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ndi新闻
>
夹缝英雄 || 大视野

夹缝英雄 || 大视野

“中国能力的全球化”和“中国的全球化能力”

选择做企业,就是选择永远的风雨兼程。而优秀的企业家,总是能用超越性的态度,在诸多挑战、压力、矛盾和无解中,找到建设性的方案,并努力使之变成现实。

像张瑞敏,我说到内卷,他说:“如果没有疫情,很多企业的日子会好过一些。但又能好到哪里去呢?可能不是内卷,但是是内挤。大家都挤在一个赛道上,也是非常困难的。”

像刘永行,我说到市场形势不好,他说:“我们东方希望从不笼统说‘形势不好’。我们把形势分解,跟我相关的叫‘我势’,跟我无关的是‘他势’。‘他势’当然对我们有影响,但我们可以通过改变运作方式,来大幅度增强‘我势’。”

要言不烦。企业家简简单单几句话,就能别开生面。

这几年我一直在调研中国企业出海。一方面看到,“中国能力的全球化”是未来的重大战略机遇;一方面感叹,我们把能力练好了,全球化环境却发生了深刻变化。我慢慢意识到,有“中国能力”,并不必然能在全球开花结果,“中国的全球化能力”才是更重要的命题。

这两个概念有些绕口。但值得区分。“中国能力的全球化”指的是中国企业凭借在中国市场环境中练就的打法和本领,走向全球。“中国的全球化能力”指的是中国企业要在全球各个市场真正落地,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后者范畴更广,其关键在于,如何让别人接纳“中国能力”,从而融入当地。

有些“中国能力”在中国可以畅通无阻,但走出去,恰恰不受欢迎。我们总觉得自己走出去就可以卷赢,甚至一批企业刚刚走出去,就卷起在中国习惯的那套“无底线价格战”,而且中国企业之间先开战,让别人好好“开眼界”。

我不反对卷,不反对竞争,我说的是,在中国可以横行的,走出去未必行。或者一时行,长期不行。不过这不是本文的重点。

本文的重点,是中国企业在全球化夹缝中,特别是在地缘政治夹缝中,如何生存与发展。

这篇文章的缘起,是最近关注到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在接受凤凰卫视专访,以及在公司业绩说明会、达沃斯论坛等场合提出的观点。我认为对所有已经出海、即将出海、关注出海的人们来说,都是极好的参考。

全球供应链的变化与应对

 1  题的背景:全球化僵局 

曾毓群用其真实体验,刻画了今天的全球化局面——

有矿产的国家说,宁德时代你来(投资)吧,我这个矿可以卖给你,但不能白给你,我希望你把矿产之后的产业链建在这里。比如我给你100吨的矿,希望你做出和100吨矿相当的电池材料,同时希望你把100吨材料做成电池。他们想建立自己的产业链。

有市场的国家比如欧洲说,我这个市场可以给你,但你的电池要100%在我这里做,那我的产业链就长了。

中国说,我们自己有技术,应该是我从你那边的矿产公司买原矿,买回来我加工做成电池,完了以后卖给有市场的地方。

三个地方僵持不下,夹在中间的企业就比较麻烦。

一方面我们要加快自身高质量的创新,创新仍是宁德时代的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我们面临的最大挑战来自于地缘政治。再好的东西走出去也会冲击别人的市场,所以别人就会想不同的办法对付我们,这个局面目前无法改变。

解决地缘政治,最重要还是客户对你的认可,包括产品、创新、可靠性,以及给客户带来的差异化。

请注意:这就是今天经济全球化的典型场景,即各国、各市场都在要求和加强供应链、价值链的自主化、本地化。

如果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全球出现了“独立潮”,前苏联解体、冷战结束后出现了“民主潮”,今天出现的是“自主潮”。经济全球化没有结束,但是在变异,就是减少对外部的依赖,增强自主性,更强调以我为主。

 2  题的思路:分享,共赢 

曾毓群提出了一个“433”的思路——

我们的希望是三个地方的政府、组织、客户,坐下来好好谈一下分享。比如“433”的办法:30%可以在你有矿的地方做,30%可以在你有市场的地方做,还有40%在我有技术的地方做。

