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ndi新闻
>
简庆芬,你永远无法战胜那个想象中的 Rebecca

简庆芬,你永远无法战胜那个想象中的 Rebecca


策划、撰文 / 阿蓝
编辑 / KY主创们
 

最近的大热剧《不够善良的我们》豆瓣评分一路飙到了9.0。剧评里说,编剧好像躲在中年人床底了似的,把大家生活的不堪扒得干干净净。

在看这部剧的时候,我的脑子里总是冒出一个词组,“what if” (如果是......呢?)
 
剧里三个主角都有自己的 what if :
 
简庆芬的 what if 是,
如果是Rebecca呢?

何瑞之的 what if 可能也是,
如果是rebecca呢?

而 Rebecca 的则是,
如果我不是这样的呢?


如果当初,我再多做一些,会更好吗?如果是她在过我的生活,会过得更好吗?如果我有一些她的特质,我的生活会有变化吗?
 
播完电视剧以后,屏幕前的你是不是也一样,对于某件已经过去了十年的事,依旧想着 “what if”?
 
在周六的完结篇更新之前,我们就来聊一聊这种基于假设的想象。

(本文提及的剧情处,均在影视网站的介绍中出现过。)
(意思就是不影响观看哦。)


没有如果的简庆芬
和没有如果的Rebecca

简庆芬今年 40 来岁,她正在偷看丈夫前女友 Rebecca 的社交账号。Rebecca 好像赚了1800万,又在和年轻男孩约会。

比起 Rebecca,简庆芬确实更符合传统意义上对于妻子的定义,每一天都在无微不至地照顾家人,在笑,在说好听的话。但是她的婚姻生活平淡、无聊,于是着了迷一般地,她开始想象——

如果何瑞之娶的不是自己,而是那个自由自在的 Rebecca,他们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


而此刻的 Rebecca 正在细数自己人生中层出不穷的麻烦。

她把抱怨写在社交媒体上,被简庆芬误读了。她和何瑞之的过去也不是不美好,关系破裂的原因被她归纳为,“我不会甜言蜜语,我不会死缠烂打”。

偶尔她也会想象,如果自己能够变得会哄人、会讨好,大概就是像简庆芬那样的程度,现在是不是不会这样孤单了——

如果我不是 Rebecca,生活会不会更好呢?


这种 what if 是一种对已经发生的事实相反的想象,又称作“反事实思维”(counterfactual thinking)。没有发生过的事,没有做出的选择,不曾过上的人生,都是和当下的事实相反的想象。

当我们面对一个不如预期的结果,或是负面的事件时,反事实思维是一个常见的心理反应(FitzGibbon et al., 2021)

但总沉溺在这种想象里,我们有可能会开始不满,对曾经的选择后悔,还会激发我们焦虑和抑郁的心境(Broomhall & Phillips, 2024)。

简庆芬因为无聊而看向了 Rebecca,Rebecca 因为生活的挫折看向了简庆芬,可执着于“如果”,注定会让眼下的生活变糟。



社会比较让人痛苦的地方在于
它让你失去了自己

当 what if 想象牵涉到了另一个人,或者另一种生活方式,这种想象又会升级成无端的比较,称作反事实比较(counterfactual comparative thinking)

“如果我是她那样的人,那么......”
“如果我能够过上他那样的生活,那么......”

社会比较(social comparison)本身是很自然、很中性的心理过程,就像小时候我们和同桌比成绩,长大后和好友比工资。

比较这个行为本身不直接带来正面或负面的结果,因为我们确实需要一些参考系来判断自己的生活状态。

当我们过度地与超过自己太多的人比较时,我们也有可能变得低自尊,丧失自我价值感(Suls et al., 2002)

而与我们想象中那个完美的人或人生比较,则是一种无解的状态。

比如,和社交媒体上的人比较。

他人呈现在社媒上的信息是片断式的、经过筛选的,这些信息经过网络的放大和观察者个人的想象,会呈现出一种失真的完美状态。

现在的社交媒体充斥着对所谓精致生活的追捧,似乎人人都月薪五万,在寸土寸金的大城市挥斥方遒


与这种状态比较,我们的自我价值感会进一步降低,变得更加抑郁和焦虑(Vogel et al; 2014)。就像之前一篇报道提到了一位高中女生,因为频繁刷到社交媒体上别人精彩的高中生活,而被影响了心理健康。

我们永远无法战胜那个想象中完美的人和生活,因为这是没有上限的。无限地向上比较,其中的落差感用什么都无法填补。

健康、客观的社会比较可以让我们更全面地认识自己,找到生活的平衡:

“他英语成绩好,但我数学强呀,我初试拉分拉得多!”
“她的工资更高,但对我来说,这种工作强度也是我接受不了的,我更喜欢现在的生活。”

但在反事实的比较里,由于对方是完美的,且一切都是在想象里发生的,我们容易丢弃自己的生活,而进入别人的框架。

“他英语成绩好,考研面试时一定比我更容易获得青睐。”
“她工资这么高,生活一定更快乐吧。”

这种反事实比较和上一种比较的区别在于,这时我们只剩下了一种价值体系,就是他人所代表的价值体系。对方的“英语好”和“工资高”被无限地放大和美化,我们的“数学好”和“工作轻松”则显得不值一提。

因此,这种痛苦不仅仅是“比不上”,而是我们会在这个过程中失去了自己。在别人的价值体系里比较,我们永远只会是一个屈辱的输家。


找到自己的需求
让“比较”有利于我

但是,就和社会比较一样,what if 也有另一种使用方式。我们也可以这么想:

“幸好我这么做了,否则我就不会拥有现在的生活了。”

这被称为向下的反事实思维(Walsh & Byrne, 2005)

