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ndi新闻
>
4万人围观学霸自驱力养成秘籍,评论区意外吵翻了...

4万人围观学霸自驱力养成秘籍,评论区意外吵翻了...

前不久,写了一篇文章,和大家分享了在跟学霸妈妈聊天后,我的一些所思所想(点这里看全文:同事家大儿子考上清华,二儿子也是学霸,我虔心取经,彻底折服但真的学不会...)。‍‍‍


其中,我提到了,在“取经”的过程中,带给我最大触动的,并不是什么学习技巧,而是家长的坚持陪伴


一位妈妈说他家老大背《新概念英语》课文,她也会跟着一起背,从没落过。两个人一起背,然后互相检查。现在她还会陪老二一起听写单词,比赛谁正确得多。


两个孩子学奥数,她也跟着一起学。遇到不会的题目,她先问老师,自己搞清楚了,再讲给孩子听。


另一位妈妈也说,她的孩子考上了985,她也是陪前陪后,口罩期间,更是从早上起床一直陪到晚上睡觉,丝毫不敢松懈。


让我没想到的是,这部分内容引发了大家激烈的讨论。‍‍‍


有不少同学认同文章中学霸妈妈的做法,并且现身说法,用自己的例子说“孩子确实需要陪伴,陪伴是很好的推力”



还有同学补充说,陪伴是一个时刻变化的过程,为的是通过培养习惯,获得相应的能力


也有同学表示,自己在陪伴孩子学习的过程中,收获了成长,乐在其中


与此同时,也有不少同学表达了反对意见,比如有人说,这样的陪伴根本无益于自驱力的形成,反而会“抹杀”孩子的自主性



看到这条留言后,我陷入了思考:


家长的陪伴,在孩子自驱力的形成中,到底发挥着怎样的作用?


于是我又查阅了一些资料,做了一番研究。


今天,我就和大家分享一下我这几天的收获,欢迎大家继续畅所欲言,一起聊聊有关自驱力的话题。


陪伴的意义:身教胜于言传


看了大家的讨论,我觉得大家在一个问题上,存在着较大的分歧:


孩子的自驱力是与生俱来的,还是“鸡”出来的?



之前我在文章里给大家介绍过,在我们的大脑里,有一个区域“前额叶皮层”



它的主要功能就是提供合理判断和冲动控制。换句话说,前额叶皮层就是我们自控力的来源。


在前额叶皮质还没发育成熟的时候,孩子很难长时间保持专注,也难以进行长远、有深度的思考,更容易被眼前的快乐吸引,选择那些能迅速带给他们快乐和满足感的事情。


随着年龄的增长,前额叶皮质会不断发育,也就是说,孩子的自驱力会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增强。


这也能解释为什么有的孩子小时候贪玩,很难踏实坐下来主动学习。但到了初高中,突然就坐得住了,不用别人说,也知道要努力了。


所以,当孩子还没搭建好基础能力的时候,就需要我们在旁边多陪伴、多引导、多帮助。


陪伴还有一个深层次的意义就是,身教大于言传


在《自驱型成长——如何科学有效地培养孩子的自律》这本书里提到过,自驱力的发展和“镜像神经元”有关



科学家发现,人脑中有一种叫镜像神经元的细胞在起作用,当我们看到别人的动作时,可以想都不用想,就做出相同的动作。


最常见的镜像行为,就是当我们看到别人打哈欠时,自己也会马上跟着打个哈欠。


平时生活中,孩子也会观察我们所做的所有动作,并无意识地进行模仿。



我想,这也是为什么在之前文章的评论中,有那么多同学都在说,自己陪同孩子学习,产生了很好的效果。


如果父母自身是自驱力比较强的人,经常主动学习、提升自己,并且总能很好地完成计划。


那么,这些好的行为、习惯,就会通过“镜像神经元”的作用,自动映射到孩子的大脑里,孩子自然“有样学样”,形成一样良好的学习习惯。


如果父母大部分时间总是捧着手机玩游戏、刷视频,还想让孩子成为一个“自鸡”的娃,那可就太难了。


总结来说,孩子自驱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伴随着他们的长大逐渐发展的。


对很小的孩子来说,眼界、认知和自制力都尚未完全形成,父母还是要充当顾问,引导孩子,而不能一味指望他们自推、自鸡。


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我们能陪着他们一起“打怪”,他们会更有动力,更容易专注和投入。


