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ndi新闻
>
2024|普利兹克建筑奖,颁给了设计北京建外SoHo的日本建筑师

2024|普利兹克建筑奖,颁给了设计北京建外SoHo的日本建筑师

10月前
 *本文为「三联生活周刊」原创内容
特约撰稿|唐克扬
在我采访过的所有普利兹克建筑奖得主中,山本理显或许是最让人亲近的之一,这大概不仅是因为年近八十的他笑容可掬,还会在采访时现场速写一幅——十多年以前,我还没意识到它的设计者会赢得建筑界的最高荣誉,就已经在那片叫做建外SoHo的白色建筑群落中住了几晚。北京这里的SoHo,设计师山本的说法是“Small Office,Home Office”(小办公室,家庭办公室),说的是功能。

山本理显

毕竟是低成本公寓建筑,建筑本身并不让人觉得多么出格,不仅立面规规矩矩,就连立面上的窗格也是方形的。但是处于国贸核心地区的这一大片白色建筑,显得十分扎眼,它跻身于各种摩天大楼的丛林中,体量相衬,却以单纯取胜——建成不久,它就出现在很多当代题材的电影中,比如《杜拉拉升职记》。它略显特别的秘密还有建筑和街道有个25度的角度,所以镜头拍到的不止是正面,建筑群落显得更加立体。

建外SoHo

如果你去过那里,最惹人注意的还有那扑入眼帘的各种小广告,时常伴随着LED的发光字体,它们不是贴/安装在建筑外面,而是屋主人在玻璃窗后面的室内安置的,这多少钻了广告管理的空子,但是落实了“小办公室,家庭办公室”的说辞。也因我的朋友在此购买了小套公寓兼作设计事务所,我才有可能在未来普奖得主的作品中住上几天,这种以一百平米甚至更少面积起跑的小商业业态,直到今天还是这个楼盘的特色之一。在这入住、办公的,即使品牌雅俗不一,立刻就显得很“洋气”。
山本在接受我的采访时回忆,他的设计和一般开发商的逻辑不同:他们喜欢把人流引入封闭的小区,里外的商业应该彼此分离,而建筑师坚持建筑空间就像一座城市,整体上更均质连续,这样从里到外得以贯通——也许,有中国特色的,从大街上能看得到室内的小商户广告,不是他的设计,却是他的期待。

建外SoHo

普利兹克建筑奖颁奖辞称,“山本理显并不是一位建筑历史学家……”但在获奖采访视频之中,建筑师本人却坚持说,他做建筑的方法,如同“历史学家、社会学家、哲学家。”山本很强调建筑的“公共性”,有时出人意表。
2000年,他设计的广岛市西消防站,居然是个通体透明有着玻璃百叶窗的设计:空间内部人们的活动毕露无遗,乍看像是时尚专卖店,本该在都市闲地上的消防演习,变成了最里面被围观的对象,注视演习的观众则成为外围的风景连向城市。作为资本主义大都会的橱窗它可能是种暴露癖,但是山本对于玻璃消防站的解释却没毛病:社区的居民或路人有机会使用玻璃围合内大约六成的室外空间,可以顺便了解消防知识;大面积的透明界面把完全不同的功能分隔开了,消防和展示两不相扰,但是它让本不互相关心的人们有机会看到对方。

广岛市西消防站

对山本来说,无论尺度和属性,即使是小小私人建筑,比如仅有一间房的山川山庄(1977年),上下楼的石井宅邸(1978年),也能兼备公共的品性,既是过夜之所,也可以充当公共聚会/工作讨论的舞台。早年在从事此类住宅设计的时候,山本就有意识地模糊了私密和公共功能之间的界限,这是SoHo式商、住“两用”能够成立的根本原因——即使20年后,这一具有城市意义的“发明”也不算过时,因为很多想要“两用”的商住建筑,并未将这一概念执行得如此极致,极致到把每个小单体,住居卧室的窗户也算作空间通透性的一部分。

山川山庄(1977年)

