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脱单向隐喻:章鱼如何感知时间?
光斑洒在海床上,随着海草在洋流中来回摇曳,俨然成了一个杂糅着绿色、蓝色和米色的流动万花筒。鱼群在岩石间若隐若现,而鳐鱼遨游在上方,它们的影子投射向那些在泥滩上觅食着碎屑的螃蟹。章鱼则透过两只椭圆的眼睛审视这一切,犹如一艘光滑的太空飞船,滑行在开阔水域中。作为一种八臂头足类动物,它的模样和动作都与其他水生生物极为不同。向上、下、左、右、前、后等各个方向移动,对章鱼而言都轻而易举。在自然界中,尽管优雅和结构完整性常常是不可分割的,章鱼却可以随时打破其流线型的形态,伸展肢体,摊在岩石上(或者钻进岩石中)。它藏匿于岩石缝隙中,观望着,等待着。当猎物路过时,它可能会伸出一条或两条触手,将其围住;或者它会冲出掩体,像渔夫掷下渔网一样伸展整个身体。
章鱼或许可以轻松地遨游在海洋里,但它却形如外星生物。八只触手、三颗心脏,以及没有骨头的灵活身躯,使之得以成为我们对宇宙生命体和外星生物的幻想。不仅如此,具有自我伪装的能力和藏身狭小洞穴的偏好,使之如同伪装大师。一旦被发现,它的喷水口能够通过喷出之前吸入的水,使得它在三维水域空间里朝任何方向逃离危险。它有着辐射对称的触手网络,因而无论头部朝向如何,都能够在任何方向上矫健地爬行。章鱼靠其柔软而可塑的身体,可以穿过任何比它的喙更大的裂缝。而它的两只眼睛位于头部两侧,有着几乎全方位的视野,没有任何盲点。这些能力使章鱼与其周围环境有着与其他物种(无论是人类还是其他)截然不同的关系。这是一种没有约束的关系。
那我们的身体呢?比起章鱼这位(非常、非常)遥远的头足类亲戚,人类身体有更多限制,缺乏流畅的机动性和广阔的视野。我们的两只眼睛固定在头部前面,我们仅两条腿,而且天生只能向前移动。而且我们的身体深陷在陆地生态位的束缚之中,必须不断对抗地心引力。
我们和章鱼不仅仅对空间的体验不同,对时间的体验可能也不同。我们依赖空间单向运动的陆地体验来理解时间的流逝,我们关于时间的隐喻,几乎都源于我们身体在环境中向前移动的方式。鉴于这一事实,一个可以轻松在任何方向上观察和移动的章鱼,会如何构想时间呢?目前的研究方法或许只能提供一些线索,但已足以让我们考虑一个激进的可能性:如果我们变得更像章鱼,我们是否能够将时间从其空间单向运动隐喻的限制中解放出来?我们是否能获得多维、流动且自由的时间体验呢?
语言学研究表明,人类用来谈论时间的隐喻深深植根于身体经验。人体是有方向性的,这意味着我们的生理结构是有方向的,即朝向前面。我们的眼睛和肢体的朝向表明了这一点。这种具身经验意味着我们更能对面前,而不是身后的物体,采取行动。我们也是以类似的方式思考时间的,比如“我们即将进入周末”或“我们已经把过去抛于脑后”。在这两种说法中,我们朝未来前进,远离过去。在这种所谓“自我移动”的隐喻例子中,时间被理解为是单向的,未来在我们面前,过去在我们身后。在更抽象的层面,这个隐喻意味着,我们只能行动于未来,而不能操控过去。就像在你背后放置的物体是物理上无法操作的一样,根据“自我移动”的隐喻,操纵昨天发生的事件也是不可能的。
另一种思考和表达时间的方式是“时间流逝”的隐喻。在这个隐喻中,时间流经处于静止中的我们。从这个隐喻中派生出来的表达包括“我们下周五见面吧”或“我的假期过得很快”。在这些表达中,未来被构想为流经我们的事物,而不是我们投身奔赴之处。
某些因素可能会影响我们使用两种隐喻的倾向。在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设计了一个模棱两可的问题,让被试可以从自我移动或时间流逝的视角回答:
"下周三的会议提前了两天。现在被重新安排的会议在星期几?"