当他们成绩越来越好、自信成就感越来越强,良性循环运转起来后,自驱力也会越来越强。


陪伴 ≠ 看管/包办


第二个大家争论比较激烈的问题是:天天陪着孩子,会不会反而扼杀了孩子的主动性?


想要弄明白这个问题,可能需要先分清看管、包办、陪伴的不同


一提起看管,我就想起了之前在网上看到的一个段子:


如何让孩子讨厌打游戏?其实一点都不难,就用我们陪他学习的那套方法,好用又有效!


  • 首先,给他设置艰巨的游戏目标,必须打进全区、全市前 3 名;

  • 然后,务必盯着他玩游戏,催他快点开始、不停地教他指导他;

  • 孩子玩得不好时,批评他、否定他,还拿他和其他孩子比较,“游戏都打不好,还有什么用?!”

  • 孩子名次好,给他物质奖励,名次不好,就惩罚他,打骂都行。

如此下去,相信不用多久,孩子不再喜欢打游戏,讨厌都不来及吧。


这个段子乍一看挺好笑,但细品一下还真就笑不出来了。


它向我们展示了家长和孩子最常见的互动模式,揭秘了孩子缺乏内驱力的深层次原因:


很多时候,我们是在把孩子当“犯人”一样,全天候、无死角地看管着


孩子赖床,我们就不厌其烦地催他、喊他;孩子写作业磨叽,我们就一直在旁边念叨“快点!赶紧把这个题做了”……



从我们的视角看,催促孩子是善意的、必要的提醒,但如果孩子的视角来看,这就是爸妈在一直管自己、训自己。


每一次催促和说教,都是在向孩子的心理独立空间发起攻击,破坏了孩子的边界。孩子会本能地调动力量去抵抗,导致“越说越不听”。


催急了,还会顶嘴、发脾气,家庭大战一触即发。


包办,则是另一种对心理独立空间的入侵。


有时,我们习惯于为孩子包办一切,为孩子选择兴趣班,为他们搞定一天的计划,把所有事情都安排妥当。


但这样的“帮助”和“周到”,在孩子眼中却是“被支配”。


他们觉得爸妈随意支配了“我的时间”,把一天排得满满当当,却从不问我愿不愿意。我没有选择的权利,什么都要听爸妈的。


很多时候,我们也知道帮孩子安排一切,是不对的。


但每次一看到孩子无所事事、磨磨唧唧的样子,就忍不住“出手”。

“我都帮他安排了,他还做不好,要是撒手不管,岂不是更可怕,作业不做了?成绩不要了?学不上了?”



其实无论是看管还是包办,都是因为我们是从“我”出发(从家长的角度),而非从“你”出发(孩子的角度)


当我们从父母视角出发时,是把孩子摆在了对立面上,更多时候看到的是孩子的问题,而不是孩子的需求。


孩子的需求得不到满足,自然也就失去了积极向上的动力。


但如果我们就此选择完全放手,所有事情都让孩子自己做决定、做选择,就能满足孩子的需求了吗?