石井之家

山本的建筑一看就知道是基于城市的,依赖语境的。那种改良过的东方式的国际主义风格方盒子,同样体现了整体大于个性,环境先于形式,这种特色在很多日本建筑师身上都能找到。在这方面,山本和他的老师原广司却自成一派。不同于更长一辈的槇文彦、矶崎新、篠原一男等,这两位更乐意从日本以外的世界里寻找“没有建筑师的建筑”,社会性先于空间形象成为他们关注的对象。为了不止是探访帕特农神庙那样的纪念碑建筑,他们在1970年代结成一个人类学家般的小组,分别去往北非、南美和印度,寻常旅游者所不至处。大多时候自驾,随行还有一位总能把车修好的伙伴——值得提到的是,大家的外语并不那么好。
山本的建筑言说中时常蹦出一个词“聚落”,那也是原广司和他在世界各地考察的重点对象。这个词的日文原文是中文中罕见的“集落”,而在英文语境比如普奖颁奖时被翻译为“社区”(community)——在此,外语的问题变得耐人寻味了。如果准确的含义确是“社区”,它有强烈的“公共性”意涵,但显然不能覆盖山本他们考察对象的物质特征,后者才可以直接转化为设计手段;更有甚者,人类学家说的中性含义的“聚落”,同样翻译不了建筑师感兴趣的东西,他们更在意从既有形式中产生的进化,好用于城市的现实。

韩国板桥住宅区,2010年
半个世纪以前,几位日本青年走进上述那些亚洲人少去的地方,从贾尔达亚(Ghardaïa,阿尔及利亚中北部Mʾzab绿洲的主要城镇)到伊拉克到秘鲁,毕竟是一路旅行,语言不通的他们,问询当地人的问题,大多是“谁是户主”“谁是父母”“当地最重要的建筑是?”——要比真正的人类学家少很多。
这个现象同样存在于第一批调查中国乡土建筑的建筑学家那里。人们的重点其实是形态生成的原理,而非形态承载的生活,那需要更长的时间,更深入的沟通。显然,“设计”是大多数建筑院校面对的首要任务,建筑师更关心怎么由考察对象中拟合出未来他们要在城市中建造的“聚落”,不是回到过去。获益于这种介于片面和深入之间的观察,被致用的目标强烈驱动,山本他们获得了一种独特的工作方法。原广司本人指出,被认为也有希望获得普利兹克建筑奖的隈研吾,设计作品仅仅是“类似于聚落”,灵感是从设计工作室开始,或从谈论建筑观念中自上而下获取的。相形之下,山本理显的方法更接近那些立足于(考察)现场的研究者,基于相对客观的观察。

天津图书馆

是自下而上,是从具体到抽象,是建筑师习惯的而不是规划师所擅长,这是对以总平面图为中心的既有建设秩序的一种颠覆。在讨论1994年的绿园都市综合体时,山本说,城市“不是首先制定全体的规划。然后按照规划的制约去完成每个建筑。而是在建筑一个接一个接连的时候,只要能够考虑到在自己的建筑中有那种促使连续产生的因子存在就好”,也就是说,建筑单元个体可以主动延伸自己对接外在的公众领域,哪怕是极小的山川山庄,卧室、厨房、卫浴都只能容纳1-2个人,依然可以分离开来,各自享有一片室外空间,这样组合在一起,它们就不再是一独栋小别墅,而是一座迷你的有内院的小城市。
诉诸传统语汇的说法听来非常“日本”,比如提到日本传统的町屋,又使人联想起槇文彦常说的“奥空间”。但是回到上述的城市商业设施,显然它又不是一种纯文化观念,不是对传统的无条件因袭,相反必须因地制宜,符合开发的实际。山本意识到,在类似绿园都市那样的商业集合体中,有些一旦建成便不能改变,比如小阳台和房檐那样的悬挑件必须钉死,与此同时建筑师又要给未来的单元住客留下一定摆布的余地,这取决于商业业态本身的聚合特点——无论如何,建筑师需要积极地提出自己的对策,以便“促使(个体连接带来的空间)连续产生”。

保田洼第一住宅区 (1991)

