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34位创业者后,我们总结出了一篇创业启示录|OMEGA访谈录
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是不能死缠烂打出来的,做产品就要找自己喜欢、有兴趣的点或者人,然后死缠烂打。
所有人都会努力,每个人一定会有自己的天分。重点在于,你有没有在灵感来的那一瞬间抓住它,然后不顾一切地把它当作一个“生”的希望。
我觉得我们本质提供的是一个服务,技术是会变化的,但人的一些基本的需求或者社会的基本需求,它不会有那么大的变化,它周期很长。
我们技术在不断迭代的同时,我们要做的是服务好客户,抓住场景,然后不断地用最好的技术去服务好客户,这是我们要做的事情。
变形积木是把平面的美转化成立体的美,以最终要呈现的效果为出发点,把更美的东西传达给目标客户。
如果你遇到的问题是别人解决过的,我觉得你所创业的这件事情就可以不做,因为前面人已经做过,大家都在走一条没有人走过的路,才会形成一个全新的市场,或者说是一种全新的模式,而这种全新的市场和模式才会给创业者带来更大的激情。
我们希望每一个人都有易用的工具,点两下鼠标就可以实现他心中所想,这个是我觉得所有的创作软件的终极目的,只有做到了这一点才能真正造福每一个设计师、艺术家和有创作需求的大众。
一个硬币它有两面,你把它抛到空中的时候,你会希望哪一面朝上?也许最终你并不需要这样一枚硬币,但是当它在空中旋转的时候,你一定会知道自己的内心希望哪一面应该是朝上的。
我觉得这样默默深耕就是人生的常态,你如果不安于现状,愿意不断地去挑战自己的话,必然有这样的风险,必然有这样的阶段,但是坚持下去走过去,很多事情也许就会向一个更好的方向去发展。
我们还在“长角”的阶段,肯定还是要见客户。如果你不见客户就很难保持对市场的敏感度,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你可能会不清楚自己的竞争力怎么样,客户到底在关心什么以及对公司的评价。不见客户是很难把握市场敏感度的,就容易跑偏。
天才之所以成为天才,起决定性作用的就是嘴里的智齿,有了这些智齿,才能在各个领域取得好的成就……
我们越来越看重这个人的基本素质,是否有创业心态,是否能够拥抱变化,快速去试错和迭代。我们觉得一个组织的核心能力,就像训练智能体一样,能够快速反馈试错迭代,从而不断探索到一个最优策略。
看新技术或者新事物时,从三五年角度来看,你可能会高估它,但是从10年以上角度来看,可能你会大大低估技术发展和落地的速度。
创业本身还是要找到好的切点,有好的落地场景,然后这个场景能够突破,突破以后才能够让更多人去建立认知。大家有了认知以后,你才有机会去迭代,以及拓展更多场景,所以我觉得其实还是落地能力。
我们更以用户应用场景、用户价值为核心,而不是以行业标准为核心。
技术者得和资本结合。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你有再大的愿景,再大的宏观认知,你要落地,但是你得有资源整合能力,而资源整合能力第一步就是钱。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我认为企业存在的唯一意义就是持续为客户创造价值,复购率高或者低的根本是企业的产品对客户而言是否能持续帮助他们获得成功。
产品解决方案能否在售前阶段就定义清楚合理的价值点,并且在交付过程中以终为始地实现这些价值,这样才能保证客户愿意持续复购乃至增购。
一定要永远保有危机意识,特别是发展顺利时更要有,因为不确定性是创业主旋律,天灾人祸太多,健康的现金流一定是渡过难关最可靠的保障。
产品战略一定要围绕着客户需求展开,不要生搬硬套国外经验,客户的价值主张,就是产品的战略方向。产品的客户粘性是由你所创造的价值大小和替代难度来决定的,而不是由产品自身的技术先进性决定的。
很多时候你想做成一件事情,靠一个人的力量是不行的,你需要的是一个“场”,那个“场”都在希望你成,你成的几率就要大很多。
女性管理者需要具备什么特质,我想可以这样总结,“去自然属性、近社会性”,也就是远离情绪化,靠近理性与包容的世界观。