从自我移动的视角来看,周三的会议被调到了周五。从时间流逝的角度来看,它已经调到了周一。研究人员随后将这个问题提给为了午饭排队长达10分钟的人群,并发现排队靠后的人更可能采用时间流逝的视角,而排队靠前、离食物更近的人更倾向于采用自我移动的视角。换言之,一个人经历向前的运动越多,他们越可能认为自己是在时间里移动。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我们关于时间的感知深深植根于具身体验,但也有一定的灵活性:我们是使用自我移动的隐喻,还是时间流逝的隐喻,取决于我们如何在周遭空间里移动。这种灵活性不仅仅与我们的移动方式有关,还与我们对世界的感知方式相关。那些天生失明的人并没有表现出与时间的前后表征相关的行为,这意味着,对于将时间感建立在前后轴上这一成果而言,依赖于视觉的具身体验至关重要。
语境也同样重要。在中国,人们更倾向于时间流逝的视角,因为中国文化视集体高于个体,这使得自我驱动的隐喻少之又少。正如应用语言学家於宁(Ning Yu)所述,中国采用时间流逝的视角很可能是基于长江的文化重要性,因为它为事物缓慢但持久的流动(而非个体在时间中的移动)提供了一个实际模型。
虽然采用自我移动或时间流逝隐喻的确切机制尚待证实,但有一点是清楚的:我们对时间的隐喻并非固定不变。它们于我们和周遭以及文化语境的具身互动中涌现出来。然而,尽管我们的时间概念存在一定的灵活性,时间隐喻中的基本单向结构保持不变,就像我们的身体工作方式一样,由眼睛和腿将我们引导向前。
章鱼没有使身体趋前运动的眼睛或腿。它的身体允许任何方向上的移动,这在动物界内是一种相对独特的适应方式。章鱼一直是科学研究的重要对象,尤其是其非凡的智力。科学研究展现了章鱼在学习、记忆、问题解决和识别等方面的非凡能力,由此使得章鱼以及乌贼等头足类动物成为动物感知的可靠代表。章鱼的智力是收敛演化的一个实例,即:它与人类智力惊人地相似,而两者却又是独立演化而来。我们共同的祖先是大约6亿年前生活在海底的扁形虫,神经结构远不如今日的章鱼和人类复杂。科学家主要通过研究章鱼所能复刻的人类智力不同方面这一方式,来研究其智力。然而,这种研究方法或许存在误导。与其问一个章鱼是否展现了人类智力的某些方面,更好的问题或许是人类是否能展现章鱼智力的某些方面。
当涉及到章鱼如何思考时间时,这个问题就尤为重要。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章鱼确实会思考时间。首先,基于对章鱼行为的观察,我们可以推断它在心理上会进行时间中的前后移动。“心理时光旅行”指的是通过回忆过去进行“回溯”,或通过模拟未来情景进行“前瞻”的认知能力。章鱼可以“回溯”的证据在于,它会避开立即返回到最近有成功捕猎经历的同一位置。章鱼知道,如果一只蛤蜊被刮离了特定的岩石,或者一只螃蟹从特定的裂缝中被拉了出来,那么至少短时间内,同一地点不太可能出现另一只,因此也就应该避开这个地点。另一个例子是,当章鱼捕猎时,如果在特定地点成功捕捉到猎物,那么是选择就近隐蔽处进食,还是折返巢穴,它离巢穴的距离就成了这个选择的重要预测因素。章鱼离巢穴越远,它在返回前进食的可能性就越大。章鱼就是在心理上在时间中“回溯”之后,才做出仔细判断。
章鱼的导航能力,则为章鱼在心理上“回溯”时间的能力提供了更多证据。如果强大的水流带走章鱼,使其巢穴消失在视野里,它仍有可能通过关注景观特征(例如大石头或海藻斑块),并将它们与过往经验结合起来,以构建认知地图,最终找到家。这就像人们开车时迷路又没有导航设备。如果你走错了路,你会找寻周围熟悉的地标,比如识别度高的建筑物或高架高速公路。一旦确认,并且如果你知道目的地相对于地标的位置,就可以建立一个以目的地为导向的认知地图。这恰恰就表明章鱼具有思考过去事件的能力。
还有证据表明章鱼可以思考未来。印度尼西亚热带水域有一种叫做具缘两鳍蛸(Amphioctopus marginatus)的软体章鱼,在暴露的海底移动时,被观察到携带着椰子的半壳。当它们暴露在海底毫无掩饰的环境中,并且受到威胁时,这种物种会将半壳组合成临时庇护所。这种行为之所以引人注目,有两个原因。首先,它表明了作为认知复杂性标志之一的工具使用。其次,它表明章鱼可以在心理上“前瞻”,模拟未来情景,比如暴露在海底时被捕食的可能。类比一下,我们系安全带不是因为当前正在发生车祸,而是因为我们可以在心理上“前瞻”,模拟车祸发生的可能,所以我们才在现在采取保护措施。
由此,这些线索高度暗示了章鱼心理表征时间的能力。但章鱼究竟如何表征时间呢?
