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ndi新闻
>
科研“她”时代:挑战、成就与传承

科研“她”时代:挑战、成就与传承

6月前

今天,第十九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颁奖仪式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行,20位成就斐然的女科学家、5支卓越的女科学家团队,以及10位入选“未来女科学家计划”的博士和博士后走上颁奖舞台,成为新一届耀眼的科学之星。



作为欧莱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投身于科学的女性”计划在中国的延伸和发展,“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于2004年由欧莱雅中国和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四方共同发起,成为专门面向广大女科技工作者的全国性奖项。


让更多女科学家“被看见”,消除女性科技工作者中的“高位缺席”和“性别刻板印象”是这一奖项设立的初衷。20年来,奖项见证了诸多优秀的女科学家在科研领域内取得的成果和获得的突破。迄今已经有204位女科学家获此殊荣,其中有13位当选院士。


果壳第一时间采访了本届获奖的女科学家们,首先,让我们通过下方的海报来认识一下其中9位女科学家,听她们分享取得科研成果的喜悦,感受她们的魅力世界。


                                          
                                          
                                          
                                          
                                          
                                          
                                          
                                          
                                          


从沙尘模型到土壤有机质,从创造新分子到开发新材料,从计算机模型到新的数学公式,从十年冷遇到科技成果被热捧,女科学家们的故事,精彩纷呈。沉醉于科学之美的她们,也呈现出了最美的模样。


科学需要“她智慧”


科研领域一直存着着非常明显的“渗漏管效应”——在读书的时候,女孩子并不少;从大学到博士,女性的比例也并不低。但越往后走,博士后、教授乃至院士,包括科研领域的领导者,女性的身影却越来越少,好像从这个系统里“漏”了出去。是女性越来越弱了吗?显然不是。很容易联想到的是,女科学家由于孕产需要多付出精力,她们往往需要多几年时间,才能进入科研成果的盛期。


然而,科学需要更多的女性智慧。


有研究证明,女性从事科研,能够提供更多样性的视角。2019年《柳叶刀》上的一项研究显示,女性主导的生物医学研究,更可能注明研究对象的性别,并将与男性生理条件明显不同的女性人群纳入研究。


女性的加入,为科研的多样化和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但长久以来,女性在学术界更多的是在“参与科学”,大多数女性都没能站进“科学的核心”,女性在科研圈更多是贡献者而非领导者。阻碍女性成为高层次科学人才的“天花板”一直存在,女性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奖人数只占获奖总人数约4%。在我国,女性的中国科学院和工程院院士仅有7%,而2023年增选的133位两院院士中只有6位女性。


不过,改变也在悄然发生。2005年,也就是“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项设立之初,中国的女科技工作者仅有13%,到2023年,女科技工作者占比已有45.8%,女性已经真正顶起了科研领域的“半边天”。截至目前共19届的中国青年女科学家获奖者中,有13位荣登中国科学院及中国工程院院士殿堂,还有陈化兰、张弥曼、胡海岚等7位杰出女性荣获“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在国家层面,2024年起,女性科研人员申请国家杰青项目的年龄限制由45岁宽松至48岁,为她们在科研与生活责任之间取得更好平衡提供了更多机会


越来越多曾经低调内敛的女科学家,正逐渐站到舞台中央,提出从未被问过的问题,挑战从未被挑战的假设,得出从未被得出的结论。


支持女性,不仅是在支持女性本身,而是在共同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世界,最终让女性、男性,所有人都获益。


一代耀一代


女性天然更关心下一代。让更多女性走上科学道路,是科学界的呼唤,也是奖项主办方以及所有获奖女科学家的心愿。


中学生刚开始系统接触科学类课程,他们怀揣着对知识的渴望和好奇,心底也隐藏着对科学的渴望和对未来的疑惑。如何让更多的女孩进入到科研这个具有挑战的领域,“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背后的重要支持——欧莱雅中国——又将目光投向了潜在的“未来女科学家”。欧莱雅相信,每位对科学感兴趣、有志学习科学的女生都可能是未来闪耀在世界科研界的美丽新星。


2024年4月19日,在“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成立20年之际,欧莱雅中国与新浪扬帆公益基金联合推出的“科技女生赋能计划”正式启动,以“一代耀一代”为主题,为中学女生打造与获奖女科学家近距离交流的平台,点亮更多女生的科学梦想,激励她们坚定学习科学,传承科学家精神,在未来为中国科技创新贡献女性力量。“科技女生赋能计划”将通过“请进来-邀请女科学家走进校园”、“走出去-带女生走进真正的科学实验室”、“广播种-用视频科普课打破地域界限,传播科学种子”三大项目,目标在1年内惠及全国不同城市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10万名中学女生。



在此之前,“科技女生赋能计划”已经开展了两次试点活动:


3月28日,刚刚获得第19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的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教授陈思宇来到甘肃广河县第四中学。她为中学女生带来了精彩的科普演讲,还挑选了100本曾为自己的成长带来启发的科普读物捐赠给女孩学生们。“不仅是大城市的孩子,偏远地区的女生也需要接受科普教育的机会。”陈思宇说,“我的老师曾鼓励我,要相信自己可以站在舞台的中央。这句话给我带来了非常大的力量,我也希望把同样的力量传递给更多孩子们,点亮她们的科学之路。我没想到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可爱女孩们纯净的内心、天真无邪的笑容、满满的求知欲也照耀到了我,给我了莫大的鼓舞和继续前行的勇气。”