我觉得现在的挑战点是速度如何更快,你的企业敏感度要更高,因为竞争更激烈,同时市场变化更快。但我认为创业的本质没有太大的变化,大家关注的问题,关注的事情,包括可能最终决定成功与失败的一些关键因素没有特别大的变化。
从商业的角度去想问题是第一原则,我讲的商业是你要从痛点去思考,不能用解决方案找问题。就算当下解决方案不够清晰,但是只要痛点抓得够准,好的解决方案是会迭代出来的。
在早期阶段当你要招一些非常核心的人才时,只有打工心态是不行的。因为他们一定会跟组织去冒风险,共同成长。所以我觉得在面试过程中,一定搞清楚这个人是否认同公司的价值观,同时你是否认可他的价值观。
一个行业在快速发展期酝酿,每一个环节都有诸多机会,要从消费者视角去看机会。
任何人做的任何事情,我觉得都是有价值的,只是当前价值和未来价值的区别。过去我们更多关注未来有价值的事情,在经济下行时,我们可能要更多关注当前有价值的事情,这样可以让公司尽快进入到更舒服的状态,那么你才可以更从容地去考虑未来。
任何商业的本质,还是回到最底层的用户需求。
成功的创业者首先要做到的是风险管理。面对不确定的未来,创业者不要只是头脑发热地去下赌注,而是需要认真思考自己选择的方向,尽最大能力对看似不可控的风险进行管理。
每一个创业者在刚开始的时候,都需要找到一个抓手。它可以是一种独门技术,可以是一些非常有创意的产品,也可以是创业者和团队所能拥有的一些稀缺资源,甚至是创业者某种特别的个人经历。
做企业一定要专注,不仅是专注于某一个行业,更要专注于自己所定位的目标细分市场。一旦选定,就要把这个市场做细、做透。千万不要为了追求所谓的规模,去做一些跟主业不相关的事情。
当一个公司规模越大的时候,实际上面临很大的一个管理问题,痛点会更明显。
我们对于技术人员的要求是什么呢,自驱能力一定要强,能够主动去创新、去发现,而不是做了一款产品出来有各种各样的漏洞,TA要很稳,要有创新意识,也要对行业有了解。
设计是可以全民化的,大家都可以参与进来。
一个好包装的最终定义结果就是能把货卖出去,让消费者认可它的价值,并记住它。
创业者不能啥都亲力亲为,因为精力会跟不上,另外也得学会相信别人。当你管得越细,一方面自己的精力会被牵扯,另一方面别人会没有被信任感,觉得自己说了不算,找不到成就感。
酒香不怕巷子深已经不适合这个时代,一个好的企业,要想打出自己的产品,占据市场,不仅需要产品足够好,还需要近水楼台先得月,离客户和产业链近,能够第一时间解决客户需求。
我觉得只要人类对于健康长寿的需求不变,那么对于生物制药、创新药、创新疗法诊断等需求就一定会持续存在。
如果能够通过自动化和AI手段,来加速对于更有效治疗手段和新药的研发,哪怕把从原来需要花20年时间,变成需要花15年时间,都会让很多人受益。
当你能够找到一个核心目的,或者一家公司的灵魂的时候,我们在这个方向上不停地去努力,这家公司的竞争力就会越来越明显。
我们有个3+1的原则,第一有利于客户,第二有利于市场,第三是有利于公司,再加一个长期主义思考,如果符合3+1,你可以勇敢地去做,如果不符合你就放一放。
我觉得每个阶段难,只不过每个阶段的压力和难点不同。起初是从0到1的压力,是产品落地的压力,是啃下一个客户的压力。现在的压力和当初不同,更多是保持规模化增长的压力。
工具不过解决了最基础的技术问题,于是设计成为真正的设计。工具或者科技本质的意义,就在于让所见即所得的价值得到普及。
我们需要在整个中国消费者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过程中,不断去找到我们产品的商业价值。每一个人每一家公司都是时代的产物,不是靠自己就可以搞定的,我们的成长是因为时代,我们的调整也是因为时代,所以就接受现实。
创业者永远得乐观一点,学会看到未来好的那一面。毕竟很多东西我们无法改变,能做到的就是快速适应市场变化。
“上医治未病”,如果我们能让更多人变得更健康,更少得病,那我们整个医疗体系会变得更健全;而不是说我们盖很多医院,最后大家都病得很重了,再去看医生,这不是一个最良好的状态。
我觉得要找到一个自己喜欢的,并且会从中间得到很多乐趣的运动项目。如果能找到并坚持下去,会解决很多问题。