如果人类的时间隐喻源于与周围环境的具身互动,那么我们也可以据此想象章鱼会使用的隐喻。它能自如地操控身前身后的物体,那么就隐喻而言,过去可能与未来具有同样的可操纵性。类似“让我们将过去抛在身后”的表达对章鱼来说可能毫无意义。此外,章鱼可以通过向上游泳来改变对周围环境的视角,所有时间中的事件——过去、现在和未来——都可以从一个隐喻性的广角视点审视,从而可以识别发生在更长时间段中的事件的模式。
如果人们采用章鱼关于时间的隐喻,那么我们与过去的关系可能会更有意义。这会让过去与现在因果相连。它可能让我们不那么受文化影响,一味痴迷于以未来为导向的进步。它可以挖掘出历史观念,并将其作为医学到政治等领域的创新源泉。这个没有约束的时间隐喻,还可能会让生活事件的意义感得到更宏观的升华。
如何实现这一点呢?一种方法是了解我们对生活的叙事。根据叙事心理学家的说法,稳定的自我感取决于一个统一叙事,将生活经历结构化为一个在时间中相连的融贯故事。创伤经历可能会破坏叙事,导致解离性人格障碍,让人在经历了无法整合的经历后展露不同的个性。治疗解离性人格障碍涉及过去未来之间的灵活穿越——一如章鱼的移动方式——首先重建破碎的自我感,然后专注于一个理想的未来自我。
文化理论家们也谈及解离性人格障碍在社会层面的情况,比如战争这样的大规模创伤时期。1945年,卡尔·荣格写道,德国人的核心任务是要直面关于他们国家在二战期间所犯暴行的集体性罪责,由此,他们才能迈进更自由的未来。同样,在现代美国,塔·内西·科茨等作家直指针对非裔美国人的历史不公,并认为承认和修复过去的错误,是美国解决种族不平等并向前迈进的唯一方式。
通过如章鱼一样没有约束的时间观,过去的成功也可以成为创新的源泉。最早由法国和美国在18世纪末首次尝试的现代民主体制,正是对2000多年前古希腊人的概念的重现。此外,把注意力转移向过去的事件,将其化为有意义的对象并回味其中,可以让我们不那么焦虑于社会塑造的唯成就论,这也恰是韩炳哲等作家所认为广泛倦怠体验的病源。这并不是说我们不应该关注现在(即使章鱼在等待时也会专注当下,伺机捕猎),而是提醒我们可以从章鱼身上汲取关于思考跨时间的事件的灵感,以及将时间从其限制中解放的新隐喻。
这个思想实验可能看似异想天开,痴人说梦,人和章鱼之间的鸿沟似乎不能逾越。然而,对不同人类文化中鲜为人知的时间隐喻的分析表明,有一些思考具身经验的方式更接近章鱼不受约束的运动。在秘鲁的艾马拉语中,过去被描述为nayra timpu(“我眼前的时间”),而明天被称为q'ipi uru(“我背后的一天”)。这个隐喻里,过去的事件是已知可见且可讨论的,而未来是未知不可见的。
而在玻利维亚和巴拉圭某些地区使用的托巴语中,有一个不同而复杂的关于时间的隐喻:时间如圆圈一般,逆时针地绕着一个人移动。在托巴语中,当下直接在某人面前,然后越过头顶到达遥远过去,再经过他们后方,抵达遥远的未来。词语so(“脱离视线”)指示最近的过去,而ka(“远”或“视线之外”)则表示无法“看见”的远古和遥远未来。
艾马拉语和托巴语的共同之处,在于将过去仍视为一个可以交互的对象,就像在章鱼时间的隐喻里一样——或许章鱼时间并非那么天方夜谭。然而,与此同时,我们需要意识到,对时间的经验,人类和章鱼确实可能有迥异的方面。
人类对时间的隐喻有着多样性,但有限性这种时间体验是我们人类共享的。人终有一死,我们发明出大量与我们的时间体验相吻合的死亡隐喻。有时,这些微妙的隐喻并不引人注目。比如“有限性”(finitude)这个词,它来自拉丁词finiūdō,指的是“有限的状态”或“局限性”。这两者都是空间概念,在期间,死亡被理解成了运动的缺席,比如说某人“走到头了”或“燃烧至尽”。
与对时间的隐喻一样,我们的死亡隐喻也依赖于我们的具身经验。像“他翻倒了”或“她安息了”这样的表达就是以我们站立或清醒的经验作为参考基点。如自我移动隐喻所预测的那样,死亡是我们要“面对”(而不是“背对”)的事物。空间、运动和身体在深切影响着我们如何诉说死亡,那么章鱼又可能会以什么样的隐喻来表征死亡呢?