前一种 what if 是对不曾拥有的东西的想象,而这种 what if 则是对当下已经拥有的一切的一种确认和感激。这种确认和感激,会让我们对自己更加欣赏,会让我们拥有更健康的自尊(Nicuță & Constantin, 2021)

而在有能力确认自己的生活之前,我们需要搭建自己的价值体系,即对于我来说,真正的需求是什么。

在网友的讨论中,我们经常会看见指责简庆芬 和 Rebecca 的“不满足”,因为她们的不满足,才导致一系列后果的产生。


很多时候,我们所产生的一些负面情绪,确实都是因为我们并不知道自己的基本需求没有被满足。或者,我们都不曾意识到自己有哪些需求。

自我决定论(self-determination theory)区分了三种基本心理需求(Deci & Ryan)

· 与他人连接的需求;
· 知道自己能够胜任某些工作和目标的需求;
· 确保自己的行动都出于内在的自我动机的需求。

不同的人对这三种需求的排序是不同的。有些人更执着追求舒适的关系,或是坚持自己的自主性,而对自己是否拥有某些技能和成就不那么看重,那么 ta 就没有必要看着某个成功学大师自惭形秽。

当一个有胜任需求的人发现自己的不足,ta 也可以释放一些良性的竞争欲,去打磨自己的技能、精进自己的能力,这时的社会比较对 ta 来说才是有意义的。

比如,有时候我们感觉被优秀的同事“卷到”,心里会有一些淡淡的不满。但这种注意和不满,可能提示了我们实际上是内心有胜任的需求和成长的欲望没有被满足。

这时比起跟别人一起在嘴上说要躺、要“反卷”,不如把关注放在自身,看看如何提升自身的技能。

即使我们不自觉地会想 what if,或是关注他人而产生了负面情绪,可以问问自己这些问题:

· 我的需求是什么?对比我的需求,这些“如果”和“不足”,真的重要吗?
· 我现在已经拥有的东西,有助于我基本需求的满足吗?
· 我还能为满足我的需求做些什么?

比起回答别人出的题,或是想比人家更早交卷,或许我们应该看看自己还有哪些想要回答的问题。


只有当我们看向自己的生活时,看向自己真实的需求时,别人的成就,和自己所想象的那些 what if 才不会给我们使绊子。

忠于自己的需求和生活,是所有心理活动往好的方向去生长的土壤。需求的满足、对自身价值的肯定,则是能让自我枝繁叶茂的养料。

只有跑完自己的跑道才有可能赢,跑到别人的跑道上去,可是连成绩都没有啊。


今日互动
你会在什么情况下和别人比较?
这些情况,你都是如何处理的?

References:

Broomhall, A. G., & Phillips, W. J. (2024). Upward counterfactual thinking and state depression: investigating a causal relationship. Current Psychology, 43(1), 486-501.

Deci, E. L., & Ryan, R. M. (2012).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Handbook of theories of social psychology, 1(20), 416-436.

FitzGibbon, L., Komiya, A., & Murayama, K. (2021). The lure of counterfactual curiosity: People incur a cost to experience regret. Psychological science, 32(2), 241-255.

Nicuță, E. G., & Constantin, T. (2021). Take nothing for granted: Downward social comparison and counterfactual thinking increase adolescents’ state gratitude for the little things in life. Journal of Happiness Studies, 1-28.

Suls, J., Martin, R., & Wheeler, L. (2002). Social comparison: Why, with whom, and with what effect?.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11(5), 159-163.

Vogel, E. A., Rose, J. P., Roberts, L. R., & Eckles, K. (2014). Social comparison, social media, and self-esteem. Psychology of popular media culture, 3(4), 206.

Walsh, C. R. , &  Byrne, R. M. J. . (2005). The mental representation of what might have been.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请联系
搜索文章丨心理测试丨招聘丨转载丨合作 请戳菜单栏

本文关键词
what if 丨社会比较丨反事实思维丨反事实比较丨基本心理需求 




点点 在看,蹲更新!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来源:KnowYourself

相关新闻

简庆芬和Rebecca,揭开了多少女性的痛?Rebecca走了,简庆芬的闹鬼才刚开始允许孩子长成自己的样子,而不是你期待的样子 | 简里里×王文秀直播精华分享你早晚得承认,简装才是最好的选择!空间宽敞,住着舒服【居住榜样】真的拒绝不了极简风的法式连衣裙啊,随便一穿都能惊艳众人~上海154㎡极简木质风住宅,看得我想搬进去!【居住榜样】【学术攻略】一流论文写成的至简原则[单车] 清清淡淡简简单单的老车翻新·金银配色Brompton初装一瓶成分极为纯粹的玫瑰花水,让我拿捏住了极简护肤的精髓~新 加 坡 极 简 史简单心理简里里:处理「创伤」才是心理咨询的开始|创业内幕简简单单就挺好极简养娃丨花最少的心思,当最通透的妈中美混血少女泳将"简爱"为美国夺一金 妈妈来自广州!输给美国队 中国“蝶后”摘铜领奖时落泪...一个人最顶级的自律:极简生活简论美元体系的内外挑战和黄金的时代机遇他用6分钟惊艳世界,拍出新疆极简之美,张艺谋也曾来合作还在用 Jenkins ?快来试试这款简而轻的自动化部署工具吧![电脑] 纯白极简风 NZXT H7 FLOW装机作业【简米链 】“618”大促背后的科技金融力量2024下半年:过极简生活的18个方法大道至简,亚朵4.0以乡野和自然,重构旅居美学Omni-performance:2024归真化简归心体验618洞察报告35岁之后,极简生活的14条建议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5 bendi.news
Bendi新闻
Bendi.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Bendi.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