其实每天只需要做三个最重要的决策,其产生的影响力是最大的。所以怎么在关键的事情上做最重要的正确决策,我觉得这是创始人非常重要的一个点。
公司也是有生命的,创业和救治病人有着相通的道理,所以我要时刻告诉自己,对待公司也要对待病人那样,自己手中把握的是生命。
去经历尝试各种各样的东西,你就能够从这个过程中发现/找到自己真正热爱的东西。我们大部分人都需要去做选择,从行动中得到反馈,最后去找到自己内心的意义感。
我会想,如果创业不成功,自己会失去什么;如果失去的是能接受的,加上又想尝试,那我觉得就可以出发了。
有想法才有办法,有思路才有出路。
管人首先要用好人,用好人就要能识人,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上,发挥其优势和长处,激发其做事的成就感,那就能够实现共赢。
沟通是双向的,你一定要知道对方想要了解什么样的信息;你给予对方想要了解的信息,跟对方建立好连接以后,你才能够去输出,类似于 TCP 协议而不是 UDP 协议。
要破局,首先要找到骨干,要清楚公司文化最开始是适合哪些人,然后优中选优,选择特别符合公司价值观、能力特别强、还有自驱力的这些人。一旦把前期骨干团队搭起来,后面就会变得容易很多。
如果大环境不好,强者未必是适者,只有适者才能生存。创业与冲浪原理相似,在创业过程中,你实际上是一个冲浪者,你需要根据市场的一种形式,去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浪去冲。最困难的在于做取舍,适当的时候需要调整公司策略,在不同的市场中要适当转型。
面对一条短期容易的路和一条难的路,当你不确定/得不到任何的额外信息的时候,一般建议选难的路,它会导致你长期的成功概率更高一些。
To B跟To C是不一样的,To C的用户可能都喜欢用免费产品,但是To B不一样,因为它涉及到了用户的数字资产问题,涉及到安全性的问题。
既然有机会点有痛点,就一定会有多家公司都看到,这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竞品是一把磨刀石,好的磨刀石能够帮助我们把产品磨得更锋利,让用户的体验感更好。
多几家公司在市场上其实是一件好事情,大家都在教育市场上的用户,用户就更容易去接受新的工具,更容易去通过新工具来改变自己的使用习惯。
我认为找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事并且能全身心投入进去是人生最大的奢侈。
碰到很大问题的时候临危不乱,这是做科学研究必备的基础素质。
你一定要很早就意识到,不管自己的专业有多强,你一定要跟其他专业人合作,在自己的成长中不断地扩充自己的知识面,然后去塑造更多的综合判断能力。
创业的第一天就要考虑赚钱的问题,一个企业想要脚踏实地就不能只说梦想,也要谈谈“面包和牛奶”的问题。
清晰的用户画像、明确的客户痛点、产品具备的优势和特点,在立项时就要一一清楚罗列。只有先找准了客户是谁,才能够进一步寻找切入客户群体的方法。
想要切入客户群体,首要的就是知道长期目标客户是谁,以及该客户群体的最佳实践和当下能做的客户之间,究竟有哪些共性,要懂得去寻找现有客户和未来潜在客户/目标客户之间的标杆。
客户的认知是可以培养的,想要建立客户认知,就必须先形成市场,打破供需双方在专业领域的认知偏差。
销售过程归根到底无非就是:找到自己的客群——明确客户需求——确认客户需求——建立合作,这个过程是可以被标准化的。
To B的业绩管理实际上就是变不确定性为确定性,把过程的不确定性,转换成结果的相对确定;把订单的不确定性,转化成团队的素质的确定;把个人的不确定性,转换成整体的确定性。
选择创业,是因为想和一群人干一件有意义的事,创业是一条理想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交织在一起的路。
我们有点像既卖桶装水又卖饮水器,这两部分其实是一个解决方案,把饮水器一起给客户,饮水器越好用、越方便,桶装水就会喝得越多。
