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ndi新闻
>
“糟糕的家庭,总在小事上消耗孩子”:我突然理解为啥那么多孩子躺平了

“糟糕的家庭,总在小事上消耗孩子”:我突然理解为啥那么多孩子躺平了

不久前,我和大家分享了一篇关于孩子晚睡问题的文章👉:孩子每天很晚才睡,看完最新研究文献,我终于不焦虑了,坦白自己曾因此而焦虑不已。


很多同学都留言说,她们也有着一样的感受。




我注意到,评论区里因为娃晚睡这件事而焦虑的,基本上都是妈妈。


家庭生活里,妈妈们通常是那个关注细枝末节、打理日常琐事的人。


我们家也是这样,基本上都是老王管家里的大事,而我更专注于孩子日常的生活习惯、学习情况、饮食健康等细微的事情。


比如,监督娃按时完成作业、遵守作息时间;

叮嘱娃收拾好书包;在娃做作业时,提醒他们保持正确的坐姿;

操心娃的饮食,不能贪食,也不能挑食;

还得盯着他们每天运动时间和强度够不够……


感觉每天都有操不完的心,有时还会因为我管得多,摩擦出一些火星子。‍


之前,大宝用完东西总是不放回原位,导致房间乱糟糟的。我这个洁癖和整理癖看着好折磨,忍不住会叨叨和提醒他。



老王经常劝我:别老在这些小事儿上纠结,孩子哪受得了这么紧绷绷的。” 


一方面,我觉得他说得没错,咱们当家长的,真的得多放放手。


但另一方面,我又会疑惑:很多事情如果完全不管,长此以往,孩子的成长会不会失控?


哪些是可以放手的小事

之前,微博冒出来一个热门话题,“糟糕的家庭,总在小事上消耗孩子。”


“育儿中,有小事吗?”相信很多同学看到,都会发出这样的疑问。


娃洗完澡不擦干头发就满屋乱跑,弄的哪哪都是水,要不要提醒他,还是干脆自己去清理水渍?

娃的房间总是乱七八糟的,就让它这么乱着,还是等他玩够了我来收拾?

娃每天早上起床总是拖拖拉拉的,就由着他迟到也无所谓吗?

娃总捧着电子设备看,眼睛都要看坏了,我该不该限制下使用时间?

…………


这些问题真的越想越“窒息”,越想越乱。



最近重读美国著名心理医师苏珊·福沃德博士的《原生家庭》一书时,我看到了这样一段话:


“如果一位母亲控制自己蹒跚学步的孩子,不让他走到大街上,我们不能说她是操控型家长,只能说她很谨慎。这种操控十分适时,也十分适度,完全是为了满足孩子对保护和指导的需求。


如果这位母亲十年之后还在这样做,适度的控制就成了过度的控制,因为那时孩子早就可以独立过马路了。”


