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ndi新闻
>
研究速递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需要何种企业创新

研究速递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需要何种企业创新

8月前

导读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重塑全球产业竞争地位的关键一招。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竞争组织基础在于企业,理解现代化产业体系需要跳出产业竞争框架,走向微观企业视野,寻求与现代化产业体系内涵与特征要求相匹配的企业创新范式。


文/阳镇  钱贵明  陈劲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并将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实际上,现代化产业体系与现代化经济体系一脉相承,二者同属构建高质量发展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支撑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物质基础与产业基础。近年来,学界及业界对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探讨逐步增多,研究多集中于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核心特征、建构思路以及适配的产业政策等,整体上集中于产业层面,严重缺少从组织视角透视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一般逻辑及其内在规律的研究。从微观视角来看,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微观组织基础在于企业,即企业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组织支撑,更是引领产业组织创新演化发展的动力基础。特别是在当前中美战略博弈不确定性加剧的背景下,整个产业分工体系严重受阻,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呈现碎片化、区域化发展趋势,整体上全球产业竞争的核心依然是基于微观企业的能力竞争。基于企业创新能力的竞争成为全球科技博弈背景下的重要趋势。在某些极端情境下,以企业为微观组织基础的能力竞争甚至成为国家间竞争的“替代品”。因此,从微观企业视角探究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建设规律与一般路径,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支撑高质量发展并支撑我国产业链价值链攀升全球价值链中高端的必然选择。


基于此,本文在系统解析现代化产业体系内在逻辑的基础上,着重从创新逻辑的视角透视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创新方向,为有效把握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未来建设方向及创新规律提供一般性理论框架。在此基础上,着重从微观企业创新的视角探讨适配于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创新范式选择,为深化以企业创新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提供政策建议。


理解现代化产业体系
的内涵与逻辑


现代化产业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为产业体系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涵盖产业组织、产业形态、产业基础设施、产业发展要素环境以及产业制度与政策等多个方面。实现产业体系的现代化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必由之路,这意味着需要实现各类要素、各类产业形态、各类组织、各类制度与政策的全方位现代化。深刻理解现代化产业体系,需要从“要素—类型—生态”三维视角理解其核心要义。


生产要素视角下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生产要素是各类产业正常运转的重要基础,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产业发展的主导模式及竞争优势。自古典经济学理论提出以来,土地、劳动、资本等生产要素逐步纳入经济学研究的视野。新古典经济学等理论流派进一步扩展了生产要素的范围,将技术、管理等纳入到生产函数之中,形成全新的生产要素体系。自新一轮技术革命以来,数字经济逐步成为主要经济形态,新一轮技术革命催生出全新的产业形态以及产业组织,产业数字化与数字化产业成为驱动数字经济不断创新发展的关键力量。21世纪数字经济形态下的生产要素进一步拓展为涵盖数据要素的全新生产函数,此外,数据要素能够以深刻的融合属性与共享赋能属性衍生出全新的要素融合体系。


因此,从生产要素视角理解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现代化”特征,首先要明确的是,基于第一二次工业革命的传统生产要素即土地、劳动、资本等,是现代化产业体系中的主要生产要素。其次,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建立在新一轮工业革命与产业变革基础上的,遵循产业发展的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化、网络化、绿色化等趋势特征,以数据要素作为关键性生产要素实现产业数字化进程不断跃迁,并实现产业内分工以及产业间分工的协同运转与融合发展。最后,“现代化”必然意味着从传统型生产要素逐步向技术要素及创新要素过渡。产业创新驱动与创新引领是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重中之重。现代化产业体系建立在“中低技术—高端技术—复杂技术”等多重技术基础上,这意味着产业参与全球产业竞争主要是基于技术创新,而非低成本劳动力或者资本。从这个意义上说,现代化产业体系必然以创新要素为核心生产要素,以数据要素赋能、驱动产业发展。


产业类型视角下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从产业类型的视角来看,产业体系建立在不同产业类型有序衔接的基础上。自人类社会进入农耕文明以来,农业便是人类开展生产与生活的主导产业甚至唯一产业。随着生产生活条件提升以及对自然资源利用程度的深化,逐步衍生出手工业等新型产业形态。自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手工作坊逐步被机器大生产下的工厂取代,工业成为产业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社会也从农业社会迈向工业社会。第二次工业革命进一步将工业的主导属性推向深入,以制造业为核心的第二产业成为产业体系中的核心产业,服务业也在此阶段不断发展,工业与服务业成为主导产业。


