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每一个建筑学子来说
BIG,隈研吾,Steven Holl,Will Bruder,Weiss/Manfredi......
这些大师离我们遥远而又熟悉
我们可能从未见过他们的样子
但是对他们的作品和理念印象深刻
Me&Master 第二季 第八期,我们邀请建筑师黄瑾慧来一起分享有关她&Will Bruder和Weiss/Manfredi之间的故事。
我的本科就读于弗吉尼亚大学(University of Virginia),在那里我受益于两个方面的教育:空间感知能力的培养(spatial sensibility)和多学科学习的能力(Multi-disciplinary Study)。我们需要必修许多非建筑学科,例如哲学、物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这让我的建筑思维获得了更广阔的维度和更多元化的视角。因此,我一直将建筑作为复合型学科来定义。我的研究生就读于麻省理工学院(MIT),MIT的教学理念强调设计师应关注紧迫的社会问题,并承担起影响甚至改变社会的责任。通过每学期前往不同城市和国家的studio,我们深入了解不同的城市文化和挑战,将设计作为连接世界的媒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断探索如何将对社会、经济和人文历史的思考转化为建筑设计语言和空间表达。例如,我们在印尼与当地学生研究贫民区的挑战与机遇,在费城探索废弃建筑再利用的可能性。MIT-Traveling Design Studio at Surabaya, Indonesia在MIT的学习中,对我影响很大的是由Shun Kanda教授带领,与东京大学联合组织前往日本2011地震受灾地之一的住田进行灾后重建的活动,为居住在临时住所的受灾民众构建了一处公共活动场所。当看到这些住在临时社区里的居民在这个开放的公共舞台上欢声笑语,我切身体会到作为一个建筑师,可以给普通人带来的温暖与快乐。这个经历让我深刻认识到建筑设计的社会责任和影响力。MIT Japan Design Workshop 2014: Post-Disaster Design-Build Project at Minato-Sanriku, FukushimaWill Bruder和Weiss/Manfredi都是充满社会责任感的建筑师,他们不仅注重塑造美的空间体验、严谨地构思和实施建筑构造,同时他们密切关注建筑设计的社会属性和建筑对公共生活的影响力。Tata Innovation Center at Cornell Tech,建筑师: WEISS/MANFREDI; 摄影: Iwan BaanTsai Center for Innovative Thinking at Yale University,建筑师: WEISS/MANFREDI; 摄影: Jeff Goldberg本科毕业后我有幸加入Will Bruder Architects,这是我第一次正式踏入建筑设计实践领域。在沙漠城市Phoenix进行设计工作,Will Bruder非常注重建筑的在地性,他在每个项目当中都充分尊重并探索当地的环境、文化、材料及建筑形式。令我钦佩的是,Will Bruder 在项目进程的各个阶段都保持着和在地社区居民密切的交流。他组织团队前往Agave Library进行回访,了解社区居民的使用情况并倾听他们的反馈,包括书架陈列摆放的更新、儿童故事屋的使用情况等等。这种建筑师与社区居民的互动对我有很大的影响。Agave Library,建筑师: will bruder+PARTNERS; 摄影: Bill TimmermanAgave Library,建筑师: will bruder+PARTNERS; 摄影: Bill Timmerman“建筑不应该保持孤立,而要与周遭学科和环境相互关联。”Will Bruder是我建筑实践的启蒙,而在Weiss/Manfredi的工作经历进一步加深和拓宽了我对建筑实践的认知。在研究生期间,我一直致力于寻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因此,当我毕业后加入Weiss/Manfredi工作时,我迫切地想要深入探究大师建筑师是如何寻求这一平衡点的。Marion和Michael非常重视发展建筑设计在环境系统中作为一个综合性学科的地位,重塑了建筑、景观、城市规划、生态、基础设施和艺术等各学科之间的动态关系。在每个项目当中,Marion和Michael总能找到设计理念创新的机遇,并挖掘与社会公共空间相关且有助于推动社会进步的方面。他们勇于挑战传统公共空间形式的框架和限制,不断寻找机会来创造与社会互动的公共空间。南边滨水公园二期 Hunter’s Point,建筑师: SWA/BALSLEY, WEISS/MANFREDI; 摄影: Bill Tatham/SWA在Weiss/Manfredi工作期间,我参与了Hunter’s Point(南边滨水公园)的二期设计。该项目旨在将废弃的工业用地改造成开放的滨水公园,将滨水生态恢复与公共空间营造相结合。这一设计承载了Weiss/Manfredi一贯的理念,即跨越单一学科界限,在城市环境中创造多领域的动态平衡。