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ndi新闻
>
恳请收下,我一直在用的5个读书方法

恳请收下,我一直在用的5个读书方法


后天,4月23日。一年一度的世界读书日,又要来了。

在这一天,会有很多人,为你精心准备书籍推荐。读书日,确实也是非常适合买书的日子。

不过,有一句话叫“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去年读书日买的书,如今可能都还没有读完。

但我相信,我们买书,一定不是为了“吃灰”,而是为了透过书这种形式,汲取到背后真正的养分。

所以今天,我们不推荐具体的书。我想斗胆和你分享,5个我一以贯之的读书方法。

1、多本书一起读
2、先看目录和自序
3、多划线、电子化笔记
4、多看书评
5、读作者

一家之言,供你参考。如果这些方法,能让你读得更高效、更快乐,那一定是我莫大的荣幸。

准备好了吗?我们一项项来看。

多本书一起读
我见过很多刚刚开始培养读书习惯的人,会纠结一个问题:究竟是读完一本再读另一本,还是好几本书一起读?
我觉得,如果你读的是文学作品,比如刘慈欣的科幻小说,那确实适合一本一本读。
因为读文学作品,享受的是阅读的整个过程,看《三体》里水滴像放一挂鞭炮一样炸掉宇宙舰队,就像看好莱坞大片一样精彩。
但如果你读的是非虚构类作品,至少我的习惯是,可以尝试许多本书一起读。
为什么?原因有二。
首先,读书的目的,不是读完一本书,而是“获取知识”。
书只是知识的载体,它不是知识本身。
我们读书,是为了获取某个领域的知识,而不是为了逐字看完这个作者写了什么。
对大部分书而言,获取其知识的过程,也遵循“二八定律”:用20%的时间,就可以获取其中80%的干货。
其次,绝大部分书,真的没有你想的那么神圣。
早年上学时我会觉得,哇塞,能出书的人,也太厉害了吧,一定是专家里的专家、精英中的精英。
拿到一本书时,心里充满了神圣感,巴不得先沐浴焚香,斋戒三日,找一间净室,泡好香茶,才能开始阅读,否则岂不辜负了作者一番心血。
到后来,我知道了这种心态叫“铅字崇拜”。
想想看,你在帮家里老人避雷健康谣言时,父母是不是也会说:“哎!报纸上这么说的,那还能有假?”
再往后,我自己也开始出书,有时在书店里,看到封面上的“刘润 著”,我还是会有点恍惚:就咱这两把刷子,竟然也能当作者了?
到今天,我已经出了十几本书。对出书这件事,算是有了一点点发言权。
作者也是凡人,也会严重局限于他的经验、他的视野。
他可能在某一个单点上有所心得,但未必能对整个领域有全盘见解。
书这件事,真的没有那么神圣。读书的一个重要心法,就是对书“祛魅”。
没有一个作者是“神一般的人”,没有一本书是“每一句话都是箴言”。不要把书当成宗教典籍来读。
总之,我们读书的心态,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在有限的时间内,将自己能获取到的知识最大化。
因此,当我要学习一个新领域,比如人工智能时,我习惯的做法是,把这个领域销量最高、名气最大、再版次数最多的10本书,甚至20本书,一次性全买回来。
然后,把这20本书全部摊在面前,开始快速学习。
快速学习的结果,是你可以把“行业的共识”拿走,而不是把某一个作者独特的观点拿走。
就这样看啊看,突然有那么一个瞬间,当你再看到这个领域一本新的入门读物时,你会生出这样一种感觉:
哎呀,这怎么说来说去还是这么些个东西啊,能不能来点咱不知道的?
恭喜你,你已经用最高的效率,获取了行业的共识,你成功入门了。
当然,入门以后,你可以再从那些书中,挑出你认为值得进一步了解的书,进一步精读。
但无论如何,你要记住,读书的目的是“获取知识”,而不是“把字看完”。
没有任何一本书,是你即便如读天书,也一定要硬着头皮看下去的。
在说第二个方法前,我要说,刚刚我的叙述逻辑里,其实缺了一步没解释,你发现了吗?
没错,“把这20本书全部摊在面前,开始快速学习”。
快速学习,说得轻巧,你倒是说说,怎么快速学习啊?
这就要涉及第二个方法了:先看目录和自序。
先看目录和自序
以前我读书时,会习惯性跳过自序和目录,直接从正文第一个字开始看。你是这样吗?
毕竟,直觉看来,自序不过是说一说写作的经过、感谢一下家人同事出版社。目录就像是景点门口领的导览小册子。
这有什么好看的?你逛景点会站在门口,先仔细看完导览小册子,哦,这个亭子是明朝的,那块石头是乾隆御笔的,然后再进门拍照吗?不会吧,当然是先逛着,边逛边找啊。
这么想很顺理成章,对吧?
直到后来自己写书,才知道,这种想法太浅薄了。如果你问我,一本书哪个部分最难写?我会说,目录最难写。
当你写一篇三四千字的文章时,是没有目录这个概念的,甚至可以想到哪写到哪。但写一本二十万字的书时,“结构化”就是重中之重。
你要表达什么大观点,论证哪几个问题,有哪些论据,逻辑链条是怎样,这些都要通过目录这个工具去呈现。
理不顺目录,别说读者读着头晕,连作者写着写着都能把自己写自闭了。
目录,其实是一张迷宫的地图,而自序,是这张地图的说明书。
作者为什么想写这本书、要解决什么问题、怎么解决,作者会在自序和目录中,全部告诉你。
读懂了自序和目录,就是在快速学习整本书最核心的大逻辑。
你说,假如你跳过它们,直接从第一章开始看,是不是就像一头扎进迷宫?读着读着就会完全不知道作者要说些个什么。能不能走出迷宫,就全看运气了。
甚至,读完目录后,你都不需要从第一章开始读,而是可以直接跳到你感兴趣的章节,带着问题去读书。有看不明白的,再回到前面溯源,这就进一步提高了知识的获取效率。
多划线、电子化笔记