4月4日,北京13所中学的25名女生走进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在这所中国最专业的植物研究机构中,她们近距离感受女科学家们所做的工作。青年女科学家奖的获奖者、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的冯晓娟研究员也寄语女孩们,要敢于成为中心,成为焦点,勇敢地站在科学舞台中央。



种子变成沃野。在科研领域,这些杰出的科学女性不仅是科研领域的领军人物,更是激励和鼓舞着无数年轻女性走上科学之路的典范。她们卓越的成就,更为下一代女性科学家们铺就了宽广的道路。她们如同星辰,相互照耀,彼此扶持。


她们的成就不仅是个人的荣耀,她们将会激发更多的女性走向科学领域,为建设一个更加包容和平等的科学世界贡献力量。在她们的带领下,科学的光芒将继续照耀着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为人类的未来铺就一条光明的道路。


科学女性,将一代引领一代,一代点亮一代,一代耀一代。


赋能女性科研,欧莱雅在行动


从世界到中国,从‘女科学家’到‘科技女生’,从‘青年榜样’到‘未来新星’,二十多年来,欧莱雅始终以实际行动助力科学界的女性赋能:


1998年,为了提高女性在全球科研领域的地位,欧莱雅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了“为投身于科学的女性”计划,并通过“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表彰有突出表现的女科学家。截至目前,该项目表彰了来自全球110多个国家与地区的127位“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获奖人,其中有7位获得了诺贝尔奖,7位来自于中国。


2004年,作为欧莱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投身于科学的女性”计划在中国的延伸和发展,欧莱雅中国和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四方共同设立了“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目前该奖项已成为专门面向广大女科技工作者的全国性奖项。


2014年,“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首次开设并表彰“未来女科学家计划”,致力于发现和培养处于博士或博士后研究阶段,具有较强科研能力和发展潜力的科技工作者。


2019年,顺应科研领域交叉融合的趋势,“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增设团队奖项,表彰由女性担任负责人、且主要成员须有女性的科研团队,彰显女性领导力。


2021年,欧莱雅中国在“上海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设置了“科技女生奖”,作为托举下一代科技人才的尝试。


2024年,欧莱雅中国与新浪扬帆公益基金正式启动“科技女生赋能计划”,借助女科学家榜样的力量,加大对于科技女生的支持和赋能,为更多女孩点亮科学之路,也希望能让“为投身于科学的女性”计划在中国继续延展,继续传承,结出更丰硕的果实。

作者:海色天痕

编辑:吴欧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获奖女科学家的深度故事。


-果壳商业科技传播部出品-


-广告-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来源:果壳

相关新闻

直播预告 | 任泽平对谈梁建章:创新、传承与人类未来专业律师谈“隔代传承”与金融保险工具组合的五大优势来自民间的科研“外挂”:这支科技基金致力助力中国的低碳未来自然指数:中国“霸屏”2024科研领导者榜单中国驻美大使谢锋:传承中美友谊,壮大“青春力量”走进中华老字号“国瓷永丰源”,感受品牌传承与创新 | 硅谷高创会(SVIEF)“走进标杆企业”系列活动第7期成功举办揭秘:香港“四大家族”如何做财富传承?喜讯!寒门出身一作勇发Nature,被誉为“时代榜样”的他为万千科研人员开拓新的里程碑!移动云与浙大共同打造科研“超级计算平台”【对话AIGC标准起草单位】康达:法治基因在人工智能时代的传承与发展“布袋院士”赵东元:做科研不要总是问“有什么用”北大生科院院长陈雪梅:生命科学领域的“有组织的科研”怎么做?在浮躁的时代做清醒的品牌,胡姬花让文化传承“生生不息”【今日讲座】中山医院梁斐博士:“临床研究设计”,齐鲁医院岳耀先博士:MG临床科研思路和进展在线讲座:“临床研究设计”;学术交流:MG临床科研思路和进展中美科研合作正在下滑,Nature评论:“这对谁都是个坏消息”高质量科研推荐:和牛剑/麻省/斯坦福教授“套瓷”的机会来了!“定位之父”艾·里斯传承人张云:进入消费者心智必学的三种定位方法爱的传承:纽约英雄消防员通过器官捐赠延续了五个生命!受助者:“他在我们的呼吸中继续活着”“十颗妃子笑15元”“贵到肉痛”,爱吃荔枝的人急了!科研人员:种了20多年,今年这情形极罕见AI重塑科研:新工具不断涌现,但能否触及真正的“科学”?“钢铁大王”沈文荣离世!生前掌握2500亿资产沙钢集团,持股43%,沈彬、沈谦二子尚未获股权传承“上市公司不是谁家的祖产!”这家公司前董事长欲罢免3名现董事,公司回应:企业家族传承是很自然的事情新高一申美本,如何规划选课、科研与活动才能赢在起跑线?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bendi.news
Bendi新闻
Bendi.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Bendi.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