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领取
那个“带女儿逃晚自习”的妈妈,引160万人点赞!原来孩子终其一生,只能记住父母几个瞬间
作者 | 小树妈妈
来源 | 小树妈妈(ID:tree2050)
前几天看到这么条热搜,是一位妈妈发现高三女儿学业压力太大了,就想各种办法哄女儿开心。
她看到网上有棉花糖机,就买了一台,还陪女儿旷课了一节晚自习,让女儿自己做棉花糖玩儿。
妈妈说,女儿脸上终于有了无忧无虑的笑容。
她问网友,虽然牺牲了一个晚自习,但是也没有关系吧?
结果有160万网友给这位妈妈点赞,16万人留言表达羡慕和支持:
“她要是考双一流的料,不差这一个晚自习。她要不是考双一流的料,也不差这一个晚自习。但就这一个晚自习,她知道妈妈爱她,她会记得很久很久。”
“人一辈子就活那么几个瞬间,这一晚,算一个”
“孩子可能不会出人头地,但一定不会人头着地”
做父母有时候真的是一场修行,越害怕孩子失控,可能会遇到越多的挑战。
父母不那么神经紧绷,孩子的能量没有被小事儿消耗,有时间和空间调整自己,内心反而会更充盈,更容易向前冲。
各种“人生大事”
正折磨着孩子的身心
很多网友都特别羡慕这位妈妈的心态,她也许没有特别好的物质条件,但给了女儿特别松弛的环境。
相比之下,很多家庭的容错率特别低,不允许孩子失误和犯错,从小教育他“人生无小事”。
小到吃饭穿衣、大到考试就业,父母都要求孩子“严肃对待”。
一旦孩子搞砸了或是没达到预期,就会被父母各种挑刺和指责。
有的孩子怕惹父母不高兴,甚至在家里走路都小心翼翼的。
穿拖鞋走路发出哐哐的声音,会被指责说那么大声干嘛。
而不穿鞋子走,又会被指责光脚容易着凉,对身体不好。
家里的各种“大事”让孩子无所适从,安全感越来越低,生怕一不小心做错事,就踩到父母眼中的“红线”。
毕竟在家里,不小心把东西弄丢,是大事;忘记关掉的电灯,是大事;撒在书本的水迹,是大事。
这些“大事”给孩子带来了无尽的压力,有网友就坦言,从小是在紧绷的环境中长大,留下了难以消除的心理阴影:
“想到自己,有点想哭。从小不小心把筷子碰到地上,立马就会被大声责骂。哪怕现在我不小心碰到什么东西了,下意识的反应就是愣住,心里特别恐慌紧张。”
“我高中时丢了身份证,想到需要我爸妈请假一天陪我补办,焦虑得开始在宿舍厕所哭。”
“我很怵跟父母一起出去旅游,因为任何小错误,走错路,花冤枉钱,错过景点,安排不合理,都会惹来劈头盖脸的一顿骂,而我自己去玩就很轻松,什么都不用担心。”
这种“人生无小事”的思想,让孩子怕被责罚、不敢犯错。
降低了探索求知欲的孩子,在成长中被束缚了手脚,让他分不清这指责是来自于父母的嫌弃,还是内心对自己的失望。
这样长大的孩子,会变得高度敏感,容易掉进别人的价值体系里,从而被负面评价所影响和控制。
连旁人的一个表情或眼神,对他来说都是天大的事,他要立刻给出反馈、做出调整。
知乎上,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名校毕业的孩子,能力不差,却活得殚精竭虑。
汇报项目没得到老板的赏识,他立马怀疑起自己的能力;
发消息给没回,他就反复打开对话框,琢磨哪句话说错了;
哪怕做一个很小的决定,他都会事前犹豫不决,事后坐立不安。
对工作和未来他总是胡思乱想,长期失眠,渐渐陷入了严重的精神内耗中……
其实,真正拖垮一个孩子的,从来不是学业上的忙碌和排名的压力,而是父母情绪上的紧绷。
孩子正变得脆弱敏感、玻璃心,有一点不如意就崩溃,遇到点挫折就想逃避。
松弛的家庭环境
有多奢侈
对孩子来说,父母情绪上的紧绷无疑是一场灾难,因为他们比成人更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
清华大学心理发展指导中心刘丹老师,专门为做过一期关于“孩子玻璃心”的主题分享。
刘老师的建议是,父母用手机录一个小时的语音,然后听听给孩子下了多少指令。
“字写歪了”、“快去刷牙”、“怎么还不喝牛奶”、“到洗澡时间了”、“头发没干别躺在枕头上”、“去拿书,我们开始阅读”……
在临睡前1个小时,孩子接收到七八条指令,其中还可能夹杂大人的批评、不耐烦和焦躁的语气。
我们不知道的是,孩子大脑每加工一条指令都很辛苦,这些语言的刺激会让他特别焦躁,内心充满挫败感。
如果你觉察到孩子也处在这种状态,分享给你两句“魔法”,给孩子宽宽心。
在教育孩子过程中,父母不要过于苛责严厉,因为紧绷的情绪会传导给孩子。
就像有个网友在知乎上讲述了自己的亲身经历:
“曾经很长一段时间,都过得紧张兮兮,特别玻璃心,因为有个情绪紧绷的母亲,遇到点儿小事就一惊一乍的。
在漫长的三十几年里,我活得紧张不堪。
现在和先生有了独立的住所,终于可以各种‘摆烂’:
不想马上洗的碗,可以放着待会再洗也没关系;
不想拖的地,改天再拖也可以;
不小心弄倒了水杯,水洒了一地,可以慢慢再拖干净……
这种轻松的感觉,真是滋养身心。”
对于成长中的孩子来说,犯错误再正常不过了,父母要多一点包容和耐心,“没什么大不了”给孩子充分的试错空间和时间。
当父母轻松快乐了,孩子才会受到感染。
当容错率变高了,孩子的玻璃心才会被治愈。
你会发现,塑造了一段舒适松弛的亲密关系后,焦虑脆弱的孩子不再紧张兮兮,好的坏的他都能接受。
他会觉得:即使现在没做到,以后也可以;即便实现不了预期目标,也可以慢慢来,其实,我是有能力搞定一切的。
稻盛和夫曾在《思维方式》中写道:“人生过得幸福的,都是那些有积极思维方式的人。”
生活中,让孩子感到疲惫痛苦的,往往不是事情本身,而是父母看待事情的角度,和产生的情绪。
处理事情本身不会消耗太多能量,但陷入情绪的旋涡,更会让孩子疲惫不堪。
所以,在遇到突发事件时,我们要先转变自己的思维角度:
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把精力都集中在解决问题上,而不是浪费在指责孩子的情绪发泄上。
不论对自己还是对孩子,把“人生只是体验而已”当口头禅,你会发现人生能轻松不少。
比如,酒店的饭菜不好吃没关系,我们就有了寻觅当地美食的体验;
东西摔坏了没关系,我们就多了自己动手修理的体验;
和朋友闹吵架矛盾了没关系,我们就有了跟对方深入沟通的机会。
当我们把不好的事情转换角度,告诉孩子可以看做是一种别样的体验后,你会发现他的情绪也慢慢有了转变。
孩子的心里包袱少了,心态自然就开阔了。
“您的分享,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小树妈妈,深受爸妈欢迎的育儿类公众号,这里有一群懂教育、懂孩子、懂心理的宝爸宝妈,你所关心的育儿问题,这里都有答案。微信号:tree2050。
○ 60集自然拼读动画
○ 英文PPT课件学中国传统文化
○ 儿童运动视频《Little Sports》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