在工业化进程中,整个世界都面临着工业主导还是服务业主导的问题。从统计口径上看,发达国家在实现工业化后都呈现出服务业主导的趋势。这并不意味着工业或者第二产业的地位低于服务业或者第三产业,而是整个制造业产业体系内出现服务化趋势。工业与服务业的日趋融合成为现代产业的重要特征。


现代化产业体系在产业类型上必然涵盖前三次工业革命形成的第一、第二与第三产业,即农业、工业与服务业,但不能用传统一二三产业的划分逻辑理解现代化产业体系,而是需要从“传统—现代”的逻辑视域解剖产业体系内产业类型的内在关系。从“传统—现代”的视角来看,现代化产业体系既是建立在传统产业的基础上,更是建立在现代新兴产业的基础上,战略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打破传统一二三产业的产业界限,以“传统—现代”视角下的“传统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三维框架理解现代化产业体系,对于把握现代化产业体系中的传统属性与现代属性具有关键意义。


产业生态视角下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产业体系的良性运转建立在良好生态环境的基础上,而产业系统运转的基础在于良性的产业生态系统。产业生态系统是指产业供给者、消费者、中介组织、制度环境与政策环境构成的相互联系的生态网络,生态内各类组织与主体按照分工定位开展产业分工合作以及产业竞争,最终实现整个产业系统的价值创造。因此,从生态视角理解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内在逻辑,必然要聚焦产业体系内主体、要素、制度与政策、产品服务等各个模块之间的协同性与畅通性。


协同性意味着产业生态系统内各类生产要素与产业组织能够实现有序协同,涵盖产业间的协同合作以及产业内分工的协同合作,实现一二三产业与“传统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有序衔接。畅通性意味着产业体系内的各类要素能够基于价格机制、供求机制与信号机制实现有效运转,整个产业发展进程中的产品市场与要素市场呈现出高水平的市场化特征,即各类生产要素打破了人为定价、垄断定价等市场运转模式,整个产业生态内的微观企业组织能够以“能力”参与市场竞争,创造高水平市场价值与经济价值。协同性与畅通性需要以产业安全为基础,即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支撑基础是实现既定产业竞争空间内的产业安全(涵盖产业组织安全、产业技术安全、产业空间布局安全以及产业结构安全),在安全基础上实现产业高效协同与开放合作,最终实现整个产业体系的畅通性。


透视现代化产业体系
的新创新逻辑


创新主体逻辑:

从企业创新主体迈向企业创新主导

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核心是创新驱动与创新引领,而创新主体是支撑现代化产业体系创新演化的关键组织基础。企业作为市场主体,更是创新主体,在现代化产业体系中承担的创新功能与创新角色不言而喻。现代化产业体系建立在技术创新竞争的基础上,这意味着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组织需要从单一的“主体性”迈向“主导性”。基于此,创新主体的逻辑需要从企业创新主体迈向企业创新主导。这意味着要在发挥企业为创新主体的企业家精神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企业创新战略在企业战略中的核心地位,将企业创新驱动与创新引领摆在更为关键的地位并不断强化。


首先,从技术的发展曲线来看,现代化产业体系中的前沿产业、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等产业类型更接近技术前沿,如以量子信息为基础的量子云计算、量子测量等领域均是之前的科学从未涉及的,需要不断进行前沿技术创新和技术突破,以满足市场需求,推动产业发展。其次,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各类产业融合创新发展有着强烈的跨学科融合需求。未来产业不断接近技术前沿,但并不局限于特定领域内部,对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需求愈发强烈,如人工智能的发展需要系统性的计算机科学、数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的交叉应用。最后,未来产业发展所需要的一系列政策支持没有及时跟进,面临的创新难题涉及技术突破、跨学科融合、人才培养、知识产权保护和资金支持等方面。解决这些难题需要企业界、学术界、政府等社会各方共同努力,推动创新环境的改善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因此,创新主体不应再完全以企业为中心,而应该以企业为主导,联合多方参与者,构建产学研用的综合创新体系。一方面,企业为主导能够更好地发挥企业在市场导向中的敏捷性、灵活性、实践性,及时做出战略调整和决策判断;另一方面,企业为主导能够带动其他利益相关方引入更多的人才、技术、资金等资源,全方位地投入到创新进程中,推动未来产业实现创新发展。