在项目中,我们对景观、生态、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文化生活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性的思考,同时,与SWA/BALSLEY和ARUP的合作与讨论更是激发了许多创意的火花。南边滨水公园二期 Hunter’s Point,建筑师: SWA/BALSLEY, WEISS/MANFREDI; 摄影: David Lloyd, courtesy of SWA Balsley and WEISS/MANFREDIWeiss/Manfredi对公共空间的探索不只局限于宏观设计层面,他们在物理空间的打磨和构建细节的把控上也表现出极其细腻的匠心独运。在设计眺望台的时候,Marion和Michael会将场地的照片打印出来,反复进行手绘以揣摩景观建筑和场地的关系。Marion甚至会拿着drafting tape和卷尺到模型室做局部1:1mock-up,通过模拟空间里各类活动和它们所需的空间尺寸,以此来深化眺望台的尺寸和造型。南边滨水公园二期 Hunter’s Point,建筑师: SWA/BALSLEY, WEISS/MANFREDI; 摄影: David Lloyd, courtesy of SWA Balsley and WEISS/MANFREDI我们的组长Todd常常强调,作为设计师,我们需要具备宏观和微观的双重视角( “We should be able to think big and think small.”)。我们需要灵活地在大的概念框架和细节构造之间切换,同时保证不同尺度的思考具有系统性的联系,以确保项目能够完美落地。每个设计师都渴望自己的创意和想法能够落地。在纽约工作的时候,我们就一直在思考,作为建筑师,我们回国可以做些什么?我们希望通过建筑这种语言来传达哪些价值观?2017年,我们参加了一个为希望小学设计图书馆的竞赛。在设计过程中,我们探讨了如何使用新型建筑材料和结构体系来创造多样化的学习和交流空间,让设计争取在有限的预算范围内为贫困地区的学生提供更多的教育可能性。这个竞赛项目是我们建立自己独立设计事务所的第一步,以此为起点,我们一直致力于打造多层次、富有社会意义的公共空间。华夏图书馆-图纸,建筑设计: Protoscapes源境建筑
回国后,我们希望能将建筑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来实践,打破建筑设计的边界,将建筑、景观、室内、艺术装置设计等学科有机结合,以此创造出公共空间更多的可能性。这种实践方式在厦门面临着较大的挑战。首先,大众对建筑实践的认知主要围绕着建筑主体,对跨学科设计实践的形式普遍存在疑虑。其次,由于大多数在地设计师都遵循“专业分工”的职业惯性,对关联学科的了解相对比较缺失,因此在实践中难以将它们融会贯通。这几年来,我们一直在努力突破这些壁垒。我和kenny一起开事务所也已经有6年了,每个项目都会有它不同的难题,也有它独特的机遇;有让我们激动的成就感,也有让我们焦虑的时刻。落地项目的过程都是漫长而艰辛的,但当我们看到人们在我们精心打造的公共空间中进行不同的活动时,我们就有满满的成就感。龙岩洞文创园二次改造前后对比,建筑及景观设计: Protoscapes源境建筑; 摄影: 林永晨我仍清楚地记得在龙岩洞文创园项目完工后,我们乘坐出租车前往现场拍摄。到达现场时,出租车司机惊讶地说:“这里怎么变得这么不一样了呀?”那句话无比强烈地触动了我。龙岩洞文创园原是一个位于龙岩主城区边缘的废弃水泥厂,往日里人们总是将它视为一个废弃、嘈杂且无人问津的地方。然而,当我们的设计开始改变人们对这个场地的认知,让市民们重审他们所在城市中未曾发觉的闪光点,当设计开始引导大众去体验它所带来的文化属性,这个场地所载负的社会功能也逐步开始运转。这些都让我们深切地体会到了项目落地的深远意义。龙岩洞文创园二次改造前后对比,建筑及景观设计: Protoscapes源境建筑; 摄影: WDi我们希望建筑设计能始终与周边环境保持紧密的联系,只有如此,我们才能保持对世界的敏感度,从而赋予设计更深层次的社会和文化责任。我们希望通过我们的设计,去影响和改变大众对世界的认知。对我们而言,建筑是个综合性的学科。在国内,各类设计学科的划分通常较为明确,例如景观、建筑、室内和艺术装置设计等都相对独立,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减了建筑学的复合性。在创立设计事务所时,我们期望能够在国内实践中重塑建筑学的综合性。我们事务所的团队构成就是多学科协作的,并且在项目的承接时,我们始终希望可以将不同的设计学科进行有机融合。合柴记忆文创园景观廊桥,方案设计:Protoscapes源境建筑;渲染图:Protoscapes源境建筑;摄影:林永晨我们做了不少的改造项目,而综合性学科的思维方式为改造项目提供了丰富的启发。当我们面对一个已有的场地,我们不再局限于从单一的学科角度去挖掘改造的可能性,这使得设计充满了更广阔的发展和探索空间。以我们的龙岩洞文创园二次改造项目为例,我们将龙岩的在地文化历史和龙岩洞的文化故事贯穿在一系列的空间塑造当中。每个场景结合了建筑立面材质构建的文化表达、景观剧场式空间的营造以及装置艺术的叙事手法等,利用多维度的语言共同塑造了一种沉浸式的公共文化空间体验。龙岩洞文创园二次改造,建筑及景观设计: Protoscapes源境建筑; 摄影: 林永晨我个人并不赞同“网红建筑”这一概念,我认为它把建筑的功能性、体验性和它的社会性简化成一个特定的图像,以迎合信息时代的需求。