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创新为笔,联合为墨,书写心脑血管疾病防控新篇章——第四届心脑血管创新峰会暨ASCVD疾病诊疗中外研讨会圆满落幕
站在历史性的转折点上,如何用创新的精神和行动写好心脑血管疾病疾病联合防控的辉煌篇章,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2024年4月20日,第四届心脑血管创新峰会(SCIS)暨ASCVD疾病诊疗中外研讨会在北京成功召开。本次峰会以“联结未来 心脑共治”为核心主题,以中外跨学科交流为动力,立足于最新学术成果与未来发展趋势,邀请国内外心脑血管领域顶尖专家,以创新的思维和独特的视角,分享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的突破性进展与宝贵经验,共同绘制心脑血管疾病联合防控的新路径!
大会现场(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大会主席、北部战区总医院心血管内科韩雅玲院士在致辞中表示,心脑血管疾病防控是我国健康发展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大会主席、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血管内科杨跃进教授表示,《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明确提出到2030年,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降至190.7/10万以下[1]。然而,《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2》显示,我国心血管病死亡率仍在攀升,拐点还未到来[2],心血管病防治任务紧迫而艰巨。
左:北部战区总医院 韩雅玲院士;右: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 杨跃进教授
鉴于此,韩雅玲院士强调,药物创新是进一步提升心脑血管防治能力的关键动力。临床研究者应积极参与原始创新攻关,共同推动新靶点和新药物的发现。韩雅玲院士特别分享了其团队在发现新靶点如E1A激活基因阻遏子蛋白(CREG)和CHIP相关基因突变等方面的经验,以及这些发现在临床应用的转化成果。以ODYSSEY EAST [3]、OPT-BIRISK研究[4]为例,韩雅玲院士全面介绍了我国近年相关临床研究所取得的成就,并提出了建立临床研究合作体系的建议,旨在促进中国临床研究水平的整体提升,造福广大患者。
左: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马长生教授;右: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徐安定教授
大会主席、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血管内科马长生教授在致辞中指出,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大背景下,联合可用资源构建心脑血管防控共同体,是减轻心脑血管疾病危害的必然趋势。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徐安定教授分享道,学科应“由分向合”,构筑以获益为本的脑心同防同治新体系。这不仅与我国卫生政策方向契合[5-7],也是解决临床问题的有力策略。以卒中患者降脂为例,“脑心同治”使得降脂策略更精准,药物选择更适合,患者获益更多。对于单纯的卒中患者,指南推荐LDL-C目标值为<1.8 mmol/L且降幅>50%,但筛查发现卒中合并冠心病,LDL-C目标值则需<1.4 mmol/L且降幅>50%[8]。研究证实,联合使用阿利西尤单抗,94.6%患者LDL-C<1.4 mmol/L,并且阿利西尤单抗能使多血管床患者MACE获益更多[9,10]。因此,以脑心共患病的同治共管为出发点,凝聚脑心合力,定能攻克预防、研究和长期康复管理等难题。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和发展是心脑共病的主要病理生理基础,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是其致病性危险因素,国内外指南一致推荐LDL-C作为血脂干预的首要靶点[11,12]。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血管内科李建军教授和比利时根特大学Ernst Rietzschel教授在会上均指出,国内外指南均明确提出对ASCVD患者进行危险分层,虽然分层的标准不尽相同,但对于确诊的ASCVD患者均建议“1850”甚至“1450”的标准。因为LDL-C只有实现靶点值和降幅>50%的“双达标”,斑块才能呈现稳定并开始逆转,MACE和死亡风险才能显著下降[8,13]。
左: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 李建军教授;右:比利时根特大学 Ernst Rietzschel教授
《中国血脂管理指南》(2023版)强调,降脂药物联合应用是基本趋势。降胆固醇单片复方制剂(FDC)瑞舒伐他汀依折麦布片应需而生,多项研究证实他汀联合依折麦布能带来确切的心脑血管获益。Ernst Rietzschel教授在分享应用瑞舒伐他汀依折麦布片的经验的同时指出,他汀与依折麦布联合使用可实现机制协同,较单药联合依从性提高2倍,降低MACE风险达42%[14-16]。令人欣喜的是,国内首部《降胆固醇单片复方制剂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已于3月正式发布,为临床医生合理应用降胆固醇FDC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用药指导。