创新合作逻辑:
从企业间合作转向价值共创系统

创新合作指的是不同创新主体在创新过程中为达成共同目的而进行的联合操作。这种合作既可以存在于企业间,也可以存在于企业与学术机构、政府机构、非营利组织之间。在企业为主体的创新合作逻辑中,这种创新合作主要以企业为主导而展开。当前,随着第五次信息技术革命的兴起,跨区域的信息收集、传输和应用变得异常活跃,基于信息、知识、技术等要素开展的创新活动逐渐由单一创新组织主导演化为多个互补型创新组织协同参与的群体性活动。创新活动不再局限于企业内部,而是多个企业基于技术互补、能力互补、资源互补等共同发挥作用,形成创新合作网络。创新合作可以从多个方面展开,包括技术研发、产品设计、市场推广、渠道拓展等。各个企业可以共同投入资源和经验,共同解决问题,开发新产品或服务,推动市场发展。


由于现代化产业体系具备高度的产业融合属性与跨界创新特征,因此,以企业为创新主体的创新合作逻辑不应仅局限于企业间的合作,更应侧重价值共创生态系统内的共同进化,通过经济价值的共建、共创、共享响应未来产业实现产业化的目标。在创新合作的逻辑下,企业间价值共创系统指的是通过不同企业的合作与互动,共同实现价值创造的跨主体组织。


价值共创能够在技术开发、供应链管理、生态系统建设等多个层面进行。在技术开发层面,企业可以与其他企业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共享知识资源,共同开发产品,实现共同的商业目标。这种技术层面的合作既可以在行业内部展开,也可以跨行业展开。在供应链管理方面,企业主要与上下游的供应商、分销商和物流服务提供商等合作,通过信息共享、协同操作提高供应链的灵活性与敏捷度,从而创造更大的商业价值。在生态系统建设层面,企业与多方合作伙伴基于成本分担、信息传递、价值分配等机制建成的互动网络能够系统性地提升创新和竞争优势、扩大市场份额、降低运营风险。总的来说,企业通过与其他企业合作构建生态系统,共同面对市场竞争和变化,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


创新竞争逻辑:
从个体竞争迈向以生态圈为基础的竞争

企业主要以个体行为策略参与传统产业的市场竞争,如依据市场环境和自身禀赋制定合理的价格策略来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决策,经营活动和商业行为均围绕个体收益最大化来展开。在创新竞争领域,这种逻辑也得以延续。一是个体创新竞争具有独特性,能够带来独特的产品或服务,开辟出与竞争对手完全不同的新赛道;二是个体创新竞争强化了企业在市场中的差异化定位,能够吸引具有特定偏好的消费者,从而提高自身的关注度和客户的忠诚度;三是个体创新竞争的灵活性较强,能够使企业更好地适应市场变化,通过创新迅速调整产品和服务的定位,抓住市场机遇,应对市场挑战。当前,诸多研究也表明企业创新能够有效提高自身的经济绩效和创新绩效。


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进程中,随着产业创新的深入化,企业面临的跨学科技术和知识日趋精细化。例如,合成生物这一未来产业,需要结合生物学、化学、计算机科学、数学和统计学、伦理学与法学等多个专业领域的知识才能健康发展。因此,企业面临的竞争不再局限于特定的领域,竞争方式也并非企业个体式竞争,而是要面对全产业链上下游资源的纷争与整合,甚至是跨领域的竞争对手。在数字经济情境下,数字创新驱动的未来产业更是呈现出生态圈式竞争趋势,以数字平台为基础的平台生态竞争便是例证。因此,作为主导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企业创新主体,需要构建以自身为中心的商业生态圈和创新生态圈,集合多方资源互补商与竞争对手展开竞争。


构建生态圈是指企业通过与合作伙伴、供应商、客户、创新者等建立紧密的互动和合作关系,形成一个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生态系统。在这个生态系统中,企业与各方共享资源、知识和价值,共同提供产品或服务,实现更大的商业价值。


相比于传统产业范式下的个体创新竞争,以生态圈为基础的创新竞争在面向未来产业方面具有几个突出优势。首先,随着相关联的创新主体增多,企业能够获取更多的创新思路和技术资源,大大强化自身的创新能力。其次,不同创新主体资源的共享和互补,推动了资源优化配置,提高了创新效率。再次,将消费者纳入创新生态圈能够使企业与用户的联系更紧密,帮助企业更好地理解客户需求,提升用户体验。最后,包括多个主体的生态圈需要进行联合营销、品牌建设,这可以提高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增强市场竞争力。面对未来产业创新竞争,从个体竞争迈向以生态圈为基础的竞争,能更好地实现企业的持续创新和可持续发展。


