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相亲这么离谱的吗
每逢3.15,我们总会见证一堆无良企业被卧底记者曝光。
可每当我们刷到相亲吐槽贴的时候,瞬间觉得最该被打假的,是那群离谱的婚介中间人。
深谙人性的不朽名著《金瓶梅》曾说过:“媒人嘴,一尺水十丈波。”
古往今来,夸张的修辞是说媒的必备技能。
但你大概想不到,当代媒人口若悬河的能力已经进化到了下面这种地步:
他们能把“在放贷公司打工”说成“在银行工作”。
能把沉默两个小时定义为“老实”。
还能把“看起来矮”表述为“看起来小”。
在网友讲述的相亲血泪史里,媒婆都是“文豪”,她们总能把汉语言文学的博大精深发挥到淋漓尽致。
如果她对你说:“人家一眼就相中了你!”
那你就要做好对方真的只有一只眼睛的心理准备。
如果她告诉你,女方文静踏实,不爱出门。
那可能是因为她真心动不了。
再难推的单身人士,也难不倒夸夸其谈的媒婆。
就算接到下面这种家暴男的单,她们依然能在他身上发掘出光芒。
比如金钱之光。
至于前科男,尽管放心嫁。
因为他已经被国家改造好了。
尽管媒人们大多生活在广袤的农村地区,但地理位置的闭塞并不会限制他们对于新经济业态的了解。
在介绍货车司机的时候,他们会告诉你,男方从事物流行业。
引荐盒马的厨子,则说“在阿里巴巴工作”。
好多网友说,相亲之后千万别对媒婆说:“这人不合适,因为长得不好看。”
否则她会用唐僧式碎碎念指责你不够前卫,不懂“智性恋”。
身经百战的年轻人渐渐意识到一项人生哲理:
父母之命,未必合理。
媒妁之言,大概率是骗人的鬼话。
当然,也不是说所有媒人都是骗子。
但那些“两头骗”的媒婆实在不算少数。
她们不仅无法为单身人士带去真爱,反而把他们推入了一个又一个地狱级的相亲笑话,让他们对婚姻、家庭和乡土社会日渐生厌。
明明男女双方一见面就会穿帮,为啥媒婆还热衷于编谎话?
因为在不少地方,单身男女只要在物理意义上见过面,中间人就可以得到介绍费。
温州网友反映,他们那边,男女相亲见第一面就要给媒婆100元介绍费。
后续牵手成功,还要再给红包。一套流程走下来,大概要花一万五六在媒婆身上。
四川网友说,他们那儿光是男女见一面,就要给媒婆600元。
南开大学一位学者在福建调研的时候,也发现了类似的现象。
村里的媒人,首次介绍男女双方见面时,就要向男方索取100-200元零花钱。
如果俩家谈成了,男方还要另外支付中介费。金额少则一万,多则十万。
在这样的行情下,各地媒婆为了赚快钱,自然昏招迭出:
有这种为了50块钱,直接溜进人家卧室掀被子的。
半夜打电话说媒的。
一见面就搞PUA的。
还有这种直接让程序员心态“宕机”的:
更让人脚趾抠地的是这种“乱点鸳鸯谱”的操作。
某些无良媒人为了盘活手里的资源,捋顺人情,居然把20多岁的年轻女生介绍给离异二婚男。
你以为他们踏破铁鞋,是因为古道热肠?
能让他们蠢蠢欲动的只有真金白银。
我一直在想,为啥这帮离谱的媒婆能横行乡里?
