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每一个建筑学子来说
BIG,隈研吾,Stevev Holl,Will Bruder......
这些大师离我们遥远而又熟悉
我们可能从未见过他们的样子
Me&Master 第二季 第七期,我们邀请到建筑师马云鹏来一起分享有关他&Meixner-Schluter-Wendet、EID之间的故事。
作为EINS建筑设计工作室主持建筑师,我曾在SHL、Meixner Schluter Wendt和KSP,EID, gmp等国际知名事务所实习和工作过。然而,对我建筑生涯影响最大的还是接下来这几段。在德国理工大学联盟TU9(German Universities of Technology)之一的达姆施塔特工业大学TU-Darmstadt求学,改变了我对建筑的理解。TU-Darmstadt是一个重视建筑逻辑思考的地方,强调设计的形式追求场地的文脉。如何在复杂的的城市环境中寻找建筑生成的逻辑,寻求建筑和周边的和谐统一。TU-Darmstadt 期间不同尺度下的工作研究模型刚去的时候,我一直困惑与什么事建筑的概念concept,直到一年后终于明白,其实concept相对于国内的诗情画意,更像是一种赋予建筑这枚种子开花结果的设计逻辑,感性只是理性状态下的一种外放的形式表达。相对国内,德国的教育更偏向于建筑模型和实体空间的逻辑表达,强调实体空间和尺度感的真实体验感。在设计课中,老师会要求在我们在设计的每一个阶段,通过不同尺度的模型研究感知方案。从最初的1:1000的泡沫体块推敲,到1:500的石膏模型定稿,再到1:200的实体板材模型的表达,最后深化节点空间或立面的1:50甚至更大比例的节点模型制作。学习的过程中,我们的空间思维模式时刻处于三维虚拟与现实空间的转换,逐步构建出较为准确的空间尺度感。TU-Darmstadt 期间不同尺度下的工作研究模型在毕业前的Vorstudie小设计课中,我选择的设计题目是研究一个适合反应人体不同尺度的互动家具。经过前期反复图纸和和小尺度模型推敲,我完成了1:1的模型制作,亲身体验由图纸到实体的搭建的快感,以及设计中的不足。TU-Darmstadt期间Vorstudie大比例模型制作在德国知名事务所Meixner-Schluter-Wendet(简称MSWA)的实习,改变了我的建筑方向。MSWA是一个位于法兰克福的建筑事务所,由三个合伙人共同创立,项目范围从展览设计、城市环境中的建筑规划和设计、工业建筑、学校、教堂、文化和住宅建筑,一直到高层住宅。相较于传统的德国建筑公司,MSWA的项目类型丰富,尺度多样,一直坚持将视觉艺术的理念融入设计,为作品带来独特的感受。在MSWA事务所里,我有幸参与了一个令人振奋的项目——法兰克福地标Henninger Turm大厦。Henninger Turm位于德国法兰克福一个粮食储存筒仓,建于 1959 年至 1961 年,高120m。直到1974年,一直是法兰克福最高的建筑;在拆除之前,仍然是世界上最高的筒仓。新的建筑功能为一栋约140m高的公寓建筑。由于改造成本较高,设计最终选择新建。伴随着2017年项目的竣工,新的建筑与旧的建筑形态相互呼应,让人充满了对历史的回想。在我进入事务所时,该项目已经进入了土建阶段,我的工作是协助技术总监修改各种施工图的细部节点,并每周参与工地巡视。德国建筑教育的另一个特色偏向于建筑细节和节点的设计。相比在学校的查资料画节点,实习的过程则是通过图纸和实际建造的转换,每次的巡场都会让我对图纸的了解更近一步。慢慢的我也可以看出土建施工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配合做出一些图纸上细节的修改和调整。而正是MSWA短短半年的实习经历,彻底改变了我所理解的建筑。学校的时候一心想做特别的建筑,而现在建筑的细部也成为我建筑思维中的一环,也是建筑最终呈现必不可少的一环。