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ndi新闻
>
杀死婚姻的,往往是那些看不见的...

杀死婚姻的,往往是那些看不见的...

最近,看到了一篇非常有趣的论文——《数字时代的“田螺姑娘”:家务数字化与女性劳动隐形化研究》


这份研究采用了半结构式访谈的研究方法,选取了来自东南沿海省份一线、二线和三线城市的共 13 个家庭


受访女性的年龄在 27~50 岁,平均年龄为 35 岁,除了其中一位未婚未育,其他 12 位都已经当了妈妈


访谈对象的基本信息


通过深入访谈以及关注受访者的朋友圈和各种社交网络,从多个角度对她们的生活状况有了全面的了解后,论文作者给出了一个非常大胆的结论:


随着高科技智能家居产品越来越多,家务并没有如预料的那样越做越轻松,套在女性身上的家务“枷锁”反而更牢固、更隐形了。


女性就像是传说中的“田螺姑娘”,不管时代如何变迁,依然在家庭的各个角落默默付出着。


为什么这么说呢?


论文引用了日本学者提出的“隐形家务”的概念,指出生活中有很多“一般没人提起、说不出名字的、但又必须有人去做”的家务活,比如:


“做菜前构思菜单”

“洗衣服之前补充洗衣液”

“为空了的垃圾桶套上垃圾袋”

“把握日用品库存”

……


据日本 NHK 电视台报道,日本妻子每天做家务平均要花 4 小时 23 分,约为丈夫的 7 倍,90% 的“隐形家务”都由妻子承担


这些琐碎又不起眼的家务,足足有 163 项,做了也没人注意,更不可能收获掌声和夸奖。


这让我想起了,之前在哈佛法学院出身的伊芙·罗德斯基撰写的《公平竞争》一书中,看到的一段话:


如果你问谁照顾孩子或者谁买东西,夫妻会回答两者都有。但你不会注意到的是,那些看不见的工作,那些任务背后的构想和计划,都是由女性完成的。


仔细想想,生活中很多琐事,比如孩子喜欢什么颜色的餐具、家里缺不缺日常用品,确实基本上都是妈妈们在默默关注和处理。


举一个很小的例子——就拿给孩子买奶酪棒这件事来说。



也许最终去超市掏钱购买的人是孩子的爸爸,从结果来看,这件家务事是由爸爸承担的。


但实际上,从了解孩子更适合吃哪种奶酪棒、是否偏爱某个牌子、某种口味,到观察奶酪棒是否快吃完了,并决定在哪个合适的时机提前买好补充库存等。


这些构想和决策的过程,在大多数家庭里,都是由妈妈来做的。


这些小事虽然不起眼,但绝对比仅仅执行“买奶酪棒”,要复杂、困难得多。


不仅如此,论文作者还指出,在当下这个数字化时代,这种做了也不会被察觉的田螺姑娘式的付出,已经升级成了数字化版本。


“别以为我在玩手机”


回想一下,以前我们说到做家务,脑海里是不是总会浮现出做饭、打扫、洗衣服这些实实在在的体力活?


但是,随着科技的进步,尤其是数字技术进入我们的家庭生活,家务的定义也在悄然发生着改变。


现在,家务活不再局限于家里那一亩三分地,而是变得更加灵活自由,甚至可以在线上完成,比如网购、在线支付水电费、远程控制家电。


就拿买菜这件事来举例,以前线下购物的流程是:


A 走出家门、来到市场/超市(空间位置变化、身体劳动)

B 挑选、砍价、付款(身体劳动、脑力劳动)

C 离开市场/超市、搬运回家(空间位置变化、身体劳动)


而现在线上购物的流程是:


A 拿起手机、打开生鲜电商APP(可能在若干生鲜电商APP之间进行对比、跳转)

B1 挑选(搜索并基于商品图片、说明进行想象)

B2 付款(包括折扣、优惠政策、满减、凑运费的计算)

