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网君:卫星通信面临崩溃还是崛起?星链发射前期SpaceX的财务状况;太空经济如何在16年内达到万亿美元规模;华夏芯被申请破产
卫星通信面临崩溃还是崛起?
行业停滞不前、空间污染和巨额损失不可挽回、在轨卫星“过剩”
行业停滞不前:无论Starlink如何努力,多年来一直看到的是:市场的增长速度不够快。卫星服务的收入逐年减少,卫星互联网服务的增长也不够。空间通信仅占整个电信市场的2%。当然,Starlink OneWeb和其他低地球轨道星座尚未将其所有卫星投入全面运营,但数据显示,卫星通信收入只会逐年下降。
空间污染和巨额损失不可挽回:现在大约有220,000-300,000个碎片在卫星所在轨道上运行。如果卫星发射速度保持不变(每年增加 30%-40%),那么在某一时刻,一个碎片会与另一个碎片碰撞,然后与下一个碰撞,依此类推。最后,在短短几天内,这个地球将失去卫星通信。
在轨卫星“过剩”:截至 2023 年 6 月,地球轨道上有 6,700 颗卫星。大多数卫星是由美国SpaceX Starlink项目发射到轨道上的,中国排在第二位,俄罗斯排在第三位。近40%的卫星都是在2022年才被送入轨道的,每周有3次发射活动,每次搭载50颗卫星。专家预计,到2030年,随着发射速度的增加,将有大约100,000个卫星及配套设施进入轨道。像 Starlink 这样的低轨道卫星的平均寿命为 5 到 7.5 年,2017-2018年发射的大多数卫星已经停止使用。
在动辄数千乃至上万颗规模的大型、超大型星座建设热度越来越高的当下,这个问题的提出是冷静而有价值的。也许有人说,星链就是一个成功的样本,但从本质上说,星链只是对地面通信能力匮乏的不得已的替代方案。无论从实用性、商业价值还是太空安全而言,卫星通信都面临着不小的挑战。当然,现在谈崛起或是崩溃还为时尚早,但“未虑胜,先虑败”的危机意识,对于卫星通信乃至商业航天的发展都是有益的。
新闻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p-NfuHoEMkxhoUVlcSE7vA
快递全球“小时达”,可回收火箭的降维打击
利用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全球运送快递。
今年四月初,淘宝联合民营商业火箭公司发布了一个“狂想”项目:利用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全球运送快递。据消息称,该项目已经进入试验准备阶段,计划在今年年内进行首次载货火箭回收试验。这意味着,电商平台很有可能从无人机送货,一步跃升到借助火箭运输快递,并且实现全球范围内的“小时达”。这也不是淘宝第一次借“火箭送快递”做广告,早在2019年,淘宝就曾宣布携手民营火箭企业共同研发“宝箭号”,后来也不了了之。2023年以来,国内商业火箭的热度再起,让这个宣传也重出江湖。
在讨论大规模商用可行性之前,我们要先明确,用火箭取代飞机穿梭于世界各地运送货物这种降维的想法,其实最早服务于注重效率的军方。2021年,美国空军研究实验室(AFRL)联合美国运输司令部等机构或部门,公开了一项名为“Rocket Cargo Vanguard(火箭货运先锋队)”的创新计划,该计划希望能基于火箭的太空运输能力,以不超过一个小时的速度将100吨左右的军需货物运送到地球上的任何地方。
民用领域,光是保证货物在运送过程中的状态就是一个难点。现在“火箭快递”的大致思路都是火箭将货物平稳送至预定轨道,一子级返回复用,装有特制集装箱的载荷舱重新进入目的地上空的大气层,平稳降落、卸货。
此外,火箭物流要想成真,除了把商业火箭价格再打下来一个数量级和突破技术难点外,还要考虑各地基础设施建设进度,更重要的是跨国的政策协调。光是考虑到各个国家或地区的飞越权、着陆权以及国际货物运输法规,火箭送快递在短期内都不太可能全球铺开,但在国内试水并非不可能。
让火箭公司成为快递公司,想法很有创意,但在某种程度上也显现出商业火箭市场狭窄的困窘。商业火箭的市场究竟在哪里,是向下沉的“送快递”,还是向上走的火星移民,或许决定了商业航天未来的发展线路。
新闻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kwqPNJsQM_pGIeB8c1oWPg
TechCrunch报告揭示了星链发射前期SpaceX的财务状况
尽管存在
TechCrunch周四发表了一份报告,强调了SpaceX星链星座服务的成功对公司的长期财务健康有多么重要。据六年多前SpaceX的财务记录。在星链全面启动之前,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合同占SpaceX收入的83%。
根据这些年的综合资产负债表,SpaceX在2018年和2019年的收入分别为19.8亿美元和14.5亿美元,但净亏损分别为-3.08亿美元和-5.01亿美元。从2018年到2019年收入下降的原因是 SpaceX 改变了其用于确认收入的方法,SpaceX甚至将可重复使用的运载火箭硬件成本的折旧纳入了这个等式。
SpaceX在研发上也花费了大量现金——2018 年为5.59亿美元,次年为6.61亿美元。这些成本主要涉及Starlink和Starship计划。该公司2018年的现金和现金等价物分别为8.68亿美元和2019年的9.9亿美元。美国政府以与美国宇航局签订合同的形式提供的资金在2018年和2019年分别占收入的37%和83%。
SpaceX的估值在去年年底飙升至1800亿美元,自2019年5月部署60颗Starlink卫星以来,SpaceX取得了巨大的进步:现在有超过5500颗活跃卫星部署在轨道上,拥有超过250万客户。这当然反映在其蓬勃发展的销售中。