建筑的“固有性不存在于一个个建筑之中,而是存在于互相连接的建筑关系之中”——建筑师提出的“细胞城市”的有机生长特征,很容易让人联想起他成长时代风靡一时的“新陈代谢”,两者却有本质区别。人类学家会在意一个聚落到底是乡村还是城市,尽管也从偏远的村庄之中汲取灵感,山本说的自然,却一定不是生态学家关注的那种,人干预的自然不会真的自然,科斯托夫(Spiro Kostof)的话一语中的,“事实上任何城市,无论其形式看起来如何随意,都不该被称为未经规划的城市”。
山本抗议说现代主义者切断了人和自然的外部联系,自己的建筑则同时憧憬着一种“自然的风景”和“人工的风景”——这种并立的表述自身就能说明问题。在横须贺美术馆朝向大海的平台上,山本话锋一转说,是“建筑决定了什么是自然什么是人工”。就像这座美术馆,连玻璃都是满眼的绿色,既因造价选材的原因也是建筑师有意地吸纳了山和海,风景可以被驯服,成为城市的一部分。

横须贺美术馆

建筑整体中尽可能变得明确的相互关系,同时取决于建筑的社会性和具体的建筑技巧,是一种“双向奔赴”,缺一个都不行。山本研究了社区生活的起源和历史后,得出结论:它既需要保持功能或者私密性,不能强加于人,又得向城市开放,这绝非传统,也不“自然”。比消防站和住宅更需要公众参与的类型还有政府办公楼,大学校园、研发中心等等。这些建筑的共同特点都是中间有来来去去的使用者,他们既有共同点也有需要协调平衡的地方。埼玉县立大学(1999年)不仅是一座座教室各自独立,靠阳台和走廊连接的结构,让各班级的学生们能够互相望见,彼此交通。

埼玉县立大学(1999年)

一方面,在空间中到底要安置什么,核心功能和补充功能的相对关系,毫无疑问是社会性的,它们一旦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就形成了复杂的路径和视线关系,不能只靠自然演化和直觉引导。我怀疑,素有“大匠”地位的著名日本建筑师,才有可能强势推动这种新的建筑空间程序的落地,就像山本本人既设计大学校园,也担任过大学的教授乃至校长——在普遍的私密需求中,“公共”难免是个打破僵局强推的概念。“建筑必须是一个能接受别人的各种各样意见的系统。但是,反过来吸收许多不同人的意见之后,其结果会使建筑变得平庸,也就不能说是居民参与型的建筑了。”

福生市政厅(2008)

另外一方面,建筑又是具体的,建筑师需要发明有新意的设计手法和建筑细部,并且适应造价和工艺条件让以上构想变得可能。山本有时候也会先决定大样做法,也就是构想出一个可行、具体的建构方式。这种具体的构造自会启发建筑设计本身,包括“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关系和在社会上所起的作用会被重新认识”。
虽然强调整体,山本摒弃了把聚落静态分类的做法,以便在动态之中拟合出来集体形式生成的技术逻辑。他管单体和单体连接的界面叫做“阈”(threshold),是“阈”和“阈”,而不仅仅是可见的造型,合在一起才形成真正的空间系统。建筑隔断是一种最简单的“阈”,前面所述的横须贺美术馆的玻璃,因为造价的原因并不是超白的。但是微微的绿色在这里恰到好处,屋顶都装设了的浮法玻璃因为环境的色温和入射的角度,映射和透视让里外融为一体,产生了昂贵材料也不一定有的“特效”。
横须贺美术馆
“阈”的属性并不总能毫无顾忌,而是因公私有别需要适当控制。除了改变界面材质本身的透明度、色泽、开放程度,木格扇,印有条纹的夹层玻璃,铝百叶……对于空间的摆布本身也能创造出转换处更丰富的“阈”。在山本的作品中也能看到那个时代建筑师常用的一类手法,那就是把不同功能和构造的单元交错组合,形成一种感受和功能都间杂着的拓扑关系。更重要的,是这种空间配置要靠建筑学底层的思考来实现,比如埼玉县立大学中原本设定的7700mm的偏大的柱距,也要结合1/4这个尺度的小模数,以便实现更加人性化的功能,和轮椅合适出入的门扇匹配,在这些地方柱子的截面和配套设备的尺寸也随之改变。