我读书的第三个方法,是多划线、多用工具电子化笔记。
纸质书时代,划线只能用各种颜色的马克笔。做笔记要么直接写在书上,要么用单独的笔记本。
在以前,这是没办法的事情。但在今天这个时代,我要说,这就失去了做笔记的意义。
做笔记的意义是什么?flomo创始人刘少楠在《笔记的方法》里说的特别好:做笔记是为了增援未来的自己。
做笔记,是写给未来的自己看的。为了让未来的自己,在遇到某项问题时,能依据过往的笔记,找到解决问题的某个想法、线索或者依据。
而大部分纸质笔记,做完以后扔在角落里,你这辈子也不会有第二次看见它的机会了。想想看,你是不是如此?
无论你用得到还是微信读书,如今大部分的电子书软件,都提供笔记功能,你可以直接在电子书里划线、记录想法。通常还可以直接同步到印象笔记、flomo等笔记管理软件。
那纸质书呢?现在还有很多品牌推出了专门做笔记用的文字录入扫描笔,遇到想记录的内容,一扫,就能自动同步进软件,还可以在上面进一步记录自己的想法。
电子化的好处是什么?最大好处是:可搜索。
记在笔记本上,即便是没忘,也很可能会“迷失”:哎呦,我现在头疼的这个产品定价问题,之前好像在一本书里看到过一招,在哪里来着?
然后,你望着满满一书柜的书,和密密麻麻的几大本笔记本,陷入了沉思。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电子化后,你只要搜索“定价”两个字,你过往所有关于定价的知识,都会浮现在眼前。
至于用什么工具,都不重要,差生文具多,学霸两支笔,甚至你用word来整理,都没有太大问题,关键是“可搜索”。
时刻记住,笔记的作用,是增援未来的自己。
多划线、多电子化笔记吧。
不要辜负了这个互联网时代,带给我们这些终身学习者的便利。
多看书评
除了电子化笔记,这个时代给读书带来的另一大便利,就是书评。
在我小时候,是没有书评这回事的。想知道一本书怎么样,只能找身边读过的老师去问。
但只要你读书够多,身边根本找不到读过这本书的人,就会是常态。这既是你进步的体现,也是一种孤独。
而如今,在豆瓣、当当、得到等各种平台,你都能看到大量的、高水平的书评。如果说自序是作者对书的评价与思考,那书评就是读者的理解和输出。
每个人的经历和理解方式都不相同。同一本书,你看着是一个意思,也许别人看着就是另一个意思。借鉴不同的观点,你就能更全方位地思考和理解书中的知识。
同时,其它读者也会根据他们自己的过往经历,补充相关案例,打破你视野的局限性。
善用书评,简直就像开了一个外挂,一个包含了几十万人人生经验的大型外挂。
甚至,对于大部分听听就行、不必精读的书,书评可以起到“代替读书”的作用。运用自序+目录+几篇书评,15分钟左右的时间,就等于获取了整本书最精华的80%内容。
读作者
最后一个读书方法,是读作者。
买书,不是买那些印刷的纸张,是买一位优秀作者的知识积累和思考方式。
而优秀的作者,就像是知识网络里的“结点”,你拎起一个结点,就能带起整片知识之网。
上学时有句形容学霸的话叫“有的人考100分,是因为满分只有100”。
对于有系统的知识体系的作者,单单一本书,显然也无法表述它完整的思想。
所以,我有一个阅读习惯,一旦发现了一位好作者,就会找来它所有的书去读。
同时,这些作者在书里,以及其它各种场合,还会分享许多他们推荐的,或者对他们的成长经历非常有帮助的人和书。
这样,就像是通过一位优秀的作者,认知了一大片网络。
比如,国外的彼得·德鲁克和刚刚去世的丹尼尔·卡尼曼,国内的吴晓波老师和华杉老师,我都读过他们几乎全部的书。
优秀的作者,值得我们追随。


今天的内容,表面上是在说读书,本质上还是在说“方法论”。
我一直觉得,做任何事情,背后都有其方法论。
小到买菜做饭,大到企业经营,普通人和高手的区别,往往就在“方法论”上。
读书这件事上也不例外,当然这是我的方法论,它不一定完全适合你,但相信一定对你有启发。
祝你多读书,读到好书。
更祝你找到属于自己的方法论。

P.S.
4月23日(周二),也就是世界读书日当天晚上19:30,我会加入“刘润读书会”直播间,与老喻、黄景、王专、张坚、张永军、柯洲、王欣、路烽、章义伍、陶峻10位老师接力连线,来一场“读书马拉松”。
直播中,我会向10位老师依次请教,包括团队激励、销售心法、职场跃迁、个人成长等你或许正在关心的问题。
欢迎预约、分享。也期待你的到来。
4月23日,周二晚19:30,“刘润读书会”直播间见!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参考资料:

1、《笔记的方法》,刘少楠、刘白光

观点 / 刘润 主笔 / 歌平 编辑 / 二蔓  版面 / 黄静          

这是刘润公众号的第2223篇原创文章




推荐阅读:

《苦练基本功:12个商业模型,助你走出冬天》

职业生涯最重要的一课:职业化 | 润米内训》

《中小企业如何度过财务危机?》

品牌推广 培训合作 | 商业咨询 | 润米商城 | 转载开白
请在公众号后台回复  合作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来源:刘润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bendi.news
Bendi新闻
Bendi.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Bendi.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