C 物流系统的配送


虽然表面上看起来轻松了很多,但这个活谁干谁知道,思考买什么、研究怎么买的过程是很累人的。


哈佛社会学博士 Allison Daminger 甚至将脑力层面的家务细分出了四个层级


① 预计家事所需的工作;

② 列出各种选项;

③ 从选项中找出最优解;

④ 监测最终结果。


很多看起来不起眼的思考,其实都是复杂的、不断递进攀升的过程。这些需要深思熟虑的家务活,往往比实际动手做事更耗费心神。


而这样的“小事”,却是家庭运转的重要部分,琐碎且无处不在,很容易让人感到疲倦。



但由于这些工作都是在脑子里转的,或者通过手机电脑完成的,家里其他人很难察觉其中的辛苦。


还有一些电子劳动是看似没必要,但做了会更好的事情也非常耗费精力。


比如,很多购物软件都流行那种“拉人头”的优惠活动分享个链接给朋友,让他们帮忙点一点,就能拿到不小的折扣或者优惠。


不少朋友,为了省钱,只能被迫成为“数字女工”。


一个经常在微信上找亲戚朋友帮忙“砍价”的朋友告诉我,为了省出孩子的奶粉钱,原本花钱很随意的她,不得不开始费心研究各种优惠活动,拉人帮忙砍价、领优惠券、抢红包……


因为觉得麻烦了别人,她平时就会经常给朋友们的朋友圈点赞、评论,以此来“还人情”。


她还加了好几个助力群,大家互相扔链接,打车的、买菜的、砍一刀的,助力完了还得在群里报告一声,这样下次自己需要帮忙时,就不会觉得不好意思了。


朋友提供的截图,她加了近十个类似的群


朋友叹了口气跟我说:“据我观察,这些群里一个男的都没有,全是妈妈在弄。”


比如,现在很多商家都搞社群团购,一个群通常只卖一个类型的产品,卖瓜果的、孩子衣服的、日用品的、小零食的,全都单独拉群。


很多妈妈都加了N个群,微信总是响个不停,每天都会被各种商品信息和推销广告连番轰炸。


但为了不错过优惠,只能忍了。


有个朋友跟我说,她有一次做梦都在刷微信群,怎么刷也消不完小红点,给她吓醒了,结果发现手机刚好亮着,是微信响了


噩梦素材🈶️


再比如,每年一到618、双11这种大型线上购物节,各个平台都是轮番上演千层套路,搞得消费者满脑子都是问号:


在直播间买,还是直接下单更划算?

如何凑单能把优惠券最大化利用?

应该哪天蹲预售,哪天付尾款?

在哪可以做任务抢红包?

什么时候买赠品最合适?

……


为了搞清楚这些,通常都是女性在挑灯研读各种购物“功课帖”,提前设置好各种日程提醒、定好闹钟,为“大战”做足准备。


还有就是,妈妈们在掌握那些智能设备的使用方法和数字家务技能上,也下了不少功夫


网上支付水电煤气费,需要下载应用、注册账号、绑定银行卡,都得靠自己一点一滴摸索出来。


之前看到过有网友吐槽,孩子幼儿园缴学费,需要扫码进入一个系统,再进行大概四五步操作完成缴费。


平时都是由她负责缴费,某次她老公因为信用卡必须刷够额度才能免年费,自告奋勇给孩子缴费,结果折腾了将近两个小时,差点把自己气炸了才弄好



扫地机器人、新风机、洗碗机一类的智能家电买回家,基本上也都是妈妈们看教程,学习怎么安装、怎么联网、怎么设置功能。


等妈妈们忙活完,家里的其他人可能连怎么开机都还没搞清楚呢,最终日常操作的活儿就落在了女性身上。



这些劳动,其实都是家务的一部分,却很少得到认可,其中的努力和付出,很容易被忽略。


比被忽视更令人生气的是,进行数字劳动经常会被误解为在玩手机、沉迷网购,妈妈们被贴上了“败家”“剁手党”的标签。


在研究中,就有多位受访对象吐露了自己的不满:


