舞台反对以色列入侵加沙、屠杀平民的主力国家南非和巴西(《有比南非起诉以色列“种族灭绝”更魔幻的么?有》)。这点我们以后有机会再谈。
贝尔伯克的“餐桌分饼论”很有可能是布林肯后来“餐桌菜单论”的灵感来源。问完贝尔伯克,主持人问布林肯,考虑到中美紧张关系可能会导致争取盟友的竞争,导致国际社会的碎片化,谁是我们的盟友呢?在各种外交场合,你多大程度上感受到自己遭受到挑战呢?
正是针对这个问题,布林肯拿出了“餐桌菜单论”。他说:“我们(拜登政府)在争取盟友方面做了很多投资……全面地看问题的话,自愿性盟友是我们的比较优势。国际体系中你要么坐在餐桌旁,要么名列菜单上。所以对我们(美国)来说重新参加多边活动非常重要,我们(拜登政府)已经做到了重新参加多边活动。”
布林肯这席话的含义——要么坐在桌边制定规则,要么躺在桌上成为贝尔伯克口中的被分之饼,要么吃,要么被吃——意思是很确定的。这席话里的威胁之意,也很明确。引发争议的是布林肯的威胁到底是对谁而发?
我看到三种理解。
第一种说的是对中国而发。因为主持人问题的背景就是中美关于盟友的竞争。而布林肯抛出“餐桌菜单论”之后,紧接着就说“我们来谈战略竞争”。要注意现在文字稿的分段是后来分的,在会议当场可没有文字编辑,布林肯的话跟上一句的关系有多紧密,还是单纯另开一段,是说不定的。
第二种说的是对美国共和党而发。因为存在“重新参加多边活动”这一句,众所周知懂王和共和党目前秉持的是偏孤立主义的外交政策,追求向传统盟友讨债,退出国际组织,美国搞战略收缩,这些跟拜登的外交方针是截然相反的。这种说法说布林肯此处可能想到了美国国内的2024年大选,警告美国人如果按照共和党那样的搞法,会把美国搞到众叛亲离,躺到菜单上。
第三种说的是对欧洲盟友而发。因为主持人提到的盟友竞争中还存在“被争取的盟友”这一方。美国想把中国放到菜单上,不想中国在餐桌旁,这点是确定的,没有选择的余地。美国不想自己在菜单上,想坐在餐桌旁,而且一直是主位,这点也是确定的,没有选择的余地。唯一有选择余地的就是“被争取的盟友”们,你们想在餐桌旁,还是想在菜单上?
布林肯的“你不在餐桌旁就在菜单上”,让人联想到21世纪初小布什那句著名的“每个地区的每个国家都要做抉择,你不跟我们站在一起,你就是跟恐怖分子站在一起”。
应该说布林肯“餐桌菜单论”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因为上下文涉及的维度就多。布林肯这番威胁,既针对中国,又针对共和党,还针对那些中美之间摇摆的第三方国家。
布林肯的话本身其实没有什么新意,学国际关系的人入门时都要学的一条原则是国际社会没有最高意志,很多时候就是弱肉强食,国际条约等辛苦谈判出来的规则常常被强权打破,而没有力量可以制裁强权。布林肯话里没有新东西,但是他把这条潜规则赤裸裸地在那个场合讲出来,这就有很多可以值得咂摸的地方了。
亨廷顿有一句名言:
布林肯的“餐桌菜单论”其实跟亨廷顿的意思是相通的。结合贝尔伯克一开始被主持人问及的“西方国家与全球南方国家的矛盾”,布林肯选择如此赤裸地把赤裸裸的“选边站”放到慕尼黑会议上讲,如果不是失言,代表着他一定觉得事态已经到了不能不如此赤裸的程度。
昨天我听郭正亮先生最新一期的节目,他为布林肯的“餐桌菜单论”梳理了一个更宽泛的背景,很有启发性。
这个背景要从俄乌冲突中乌克兰败退讲起(《美国民主党喉舌齐逼乌克兰放弃领土》、《“乌克兰已经大胜,所以泽连斯基去和谈吧”》),关键涉及谁是俄乌冲突中的大赢家,谁又是大输家。
2021年俄乌冲突开打第二天我们就写过《预测一下乌克兰局势中各方今后的动向》,用国际关系中计算综合国力的“克莱因方程”推演过俄乌中美欧各方经济、政治、军事方面的得失。我们当时说过,最大的输家除了乌克兰,一定是欧洲,克莱因方程中经济、军事、政治各个指标,欧洲都失而不得。2022年时我们又写过《欧洲垮到什么程度,最符合美国利益?》,进一步叙述美国对欧洲的精密算计。