埼玉县立大学

如此从观念到技术上都统一起来的 “阈”的系统,类似于美国建筑师路易斯·康所说的“间隔”,同样,也以简明的方式在视觉上做到浑然一体,并且有着日本建筑特有的更精细的观感。比如在函馆未来大学(2005),叫做“研究栋”的空间集合设施,结构和开口都是菱形的。这些非常醒目的“格子墙”,既支撑建筑物整体,也是建筑的外部形象,还能调整大学研究群组的空间相互关系,根据实际需要,开口可以灵活安装必要的研究设备和演示展板。通过细小组件实现的平缓渐变,建筑的外立面独立于建筑物比例和房间的功能,获得了很多建筑师都渴望的自由形象。

函馆未来大学(2005)

项目体量逐渐扩大——埼玉县立大学35000平米,北京的SoHo多达4万平米,到了最近的苏黎世机场综合体,规模登峰造极——形象-空间-功能在山本这里必须有效统一,工作方式必须配合工作对象的尺度。山本意欲推动的像个城市的建筑,不可能从建筑结构到灯具和空调口都由一个人来构思,研究新材料和材料的生产-装配系统,因此也是建筑师的必修课。

埼玉县立大学(1999年)

和他的老师一样,山本的视野非常开阔,他主导了从玻璃百叶(广岛西消防站,2000年),预制混凝土构件(公立函馆未来大学,2000年),到铝金属材料表皮(Ecoms 铝制房屋,2004年)的各类节点实验,从社会住宅策划(韩国板桥住宅区,2010年)到机场竞赛(苏黎世机场综合体,2020年)的不同项目类型,早年还和让·努维尔这样注重外部表现的建筑师有过交集——不过你很难在表面上看出这种多样性。

苏黎世机场综合体,2020年
山本的空间是均质统一的,建筑立面干净得连标牌也不怎么有,他偏好的材料像铝材也是温和、中性的,既有金属质感,又不致强烈反射——这些都是为了充分地打开建筑师建构的世界,使得其中的生活成为光明、整一的全体。就像数学中的分形那样,从建筑结构到家具式样都能获取一致其实是隐藏了什么:“世界是相似的,只是形式有所不同”。因此,追求建筑设计系统性突破的他,应该不喜欢明星建筑师那种有强烈签名特征的“作家性”。
下面的问题是每个建筑师都关心的,如此“重复”是不是就说尽了所有的故事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也许是为了应对一个表面的多样性突然冗余、溢出的时代,系统性的建筑同时也还需要某种非系统性的操作:“……多种多样的重要条件几乎毫无规律地集聚到一个建筑师的身上,它们突然像发生了化学反应那样……一个建筑就成形了。这个化学反应是怎么发生的,为什么会发生……为了让建筑每次与以前的建筑不同,我们建筑师每次都在等待新的化学反应。”

岩出山中学 (1996)

没去过现场,或者没在其中生活过的人难以确定这种反应如何发生。当代日本建筑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其实也是高度综合的社会-工艺环境的产物,仅靠照片和简单文字难以猜透。日本建筑的经验产出之丰富,恰和它的表述之抽象互为映照。不像其它没有明显现实来源的日本建筑师,山本理显早年造访过的那些生机勃勃的聚落:阿尔及利亚人的,伊拉克人的,印第安人的……和他干净的作品恰成非镜像的对称,这种不对称可以让人看到空间不曾说出,却又很难借建筑本身说出的东西。

东京住宅公团 (2003)

如果现代主义建筑大师密斯的名言“少即是多”,可以通俗理解为以较少的手段(现代建筑的标准生产模式)达到实质的“多”(现代人生活的丰富),那么强调整体性的日本建筑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生发,似乎意在以多样性的陈述(山本项目中不同的“阈”或建筑境地),达到实质的“少”(对看不见的空间“原理”的终极索求)——它正好颠倒了密斯的格言。






年轻一代从小成长在相似的城市环境里,想法也趋同了

《三联生活周刊》专访普利兹克奖最新得主山本理显

特约撰稿|唐克扬


01


三联生活周刊:您早年有哪些关于旅行的难忘经历?