“这些工作真的很难被别人看到,我婆婆都觉得我在‘休息’,因为她看到的是我一天天总抱着一个手机在玩,看到的是‘双十一’有那么多快递,还责怪我怎么又乱花钱。”(S5)


“有时候干了一天活,网购日用品、帮助孩子完成线上家庭作业、整理家庭电脑,最后什么‘证据’也没留下,别人会以为你快活了一整天。”(S12)



“有时候感觉自己

是打了n份工的客服”


最近几年,“情绪价值”这个词火了,随之而来的,是大家对“情绪劳动”的讨论。


其实“情绪劳动”这个概念,早在四十年前社会学家阿莉·霍克希尔德就提出了


“劳动者通过整饰自己的情感、压抑或控制情绪的表露从而在服务中为顾客营造合适的心境。无论是在服务业还是在家庭领域,情感劳动都主要由女性来承担。


在全世界范围,女孩们从小就被教导要懂得调整自己的情绪,让别人感到愉快,好像女性天生就有义务让周围的人都开心起来。


在家里,她们也需要努力营造出温馨的氛围,在情感上支持家人,优先考虑其他人的想法和需求。


电影《 82 年生的金智英》


在这个数字化的时代,妈妈们不仅要在面对面的场景中提供情绪价值,还需要通过微信等社交软件,进行线上的情感表达或情感管理。


从孩子上幼儿园开始(有的甚至更早),妈妈们就不得不加入一大堆微信群:班级群、家长老师交流群、接送群、家委会群、读书打卡群……


平时得时不时在群里冒泡,老师发通知得赶紧回个“辛苦老师,收到”,过年过节得在群里发送祝福,还要回复别人的问候……

家长群:一个充满人情世故的地方,图源网络


生怕自己回复不及时,就给别人留下不好的印象,影响孩子的校园生活。


这些看似简单的线上互动,其实都需要妈妈们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细心经营。


我有个朋友,平时妙语连珠,写文章也是信手拈来。可一到给老师发微信的时候,就变得异常纠结,有时候一个晚上就憋出几句话,连个标点符号都要斟酌再三,生怕哪里用得不对。


朋友的解释是:


“给老师发微信得把握好度,不能太冷淡让人觉得不礼貌,但也不能太亲近过头了,还是要保持一定的边界感。这个平衡点太难拿捏了,既得表现出尊重和认真,又得传达出自己的想法,还得让老师感受到友好和合作的态度。”


听了以后我只想说,外交部没你不行


不过她的话倒也没说错,尤其在微信上聊天,交流的双方完全看不见对方的表情和动作。家长只能更加小心地表达自己的感受,万一文字上的一点点差池让老师误会了就不好了。


有时候,就连选个表情包都得犹豫半天,得确保它能准确传达情绪,才敢按下发送键。


可怕的是,这种情况并不是偶尔才出现的,它几乎每天都在上演,而且时间还不定,随时都可能发生。


妈妈们常常要在忙碌中抽空,将自己切换成“客服”的状态,来应对那些零星的信息


哪怕是在工作最紧张的时候,脑子里也得不停盘算,怎样才能及时、妥帖地回复老师发来的微信。



大部分妈妈还会将学校的微信群置顶,生怕错过什么重要消息,时不时就要看两眼。


这种在网上交流时要付出的情感劳动,真的很难量化,可能就连妈妈们自己都很难说清楚到底投入了多少时间和精力,又倾注了多少感情在里面。


但有一点可以确定的是,这种无形的劳动,虽然看不见摸不着,却实实在在地占据了老母亲的生活。




参加访谈的 13 位女性,几乎每天都要花超过 15 个小时来应对工作和家庭的各种任务,这其中就包括了不断检查和回复社交媒体上的信息


“我有两部手机和两个微信账号,本来打算分开来,一个是工作用的,一个是私人生活用的。但是我发现我根本没法分开,所有的时间里我都必须轮流查看两部手机的信息。这个手机信息提示声响了,我知道有工作要找我了,那个手机电话响了,我知道家里有事要找我了。”(S11)