在项目落地的过程中,我掌握了绘制施工图的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建立起了从“设计图纸”到“实际建造”的框架,以及对设计细节的严谨把控。这些经历都为我回国后在上海日清设计独立负责的第一个建筑项目——天津鲁能泰山书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刚进入上海日清不久的我,在项目组长李总的帮助下,就参与到泰山书院项目的设计中。我经历了从概念方案,到设计深化、节点绘制、幕墙沟通、材料定样、施工巡场以及整改沟通的全过程。而正因为源自MSWA实习对于建筑建造的基本了解,才使得我能过在泰山书院的设计过程中快速的整合协调各方意见,把控建筑细节品质。从德国毕业后,我有幸加入了EID工作室。当时正值工作室创立初期,经历了一年多的疯狂拿地、投标、奔走汇报的阶段,然后逐渐扩大了中标项目和委托项目的数量。工作室的一切都在向着积极的方向发展,而我也在这种相对密集的设计环境中逐渐成长起。并且与团队一起创造出多个备受认可的建筑作品,获得多个国内外建筑奖项。EID工作室的独特之处在于其扁平化的组织架构和自由的设计氛围。这种氛围使我们能够在思维碰撞的火花中不断进步。EID尊重原创性,每个项目都会经过严格的选择,确保最佳的设计方案得以深化。对于项目实施的建造细节、节点、材料选择等要求也非常严苛,每一项都必须经过反复的推敲和沟通,以确保项目具备出色的完成度。姜老师一直设计作为核心竞争力,不轻易妥协,每个团队成员都为将设计理念融入到具体建筑项目中而全力以赴。在EID的几年里,我度过了我的职业生涯中最充实和快乐的时光,一起拼搏、一起成长。这段经历加强了我的对于原创性、细节掌控和对设计的执着和追求的信念,成为了我职业生涯的宝贵财富。在EID我主要参与完成的项目,一个是我第一个公建中标的项目,张江临港中心;一个是我最喜欢的设计-华侨城昆明第二总部投标;还有个是成都大熊猫新舍项目。虽然期间因与业主配合度存在问题,最终呈现和完成度有遗憾。但这也是EID充满包容的一点。工作室尊重建筑师的发展,给青年建筑师更多的机会,建筑师随着工作室一起成长。成都熊猫新舍模型 ©EID Arch
成都熊猫新舍 ©EID Arch
大师事务所是大师们内在精神世界的外放,实体化的展现,具有很强的个人色彩和建筑风格。包括之后在一年多在gmp的时光,让我更多的感受到的是设计的严谨,对于建筑模数,细节和节点,材料的追求,已经几十年事务所发展所带来的底蕴。2022年的疫情期间,我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EINS。后疫情时代,行业下行,房地产及建筑相关行业经从黄金时代变成青铜时代。然而冷静下来,对比海外建筑行业的发展历史,便可窥之一二——地产红利一去不复返,建筑行业的发展必然要从原先的广域发展,衍化成对精细化、创意化、个性化以及前瞻性的需求,换言之,这也许是一个能将设计红利最大化的新的发展时代。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全球化的背景下,催生出独具中国特色的多样性城市形态与景观。如何在复杂且繁复的建筑形态中,找准定位,打造建筑的独特性,提升设计价值,从而寻找建筑的唯一性,成为近期我们在设计实践中的重要关注点。从学生时代,再到设计实践,德国的经历一直促使我关注城市肌理与文脉。工作后,我也一直延续着这份思考,希望找到每次设计方案的出发点。我所经历的设计充满了反抗的态度,不会去以甲方的意见作为指导,而是充分相信自己的直觉,从复杂的环境中,梳理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寻找破冰的逻辑,进而找出最后的解,也是最能打动观看者的解。在设计过程中,我们依赖于知识联想和从中衍生的图像。它既不忽视其在特定背景下的地位,也不忽视其演变的条件。