网友告诉我,每一个趁虚而入的媒婆身后,都有一群焦虑的爸妈。
很多家长特别容易被媒人影响,对自家孩子施展相亲赋能大法。
说来说去,无非下面这些话术:
“去见一面有啥不行?姨辛辛苦苦给你找个人,你得懂礼貌。”
“谁说相亲相不到好人家。xxx就是相亲结婚的,过得可滋润了。”
“你在城里工作有什么用,跟宫女太监式的,见了很多世面却没有孩子。”
……
可这些理由,孩子未必接受。
于是,从说理到争吵,往往只需要几个回合。
年轻人的想法很清楚:
拒绝相亲不是“挑剔”,也不是“对自己不负责”。
大家只是厌恶那种被三姑六婆以“关心”之名支配的感觉。
傻子才愿意被媒婆白嫖。在打击式相亲的主宰下走向自卑式婚姻,才真是对家庭、对自己不负责任。
婚后过得不好,又不能找当年催婚的亲戚、媒婆负责。
除了相亲之外,这种支配感同样存在于彩礼问题上。
之前看过一个报道,讲述了职业媒人哄抬彩礼,进而从中抽成的故事。
事情发生在庆阳,男女双方在一次朋友聚会上相识。
俩人交往了一段时间后决定步入婚姻的殿堂。
于是,男方就遵从地方习俗,请了当地小有名气的职业媒人去女方家提亲。
女方双亲很爽快地答应了这门婚事,也没多纠结彩礼。
眼看两家即将牵手成功,媒人开始作妖了。
他反复劝说女方家加彩礼,说自己“介绍成婚的年轻人,彩礼都在15-25万”,“你女儿这么优秀就该多要点”。
女方怕爸妈被媒人带节奏,于是展开劝说。
可被媒人洗脑的父母根本听不进去,还告诫她:
“婚姻大事上不要‘恋爱脑’,男方出多少彩礼,代表多大诚意。”
最终男方出了16.8万彩礼,媒人也如愿得到抽成。
最戏剧性的一幕发生在两人的婚宴上:
媒人拿着双方家庭支付的“谢媒礼”,敬告双方家长,“如果以后两个年轻人闪离,涉及钱财的事,别来找我”。
类似的报道还有很多。
不少在农村长大的姑娘都向记者吐槽,但凡村上出去的女生在外面考上公务员、事业单位的,媒人都会叫他们家多要彩礼,告诉人家家长:
“村上二婚的、没上过大学的,都不止这点彩礼。”
“街坊邻居看你们要那么少,还以为你家姑娘有啥问题呢。”
于是,彩礼成了当地家庭的“象征资本”。
数额越大,越能象征着这个家庭对女儿的养育是何其成功。反之,则说明这家人“有问题”。
看到这儿,好像也能理解为啥某些地方会想出用“优先入学”的方式打击高价彩礼了。
用稀缺资源促进互相监督,兴许真能打掉一些哄抬彩礼、互相攀比的歪风:
当然,天价彩礼并不只是媒人哄抬的结果。要彻底化解这个问题,恐怕还要漫长的过程。
很多时候,移风易俗的难度比脱贫致富还大。
翻了一堆相亲吐槽贴,我们的直观感受是:
越是身处小县城,越是熟人社会,媒人在婚嫁事务中的话语权就越大,个体对自己的婚姻大事反而插不上太多话。
至于婚礼,更像是爸妈的“养育结项答辩会”。
在这场答辩中,亲朋好友都是评委。彩礼的多少、排场的大小都会影响他们对“答辩家庭”的评价。
今年春节的时候,有这么一个热搜,很能说明问题:
武汉大学的一位博士生返乡办婚礼,结果处处遇到亲戚“掣肘”。
原先小两口准备等博士毕业后在武汉办草坪婚礼,邀请双方亲友一起来庆祝。
可父母还是希望他们能在老家办婚礼,于是他俩决定在双方老家都简单办一下仪式。
博士的想法是,只由妻子和自己出席另一方的婚礼现场。
这事儿很快引发了女方亲友的不满,女方亲戚对着博士的岳母说道:
“姑娘办婚礼我们怎么能不去?被男方那边看轻了怎么办?小孩不懂事,你们大人也不懂事吗?”
这话的杀伤力,大家可想而知。
故事还没完。
很快,两人去到男方老家办婚礼。
那里的农民家庭办婚礼至少要花费8-9万元,而礼金一般只能收到1-2万。
博士考虑到自己家经济水平一般,“父母年近六十亦无正规工作”,所以就想简单办一下仪式。尤其不想搞“闹洞房”之类的恶俗环节。
然后,他们家就被亲戚狠狠挤兑了:
“一个家族也就出了一个博士,怎么能把婚礼办得太小气?”
“怎么能不让闹洞房?用两、三百条烟怎么了?你们出不起吗?”
本来是个幸福甜蜜的故事,却这样被亲戚搅和得满地鸡毛,着实让人唏嘘。
旁观者可以从中读出中式浪漫,品出中式恐怖,也能理解一些小镇青年选择“断亲”的理由。
如果“关怀”和“冒犯”模糊了界限,那么断亲必然愈演愈烈。
如今,县城乡村的基建越来越好,人们的生活品质也在不断直追大城市。
可大家的思想观念、社会意识等等“软环境”却不见得有多大变化。
许多小镇青年不愿返乡,终究还是因为那里的文化氛围、生活习惯、社会习俗同他们现有的价值观格格不入。
-END-
【推荐阅读】
点击下方按钮关注
后台回复“投胎模拟器”
我把投胎模拟器的地址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