长时间浸润在这样高强度、高密度的信息流中,人很容易迷失自己。‍‍‍‍‍



会不由自主地担心是否漏掉了什么重要信息,这种忐忑不安的感觉,就是“错过恐惧症”(FOMO)


还会因为对信息的焦虑和过度关注,产生“信息疲劳综合症”(Information Fatigue Syndrome,简称“IFS”)分析能力会不断下降,注意力也很难集中。


“如果一大早上就接收了很多信息,我午睡的时候就会很焦虑,感觉好像有很多事情等着我去做,但我还没做。醒来之后,思维会很跳脱,注意力也不集中,在做某件事的时候突然想到另一件事,经常把自己吓一跳。”(S6)



“为啥这些活都是女的干?


说到这里,大家就能理解,为什么妈妈们总觉得自己比爸爸们更辛苦了。


因为妈妈们确实背负了更多看不见的家务负担。


与传统观念中数字技术领域偏向“男性化”的印象截然相反,在家庭这个小空间里,女性成了学习和运用各种数字技术的“掌权者”。


为什么会这样?


研究者认为,数字化家务的“女性化”其实是一个社会与技术共塑的过程。


很多智能家居产品在设计和推广时,都会特意强调它们是为女性量身订做的好帮手。


比如扫地机器人,广告里经常会说它们能“解放女性的双手”,让“妈妈们不用再操心”家务,或者宣传说这是男士们可以买给妻子或妈妈的贴心礼物。



现在的平台算法特别聪明,它能深入分析女性用户的喜好和习惯,然后用这些信息来推荐更多可能吸引女性用户的商品或服务,形成了一种专门为女性定制的“女性算法”。


网上有不少视频、帖子都在刻意强调,女性可以通过自动化和智能化的设备,轻松地创造出完美的家庭环境。


最终,大数据将数字化家务,归类成女性的任务。


甚至还有研究发现,一些在传统意义上归为男性的,对体力与技术要求较高的家庭工作,也都转移给女性了。


比如清洗油烟机、空调,安装电灯等事情,都变成了由妈妈们责任联系家政服务公司,预约上门服务。


日剧《我,到点下班》


如此看来,数字技术在家内的引入和使用,似乎并没有达到想象中的“减轻女性的负担”的效果,反而为男性的家务缺席提供了新的合理借口。


如果还有人不理解隐形家务和数字家务的重要性和辛苦程度,就把这篇文章分享给他们,让他们好好了解一下其中的不易吧。


好吧,我这里说的是各位爸爸们~



参考资料:

宋美杰,幸宇芳.数字时代的“田螺姑娘”:家务数字化与女性劳动隐形化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24(02):67-76.

也许你还想看看

【培养孩子专注力的3件小事】

喜欢记得点亮小红心

川妈说说

2019年全年,我国的离婚夫妻高达415.4万对,而排在离婚理由首位不是出轨、缺乏沟通、性格差异,而是“家庭琐事”...



当妈的都懂,更让我们心累和心酸的,不是我们做了多少,而是无论我们做了多少,都没有被看见,甚至被以为是轻松和享受的。为家庭付出我们心甘情愿,但付出和牺牲被轻视、不被承认,失望和委屈日积月累,犹如小水滴,在我们和伴侣之间点开一个小洞,然后变成一条缝、一道痕。


推荐阅读

爸爸做多少家务,会影响孩子未来职业、甚至一生的成功

逆天9.1分!今年火遍全网的育儿综艺,所有人都在夸,我却不想再看到这类节目了

啥?!北京一爸爸陪娃写作业情绪失控、跳河自杀,不好意思我有点想笑....

今年听过最离谱的事,躲厕所刷手机的爸爸竟说他们育儿更焦虑?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来源:mom看世界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5 bendi.news
Bendi新闻
Bendi.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Bendi.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