山本理显:我去过很多地方,一开始我环绕过地中海沿岸, 从法国巴黎、西班牙,摩洛哥、阿尔及利亚、到突尼斯,然后坐火车回到法国,然后又去意大利,希腊,土耳其。整个旅程用了三个月的时间。那是第一次旅行,是与东京大学的教授原广司(Hiroshi Hara)一同前往,他也是个很好的建筑师。第二次旅行我们开车/自驾去了中美洲和南美洲,我们是很不错的司机。

三联生活周刊:听说有个很会修车的好朋友也一起去了?

山本理显:是的,我们从洛杉矶出发,最后到了秘鲁的利马,沿途经过很多国家,看到很多当地传统的村落。第三次旅行我去了三个国家印度、尼泊尔、伊拉克。行程比较长,每次三个月,有不少有趣的故事。印象最深的村落是在贾尔达亚(Ghardaïa),您听说过吗?

三联生活周刊:在南美吗?

山本理显:不,在非洲,在撒哈拉沙漠。我们开车……到达撒哈拉大沙漠,大沙漠里面贾尔达亚地区,有个山谷叫做Mʾzab,是撒哈拉沙漠里面的山谷(valley)。那里没有水源,只有雨季带来水。大概10年山谷里会来一次很大的水。山谷里面有一些小山,人们就住在小山上,山上有很多房屋。山谷里有七座小山。您能想象吗?

三联生活周刊:我去过摩洛哥,但是没有深入到沙漠里去。

山本理显:我给您看照片。这是实地考察后出版的研究的书,有两本,这是其中一本。

三联生活周刊:我记得这个名字……

山本理显:这就是那个村落的照片,可以看到很多“房屋”,外面围着高墙。非常的壮观,很难用语言表达。(山本先生手绘了示意图)。

山本理显的手绘图

三联生活周刊:哇,很喜欢您的速写图,画得好快!

山本理显:边上是撒哈拉沙漠,凹下去的是山谷,里面有七座小山,其中一座叫贾尔达亚,山顶上就是宣礼塔(minaret)。

三联生活周刊:明白,宣礼塔,伊斯兰教的。

山本理显:是的,伊斯兰教的建筑。非常壮观的景象,非常推荐您去看看。

三联生活周刊:好的!我哪天去看看。

山本理显: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村落,我们发现了这个村落的社区(community)的意义。居住区的四周由高墙包围着,里面居住着很多人,居住区出入口外面有集市,很多人可以自由进入集市。但是从集市再进入到居住区就很难,因为里面就是住宅居所(residence)

三联生活周刊:明白,住宅区是私密的。

山本理显:对,很难进去……集市在山区里的低洼处,(山上的)居住区是一个社区,像一个独立小王国。

三联生活周刊:像“迷你国家”。

山本理显:七座山就像七个独立小王国,彼此间有“关系”(relation),非常有意思,我们研究了小王国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们在那里怎样生活。我们发现了当地社区(community)的意义,这是那次旅行的最重要的发现。


02

三联生活周刊:我特别感兴趣的是您的建筑思想,通常来说社区(Community)建设是规划师的工作,而您作为建筑师,为什么喜欢社区的概念?规划涉及的是大规模的社区或城市层面,比如1960年代的大东京地区规划,可能您的老师或同辈人曾经参与过,而您作为个体的建筑师,怎样看待社区这个大概念?

山本理显:有时候我参与城市规划工作,有时候我参与建筑设计,有时候城市的大层面和建筑的小层面,我都参与。举例说,苏黎世Zurich机场THE CIRCLE综合体,设计,与一个小型城市规划相似,设计一个大建筑和规划一个小城市很相似。我的理解是,我们可以同时考虑地区的规划和每一个建筑的设计。

三联生活周刊:在我教学的大学里,我有很多年轻一代的学生,有时候他们说自己很可爱(ka-wa-i)。但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问题是,这些年轻人不喜欢“大”概念,不喜欢一些集体层面的文化。当我们规划城市层面,我们必须思考“大”概念。比如,年轻一代的日本建筑师,他们的想法跟您这一代的建筑师很可能不一样,他们会传承既有的文化概念吗?您怎么看?比如亚洲东部有超大型城市,像一个超大型的社区。年轻一代会仍然喜欢这样的超大居住社区吗?