这份报告揭示了一个相当残酷的事实,那就是,即便如SpaceX这样成功的商业航天企业,在财务状况上依旧是相当艰难的。对于逐利性的资本而言,商业航天可能是一个艰难的选择,因为这意味着漫长而煎熬的等待。当然,星链正在改变这一状况,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只有建立基于大众的消费市场,商业航天才能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新闻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sgSRGjsfr0nZUXHJhxNIGA
太空经济如何在16年内达到万亿美元规模
太空经济达到1万亿美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消费者对大型星座的接纳程度。
高盛、摩根士丹利和其他重量级投资银行预测,到2040年,太空经济将达到万亿美元,这一预测在整个行业中回荡了五年多。卫星、发射器以及大多数人认为的太空业务的年总收入如何从目前的约3,300亿美元增长到三倍。
简而言之,太空经济在16年内达到万亿美元确实是可行的,这一增长速度将超过全球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率。
麦肯锡的报告指出,到 2035 年,航天工业预计将以每年约 7% 的速度增长,达到 7750 亿美元,比全球 GDP 的增长速度高出 150%。这将使航天工业与半导体行业并驾齐驱,预计到 2030 年代,半导体行业将以每年 6-8% 的速度增长。
尽管麦肯锡和世界经济论坛的预测没有延伸到 2040 年,但业内人士认为,到 2040 年该行业的收入将接近万亿美元。到本十年末,太空经济可能从目前的约 6300 亿美元增长到 1.16 万亿美元,到 2035 年将达到近 1.8 万亿美元。
太空经济能否达成万亿美元级的庞大体量,关键在于投资主体和渠道能否实现多元化,或者说,让民间资本成为太空经济的投资主力。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光有理想和情怀是不够的,还需要切实的利益驱动,如何让太空投资成为一门有利可图的好生意,才是太空经济发展的根本。
新闻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YN44mHCr4288nwjMgQlqLQ
华夏芯被申请破产
华夏芯破产是因为资金问题导致,其现金流断掉,与其技术和内部管理不无关系。
近日,全国企业破产重整案件信息网公示,北京半导体 IP 企业华夏芯(北京)通用处理器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夏芯) 被申请破产。
华夏芯存在多条被执行人信息,该公司多位股东:无银德思普科技有限公司(持股30.5344%)、格致产业发展(深圳)有限公司(21.374%)、李科奕(16.8314%)、格致壹号投资咨询(深圳)合伙企业(有限合伙)(10.626%)等均被列为失信执行人或限制高消费和股权冻结。
公开资料显示,华夏芯成立于2014年12月22日,注册资本18012.5万元,总部位于北京,在上海等地设有研发和销售中心,据称,其是国内第一家从事嵌入式异构处理器设计,专注于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处理器IP核设计、许可、及定制化芯片设计的集成电路设计公司,面向物联网、边缘计算和云计算应用,提供高性能和高能效等不同系列的定制化芯片产品。
华夏芯破产是因为资金问题导致,其现金流的断掉,与其技术和内部管理不无关系。这家企业团队创业已有一些年头,但其发展都采取toG和toVC的模式,似乎并没形成面向市场的创业逻辑,内部管理混乱,人员流失严重,到处设立融资主体。一些国外芯片巨头在加大技术封锁的力度。同时,国内芯片产业也面临着同质化竞争严重等问题,华夏芯在竞争中逐渐失去了优势。综合来看,我国芯片产业在追求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要重视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不能过度依赖政府扶持和受短期利益驱动。
“发展采取toG和toVC的模式,似乎并没形成面向市场的创业逻辑”,是华夏芯走到破产境地的根本原因,但这并非个案,而是许多高科技创业公司的通病,面向政府、面向投资人,但就是不面向消费者,最终结局也就可想而知了。
新闻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ThOYyVKN4d_AmeXiQYCaVA
>End
>>>
本文系“太空与网络”编辑及独家点评,转载及引用部分观点请在文首注明出处、公众号ID及作者。感谢支持有态度的媒体!
未按照规范转载及引用者,我们保留追究相应责任的权利
>>>
充满激情的新时代,
充满挑战的新疆域,
与踔厉奋发的引领者,
卓尔不群的企业家,
一起开拓,
一起体验,
一起感悟,
共同打造更真品质,
共同实现更高价值,
共同见证商业航天更大的跨越!
——《太空与网络》,观察,记录,传播,引领。
>>>
·《卫星与网络》编辑委员会
高级顾问:王国玉、刘程、童旭东、相振华、王志义、杨烈
· 《卫星与网络》创始人:刘雨菲
· 《卫星与网络》副社长:王俊峰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