数字化不是目的,而是手段。一家公司并不会因为进入了数字时代而产生不同,只是说在现阶段,出现了大量的新工具和新手段能够帮助企业更好地实现目的。
AI取代不了人,只是用新工具的人会取代用旧工具的人。也许工具会让一些职业变得不那么重要,但人的创造力可以依附在工具里边去解决别的问题。
我们不可能说服所有人,所以寻找投资人或者理想中的志同道合创业小伙伴,都是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
在一个高度不确定性的环境下,要凝聚大家的力量并向着一个方向努力,可能是一件比对外沟通更加困难的事情。
如果你想做一个国际化生意/国外市场,那么数据安全和合规可能是你在第一天就要考虑的问题,越早把公司内部的管理流程还有产品往合规方向去做,未来就能为你节约越多的时间跟成本。
聚焦和明白自己能做什么挺重要的。
人所有的变化放在某一刻去看都很渺小,但放在一个更长的时间和空间维度下去看,都很伟大。
我知道我只要用认真的态度去好好安排我的生活,我会成为我想成为的样子,我此刻也在做这些事,所以就没有必要为了一个尚未实现的目标去焦虑。
失去一个用户才是一个真正的销售额损失。
优秀的社区的内核是有自己的调性,有吸引同学们真正喜爱的那个点。
很多时候,只要信息达成同步沟通,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躺平可能更归咎于内心的成长,内心跟自己和解,但是卷的话可能会有更大的空间,你跟未来有更大的连接点。
知识上的壁垒其实并不是本质的壁垒,学习能力和认知能力才是最关键的壁垒,所以要学会去跨学科对话,成为不同领域里面翻译的桥梁。
要让擅长的人干擅长的事。
我们可能有时无法打破客观的限制,但是我们总会在一些限制的约束下,去选择一种最能尊重这个事物客观生命力的方式。
什么样的SaaS能脱颖而出,关键要看能否更多地占据客户的工作流,能否在客户的工作流、工作场景、业务场景里,为客户提供前所未有的价值。
从个体来讲,我建议大家热爱什么就去学什么,毕竟谁也不知道完全被AI替代的那天什么时候会到来,做自己热爱的事情,至少在那个时刻是很享受的。
先用AI,然后不被替代。
未来的很多岗位,就是没有AI能力的人基本上就会被整个职业的市场所淘汰,所以现在是加入AI领域的一个非常好的机会。
如果企业真的准备出海,那就要做好准备充分本地化。现在都是区域保护主义,所以出海的时候不要说自己是出海公司,要说是一家本地公司。
不要只把技术当作一种媒介,而是还把技术当作一种给学习者反馈的机会,让学习者安全地进行模拟训练,这样就能让他们变得更好。
学以致用是我们根本的一个衡量标准,也是我们和所有竞品区隔的关键。
一个真正的好产品是可以带来自然增长的。只有自然增长才能找到产品和市场契合的机会,靠钱堆出来或靠一些事件堆出来的都是不可持续的。
我们希望我们的技术不仅能够赋能到现有的商业模式,还能够让更多人进入到更深度的音乐世界里,不只是停留在听音乐和唱歌这类简单的音乐娱乐行为里面。
其实我觉得当CEO和当歌手有很多相同的部分,前者最核心的是自己的作品被听众持续需要,这其实和做产品非常相似。
我觉得人还是要在挑战甚至痛苦中成长,因为成长是人最终极的需求。
在创业的过程中,永远是在极度的自信和极度的不自信之间来回徘徊。
终究会有一天,数据不仅仅成为自己家的核心生产资料,也成为整个社会所有企业的核心生产资料。因为只有云才能把大家聚集在一起,在这种情况之下,很多新的技术场景很有可能会出现的。
🌟FlashIntel石一:当To B创业公司寻求国际化,到底应该怎么做?| OMEGA访谈录
如果我们做一个软件型产品,卖SaaS也好,做一个产品或者服务也好,本质上我们是在卖认知的领先性。因为我在某个领域/某个行业比我的客户在认知上更领先,所以我的客户才愿意为我售卖的东西买单。
当我们来考虑国际化时,我觉得最大的变化就是,从以中国为中心做国际化,变成要去当地做很深入的本地化来实现国际化。
作为一个新的公司,或者在这个时间点再来做一个新公司/新业务,我认为需要从第一天就抱着做一个国际化公司的想法。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