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长大出国后,如何和妈妈跨洋联络、互相温暖?
今天写一写我妈和我的跨洋联络故事。
儿行千里母担忧,远渡重洋的儿子当然也牵挂独自在国内生活的母亲。留学那几年,我和妈妈一直隔着太平洋+北美大陆(我在美国东岸上学),地球两端相距十几个小时,但我们娘俩的连接从未断过。有人说,翅膀硬了飞出家门求学的孩子会和家长逐渐疏离,也常有家长伤感地引述作家龙应台在《背影》里的那句话:“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而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但在我这里却有不同的体验。“背影”确实可能距离远了,但心和心之间却更近了。母子的缘分之线,怎会因离家就轻易断了呢?我很幸运自己有个好妈妈,一位在我异国求学时依然和我像老友般继续共同成长、互相温暖的美好的母亲。
留学时学业忙,我和妈妈的联络频次并不算密。回想起来,本科时还没微信这么方便的工具,远程联络多靠MCN或Skype,我们俩一周也就打一两次视讯通话,半小时一小时那样的时长。除此之外,我们更喜欢手机短信、电子邮件这样短平快的联络方式。我妈和我的性格很一致:和自己最亲最熟的人,无需时时在线聊个不停,更不用鸡毛蒜皮尽数分享。我们会确认彼此的状态都不错、让各自放心;然后心无旁骛地她工作我学习,就很好。
当然,我们会做一件事:各自同步至少一位同学/同事的联系方式,有点“紧急联络人”的意味,许内心更多踏实。长时间联系不上对方时,还能跟这个同学/同事问问看:可否转告Leo/Karen一声,请他/她回个电话?
联系不上的情况鲜少出现,因为我们通常在比较固定的时间打电话/聊视频,不会突然call彼此。我尤其不想让妈妈因为儿子电话没接通而担心,只要是她找我,就尽量第一时间让她收到我的回复。可能读到这里的妈妈读者们会更有体会:独自在外的子女如果电话不接微信不回,做家长的那种瞬间而至的焦虑心情是无法控制的。那是真的牵挂、担忧,甚至会胡思乱想。所以,作为儿子我有一件事必须做好:给我妈尽量满格的踏实感、安全感。
我妈和我都聊些什么、给对方分享些什么?回想起来,很少有细碎唠叨,比如不会给我讲各种“老人言”“过来人的道理和感悟”,更不会八卦我的生活近况。诸如“最近有没有喜欢的人了呀?”“你有没有在谈恋爱啦?”这种问题统统不问。她觉得我长大了,生活更该是儿子自己掌舵,所以“单身否”这种个人生活状态,她不干涉,只是从我很小的时候就引导我知道:对别人对自己都要靠谱负责,不能忽悠敷衍。
我们会给各自分享最近在读什么书。她尤其会给我推荐最近在读的中文好书——“儿子平日生活学习全在英语频道,但和母语的文学文字最好别脱钩”。妈妈会通过邮件发给我“Karen牌书单”“Karen牌书摘”“Karen牌书评”“Karen牌读后感想”。妈妈的文采到位,逻辑缜密,观点也有营养,所以我那几年日常期待收到她的“阅读主题联络”。
2012年莫言得到诺贝尔文学奖,我妈联系我说:我看了耶鲁东亚图书馆网站,应该能借到莫言的多本代表作,不知你读过几本了?如果还没怎么读过莫言,不妨做些了解,在耶鲁图书馆就能借到中文版的《生死疲劳》《红高粱》《蛙》《檀香刑》,很方便,你去借两本,抽空读读。
你看,她挺细致的,还专门登了耶鲁图书馆网站做了功课。
书单之外还有影单。妈妈是电影爱好者,阅片多元丰富,而且“电影商”挺在线。那些早已营销出圈的商业片、很公式感的好莱坞片,她不和我深入聊,也不做特别推荐。她会着重分享叙事扎实、拍摄精巧、最好还比较烧脑、绝不傻白甜的小众片。法国、意大利、西班牙、包括部分拉美、伊朗、韩国的片子,她在我留学那几年均有推荐,尤其悬疑推理主题很是她的菜。电影是个大话题,一旦展开,我会写个不停。以后找时间详述,给大家盘一盘我妈的片单。
我们会给各自看生活里的风景。耶鲁和哈佛校园的不同角落我都拍了个遍,给她陆续发过去。她可是做了不少“象牙塔云游”,尤其喜欢春天的哈克尼斯塔楼、大雪后的斯特灵图书馆、晴天里的东岩山远眺大西洋和我住的皮尔森庭院,当然,还有很多读者朋友也喜欢的查尔斯河畔、哈佛老校园。
我仔细回想,大概就是那几年逐步提高了业余摄影技术,稍微学会了取景构图、光线搭配,进而得到不少读者对“LEO牌旅行风景随拍”的赞赏。留学时认真拍那些照片,是因为想把自己觉得可爱的建筑山川和草木,以尽量美的样子呈现给我最亲的人。让她知道,儿子能在这样的地方求学生活,很幸福。
我妈喜欢走路。那些年她尚未退休,去不了太远的地方旅游,厦门岛就是她走路的乐园。“儿子看,白鹭洲这儿的凤凰花开了,漂亮吧?”“看,我今天和慧敏阿姨到山海步道走路,修得太好了,风景也漂亮。哎呀,厦门是越来越好了,你回来一定得自己走一走感受一下。”
每一次她分享的风景,都会勾起我对家的想念。
“生活里的风景”不只是狭义的风景,有时还有下厨的饭菜和其他日常活动。我妈分享的更多:
“儿子看,我今天做了点大虾汤和红烧排骨。你出国以后我基本就没做过啦,最近有点累,想着给自己补点营养吧,嘿,就做了。但没吃完,我发现年纪大了对肉就是一点瘾也没有,真是不想吃肉了。还是等你放假回来,妈给你做着吃。”
“今天小区又多了只不知从哪儿来的流浪猫,很瘦弱,一直在叫,应该是病了,可能有口炎了,但性格很好。唉,把我给揪心的啊。刚下楼放了碗肉粮和温水,我再看看这两天怎么弄吧,得送到动物医院去治治,然后找领养。”
“我今天去看了一部人艺的话剧。演员的台词太棒了,给我看得真是感动啊……”
很多这样的日常,都是她一个人。一人做饭一人食,一人在下了班的晚上喂猫,一人品电影,一人赏话剧。
留学那些年,我何尝不想多留点心,找找潜在的优质男性,介绍一二。但她的回复通常是:哎呀别操心啊,我一个人习惯了,你可别给我乱点鸳鸯谱。不需要不需要。
后来我觉得也挺好。纵使年纪大了,一个人的生活何尝不可?更何况,无论是我童年少年时的朝夕相处、还是出国留学后的“用你的晚安陪我吃早餐”,我们娘俩的心,从未疏离。
周日快乐
🌞LEO🦁️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