这样人类不就在共同分享,把气候变化问题、电动化、智能化大力发展一步吗?关键点就是,客户是不是需要我们,消费者是不是需要我们,地球需不需要可再生能源,需不需要可持续发展,大家有这么一个共识之后,都可以找到很多办法。

商业关系的持续时间要远超地缘政治关系,毕竟海外选举4~5年一次,而商业关系从定点到量产,再到深入合作,一般要8~10年。如果在技术上能够帮到人类可持续发展,帮到客户,客户一定会跟你深度、长期地合作。在现在这种地缘政治情况下,我们能做的就是,通过开放式创新,找到一条路子,共享共赢。目前宁德时代用这种办法去解决大部分的问题,小部分问题的解决还需要时间,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请注意:原来的全球供应链是由单一力量主导,比如在动力电池领域宁德时代一条主链可以贯穿矿产国、市场国和技术国。现在则要在三个地方建三条链,全球供应链变得分链化、多链化了。“433”就是在这种新形势下谋求共识,探索有建设性的方案。

 3  具体的方法:建立技术开放的新模式 

企业家不仅要有好心态和大思路,还要有实操方法。曾毓群说——

关于出海,我们的模式是教会别人,帮助他们一起把产品做出来。
举个例子,在美国,我们会把技术授权给他们,每做一块电池,我们会收取专利费,然后再派工程人员去服务,教他们自己把产品做出来再服务于他们。也就是说,我们有了新技术,不是去全面垄断别人的市场,而是去帮助他们一起把产品做出来。至于帮助他们把电池做好后,他们是否将会成为宁德时代的竞争对手,我们会进行很有序的区隔
宁德时代的技术开放围绕两个核心模式展开。一个是LRS模式,即许可、授权和服务模式,帮助主机厂乃至电池厂商快速建成电池工厂。这样避免了股权上的持有关系。另一个是工厂机械设备合作模式,即针对那些拥有工厂,但技术达不到水平的企业,宁德时代适配一些设备过去其更快地升级

请注意:宁德时代进入美国遭遇了不少波折。2022年7月福特汽车宣布了采购电池的计划,包括与宁德时代合作,但8月拜登政府颁布措施,在美国销售的电动汽车不能采用在中国制造的电池,否则无法享受每台7500美元的补贴。宁德时代原计划在弗吉尼亚州投资建厂,但12月该州州长宣布退出项目的选址候选。最后,才有了“福特出钱,宁德时代出技术”的LRS模式。

而这一模式是否一定成功,我认为仍存变数。目前福特正在建厂,已有国会成员发出质疑。比如认为,合作协议所规划的大部分高薪岗位并没有完全提供给美国人。福特反驳,确实将有一定数量来自宁德时代的技术专家在工厂工作,但这些雇员不会计入到电池工厂的2500个新工作岗位中。

美国财长耶伦近期在受访中表示,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像中国那样大力补贴其优先产业,并提到电动汽车、电池、太阳能产品等。在这种“刻板印象”下,哪怕福特认定宁德时代是最好的技术合作伙伴,也不敢保证合作板上钉钉。

如果当年没有美国这一“推”

去年我写过《对开放共赢说Yes:纽约断想等文章,提出了和曾毓群类似的观点——

越来越感到,竞赢,是容易的。共处、共赢,才难,才是真挑战
新的全球化进程是更加本土化的进程,要考虑“我要什么”,更要考虑“别人想要什么”;
新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企业走出去,中国能力外溢和“中国人经济”的扩张,还必须要有登高望远的视野,要有普世情怀,助世济人,渡人渡己,要给别人出路和空间,要合作生财。否则,即使你没什么错,但一下子把现有利益格局冲得七零八落,也会遭遇各种抵制,因为利益格局的背后是利益相关者,是活生生的人