李建军教授在会上表示,PCSK9抑制剂是超高危患者早期强化降脂的联合用药优选。ODYSSEY OUTCOMES研究表明,阿利西尤单抗降LDL-C达61%,且是目前唯一被证实与全因死亡下降15%相关的PCSK9抑制剂[9]。ODYSSEY EAST研究也证实,阿利西尤单抗24周时LDL-C降幅达56%,显著提升LDL-C达标率,且安全性良好[3]。对于该药的启用时机,李建军教授表示,PCI术后24 h注射阿利西尤单抗,能显著提高LDL-C达标率,且三重逆转(粥样斑块体积减少、脂质含量减少和纤维帽厚度增加)与复合终点发生率降低相关,且阿利西尤单抗治疗是独立预测因素[17]。
意大利米兰大学巴西尼医院Alberico L. Catapano教授
近年来,我国血脂领域进展日新月异,国外相关研究成果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在刚刚落幕的第73届美国心脏病学会科学年会(ACC.24)上,发布了多项血脂靶点(HDL-C[18]、TG[19,20]、APOC-Ⅲ[21])、创新技术以及PCSK9抑制剂的最新临床研究结果。意大利米兰大学巴西尼医院Alberico L. Catapano教授分享道,虽然多个降脂靶点探索在持续进行,但临床应用仍是以PCSK9家族为主,且在ACC.24大会再添高质量新证,2项荟萃分析证实促炎状态下PSCK9抑制剂显著改善血管功能障碍,具有显著的血管保护效能[22,23],并可降低Lp(a)及多种致动脉粥样硬化血脂成分[24,25]。此外,2022年PACMAN-AMI业已证实阿利西尤单抗能逆转斑块[17],为ACS患者早期干预、改善结局累积了更多证据。
左起: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徐安定教授(线上)、意大利米兰大学巴西尼医院Alberico L. Catapano教授、比利时根特大学Ernst Rietzschel教授、天津市胸科医院丛洪良教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孙宁玲教授、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谭泽锋教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唐熠达教授
中外专家深入探讨了心脑血管防控联合的历史演变、当前进展和未来展望。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孙宁玲教授指出,美国心脑血管死亡率控制的持续改善,主要归功于诊疗流程的优化及危险因素的综合干预、循证医学的发展及持续性质量改进。在我国,心脑血管防控联合“重在预防、强在救治”,成效已逐渐显现。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徐安定教授指出,医疗健康已进入联合治疗的时代。危险因素从单一走向综合共管,防控目标从单一提升至双达标、综合控制,诊疗手段从单药或单技术发展为联合治疗,决策实施则从单方、单点转变为多学科、区域化合作模式。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唐熠达教授认为,创新生物技术(如PCSK9家族)或工艺革新(如FDC)能加速心脑防控质量和效率的提升。谈及未来愿景,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谭泽锋教授和天津市胸科医院丛洪良教授一致认为,多方协同联动是共建心脑血管防控联合新格局的必要条件和关键“抓手”。
我们知道,抗血小板治疗是一把“双刃剑”。对于出血和缺血风险均增高的ACS患者,如何选择最佳的抗血小板策略仍是一大挑战。北部战区总医院心血管内科李毅教授指出,OPT-BIRISK研究[4]在2023年欧洲心脏病学大会(ESC)上重磅发布,今年4月已正式被国际顶级期刊JAMA收录在线发表,为双高风险ACS人群的最佳抗栓治疗策略给出中国方案。该研究证实,对于同时具有高出血和缺血风险特征且接受双抗治疗9~12个月的ACS患者,氯吡格雷单药治疗在减少临床相关出血和MACCE事件风险方面优于氯吡格雷+阿司匹林治疗。
左:北部战区总医院 李毅教授;右: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张新军教授
在关注抗血小板治疗的同时,我们还需重视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高血压的治疗。在降压药物方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血管内科张新军教授表示,基于ARB显著的降压疗效和心肾靶器官保护作用,2023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进一步巩固了ARB药物的应用地位。IRMA-2、IDNT等研究 [26,27]证实,厄贝沙坦是唯一具有全程肾保护证据的ARB药物,300 mg/d厄贝沙坦用于有微量白蛋白尿或大量蛋白尿的肾脏疾病患者,能够延缓蛋白尿进展,减少肌酐翻倍、终末期肾脏病或任何原因死亡。
会议的最后,杨跃进教授、刘健教授表示,面对心脑血管疾病这一全球性问题,采取全面、系统和创新的联合防控措施,才能为患者带来实质的益处。赛诺菲中国区医学部负责人谷成明博士在采访中表示,医疗创新的每一项成果,都是打开患者健康之门的关键。从药物创新的突破到临床研究的革新,从血脂管理的联合、到抗血小板和降压策略的优化,每一步进展都凝结着无数科研人员的智慧与汗水。相信在跨学科合作和国际交流的推动下,心脑血管联合防控的终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左: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 杨跃进教授;中: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刘健教授;右:赛诺菲中国区医学部负责人谷成明博士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