山本理显:现代化之后的城市大多非常相似。我不太喜欢这样的居住设计。在日本,传统的旧时代的城市在战争中炸毁了,老城市几乎都被毁坏不存在了。日本传统建筑使用木结构,很容易被毁坏。那时候新的系统从欧洲传来,CIAM……适用于宽大街道、快速交通和大量车流的情况。同时CIAM系统划分建设分区(zoning),比如居住区和商务区。日本当时的情形非常适合做为新系统的实验地,所以根据CIAM产生出了纯粹的样板。因此日本所有的城市都非常相似,尤其是东京、大阪、名古屋。日本人认为这样的就是城市。中国也有这样相似的城市。我不同意这种看法。

我认为每个城市应该有自己的个性,因为每个城市有不同的特点、文化和环境,或许在海边或者山脚,而现代化后的城市只剩下相似性。年轻一代从小成长在这样相似的城市环境里,想法也趋同。日本年轻建筑师和中国年轻建筑师想法可能很相似。您的学生说卡哇伊,日本学生也说卡哇伊,评论一个建筑设计,会说,这个设计很卡哇伊。

三联生活周刊:您认为这种趋同的现象会改变吗?或者将来会更趋同?

山本理显:肯定,应该改变它,有可能改变的。


03

三联生活周刊:怎样用有趣的设计理念把大型的建筑项目变得有趣?

山本理显:我给很大的项目做过设计,比如在中国的建外SoHo。

三联生活周刊:哈哈,我曾经在里面短暂居住过。

山本理显:建外SoHo大概800,000平方米,非常大的区域。我试图把那个区域按一个迷你城市概念来设计。

客户非常精明。我跟客户有很多交流讨论。一开始客户想在外围做一道墙把建筑群围起来,同时在建筑群的外围,而不是建筑群的内部,即在建筑群外围沿街地块规划商店、餐馆和其他商用空间,当时我不同意这个围墙的概念。于是我跟客户进行了严肃的讨论沟通。我坚持把商用空间放在建筑群内部,最后得到客户的认同。我想要在建筑群内部规划尽可能多的商用空间,这是很大的项目,我希望它向北京城市开放,让城市里的人们进入到建筑群社区里面。这很重要,如果把社区封闭起来,对北京来说就没有意义了。所以我的设计规划是打破封闭社区,把建外SoHo的边界开放给城市。项目落地后很成功,很多人自由出入,目前已经成为一个旅游点,很多商业入驻,应该给地产商客户带来了可观的商业地产收入。

三联生活周刊:我还注意到,建外SoHo楼群的布置角度很有趣。不是正南正北,和大街有个夹角。

山本理显:哈哈,我自己也觉得角度设计很好。如果用通常的角度,视觉上会显得很刻板拘束,我做了一点点夹角。仍然考虑阳光照射的可能性…… 楼间的间隔距离…… 情况有点复杂。这个角度让我们有更多的建筑空间。同时,建筑群内部不允许车流,地下层有停车场和商业空间。一共有四层或五层商用空间,地面上是一到三层。我觉得是建筑里面比较成功的城市功能规划。我提议了“SoHo系统”,就是小办公场所及家庭办公室,不仅仅是居住场所,是居住加办公混合功能的社区。这是我在北京的第一个设计项目,我想也是北京的第一个向外开放概念的城市社区。

三联生活周刊:已经成为一个新概念的榜样了。

山本理显:通过跟客户沟通和跟市政沟通,大项目并不困难,需要开发商、市政、建筑师这三方有同一个方向的看法,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当时我们讨论了如何让建筑项目内部与外部城市发生联系。我们三方都同意让建筑群向外部开放,让外部人群进入到社区内部。

三联生活周刊:关于目前最火热的话题——Open A.I.。我的工作跟它也有一点点交集。您怎么看呢?