我清楚看到了中国企业出海的机遇和空间,也深知其挑战,尤其是美国政策因素的扰动,以及大国对峙引发的不确定性。

很多企业想了很多方法,调整,分身,分形,像孙悟空一样有各种变法,但依然无法摆脱地缘政治的阴影。或者说,这会是一种常态。

有企业家说,他们甚至做好了“大拆分”的极限准备。

有企业家说,在商言商,一点都不怕,怕的是一直走在钢丝上,夹缝里,即使小心翼翼,风暴还可能突如其来。

越是大企业,龙头企业,前沿企业,和美国存在各种关联的企业,这种压力越大。此类问题,他们最不愿意发言,说什么都不是。

比起曾毓群的观点,他在接受凤凰卫视曾静漪采访时的神情更让我感佩。他不愿讲地缘政治,讲了,显得云淡风轻,风平浪静。

其实,哪个夹缝中的企业家没有过纠结、困扰?我猜一定是想通透了,想彻底了,在给定的约束条件下,做出对股东最为负责的选择,竭尽努力,无愧天地,天地可鉴。至于结果,随缘安命。所以,才如此平静。

3月28日晚,小米汽车SU7成功发布,我们再一次见证了企业家精神的力量。不过很多人未必清楚,小米董事会之所以决定造车,是2021年1月14日,美国政府将9家中国企业列入所谓“与中国军方相关”的黑名单,其中就有小米。

当时推演,最坏的结局是小米无法获得美国芯片的供给,手机业务停摆。小米在半个月后提起了诉讼,但并无胜诉的把握。3月30日,小米官宣造车。5月25日,美国哥伦比亚特区地方法院颁发最终判决,解除了美国国防部对于小米公司和军方关系的认定,并正式撤销了美国投资者购买或持有公司证券的全部限制。

如果当年没有美国这一“推”,把小米推到悬崖边,小米未必会造车。

江湖无常,也可笑傲

我们习惯的那个全球化,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

我相信中国企业,因为能力就是机会,能为所到国消费者创造价值,就是根本。当然,还要创造相关方价值,才能真正立足。

同时,很多机会注定和风雨相伴,或许中国企业出海也因此变得更加刺激和迷人。

去年我应霞光社之邀,和一批企业家、投资人一起到中东参访。我感到,新的全球化是多个朋友圈并存、交融与竞争的过程,建议中国企业要以为本地创造价值、提升本地福祉为根本宗旨,与欧美共舞,化友(美国的友岸成员)为友,有竞有合。在市场上,要多想想助天下,而不是霸天下,灭天下,吃独食,那样别人就不玩了。

我也提出,中国供应链应该积极参与全球化新格局的重塑,在那些未来有可能形成新的全球供应链节点的地方,快速布局,通过合作帮助所在地提升供应链能力,从而将自己的未来“内置”到这些新节点之中。

既要站在中国看世界,也要站在世界看中国,还要站在世界看世界。

2024年,注定又是不平凡的一年。包括美国、印度在内的70多个国家、超过42亿人口将举行选举。政治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又会带来新变局。

但从周边许多企业家和年轻的出海弄潮儿身上,我的体会是,最近若干年,他们在错综复杂的环境变化中,在各种类型的夹缝中,从境界上、心态上、能力上、方法上,已经完成了一轮自我超越。他们的韧性、应变力,上了一个台阶。

这些在陌生环境中看到机会决不放弃的人,看到挑战依然勇往直前的人,在机会和挑战中博弈求同的人,我称他们为「夹缝英雄」。

对他们的种种不易,从政府到社会到网络,要有更多的体认和支持。有中国企业的能力之火,燎原仍可期待,我们要有战略定力。

当此环境,企业一定要多考虑商业之外因素的影响,而政府、社会、网络也要多站在企业的角度思考问题,在商言商,以商为媒,如此更容易行走天下。

曾毓群说得好,商业的力量,是更加长久的力量。

我想,今天的企业家精神,应该在创新、承担风险和不确定性、发现和把握机会等等之外,再加上一条,那就是——要在夹缝中生存与发展

命运总有“荒诞”之时,之处。直面它,超越它,在生命中长出一种新的体验,于人生未必不是财富。

江湖无常,何妨笑傲。此心安处,即是吾乡。

 /// END /// 

No.5708 原创首发文章|作者 秦朔

开白名单 duanyu_H|图片 视觉中国

  欢迎点看【秦朔朋友圈视频号】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来源:秦朔朋友圈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5 bendi.news
Bendi新闻
Bendi.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Bendi.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