因此,我们的建筑方法本质上是将我们所做的一切视为现有情况的转变或转换。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设计的建筑对其周围环境和城市环境做出敏感反应。带着EINS工作室的设计理念,在成立的的两年时间中,我们也参与了各种设计竞赛,保持设计创作激情的同时,也获得了很多不错的成绩。作为一个小型的设计工作室,所能支配的时间和工作模式更加的自由,我们想尝试的风格与建筑类型也更加多元。我们进行了跨界的设计,从小型的乡建、展厅到艺术装置都有涉及。2023年,我们一共参与了9项设计竞赛,获奖6次。每次参与竞赛的过程更像是一次对于“兴趣爱好”的激发。设计过程是轻松和欢乐的,充满了自由和放飞自我。这也是我们在建筑实践中,平衡现实与理想的一种方式。广州设计之都创意大赛项目正是这样一次跨界尝试,设计概念是大家在聊天的过程中迸发的火花。我们试图从美食文化,市井文化出发,探索广州的热带文化,最终选择“泳圈”作为设计的母题,搭建一个半户外的体验空间。应该是在肥西的一片乡野乐园中做一个游客驿站的项目。建筑仅200平米,但是场地环境给我们带来无尽的遐想。小而有趣,则正是符合工作室创立的初衷—寻找建筑的乐趣与激情。这和以往工作接触到的建筑类型很不同,我们也非常珍惜这一次的机会。设计渲染图
设计渲染图
通过一系列的研究,在不规则的场地形态下,最终以“蝶舞田间”作为设计理念,通过室外空间的变化,形成变化的建筑形态,充满动感的同时,带领游客在不同维度体验周边农田的美丽景观。项目目前已接近完工,期待最终落成。未来,我们希望能坚持设计激情和乐趣,不断尝试,持续跨界。建筑师西扎曾说过,照片是站在某些特殊的视点上捕捉的瞬间,而在实际空间中,你会转动你的头四下张望,你欣赏的是所有这一切的整体。我也相对年轻设计师说,趁年轻,走出去,拓展视野,去发现世界的包容性和特别性。去感受不同文化和城市,去亲身体验书本中看到的每一个空间。往往电子信息传达给你的东西会丢失很多信息。做工作室2年多,回想下来其实更像是做情怀,实现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的支配状态下可以更随心所欲,而不是当做一个任务。因为是爱好,所以可以全身心铺在其中。也正是因为乐趣,可以舍弃一些其他。
不要再把建筑当做一份职业,热爱建筑的你不要熄灭心中对于建筑设计追求的这把火,保持对设计的激情。在如今这个建筑的寒冬,更需要大家心中的那团火,我们才能一起实现“破冰”。
看完青年建筑师在大师事务所工作的经历简述
你是不是对“Me & Master”系列
有了更多的了解与兴趣?
我们将会在“Me & Master”专栏
持续推出以上青年建筑师的文章与视频专访
欢迎大家关注~
你最想了解哪位青年建筑师的工作经历?
最想知道哪个大师工作室的工作体验?
快通过留言告诉我们吧!
筑格传媒于2015 年在美国纽约创立,已发展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综合性品牌机构,致力于品牌构建与创作专业的媒体内容,为公司提供品牌策略、设计与传播服务,实现品牌价值。我们专注设计行业品牌力的发掘与重塑,从品牌策略、品牌视觉设计与品牌传播三大角度帮助公司提升品牌价值。在品牌策略层面,明确品牌定位、运营方向,制定品牌战略顶层架构;在品牌管理层面,帮助企业从产品、服务、客户、资产四个重要度,建立系统的品牌管理体系,并针对公司不同发展阶段,把握品牌成长节奏,完善品牌的重要节点;在品牌传播层面,协助企业梳理服务与项目,生产专业性内容,通过项目报奖、推广等方式,传播创新思考与设计理念。
出品人 | 栗茜
栏目负责人 | 王一博
栏目策划 | Miranda,Ming,王一博
视觉设计 | 周健
视频制作 | 唐悦
专栏/审核|Yibo
审核编辑 | Miran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