一如人类,章鱼同样生也有涯,不过它的死亡更加迅速。大多数野外的物种寿命不超过三年。章鱼死亡的方式也存在差异。大多数章鱼物种只能繁殖一次,然后很快死去。对于雌性,生育似乎触发了其内部的化学反应,这会开始降解她的身体组织,只留足孵卵的时间,然后她便死去。她以一种存在主义的方式鞠躬尽瘁,从不为觅食而离开巢穴。她专注于孵卵,使它们免受猎食,并用水流给它们提供氧气。时间的流逝中,她的皮肤开始褪色降解,体重下降,肌肉变得虚弱。产卵后大约五个月她就死去,几乎没有离开过她的卵,也没有进食。相比而言,雄性甚至更早死去,他的生命在交配后几周便终结。
一种对一次性繁殖的合理解释是,就获取环境资源而言,成年个体会胜于它们的后代,因而阻碍它们发育,甚至可能饿死它们。不仅如此,章鱼还会肉食同类,包括自己的幼仔。每种生物在多重目的面前都面临权衡。对于章鱼而言,生命本身的牺牲才是下一代生存的机会。因此,雌章鱼将她最后一丝能量都用在她唯一一次的孵化上,类似于其他一次性繁殖的生物,如鲑鱼和蝉。
由此可见,因其特殊的繁殖机制,相较于人类,章鱼与死亡、时间的关系存在着根本不同。我们在交配或照顾孩子时并不会想到死之将至,而是想象着这些事件之后继续延续的生活。章鱼是代际劳动过程的一环,牺牲了自己换来了后代的未来,循环往复。通过死亡,章鱼将自己交付给了这项劳动,而永远看不到它竣工的一天。若是诗意地解释,死亡于章鱼而言就不是一个僵化的概念。死亡不是“尽头”,而是一个代际的流动过程。
我们可以猜测章鱼对时间的理解,但却永远无法了解章鱼如何看待死亡。而它生死之间的流动仍可赋予人类隐喻以灵感和启迪。在这一点上,研究甚至发现,视时间为过去和未来之间的循环,可以缩短家中有人去世后的悲伤时长。同样,一些接受临终关怀的患者也能从自我移动的时间隐喻转变为时间移动隐喻,时间更具流动性。这种转变进而帮助他们更好地接受护理者的照料。
章鱼挑战了我们思考时间和死亡的传统方式,但它也启迪我们以不同的视角审视存在的流动性和灵活性。我们能否像章鱼在空间中穿梭一般在时间中穿梭?如果我们能够同等地通达过去、现在和未来,或许就能更好地应对生死的挑战。我们可以不再恪守对“结束”的执念,而是视生命为跨代流动的过程;随着生与死的边界开始消融,我们与他人的隔阂也逐渐消解。在“此时此地”之外,我们同样可以通过不同的时间隐喻,获得流动、灵活而自由的新体验。
作者:David Borkenhagen
译者:叶卓扬
审校:Muchun
编辑:EON
插画:DALL·E
原文:https://aeon.co/essays/can-the-liquid-motion-of-the-octopus-radicalise-our-ideas-about-time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中科院物理所”(id:ios-iop)
凡本公众号转载、引用的文章 、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因此产生相关后果,由版权所有人、原始发布者和内容提供者承担,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