山本理显:我不太了解这个(最近出现的)Sora,但是我能想象。我并不害怕A.I.,因为我们有身体这个实体。我们的身体四处移动,身体与其他身体相互作用,相互帮助,在任何时候。比如,我跟您现在谈话,我跟我儿子谈话,是身体之间的行动,A.I.不可能替代,只能是身体跟身体之间发生(的行动)。


04

三联生活周刊:您最喜欢的项目类型是什么?我知道您设计过多种完全不同类型的项目,私宅、美术馆、市场、政府机构大楼。您接这些项目是因为恰好客户找到您,还是因为项目本身有特别之处吸引您?

山本理显:这个不难回答。我喜欢任何建筑设计,小房子,大建筑,我都喜欢。

三联生活周刊:您有没有特别偏好哪一类?比如,某些类型项目优先于其他项目让您更喜欢?假设我您只有一个设计机会,您会选哪种?

山本理显:我喜欢类似“大建筑中有小建筑”这样的项目,比如刚才说的城市中心地段的住宅加办公加商城的建外Soho开放式建筑群,比如苏黎世机场的“The CIRCLE”项目,一个服务于机场人流的,有商店酒店等混合功能的大型综合建筑体。我注重精确性和小细节,就算是在大建筑里面也注重建筑细部。


05

三联生活周刊:在设计建筑的时候,有的人会想象一个类似于电影脚本的建筑场景,比如您设计的建外SoHo,我在里面曾经住过几星期。我一个朋友买了建外SoHo里的公寓,我们一起工作,就一起住在那里……您是否想象过,假如某一天您遇到住在您设计的建筑里面的人,然后发生一次对话?就想从这个角度理解一点建筑设计者和建筑使用者之间的关系。

山本理显:比如,韩国的板桥住宅区(Ponyo Housing)可以作为一个很好的回答。

三联生活周刊:我有一本您的著作《建筑细部》,里面有这个项目。

山本理显:谢谢。在韩国我参加这个项目的竞标,设计了100所房子,这是一些概念比较激进的房子。房子有三层楼,中间层有公共空间。地面层是起居,第一层是入口大堂和公共空间,入口空间很大,用透明玻璃覆盖,一栋房子包括6户人家。像这样的八、九栋房子都有这种透明的入口大堂,居民在公共空间可以相互看见……一开始没有人愿意买这些公寓,人们觉得房子像玻璃鱼缸。一年以后,公寓变得很受欢迎,不少住在此公寓的居民们觉得彼此有可能进行深度的交流。与其他居住社区相比,这个公寓的居民觉得它是一个深度融合的社区。三、四年以后,居民给我打了一个电话,说他们举办了一个很大很棒的烧烤聚会,非常感谢您山本里显先生设计了这么好的建筑。那是我第一次有这样的经历,以前从来没有居民给我打过电话,那时我非常高兴。这就是一个与建筑的居住者之间交流的例子。韩国的建筑者说,您怎么想到设计这样的透明大厅的建筑?您设计得非常好。

三联生活周刊:您说您特别喜欢这样的透明性?

山本理显:开放性是我的风格和态度,任何我设计的建筑都是向外开放的。我设计的消防站也是向外开放的。

三联生活周刊:我明白,我知道您说的这个广岛的项目。

山本理显:消防站向外开放,附近居民可以看见站内消防员的24小时的活动,这样的透明性让居民感到安心和安全。


06

三联生活周刊:这个问题有一点难。去年我造访过仙台的东北大学(Tohoku University),顺便看了当地伊东丰雄先生设计的建筑。有一点我感兴趣的是,很多人认为,日本建筑师喜欢设计白色、抽象、概念性的建筑,是极简派。我记得,伊东先生提到过您们俩不同,一个喜欢空间,另一个喜欢社区。我想问,在社会性考量和建筑外观形状二者之间,是否存在一种固定的关系?还是这仅仅是一种民族偏好?

山本理显:我认为二者之间存在很强的关系。我的建筑设计理念是,建筑跟周围环境有关。我每一次设计灵感都来源于环境。我的设计理念是建筑跟环境密不可分。这就是为什么我设计过很多类型的建筑,有时候使用多种颜色和材料。(在这方面)我没有像安藤忠雄先生那样的态度,我使用多种(不同的)材料,比如木头、铝、铁、预制混凝土,就是这个环境相关的原因。

三联生活周刊:您可以分享一些记忆深刻的细节设计吗?您说您使用过多种不同的材料、形状、类别。

山本理显:您到访过名古屋Zoke大学吗?