建筑不应该就是一张照片的背景,建筑应该是大众体验生活的一个场景。“网红建筑、打卡点”这些标签应该仅是大众了解项目的一个途径,而建筑存在的真正意义应在于物理空间的实际体验。龙岩洞文创园二次改造,建筑及景观设计: Protoscapes源境建筑; 摄影: 林永晨就像当年跟随Will Bruder进行项目回访,我们在项目落地后也会经常到项目现场,观察大众如何体验这个公共空间,甚至期待出现一些意料之外的使用场景。例如在回访龙岩洞文创园时,我们发现小孩们特别喜欢爬上“青龙”雕塑玩耍。一个抽象的文化标志不再是只可远观的“教育性”符号,而成为了活动场景的一部分,这让我们感到非常欣慰。每一段工作经历都对工作室的创建有深远的影响。在大师事务工作所积累的不仅仅是实践经验,更重要的是对实践质量和标准的严格要求。Marion曾和我说过,对于每个项目,它的周期都可能非常漫长,每个环节都可能出错,因此我们需要持之以恒地对待项目的每一个阶段。从策划概念到深化设计到跟进项目落地,一旦我们在某个环节中对设计理念的把控产生了疏漏,项目就会朝着不可控的方向发展。在Weiss/Manfredi设计MIT Kendall Square Site 5的立面设计过程中,我们在工作室打印出了无数1:1比例的立面竖向分隔图纸,即使在尺寸上只有微小的变化—1inch或者2inch,分隔的大小和韵律感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到整体建筑思路的表达,因此我们需要严格把控这个构建细节对整体设计的影响。这种工作方式深深影响着我。MIT Kendall Square Site 5,建筑设计: Weiss /Manfredi , 摄影: Albert Večerka/Esto因此,在我们事务所的实践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对设计全过程的严格把控,而对于建筑的构建细节,我们也有着近乎苛求的追求。龙岩洞文创园二次改造,建筑及景观设计: Protoscapes源境建筑; 摄影: 林永晨在合肥白丁图书馆的设计中,我们精心地调整书架的竖向支撑、线性照明与幕墙立柱之间的关系,使它们形成连贯的线条,以营造生长的树冠概念,同时加强空间的韵律感。合肥圩美磨滩美术馆&图书馆,建筑、景观及室内设计: Protoscapes源境建筑; 摄影: 林永晨合肥圩美磨滩美术馆&图书馆,建筑、景观及室内设计: Protoscapes源境建筑; 摄影: 林永晨在合肥年轮美术馆的设计过程中,我们非常严谨地把控建筑朝向、屋面坡度、建筑开窗和不同时段阳光角度的关系。建筑南高北低的形态有效过滤强烈的午后光线,在营造诗意氛围的同时,确保每个空间都有充足的日照,让艺术品与自然紧密联系在一起。同时,当阳光透过环形天窗照入中心展厅时,空间就如同日晷,随着光影的变化,在墙上刻下时间的印记。年轮美术馆,建筑、景观及室内设计: Protoscapes源境建筑; 摄影: 林永晨年轮美术馆,建筑、景观及室内设计: Protoscapes源境建筑; 摄影: 林永晨我对于曾在will bruder+PARTNERS和Weiss/Manfredi的工作经历深感珍视,这些宝贵的经历不仅仅开拓了我们对于建筑实践广袤无垠的可能性的洞见,同时也在设计任务的选择、设计质量的严格把控、与客户交流的方式、团队构建等各个环节,为我们的实践提供了一个参考标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至关重要的是,在Michael、Marion和Will Bruder身上,我看到了他们对建筑行业深沉的热爱和不懈的追求。这份热忱源自于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对环境的尊重,对不断自我探索和突破的激情,从而铸就了他们更卓越的设计成就。
看完青年建筑师在大师事务所工作的经历简述
你是不是对“Me & Master”系列
有了更多的了解与兴趣?
我们将会在“Me & Master”专栏
持续推出以上青年建筑师的文章与视频专访
欢迎大家关注~
你最想了解哪位青年建筑师的工作经历?
最想知道哪个大师工作室的工作体验?
快通过留言告诉我们吧!
筑格传媒于2015 年在美国纽约创立,已发展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综合性品牌机构,致力于品牌构建与创作专业的媒体内容,为公司提供品牌策略、设计与传播服务,实现品牌价值。我们专注设计行业品牌力的发掘与重塑,从品牌策略、品牌视觉设计与品牌传播三大角度帮助公司提升品牌价值。在品牌策略层面,明确品牌定位、运营方向,制定品牌战略顶层架构;在品牌管理层面,帮助企业从产品、服务、客户、资产四个重要度,建立系统的品牌管理体系,并针对公司不同发展阶段,把握品牌成长节奏,完善品牌的重要节点;在品牌传播层面,协助企业梳理服务与项目,生产专业性内容,通过项目报奖、推广等方式,传播创新思考与设计理念。
出品人 | 栗茜
栏目负责人 | 王一博
栏目策划 | Miranda,Ming,王一博
视觉设计 | 周健
视频制作 | 唐悦
专栏/审核|Yibo
审核编辑 | Miran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