这让我意识到,“是不是小事”这个问题,如果我们仅仅局限于当下的瞬间去思考,确实会觉得它是无解的。


然而,如果把同样的事情,放到更长的时间刻度里考量,就会有取舍的空间——


有些事情,不需要太较真


比如,孩子正高兴地用手拿着炸鸡大快朵颐,家长却急忙提醒他要用叉子和勺子,这可能会让他觉得,怎么连吃饭都有那么多条条框框。



比如,孩子做完作业,高兴地让家长签字,家长却因为字迹不工整让孩子重写,这可能会打击他写作业的积极性。


再比如,孩子想穿上自己最爱的T恤,但因为天气有点凉,家长就坚持让孩子换上长袖,这可能会让他觉得自己的喜好不被重视。


比起未来可能持续产生的负面效应,当下想要约束的那一点点事情,看起来似乎就不那么重要了。


有些规矩,不必那么严格。


孩子放学后想先放松一下,家长却坚持要求他先练琴,否则就会数落孩子。


或者非得让孩子吃完所有蔬菜才能得到甜点,很容易让孩子对健康饮食产生抵触。


家长可能还会限制孩子和朋友的玩耍时间,或者严格要求孩子按时作息,这些都会让孩子感觉生活缺乏弹性和自由。



孩子不是设定好程序的机器人,他们不可能总是表现得很完美。


我们应该接受他们偶尔的小叛逆,给予他们成长和探索的空间。


有些问题,也没想象中那么严重。


其实仔细想想,很多时候,我们都是举着显微镜从孩子身上找问题,“没事找事儿,小事变大事”。


孩子考试一两次成绩不如预期,家长就觉得天塌了:“怎么会这样?”“是不是不想学了?”“你为什么那么不认真?”……


孩子和朋友有点小摩擦,家长就过分担心他们的交往能力,甚至会限制他们的社交活动:“你不许再和这个孩子玩了”“你以后少理那个坏孩子”……



孩子偶尔有点小情绪,家长可能就认为是行为问题,不停地追问:“你有什么可不开心的?”“你生什么气?”“你是不是有什么事儿瞒着我?”……


家长们通常是出于一片好心,但是,如果关注和管控变得过于严格,孩子就会被过多的规则所束缚,无法轻装上阵。


小事管太多会怎样?


当孩子不小心打翻颜料盒,弄得满地都是的时候,你是希望他——


惊慌失措地想“天哪,我妈肯定会打我”,然后撒谎瞒着你;

还是能坦然地跟你说,“妈,咱家地板被我搞花了,对不起”。


当孩子在数学测验得了个不太理想的分数时,你是希望他——


沮丧地想“这次妈妈的表情,会比卷面分数还难看”,然后藏起试卷;

还是能主动向你发出邀请,“妈,帮我分析一下为什么丢分吧”。


我猜,大多数人更愿意看到孩子展现出积极应对的那一面。


但如果我们对小事管得太多、太严,就会让孩子表现出退缩和逃避的状态。


对自信心的侵蚀


如果我们总对孩子的小错误进行批评,比如“你怎么又把衣服弄脏了”,“你怎么就不能像别人那样干净立整的”。


这种持续的、负面的评价,会让孩子不断怀疑自己的能力,感到自己总是做不好事情。


电影《小孩与鹰》

同时,这样的态度也容易让我们忽视或贬低孩子取得的成绩。


当孩子兴奋地分享他刚拿到的100分时,家长可能关注的是“你今天怎么没把水壶带回来?”。


电影《愚人节》


这样的回应,无疑给孩子泼了一盆冷水,让他们心中的喜悦瞬间冷却。


还有一些家长过多关心小事,是出于对孩子过度保护,因为担心孩子失败或受伤,于是要求他们不可逾矩半步。


这就让孩子失去了很多可以证明自己能力的机会。



对创造力的扼杀


如果我们总要求孩子按照既定的规则行事,比如画画时必须使用特定的颜色组合,或者玩具必须按照特定的方式玩耍。


如果孩子尝试一件新事物时,我们总是紧紧盯着,不停地纠正他们犯下的每一个小错误,比如孩子在系鞋带时尝试了一个新的系法,就立刻被批评系错了。


…………


那么,很有可能会让孩子产生这样的念头:“我稍微出格,爸妈就会超级失望。”


如此一来,就会让他们变得格外小心翼翼,不敢尝试新事物。



对抗压能力的削弱


有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如果父母过分关注,就可能演变成孩子们难以承受的重担。


这些小小的压力一点点累积起来,最终就会变成一座沉重的大山,压得孩子喘不过气来,进而影响到他们面对真正困难时的勇气和力量。


设想一下,孩子偶尔忘记收拾玩具,这本是一件无足轻重的小事。然而,如果家长每次都小题大做,将其上升到“责任感缺失”的高度,孩子会作何感想呢?


电视剧《小舍得》


对人际关系的负面影响


如果我们总对晚睡几分钟或少吃几口菜这类小事大做文章,孩子就会慢慢地把自己的真实想法藏起来,不再愿意和我们分享。


如果我们过分限制孩子和谁玩或总监控他们的社交圈,孩子们在交朋友时可能几会感到束手束脚,与朋友们相处时也可能变得不自在。


综艺《少年说》


如果孩子有一点小失误,我们就大声训斥,不给孩子解释的机会,这无疑会在孩子心中悄然埋下叛逆的种子。长此以往,他们在与家长、老师等“权威人士”相处时,可能会变得越发抵触和不配合。


而且,总被批评、指责的孩子,他们鲜有机会学习如何去体谅他人的感受,因此很难正确地理解和关心他人。


电影《彩虹照耀


这些小事

为什么让我们深陷其中、无法自拔


为何我们总会在琐碎的事情上纠结不已呢?