创新政策逻辑:
从强选择性迈向功能性与引导性

创新政策是政府为促进各类创新主体开展创新活动的系列制度与政策安排,以此激励和支持创新主体提升创新能力、持续创新,最终改善整个创新系统的创新效率与创新能力,包括企业创新系统、产业创新系统与国家创新体系等。从基本功能来看,创新政策主要包括面向特定主体开展持续创新政策供给的选择性创新政策,以及面向整个创新生态环境优化的功能性创新政策。前者的主要目标是激励特定主体开展持续创新能力建设,培育与优化特定创新主体的创新能力,实现特定创新主体的竞争能力系统跃迁与升级,以此带动整个创新生态内其它创新主体发展并实现创新扩散。后者主要是面向整个创新生态内的创新基础设施、共性技术、创新人才培育以及法律制度建设等开展系列政策部署,着力优化创新生态内各类创新主体的创新环境,包括市场营商环境与创新制度环境等。


在培育现代化产业体系中的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进程中,技术进步方向以及产业发展规划具有高度不确定性,如技术更迭速度和方向的不可控,导致企业在选择和应用未来技术时面临不确定性;技术发展的成熟度不可控,导致企业在研发和验证未来技术时无法准确把握其可行性;技术创新与竞争面临的国际环境时刻变化,导致微观主体开展创新研发投资的可持续性存在较大程度的不确定性。面对高度不确定性的产业竞争,创新政策需要从强选择性转向功能性与引导性。


强选择性的创新政策局限于微观企业主体的创新战略和具体的创新路线,缺乏对未来产业不确定性的应对。功能性与引导性创新政策从更为宏观的角度引导技术创新的发展,特别是支持前沿科学驱动的基础研究创新以及应用开发创新,着力优化面向科学前沿问题以及具有广泛应用场景的各类创新基础设施。包括持续投入研发资源与优化创新环境,支持各类创新主体开展前沿性基础研究与战略性基础研究,为科技人才培养提供基金支持,为具有创新能力的各类企业持续提供财税政策方面的支持。


对于具有广泛应用场景的未来产业,尤其需要着力推动面向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的功能性创新政策体系的构建,支持大中小企业开展颠覆式创新与突破式创新,形成大企业与中小企业共担风险、共享利益,而非大企业打压中小企业或者让中小企业沦为大企业附庸的创新发展模式,为全面共生与共益的创新生态系统提供完备的创新基础设施与创新环境支持。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的企业创新范式选择


使命驱动型创新

使命是组织战略布局以及战略决策的前置性基础,决定了组织以何种方式参与竞争以及创造何种价值。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组织基础是具有创新竞争力的产业组织或者微观企业组织,核心则是创新驱动与创新引领。这意味着整个产业体系的竞争模式从传统要素竞争走向技术及创新要素竞争,产业竞争形态从成本驱动、资本驱动走向技术驱动与创新驱动。


对于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组织基础而言,需要构建具有强创新能力、在全球产业分工体系中占据全球价值链中高端的产业体系,以及具有战略视野的创新型企业。使命驱动型创新是具有战略视野的创新型企业的重要创新范式,是将企业竞争置于全球产业竞争战略以及国家战略视野之下,从单一的企业家市场逻辑走向产业竞争逻辑以及国家战略逻辑。对于现代化产业体系中的未来产业部分,尤其需要以科学家视野走向产业前端的原始创新竞争。以企业为创新主体参与前沿基础研究乃至主导部分战略性领域的基础研究,成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下企业创新的主导模式。


使命驱动型创新一方面需要跳出企业家的个体视野,以更宏观的视野在全球产业分工体系以及全球科技竞争体系中把握趋势;另一方面需要转变单一的经济利润逻辑,要具备涵盖安全逻辑、社会逻辑及国家逻辑的综合型战略视野,以科学使命主导的企业原始创新创造原创理论、原创技术、原创产品,最终将强企业使命纳入国家战略竞争使命,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下的创新型组织奠定基础。


技术主导的突破式创新

技术要素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性生产要素,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现代化”程度。从技术逻辑视角来看,现代化产业体系下,各类产业必然都具备较强的技术竞争能力特别是原始技术创新能力,在全球产业技术竞争与创新竞争中具备话语权。技术的领先性与引领性是技术主导现代化产业体系创新演化的关键支撑。因此,构建技术要素主导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必然需要寻求技术创新主导的企业创新范式支撑产业技术创新,而技术主导的企业创新范式主要以突破式创新范式为基础。