也不是。


因为很多时候,孩子是不清楚自己想要什么的。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和孩子一起划分孩子可以做主、父母应该放手的范围:


范围之内:


孩子的能力和认知都可以达到独立做判断,家长只需放手,鼓励孩子大胆去选择,并且告诉他“我们相信你,因为你自己最了解自己,你可以做出最适合自己的决定”。


范围之外:


父母可以为孩子提供多个备选,以及所有备选的具体信息;然后引导孩子分析各项选择的利弊,并且告诉他“我们可以帮助你一起做决定,但是我们不会强迫你做任何选择”。

这个划分范围的过程,需要我们用心投入进去,真正从孩子的角度思考,引导他做出正确的选择和决定,发展出合理的需求


而陪伴,就是站在与孩子相同的角度,和孩子同频而动。


和孩子一起看书,才能知道孩子的阅读兴趣和短板;

和孩子一起练琴,才能知道指法练习有多么枯燥,需要调动多大的耐心;

和孩子一起运动,才能知道怎样的运动强度最合适;

……


坚持陪伴,我们就会发现,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少了很多责备和说教,多了很多理解和鼓励,孩子会更容易接受。


要相信,总有我们可以做得到的 


我知道,每一家的情况都不太一样,在尝试陪伴的过程中,大家遇到的困难也不尽相同。


有的同学是身体吃不消,只能间歇性地陪孩子学习;


有的同学因为工作太忙,队友也不太给力,很难做到深度陪伴;



有的同学觉得财力不足,限制了自己的发挥;



有的同学觉得现在的教育环境,根本就没给家长留出陪伴的时间;


还有的同学觉得如果不是985的高知,在陪伴孩子的时候,肯定会心有余而力不足。


大家遇到的这些问题,在生活中真的很常见,我自己也或多或少遇到过类似的困难,确实影响了陪伴孩子的状态。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在想到和做到之间,总是有些差距和遗憾。


但我今天写下这篇文章,绝不是为了给大家添堵、制造焦虑。


接受局限,别难为自己。一直是我告诉自己和坚持的基本原则。


但我还觉得,办法总比困难多,总有一些事情,是我们可以做到的,尽力而为就好!


比如:


们可以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多给予他们正面肯定,少给他们贴负面标签。


之前读过知名脑科学家、哈佛大学学者丹尼尔·西尔格的著作《如何让孩子自觉又主动》,书里提出了一个观点:那些自觉又主动的孩子,都有一个“开放式大脑”。


“开放式大脑”的 4 个特质:


  • 平衡力:平衡情绪和行为,让自己保持理智

  • 复原力:遇到困难、挑战不逃避,可以重整旗鼓

  • 洞察力:了解自己,可以做出理智的决定

  • 共情力:理解、关心他人


拥有了这 4 种特质,孩子就会知道自己是谁、想要做什么,遇到困难也可以再次振作起来。


如果我们是一个“阴晴不定”的大人,孩子的平衡力和复原力都会在不知不觉间被破坏。


当我们对着孩子大吼大叫的时候,孩子一定是急躁不安的;

当我们对孩子冷嘲热讽的时候,孩子一定是挫败抵触的;

当我们对孩子展示我们的失望不满时,孩子一定是自卑沮丧的;

……


如此下去,我们又怎么可能培养出孩子的“开放性大脑”,让他成长为一个自觉、主动、有内驱力的人呢?



比如,我们可以尽力创造干净简单的陪伴环境。


有时我们会发现,学习环境其实越简单越好。


比如,书桌越整洁越好。


孩子越小,大脑前额叶的发育也就越不完善,自控力较弱,很容易分心。


学着学着可能就开始抠手、玩尺子、发呆走神,小脑袋瓜不知道飘到哪去了。


这时候干着急也没用,不如和孩子一起把桌面整理得干干净净,整整齐齐,桌子上的学习用具和学习材料越少越好。


这样孩子反而更容易把所有注意力,都集中在学习上。



再比如,当我们自己无法为孩子提供足够的学习辅助时,可以向外界寻求帮助——


多利用针对性强、质量高、互动性好的在线教育资源或智能学习工具,辅助孩子学习;


鼓励孩子随时记录、整理自己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等有时间时,和孩子一起思考解决方法;‍


