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松口气,她在商场偷了 26 件衣服」
记得前两年,有一个新闻事件上了热搜:一位在上海某公司任职高管的女性,因平时工作压力较大无处释放,在商场中偷窃了 26 件衣服。
当时,令很多人感到惊讶的是,这位女性完全有能力购买这些衣服,为什么还要选择「偷」的方式呢?
实际上,这可能是一种被称之为「偷窃癖(Kleptomania,KM)」的病症。
一位名叫 Kevin McDonnel 的偷窃癖患者在一篇采访文章中,更细致地分享了自己患上偷窃癖后的经历与感受:
「我从很多商店偷了东西,我甚至不知道我得到了什么,只是随意地从货架上拿东西。
我的房子里到处都是被盗的东西:摄影器材、室内植物、绘画、鞋子、CD、录像带、DVD、漱口水、阿司匹林、电池、灯泡、风扇、毛巾、礼品盒、外套、毛衣、书籍、杂志和儿童玩具。
我有一个十乘六英尺的储物箱,里面装满了我永远不会用到的东西……」
偷窃,对于这类人群来说,不是为了获得金钱,也不是为了谋求生路,而更像是一种无法控制的「瘾」,缠绕着他们的人生。
01
什么是「偷窃癖」?
偷窃癖,是一种持续且不可抗拒的偷窃冲动。在 DSM-5 中,偷窃癖被归在「冲动控制障碍(Impulse control disorders ,ICDs)」的分类中。
一般来说,「偷窃癖」会具有以下这些特征:
▨ 偷窃物品往往不具有金钱价值或个人并不需要。与一般偷窃者相比,偷窃癖患者选择偷窃的物品往往都是很便宜或没有用的小物件,比如一块橡皮、一袋零食、一件衣服。
▨ 偷窃的冲动会反复出现并且无法抵抗。对于偷窃癖患者来说,偷窃的冲动会持续出现,美国格兰特(2003年)调查的一组偷窃者中,入店行窃行为的持续时间从12.1年到28.7年不等,平均持续时间为20.4年。偷窃的念头一旦产生,就会变成一种「压倒性」的冲动。只有当偷窃癖患者完成偷窃后,这种冲动才会停止。
▨ 在实行偷窃计划之前,紧张感会迅速增加。
▨ 偷窃时,内心感到愉悦、满足、解脱。
▨ 偷窃不是为了表达愤怒或报复,也不是因为产生了妄想或幻觉。
▨ 偷窃行为的发生无法用品行障碍、躁狂发作或反社会人格障碍等因素进行解释。
02
「偷窃癖」为什么会出现?
为什么人们会患上偷窃癖?是因为「一时手痒」「道德感薄弱」「自控能力差」吗?
实际上,偷窃癖的形成决不是某个单独的事件或因素的影响,而是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
1.偷窃是一种释放压力的方式
精神分析学派认为,人的偷窃行为往往源于一种无意识的本能冲动,这种冲动行为可以使偷窃癖患者的紧张情绪得以缓解,并产生快感。
换句话说,「偷窃」对于偷窃癖患者而言,可能是一种缓解痛苦的有效方式。因为偷窃癖患者往往还会伴随其他一些精神障碍疾病,比如:抑郁症、酒瘾、强迫性购买、病态赌博以及进食障碍等(Dannon etal.2004)。
一项 2021 年的研究 (Daniel J Devoe,etal.2021) 调查了 9646 名进食障碍患者,发现其中有 18% 的患者同时患有偷窃癖,30% 的患者曾发生过入店盗窃行为。
很多进食障碍患者会选择偷窃那些「不允许自己吃下去」的食物,比如一整块巧克力,一包高热量的饼干。
「进食障碍就像一种无路可走的疾病。当我将手伸向超市零食货架的瞬间,那些长期以来因为营养不良而导致的紧绷、易怒、好斗的情绪,似乎终于得到了释放」,一位患有进食障碍及偷窃癖的患者在自述中如此写道。
2.偷窃,是对童年创伤的一种补偿
偷窃癖通常开始于青春期或成年早期。心理学家 Farid Ramzi Talih 认为,人们被迫去偷窃,可能是为了象征性地补偿童年时期遭受的损失或忽视。
《一无所有:入店行窃成瘾与康复》一书的作者泰伦斯·舒尔曼(Terrence Shulman),通过与近 3000 名偷窃癖患者的交流发现,偷窃的人会有这种感觉:
我像是有东西被夺走了。我怎样才能弥补感觉被夺走的东西?偷窃会带来——至少是暂时的——解脱、和平和完成。在偷窃的那几分钟后,他们觉得生活又变得公平了。
心理学家认为,在偷窃中,这些曾经被忽视被虐待的「孩子」找到了一种替代失去快乐的「快乐」,同时也是在对那些给他们造成痛苦的人进行报复(Goldman MJ,1991)。
3.遗传和家族史的影响
研究发现,「偷窃癖」也可能与遗传或家族史有关。一项针对 20 名偷窃癖患者的家族史数据研究发现,35% 的一级亲属患有情绪障碍,25% 患有强迫症,15% 患有物质使用障碍(Presta S,etal.2002) 。
4.偷窃癖也可能是「大脑出了问题」
根据 DSM-5,偷窃癖似乎部分是由大脑中与血清素和多巴胺相关的神经递质通路中断引起的,这会影响大脑的奖励系统。此外,也有可能是因为大脑阿片类药物系统(The opioid system)的不平衡,这会影响一个人抵抗冲动的能力。
▷ 《扒手》
有些人可能会认为,「爱偷东西」只是一种恶作剧或者小癖好罢了,不会产生多大的影响。然而,偷窃癖患者需要背负的痛苦,可能贯穿了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会伴随他们的整个人生。
03
「不想偷却止不住」:偷窃癖如何摧毁一个人的生活?
1.「从第一次偷开始,就等着被抓的那一天」
偷窃癖对患者最直接的影响,就是随时会面临法律的制裁。
2007 年的一项调查根据对101名偷窃癖患者的统计发现,有 69 名偷窃癖患者(68.3%)被捕,36.6% 被捕但未被定罪,20.8% 被定罪后被监禁,而只有10.9%被定罪后未被监禁。
即便知道会酿下严重的后果,偷窃癖患者依然只能在恐惧的阴影中一次次继续。并且为了以防被抓,他们可能迟迟不敢接受专业的治疗。
在一项针对 22 名偷窃癖患者的研究中,有 15 个人都没有告诉过自己的心理医生他们行窃的经历。相反,他们会向寻求抑郁症或焦虑症的治疗。
因为他们担心医生不会治疗他们,或者医生会通知警方。这也导致医生无法对这些患者进行准确的诊断。
▷ 《扒手》
2.「不想偷,却控制不住」
「我不能走进任何一家商店而不偷至少一件东西。我一直告诉自己我会停下来,但我就是做不到。」
偷窃癖患者通常不会「精心策划」偷窃事件,偷窃的发生经常是偶发的或波动的。当偷窃的冲动袭来时,他们可能在商场或超市等公共场所。
偷窃癖患者会将这种偷窃的冲动描述为「不合时宜」「无法控制」或「错误」。尽管在盗窃时会体验到满足或解脱的快感,但在盗窃结束后,他们又会很快地感到内疚、悔恨或者抑郁。
这种失控的冲动,还会破坏偷窃癖患者在工作中集中注意力的能力。
一些偷窃症患者在回忆自己的经历时说到,「只要开始有了偷东西的念头,我全部的注意力都会集中在这个念头上,完全没办法工作,直到我真的去偷了为止。」当他们完成了偷窃的行为,随后的工作时间可能依然会缺勤。
尽管偷窃癖患者并不是缺乏道德,而是由于精神疾病才「被迫偷窃」的,但他们还是会被严重的羞耻感环绕。很多偷窃癖患者由于羞耻感的存在,在偷窃行为行为发生多年后,才开始接受治疗。
3.「因为偷东西,我的朋友离开了我」
「我从小就偷东西。这周我从一位认识 27 年的朋友那里偷走了她的东西。她抓住了我,现在不想再和我有任何关系。」
「当我从朋友或亲近的人那里偷东西时,我会感到很内疚。我很想承认,但又感到非常羞耻和害怕,因为这会毁了许多关系。」
偷窃癖患者可能也会对朋友、家人等亲近的人实施偷窃行为。在冲动过后,他们可能会对自己的行为感到非常懊悔,但却不知道该如何挽回对他人造成的伤害。
对于偷窃癖患者身边的人来说,他们很可能不知道对方的偷窃行为是一种病症,而是转而认为是一种「道德品质的问题」。
这可能会导致偷窃癖患者被误解、被疏远,从而陷入孤立无援却又难以自拔的境地之中。
04
他们是需要「被理解」的人
▷ 《小偷家族》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