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宿舍的专硕生,难以承担北上广的高房租
依照惯例,每年的三四月份是各大高校研究生考试复试陆续开展的时段。但对今年的不少考生来说,除了在学业上苦下功夫,他们还平添了另一重担忧——住宿。
看着心仪高校的2024年招生简章,很多人开始“望房兴叹”。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等多所知名高校,已明确表示不再为专硕生提供宿舍。这也就意味着,即使顺利通过复试,挤过“独木桥”的这些学生也要在负担学费的基础上,自掏腰包解决住宿问题。
研究生(尤其是专业学位硕士)宿舍供需不平衡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近年来的扩招。根据教育部相关数据,2022年,全国专业学士硕士招生近70万人,在2012年时,这一数字仅是19.7万。
而在北京、上海等土地资源相对紧张的城市,研究生的住宿问题则越发明显。最近几年,已经有一些租房读研的年轻人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自己的经验。经济能力并不强的他们,在选房时,往往要在上课通勤时间和房租之间周旋。找房难、读研成本增加,加之就业形式又不算明朗,面对如此境况,他们中的不少人时常会因此陷入焦虑。
我们找到几位有过相关经历的专业学位硕士,讲了讲他们租房“走读”念研究生的故事。
文|奶盖
2019年,我工作得很挣扎,于是辞职备考。考虑到录取比例以及复习难度,我报考了北师大法学专硕。很幸运,经过半年多备考,我如愿收到录取通知书。那天的心情特别兴奋,但开心的劲头过去,就会为住的地方而担忧。
我的专业不提供宿舍,想有个“小窝”,必须亲力亲为。在此之前,我在东北读完本科,接着生活、工作,对于租房这种事情,完全不会觉得复杂。一来,是房源很多,为了把房“忽悠”出去,中介恨不得抢着降价,送到你跟前;二来,是租房成本低,即使中途住的不满意,想要更换,也不会太劳神费力。
但在北京,这些都变得不现实。我也是到了之后才认识到的。最开始,我在酒店住了两周。北京的平价酒店,价格也不低,条件只能说是差强人意。刚开学那阵子,更多的是适应环境,学业压力不大,所以我有比较充足的时间去找房。
我加了好几个租房群,也在各大租房平台上每天刷房源。碰见合适的,我会收藏起来,在没课的时候,我约上中介,一下子看很多个地方。学校附近的房子没得很快,条件稍微好些的,立马就被人抢走。
据我了解,到校比较方便的一居室,大多是30-40平米,价格在5500元往上,这还不算服务费。“服务费”,差不多等同于一个月的房租。收完这笔钱,中介会负责房屋内损坏设备的维修。对我来说,这些数字都很夸张,没有什么权衡利弊的过程,我直接选择了合租。
也是赶巧,在那之前不久,我和几个同级生玩得比较好。大家聊到租房的事情,各有苦衷。吐槽完,我们决定凑到一起,合租了个两居室,平均下来,每个人不到两千。我知道,这比钱在北京租房是正常,甚至是偏低的支出。可对于没有收入的我来说,每隔一段日子就要向爸妈要钱,尽管父母说理解,可我还是会觉得很难为情。要知道,以前读本科,一年的住宿费也不过是千把块钱。
我们几个人蛮对脾气的,也互相包容,还算是比较理想的集体生活。我去年夏天毕业,算了笔账,三年下来,租房至少要六万多。我也把这个事情和一些想报考的学弟学妹分享过,让他们有心理准备。我觉得,租房读硕士,也算是一段“开盲盒”的经历吧,整体来看,喜忧参半。现在,我需要做的,就是抓紧“搞钱”,把这部分额外的开销先赚回来。
考上北大教育学,我就已经知道,我是确定没有宿舍的专硕生。所以在租房上,我很早做了打算,在网上浏览了不少信息。其中有一条,说的是2018年北大的专硕生住宿问题就已经出现,当时校方只能给一半左右的人提供宿舍,选择的方式还是抽签。一些学生在bbs里跟学校商讨,但面对紧张的床位资源,任凭是谁,也没办法彻底解决。
研一那年,我没太多租房经验,和同学合租了某中介平台上的房子。那是一个次卧,十几平米,距离学校1公里多,租金是4800元,两人对半分。对脱产上学的人来说,这其实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我们两个人睡在一张床上,因为房间里根本放不下另外一张床。虽然关系还不错,但还是会感觉有些奇怪,两人中间像有一条“三八线”,谁越界了,都会有点儿不舒服。毕竟,每个人的空间就那么大。
私密性就更谈不上了。那样的住宿条件里,不可能有隐私,想要说些个人的事情,我们往往都会下楼。小区中心有片健身广场,跟家里报平安,和男朋友煲电话粥,几乎全部在那里解决掉。有时通话结束,我会特别委屈,不知道为什么自己花着钱,还要遭这样的罪。可情绪波动再大,上了楼,依然要装出一副无所谓的样子,生活还得照常过。
我自己想办法筹集房子租金。比起理工科和掌握某种技能的专业,我的专业能快速变现的方式不多,我能想到的,最直接的是带考研的学生。我在辅导机构做了名义上的老师,实际上是把自己的考试和面试经验,一五一十地同他们分享。
做着兼职,我每个月确实能把房租攒出来,但整个人非常疲惫。一边上课、一边打工的代价还有身体变得更差。隔三差五我会生一场小病,生病的时候,我害怕传染室友,就只能到外边住酒店。裹在满是消毒水的被子里,我经常感到得不偿失。
学业上有不小的压力,还要提前做社畜,还没什么人能去倾诉。也正是那些时刻,让我下定决心,要在毕业后离开北京。我觉得在稍小的城市,我也许会过得更惬意些。我讲这些,不是想抱怨和批判什么。因为我知道,有得也必定要有所舍弃。我只是觉得,这段经历让我更好地认清自我,以及思考清楚,我究竟想要什么样的生活。
我的租房读研生活是从研二开始的。我不知道复旦其他学院如何规划,我们这边是研究生第一年可以摇号,中签了就有宿舍住,但要在6小时内完成缴费。
跟中介一番博弈,我在距离学校40分钟的地方租到了心仪的房子,房租2000出头,无论从配备的设施、通勤,还是价格上,都在我可接受的范围内。坦诚讲,以这样的方式读研,成本一定会更高。在算这笔账时,我甚至想过,如果用这些钱出国读研,会不会是个更优解。
我得不出答案,只能接受眼前的事实。这也是我对很多事情的看法,我无法想得更远,过好当下就可以了。我和网上一些人想的不一样,我觉得,既然我有这段经历,那我就好好珍惜它,权当是对自己走入社会后生活的演练。
对我们这些没有收入的学生来说,租房开销确实是个紧要的问题。我也经常为此发愁,可能我比较乐观,觉得只要愿意努力,一定能把这个支出的“坑”填上。我会做些兼职,我们班上很多人都这么干。收入不稳定是常态,我要是实在凑不出来房租,也会从家里拿一点。我父母经济条件还不错,他们不希望我生活得太差。
我有很多同学跟我情况完全不同,他们有的住在学校附近,一张干净的床位,就能满足住宿需求;还有的住在隔断间,价格也并不便宜。在这个阶段,大家就是这样,按照自己的需求,去设计一种生活。
排版:树树 / 审核:同同
详细岗位要求点击跳转:《三联生活周刊》招实习生、撰稿人
大家都在看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