我回想了很多场景,意识到很多时候对那些小事情的紧张和纠结,并不是因为孩子做错了什么,而是自己心里的不安在作怪。


越是工作繁忙、家务繁杂、心烦意乱的时候,我就越容易在小事上跟孩子较劲。


对孩子的小事敏感,仿佛是在为自己心里的焦虑不安寻找出口:


有可能,是对未来感到担心。


比如因为担心孩子将来在竞争中落后,就会对孩子的成绩、朋友、兴趣爱好等很多事情上心,希望他们样样都出色。


电视剧《天空之城》


有可能,是自己过去经历在作怪。


童年经历就像一粒粒种子,在我们心中悄然无声地生根发芽。随着时间的慢慢流逝,最终影响到了我们教育孩子的方式。


像我就是从小就被告诫一定要不断努力才能成功,一定要事事做好才能成才。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千里之堤,溃于一蚁之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一类的名言谚语,就像“钢印”一样,深深刻在了我的脑子里。


于是,就会不自觉地对孩子抱有同样的期待,哪怕是一点小失误,也会被我们不断放大。



还有可能,是把自己的焦虑转嫁给了孩子。


比如,身边有朋友会把自己的价值感和孩子的表现挂钩起来。


孩子取得好成绩,就四处炫耀;如果做得不够好,就会担心别人对自己的看法。


因此,朋友心里那根弦总是绷得紧紧的,眼里容不得一点沙子家里的气氛也变得紧张兮兮的。



所以,当我们发现自己在小事上对孩子过于严格时,不妨停下来,问问自己:


我为什么会这样?这真的是孩子需要的吗?我是不是在把自己的焦虑转嫁给了孩子?


还有一点不得不承认的是,很多时候我们管孩子,只是为了获得“一切尽在掌握”的感觉。


孩子慢慢长大了,开始有了自己的小主意,不再像以前那样,爸妈说啥是啥了。


为了维持“我还能管住你”的状态,我们开始抓着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不放。


催孩子按时睡觉、叮嘱他们别光吃肉不吃菜,潜台词就是:“我说的都对,你得听我的”。



《为何家会伤人》一书中曾经提到:


一个人的关系可以分成两部分,社会领域和个人领域。工作中的规则是权力,其运作机制是竞争与合作、控制与征服。家中的规则是珍惜,能抵达珍惜的途径是理解和接受


这种珍惜是,“我珍惜你本来的样子,我也珍惜我自己,同时我们也珍惜我们的关系,我们会出现一些碰撞,但我尊重你,也尊重自己,尊重我们本来的样子。”


如果我们把权力规则引入与孩子的日常相处中,那家庭就会变成一个充满压迫的“权力场”。


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可能会不自觉地摆出一副“高人一等”的姿态,稍不如意就对孩子横加指责。


当孩子做出一些让我们不满的事情时,作为“上位者”的我们似乎就有了理所应当的权力去发火、惩罚他们。


但这样打造出来的,那道就是是正确的家庭秩序吗?


电视剧《天空之城》


抓大放小,不代表完全放弃


那么,我们该如何防止在琐事上过度消耗孩子的精力,尽量减少相关的不利影响呢?


分清轻重缓急


在孩子的成长中,我们应该明确区分哪些是关键的成长领域,哪些是孩子可以自主学习和探索的小事。


重要的事情,比如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社交技能、道德观念,需要我们及时关注和引导


而那些可以放手让孩子自己处理的小事,比如日常选择穿什么衣服、吃什么早餐等,就让孩子试着自己做决定并承担后果。


如果很难区分轻重缓急,还是想事事干预怎么办?


可以尝试给自己设定一个日常规则:一天最多只能指导或纠正孩子三次。


当超过这个次数时,即使有再多的想法,也要学会克制自己、耐心观察。


坚持一个星期,就能辨别出哪些是需要特别关注的,哪些是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事情了。



关注长远目标


我们要将注意力集中在培养孩子的长期技能和品质上,而不是过分纠结于短期的琐事上。


成长和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每个人的节奏是不同的。没有必要因为在某个领域比别人慢一步而感到沮丧,也不必在某次考试中得分比别人低就失去信心。


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设定好目标,规划实现目标的步骤,并且在他们追求目标的过程中提供必要的支持和资源。


拥有了清晰的方向后,走得快与慢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保持正确的路径和持续前进的决心。



