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日|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
“
买书如山倒,
读书如抽丝…
豆瓣中有一个很著名的小组,名字叫“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这个名字取的颇有打趣自己之意。生活中有过这种现象的人比该豆瓣小组中的用户数量要多得多,可以说,总想买书,一买就买很多,买完了大多留着积灰,是一个相当常见的现象。
曾有学者对“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豆瓣小组的现象进行了分析,指出,这样集体性的“晒书”现象由三层心理机制构成,分别是个体的自我、关系的自我、集体的自我。小组中的用户通过在小组中晒书、晒书房等行为,获取自我想象的满足,通过书籍来彰显自己的“品味”、“学识”,从而实现自我的自恋性认同和想象的他人认同,对于这个群体来说这两种认同大多指向了“高雅的、有内涵的文化人”形象,这即为个体的自我;小组中的用户同时还通过晒书等行为,与其他用户产生联系,而虚拟的网络空间则会带来更轻松的关系建立,在志同道合志趣相投的小组中用户享受着虚拟社交关系建立的满足,完成了关系自我的构建,这是关系的自我;而用户在小组中不断被集体——也就是讨论小组——所规范,并在这个群体中寻找到了认同与归属感,这便是集体的自我。
虽然这样的行为有时确实有些欺骗自我、沉溺于自我想象的嫌疑,但是换一个角度想想,我们这一生也离不开对自我的想象,自我的理想化想象本质上来讲也是一种对人生的追求,获取自我想象的满足也是我们能够获取愉悦的重要途径。
其实在豆瓣小组之外,生活中仍有很多人有这样的经历,甚至反复重复,但他们并不会晒出来,我自己好像也是如此。就拿我个人来说呢,作为一名在文科专业学习的大学生,书一定是离不开我的生活的。从高中喜欢上文学开始,我便开始喜欢买书,上大学后通过专业学习阅读的视野也不断地扩大,阅读的野心也越来越大,直接的结果就是想买的书越来越多,也确实买了很多的书。但阅读的能力和阅读的时间却匹配不上阅读的野心,能看完的相当有限,有如抽丝。我曾经买过一套非常经典的文学巨著,但是两年过去它仍然还保有着塑料封皮。我曾经数次想要打开它,把它列上我的阅读计划,但随着阅读的书越来越多,我发现自己的阅读能力可能还达不到阅读这套巨著的水平,这或许是我给自己的低行动力找的理由,但何尝不是一种自洽的方式呢。
我身边的同学朋友也有不少这样的,我的一个舍友(同样是中文系的)曾在毕业学长学姐的书摊上用近乎白捡的价格买来一套学术丛书,摆满了整个书架。我十分眼红,还抢来了其中的三四本摆在自己的书架上,结果眼看一年即将过去,他只看了半本,剩下的都一页未翻,而我书架上那几本,连封皮都没撕开。
有时我自我反思,买书、读书究竟对我来说意味着什么,似乎这么想总是能把自己想成一个“眼大肚小”的人。我买书时总是伴随着激情,比如在一节精彩的课或是一段精彩的论述中提到了一些书,我便会很有热情和野心地想要将这些书都读掉,似乎这样想买书也是一种“冲动消费”,但再想想,似乎我买书大多数时候是因为获取知识后的激动,这样想觉得自己也还算上进。买完书回来,拆开快递包装、将它们摆上暑假,也会觉得自己非常幸福。
或许买书的意义并非完全在于读完,当你回到家、回到宿舍看到书架上摆满了你喜欢的书,那份愉悦也是买书的意义所在。在长长的岁月里,还有这么多书等着自己去翻开,或许也是生命中的一个盼头。当感到疲劳与沮丧时,当感到自己一无所有时,看到有几本尘封却全新的书,或许也会给予自己一份慰藉,让自己知道,孤独的我们在世界上仍然拥有着什么。
—
文 | 一颗苹果
图 | 一颗苹果
编 | 一颗苹果
如果你需要倾诉,或者你遭遇了人生的秋冬,请在后台留言,我们会在这里!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