三联生活周刊:我没有实地到访过,但是在书上读到过。

山本理显:这个是最近的项目。我以前是这个大学的校长,我设计了校园建筑,当校长期间我还制定了课程。因此我有机会探索把教育系统和建筑系统结合起来做空间设计的可能性。我认为这个项目很成功,因为我既是管教育的校长,又是做设计的建筑师,两个系统连接很顺畅。我设计了大学里面所有的细节……混凝土,有一个很小的方形的洞口,是我最喜欢的细节。我有图片发给您看。

三联生活周刊:我比较好奇,您设计这些细节的时候,有没有工程师参与设计过程?还是说您先设计完,工程师再来实现?

山本理显:设计的很早阶段,工程师、其他设计师、以及我的同事们就会加入,我们一起交流讨论,怎样认识周围环境。

三联生活周刊:我很少能看到您的手绘设计图。我见过您完成的建筑作品,没有机会了解您的设计过程。您是否能分享一些设计过程?您先手绘设计概念图吗?

山本理显:是的,早期画设计概念图很重要。我先画设计概念图,然后分享给我的同事们。

三联生活周刊:您在国外做设计,国外不同的社会和文化,会带来怎样的困难或者影响?能分享一点您在国外做项目的感想吗?

山本理显:交流并不困难。我有很好的共事的同事。比如建外SoHo项目,我有一个中国人同事名叫李健(音译),他毕业于东京大学,是一个能说中文和日语的历史学家。他给我很多帮助。他不仅翻译语言本身,还告诉我字面以外的含义,这非常重要。这样我就能决定怎样说和怎样做。我在中国、瑞士和欧洲的每一个项目都有这样的同事或好朋友帮助我。

三联生活周刊:谢谢您抽时间接受我的访谈。再次对您获奖致以最热烈的祝贺!

山本理显:谢谢您的祝贺!

点赞”“在看”,让更多人看到






排版、审核:同同

招聘|实习生、撰稿人

详细岗位要求点击跳转:《三联生活周刊》招实习生、撰稿人


本文为原创内容,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欢迎文末分享、点赞、在看三连!未经许可,严禁复制、转载、篡改或再发布。

大家都在看




点赞”“在看”,让更多人看到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来源:三联生活周刊

相关新闻

2024年普利兹克建筑奖揭晓,山本理显获奖!把大楼挂在外太空,吊在曼哈顿天上!纽约设计师的这个建筑提案火了2024美国建筑师协会年会:融合共创,驱动未来设计|AIA'24我们在掌墨师傅家蓝色地中海风格的房子里,聊木结构建筑必须得要传承,其实是太矫情了​|陈国栋 一席第1065位讲者建筑设计师的出路...2024 年普利兹克奖得主:山本理显一落地就成网红建筑!阿那亚的建筑师到底干了啥!设计师人手一套的《建筑细部》合集!蓝图: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第一代中国建筑师|即将开展建筑师的二孩之家,藏了一个“游乐园”!大人孩子各得其所,温馨满满【居住榜样】2024,一起来搞事|建筑类媒体的年度报告2024年的设计师,都开始摸鱼了!建筑设计师们,请做好1年内随时可能失业的准备名校毕业的年轻建筑师们,“入行就转行”后怎么样了?建筑应该半面还是整栋?来看看前乐高设计师是怎么说的不会画画的建筑师,不是好艺术家马岩松首部建筑自传《二十城记》上市!中国的建筑师能带给世界什么?林徽因被追授建筑学学位:她用一生证明,是一位当之无愧的建筑师!马岩松:希望有更多像我一样的建筑师!为什么说沟通力决定了设计师的上限?马岩松:我想培养更多的优秀建筑师!牛!打造温哥华天际线的华裔建筑师,获颁加拿大勋章,又有新动作建筑师不得不看的材料四部曲!张唐:懂参数化建模的设计师优先录取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bendi.news
Bendi新闻
Bendi.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Bendi.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