设定合理的期望


其实在小事上的很多纠结和冲突,往往源于孩子的现实情况我们期望之间的差距。


我觉得你可以整理好房间,但你的房间却乱得没有下脚地;

我觉得你可以按时完成作业,但你却远远超出了计划时间;

我觉得你可以礼貌大方,但你却在见到邻居时一言不吭;

…………


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有意和我们作对,很多时候只是因为他们还在学习如何才能做得更好。


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可以尝试换一种方式来引导和支持孩子。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孩子的行为背后可能存在的原因。


房间乱可能是因为他们还没有掌握整理的技巧,或者他们太专注于玩耍而忘记了整理;

作业拖延可能是因为他们对某些题目感到困难,或者他们的时间管理能力还需要加强;

见到邻居时不打招呼,可能是因为害羞或者不知道如何开启对话。


了解了这些背后的原因后,我们可以采取一些具体的行动来帮助孩子


对于房间整理,我们可以一起制定清洁计划,划分区域或按照清理的内容来制定一个阶梯任务;


对于作业问题,我们可以坐下来一起讨论如何更有效地安排时间,或者寻找额外的学习资源来帮助他们克服难题;


对于礼貌问题,我们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教孩子如何在不同的社交场合中表现得既自然又得体。


最重要的是,我们要耐心和支持给予孩子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成长和适应。



鼓励孩子自我反思


与其频繁批评孩子,不如教会他们自我评估和反思


比如,可以在孩子完成一项活动或学习任务后,引导他们思考自己的表现:


“你觉得自己做得最好的部分是什么?”

“下次怎样可以做得更好?”

“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这个过程可以由家庭成员共同完成


比如,在孩子完成一项任务或活动后,与孩子一起坐下来讨论:“今天我们做了XX,你觉得自己做得怎么样?有什么是我们可以做得更好的吗?”


可以给孩子提供几个行动方案,讨论每个方案可能的后果。比如:“如果你现在选择玩而不是做作业,晚上可能会很匆忙,你觉得哪种选择更好?”

当然,千万别忘了,引导孩子反思,不能只针对做得不好的事情,孩子做得好时,也要及时给予正面反馈


这样,孩子才更愿意主动反思自己,学会从经验中汲取成长的智慧和力量。



重视沟通和理解


最后的最后,如果我们发现自己真的很难克制住批评孩子的冲动,那么至少我们可以试着去掌握一些更高效且不会伤害感情的批评技巧


积极心理学的创始人马丁·塞利格曼强调,在批评孩子时要谨慎一些,因为一不小心就可能会让他们形成消极的思维模式。


他建议采用以下两个原则来进行建设性的批评:


原则一:精确性

确保孩子明确地知道他们的行为哪里不妥,以及为何这样做是不正确的。


原则二:积极性

在适当的情况下,用积极的方式向孩子提出批评,帮助他们看到改进的可能性。


塞利格曼还给出了一个可以进行有效的批评的公式:


有效批评 = 明确指出问题 + 提供积极的视角 + 说明行为的影响 + 提供改进的策略



比如说,我们想要批评孩子没有按时完成家庭作业。


明确指出问题“我注意到你这周有几次没有按时完成家庭作业,这让我很担心。”


提供积极的视角“我知道你也想把作业做好,有时候可能是因为分心或者觉得作业太难了。”


说明行为的影响:“如果你经常延迟做作业,可能会影响你的学习成绩,而且晚上赶作业也会让你睡得晚,第二天精神不好。”


提供改进的策略“我们可以一起想个办法,比如制定一个计划,或者在你做作业时我帮你监督时间。如果你觉得作业太难,我们可以一起找资料或者请教老师,这样你就不会感到无助了。”


通过这种方式,孩子不仅了解到自己需要改进的地方,还能感受到我们的支持和理解,同时也获得了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


这样的批评方式,更有助于孩子积极面对问题。


当我们将注意力集中在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案上,而不是消耗在情绪宣泄或责备孩子上时,事情往往就会变得轻松很多。


参考资料:

1 中国青年报,九成受访青年坦言父母对自己进行过打击式教育

2 Helicopter Parenting May Negatively Affect Children’s Emotional Well-Being, Behavior

张佳莹. 父母过度教养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J]. 社会科学前沿, 2023, 12(5): 2526-2532.

4 何妍,袁柯曼,张明明,等.父母控制亚型及其对青少年适应的影响:基于潜在转变分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3, 41(1):15.