还可以多进行家校沟通,了解孩子在学习中的表现,从老师那里获取合适的学习建议。



孩子就像一棵棵小树苗,我们要做的不是为他们搭建密不透风的温室,也不是拿起剪刀盲目地修剪,更不是随意栽种后就转身离开。


而是应该及时关注他们的成长情况,用爱来浇灌和呵护他们的成长。


直到有一天,当他们能深深扎根,舒展出坚韧的枝条,在生命的丛林里自由茁壮地成长时,我们自然就会退场。


也许你还想看看

【一个句式夸出孩子的自驱力】

喜欢记得点亮小红心


川妈说说

关于自驱力,还有一个点需要我们关注:“想做”和“做到”的区别。就像我家大宝的,他知道要自律要专注,但他真的坐不住。有时候,他自己说回房间写作业,没写一会就分神了,看看这个、摸摸这个,有时看会书,有时不知道神游到哪里去了。

他也知道,管不住自己。有时,他会要求我在他写作业的时候,坐在他身边,什么都不用做。他说,有我盯着他,他不容易分心、能更专心。我就拿本书,做在他身边。陪伴,有时候也是这个促进效果。

当然很多时候,我得带妹妹没办法这样陪他,他的学习效率会下降很多。但我告诉自己别着急,孩子自己摸索着,也许会慢一些,但也许长得更扎实。

推荐阅读

让孩子主动学习,这个方法老被骂,但真管用啊!

累死累活教不出一个自驱的孩子,你可能陷入了这三个误区

仅靠一个句式,我夸出了儿子的自驱力

自从看懂这张图,我再也不怕陪娃写作业了

养出孩子的自驱力,我只用了4招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来源:mom看世界

相关新闻

中国驻美大使馆通知:提醒在美的中国公民进行登记!网友在评论区吵翻了...山寨版雷军、周鸿祎抖音出道,4万人围观直播,律师:以牟利为目的涉嫌侵权40+所!BCG更新目标校名单,评论区吵翻了[围观]加拿大华人网友晒牛奶金补贴$8000刀支票!网友吵翻了![干货] 这道语法题吵翻了,评论1000+,你怎么选?什么样的人能考上清华北大?我总结了真正学霸的4个特征欠债4600万,曾在西湖边卖烤肠,他说「食字下面是一个良」,4亿人围观:这肠真得尝一尝!欠债4600万!54岁大叔竟靠卖烤肠翻身!4亿人围观......和4位海淀学霸妈妈聊完后,我立马决定在娃的寒假计划表上增加这一项孩子上高中后,为什么家长会大多数是爸爸?我被留言区的1万+评论笑翻了……[炸锅]颠覆QS!2025USNews全球大学排名“大洗牌”!加拿大大学“力压”美国藤校,网友吵翻了!这个莫忽视!赢麻!安省中学排名刚刚出炉,华人区名校霸榜!St Robert第4,特鲁多、渔人村跻身前12华裔霸榜!约克区天主教高中状元榜4人满分!滑铁卢大学最抢手!最新披露!超20万人移民新西兰,包括2万多中国人!NZ到底值不值得留?网友吵翻了![围观]加拿大房东一间睡房搁2张双层床租4个女生,月赚$2100被亲妈培养成轰动日本的4岁“牛郎”,11年后竟是年级第一的学霸被无良律师拿来练手,她申请自雇工签被拒!唐顿力挽狂澜,仅4天拿下英国雇主牌照!加州要亲手扼杀AI创新?硅谷吵翻了天在杭州,每天有4万人假装生活在巴黎澳洲大学纷纷遭到指责!让基本英文都不会的学生毕业?网友吵翻了...炸锅|印度人Tim Hortons外“当众大便”的照片登上热搜,真or假?吵翻了!万亿高股息龙头,跳水大跌!曾3年涨超300%,见顶了还是回调?股民吵翻了...惊悚!男子宾馆洗澡被烫死!家人获赔$200万!网友吵翻了...中国客车龙头,悄悄翻了4倍!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5 bendi.news
Bendi新闻
Bendi.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Bendi.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