两年后,现实的发展跟我们的分析一模一样。
偏保守派的《华尔街日报》2月18日发了一篇文章,叫“欧洲的战争怎样兴旺了美国的经济”,讲的是俄乌冲突中美国军工产业大赚欧洲国家钱的故事。这则报道其实可以算作拜登去年底为援乌法案辩解时所讲的“援乌的钱只是走账,大部分其实都留在美国”一话的注解。相同的言辞拜登最近又在重复。
事实上美国在俄乌冲突中赚到的不仅是军火钱,还有能源钱。我们知道北溪管道被炸后(《“美国炸毁北溪管道始末”:Seymour Hersh的新调查报告》、《“北溪管道是亲乌势力炸的”:《纽约时报》转风向了》),美国成了欧洲的大能源供应商。比起俄罗斯天然气,美国天然气最大的特点就是贵。在美国卖得很便宜的天然气,卖给现在没了选择的欧洲人,价格就要涨上好几倍。市场规律嘛,虽然是炸弹炸完之后的市场规律,但那也是市场规律。
这两年回过神来的欧洲一直想让美国降价,但是拜登也很精明,咬死了不松口,他给的理由也很绝,石油能源破坏环境,你们知道我拜登是最讲环保,最讲清洁能源的,所以你们欧洲老乡就忍一忍供不应求的市场上的高价吧,让我们美国能源企业忍着良心的疼痛再赚几笔吧。
要知道能源钱不仅仅关系到取暖,它还关系到供电,关系到整个制造业的成本和正常运行。这就带来了美国的“第三赢”。以高端制造业大国德国为例,这两年制造业和资本外流的状况有目共睹,其中大部分就流去了美国,还有一部分流去了某东方大国。
俄乌冲突造成“美赢欧输”的局面,从一开始就是注定的。这两年欧洲越来越多人,逐渐从意识形态狂热症中醒悟过来,这也造成了欧洲一些国家对美国的不满和离心离德,正如我们在《预测一下乌克兰局势中各方今后的动向》分析过的,美国可以靠俄乌冲突在军事和经济上大胜,但政治上出卖盟友、经济上搜刮盟友的代价也会是巨大的。
根据郭正亮先生的梳理,此次慕尼黑会议前后,我们这边外长顺道访问了法国和西班牙,强调“只要中欧加强团结协作,阵营对立就搞不起来”。布林肯在慕尼黑发表“餐桌菜单论”的前一天,其实和我们外长也有过一场会谈,我们这边的报道可以反映气氛的焦灼,报道是刘备上大分——“送给美国朋友一句话,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从法国等国的小动作,到“刘备上大分”,这也是布林肯抛出“餐桌菜单论”的背景。如果说布林肯是觉得事态已经发展到了不能不赤裸裸的地步,那么这个背景,无疑是需要考虑在内的。从这个角度看,“不在餐桌旁就在菜单上”这话威胁的三者里,可能相比中国和共和党,对第三方国家的警告意味更重。而这些第三方国家里,美国对西方盟友的警告,又远远重于对原本就在美国菜单上的全球南方国家的警告。
梳理到这里,基本上布林肯“餐桌菜单论”里可以讲的东西就讲完了。今天我们顺便还介绍了美媒关于“俄乌冲突中美国赢麻了”的报道。最后还是讲个笑话结尾。
今天之所以想起来写“餐桌菜单论”,主要是无意间刷到了知乎上的相关问题,发现居然有不少人脱离上下文,张口就是你们曲解了国务卿大人的原意,小粉红英语真差。
我们以前就讲过,这种“凡反对我者皆为极左或者皆为小粉红”的姿态是非常猥琐的,明明是半瓶水却装作英语专家,更是反智的(《小粉红们永远不会懂的格局》)。
通过梳理美国国务院文字稿以及相关分析,我们差不多厘清了布林肯到底在说什么。回看中文互联网上涌现的一帮“英语大神阿Q”,姿态也是奇崛。
看到两条评论特别有趣,分享给各位一笑。“英语大神”们不仅是阿Q,也是孔乙己,但自认为是鲁迅,这实在是当代中国最最最有趣的现象了。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