5 刘方琳, 温红博, 张云运, 董奇. 父母教养方式对子女焦虑的影响: 认知情绪调节策略与男性化特质的中介作用[J]. 心理科学, 2011, 34(6): 1390-1396.

6 苏珊·福沃德、克雷格·巴克,原生家庭.

7 武志红,为何家会伤人.

8 马丁·塞利格曼,教出乐观的孩子

也许你还想看看

【被吼后,不说话的孩子在想什么】

喜欢记得点亮小红心


川妈说说

管理学界和实践界,曾经流传一句话“细节决定成败”,讲的是企业制定正确的战略很重要,但执行战略过程中注重细节更关键。我认同这句话的观点,教养孩子不是一蹴而就的运动,而是落实一年四季的一日三餐,每天上学放学、每次写作业练琴等等一件件小事里。孩子的成长和变化,正是通过这些小事细节塑造和实现的。所以,不能大而化之,必须着眼细节。
但,孩子毕竟不是标化的零部件,他们充满多样性和易变性,过早用刻板的规则限制他们,虽然规范了他们的行为,但也限制了他们的潜力和创造性。对待他们,不应该像流水线工人,而像研发人员,应给予更多的自由和权限,允许他们突破限制、甚至天马行空。就像世界著名创新企业3M公司,总是会留15%的自由时间给员工,任由他们自由发挥和创造。
推荐阅读

为什么我们累死累活,也教不出一个主动自觉的孩子?

因为练琴,我和儿子差点成了仇人...

孩子“听话”背后的真相,看懂姜文后彻底明白了

养废一个孩子很简单,跟他讲道理、不停讲道理...


​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来源:mom看世界

相关新闻

“糟糕的家庭,总在小事上消耗孩子”我突然理解为啥那么多孩子躺平了“五猖会式教育”疯传:高情商的父母,不会在小事上内耗孩子……看了奥运冠军郑钦文背后的“残酷家庭”,我才明白李玫瑾那句忠告:教育最大的危险,就是“别逼孩子努力了”!目睹中国孩子在美国“拼高考”,我理解了什么才是精英教育儿童心理专家陈默:“以孩子学习为中心”的家庭,培养不出爱学习的孩子美国妈妈在法国受到“震撼教育”:这儿的孩子,让我失去曾经的骄傲!为孩子跳河的妈妈:在女儿考公上岸前,“我的命不值钱” | 女法医柳二两 05我和女儿同时被6岁男孩欺负了:多少家庭,正在把孩子养成“软柿子”“孩子,我后悔逼你努力了!”上了中学回头看:班上第一和倒数,差的不是成绩,而是……“我女儿,985毕业找不到工作”:孩子立足社会的真相,90%家长搞错了要生50个孩子的游戏大佬又摊上事儿了!多益网络成都400人公司说关就关,或因被关“小黑屋”员工在学校没有的“兴趣班”上实现超车!我坚持给孩子报这门课的原因是...“我儿子错哪了”3600÷9=400被扣分,家长质疑后才明白:阅读能力,对孩子有多重要!“我常为孩子的学习焦虑”,带走这3大方法,实操性极强一场全程高能的TED Talk:被“别人家的孩子”震撼了39次山东大学生遇险,报警过程气笑消防员:“清澈又愚蠢”的孩子,太危险了……孩子生病了,出“招”的人这么多,到底应该听谁的?从孩子的“交友”中,我好像亲眼见证着日本正变成一个多国籍社会……那么多不快乐的孩子,和「掌控感缺失」有关北京第一批吃“国际教育螃蟹”的孩子,在400亩校园当农民,玩遍所有体育项目,8年后怎么样了?太奇葩!澳女曝光澳洲巨大丑闻:“我父亲有700个孩子”,澳洲遍地都是他子女!澳人炸锅:简直在乱伦…紧急状态!猫狗双全、没生孩子的尹锡悦“催生”:再不生孩子韩国人要走向灭绝了“为了公司已倾家荡产”?上市公司董事长发文“诉苦”:将自己和孩子的房子都抵押了!公司涉嫌违规已收监管函Nature:拴住男人的激素被筛出!科学家成功让逃避家庭责任的“浪子型”雄性鹿鼠,成为“守护家庭、溺爱孩子”的新鼠辈。。。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bendi.news
Bendi新闻
Bendi.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Bendi.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