突破式创新体现为企业基于技术开发形成全新的技术市场与产品市场,进而一方面将现代化产业体系中的传统产业不断改造升级,以适应市场需求的新形势与新变化;另一方面催生以全新技术链为核心支撑的产业链与价值链,推动新的产业类型、产业业态与商业模式的形成。也就是说,技术主导的突破式创新呈现出双轮驱动的基本思路,一方面在传统产业业态中聚焦中低技术实现技术改造升级,另一方面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中孕育全新技术实现创新链再造,打造全新的产品竞争与市场竞争空间,参与全球产业竞争。


融合式与跨界创新

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特征是产业融合属性。新一轮技术革命催生了全新的数字经济形态,数字经济形态的产业基础是数字产业和产业数字化。产业数字化进程不断深化本质上就是产业融合不断强化,体现为生产要素融合、产业组织融合以及产业基础设施融合等。因此,就企业创新范式选择而言,一方面,“技术融合—组织融合—生态融合”的融合型创新成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创新战略抉择与创新范式选择。其中,技术融合表现为新兴技术与传统技术的内在融合,特别是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与传统技术相互融合,改造与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中的传统产业业态再造与创新,重塑现代化产业体系中传统产业的竞争力。组织融合表现为各类产业组织特别是大中小企业的融通创新,包括技术融通、要素融合与组织创新制度相容。生态融合表现为各类生态有序相容,生态内的主体实现互通与要素融合,也就是说,产业创新生态不是建立在遏制甚至扼杀其他生态基础上的。


另一方面,需要走向产业间的跨界创新。跨界创新体现为企业组织利用既有领域的资源与要素优势在其他产业业态寻求新竞争优势,具体可以通过跨界技术创新、跨界商业模式创新以及跨界产品创新等多种方式来实现。特别是对于现代化产业体系中的融合型产业新业态,传统产业中具备竞争优势的创新主体寻求新融合领域的跨界资源聚合与重新配置成为竞争优势重塑的关键抉择。


文章来源丨原文发表于《清华管理评论》2023年第12期。

关于作者丨阳镇: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兼职副研究员;钱贵明:南京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生;陈劲: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苹果公司讲席教授,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主任。

编辑丨段婷婷

排版丨杜安

往期阅读

媒体关注、环境政策不确定性与企业绿色技术创新

迈向共同富裕:企业社会责任的底层逻辑与创新方向

中国式现代化与企业管理创新

解决“卡脖子”问题,必须建立以本土企业为主导的创新体系

探索数字经济时代的企业管理创新

中国式现代化与企业创新:使命、逻辑与前景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来源:清华经管EMBA

相关新闻

IDC:2024工业企业数字化的两种路径研究报告沃森生物:优化疫苗创新布局,重构企业组织体系华为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创新驱动发展中心发布《企业数字化转型投入产出关系研究报告》实验室里“种孩子”?英国发布首个人类胚胎模型研究指导规则; 中国科协发布30个重大科学问题 | 学界速递Lp(a)升高,竟然会伤肾?一项基于人群的孟德尔随机化研究丨EAS 2024清华大学:中国企业数字化转型研究报告2023【首发】心弘生命完成数千万Pre-A轮融资, 持续聚焦创新能量器械的产业化数字经济潮涌:华为擎云以科技创新赋能企业应对产业变革2024脑机接口行业研究报告:踩燃产业化突围引擎,临床应用大有可为PayFi X DePIN:一场关于货币时间价值的颠覆性创新,加速去中心化基础设施建设创新药商业化全攻略:2024-2030年创新药商业化前景及策略研究报告自动化时代下的中药创新药物研究EMBA管理智库丨新时代下创新链内涵及理论体系建构智启新元,创新无界丨2024福州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论坛成功举办EMBA管理智库丨有组织创新:全面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的战略与进路拥抱新质生产力,AI制药商业化破局点临近丨2024 AI制药行业研究报告新年“开门红”!中央企业加力推进科技创新、重大工程建设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召开《AI产业创新场景应用案例评定导则》评审会柔性复合材料新突破!河北大学研究团队利用创新 X 射线闪烁体开发 3 种新材料李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 研究统筹融资信用服务平台建设提升中小微企业融资便利水平的举措等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门发文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前沿速递 | 雷替曲塞在肝癌HAIC中的研究进展新闻速递 | 东北大学与纽约玛丽蒙特曼哈顿学院达成合并协议;研究发现,去年马萨诸塞州三分之一的家庭面临粮食不稳定研究揭示北周武帝的真实容貌及死因; 美国年轻人不太想当博士后了 | 学界速递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bendi.news
Bendi新闻
Bendi.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Bendi.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