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和朋友们聊到一个话题:你认为,你的伴侣应该能满足你的所有需求吗?
有些人认为,另一半能满足我们的需求,这才代表着对方是那个「对的人」。
也有些人认为,成熟的爱情是,双方都知道「伴侣无法满足我们所有的需求」,并且不把伴侣作为亲密和情感的唯一来源。
本期简单聊聊 就邀请几位编辑们聊了聊 Ta 们的看法,也欢迎你来和我们一起讨论。
我和男友都是焦虑型恋人(曾经)。举个例子:我不回家时,他下班后也不会回家,因为他不想一个人在家里。我生活安排太多时,他会抱怨我忽略了他。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的生活里只有彼此,我们恰好满足了对方的需求。但他在换了一份工作,比平时更忙后,关系变了。我需要他的大部分时候他无法及时回应,甚至会告诉我,对不起现在工作是我的第一位,我真的无法很好地照顾到你的需求。我们频繁地吵架,频繁地不理解对方,说不上两句就会互呛。他离开了恋爱中「只有彼此」的状态,而我慢了一步。在这种状态里拉扯了好几个月,我们爱着对方,又无法理解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每次的对话都是:曾经的「只有彼此」让我们相爱,但现在的「只有彼此」让我们离得更远。那怎么办?谁痛苦谁改变呗。我选择找回我的朋友,选择跟他们一起去听 live 和音乐节,而不是勉强对这些不感兴趣的男朋友。找愿意和我去公园的朋友一起享受「20 分钟效应」,而不是对大自然没什么兴趣的他。换个角度来看,我们在捆绑了 4 年后,终于迎来了松绑的时间。我迎来了更多和朋友相处的机会,不把生活重心放在恋爱里,时间更多了。刚看到这个选题时,我试着理解「希望另一半能满足我们的所有需求」这句话背后在表达什么,听上去是一种非常理想化和完美的想象:世界上能有这么一个人,满足我的所有需求。这种期待很像母婴阶段一个小婴儿对母亲的期待。事实上,也只有这个时候一个人(母亲)会尽可能地满足另一个人(婴儿)的需求,帮 ta 存活下来。然而,就连母亲也不一定都能时时做到,所以婴儿会大哭来表达不满。而作为成年人,如果遇见这个能满足自身所有需求的人,大概率是骗子(字面意义上的)。毕竟每个人都不是为了满足另一个人的需求而活着,我们只是恰好相遇,走一段路,所以真实的关系里才会有很多冲突和不满。但我又很能理解这种心理,亲密关系似乎给了我们一个机会,可以让我们重新面对小时候的那些创伤,父母没有满足我们的需求,这个世界让我们失望的地方,成长过程中的遗憾和不满……爱情出现了,这个时候我们好像有了理直气壮的借口去问这个世界要点东西了:「你不是爱我嘛,不应该满足我所有的需求吗?」但这又是对浪漫关系的美好想象了,它和任何一段人际关系的本质没有不同。都是两个有需求有缺陷的普通人,尽可能地互相给予对方一点温暖,能满足对方的一点点需求就很好了。因此我常常觉得,把伴侣当普通人,或许才是爱真正开始的时刻。最近我发现,大家在讲到自己的择偶条件时,经常会提到一个词——「情绪价值」。当我们越来越感受到情绪的重要性时,也愈发希望另一半可以满足自己的情绪需求。然而,如果总是把伴侣当作那个唯一能满足我们情绪需求的人,不仅可能会让关系处于危险的境地,也会让你自己不容易快乐。Elaine.Cheung 等心理学家在 2015 年的一项研究发现:那些拥有的「情绪关系」越多样的人,反而越容易感到幸福。什么是「情绪关系」?它指的是人们期望满足不同情绪调节需求的特定关系。简单来说,除了伴侣以外,你可能还拥有好几位朋友,他们能满足你不同的情绪需要。比如,朋友 A 很擅长安抚你的愤怒情绪,朋友 B 善于识别你的悲伤并帮助你找到快乐,朋友 C 能懂得你的焦虑并提供支持……虽然亲密关系确实能给我们提供许多安全感和安慰,但如果只寄希望于亲密关系满足情绪需求反而是有害的。因为任何一个人可能都没有足够的能力,来满足另一个人的大部分情绪需求。而多样化的情绪关系就像提供了一张保护网,一旦亲密关系无法承接我们的需要时,我们也可以从其他人那里获得支持与帮助。我以前是一个对潜在伴侣有诸多「择偶条件」的人,比如:▨ 兴趣爱好有重合(比如和我一样爱玩密室、剧本杀、喝鸡尾酒什么的)看出来了吗?我几乎把能想到的一堆外在的内在的条件都安在了伴侣头上。以至于单身期间朋友给我介绍对象,本来有的是人选,结果听完我的上述后直摇头:「加油,你一定会找到的。」后来咨询师也在心理咨询中问我:「听起来既要...又要...也要...世上真的存在这样的人吗?」我才发觉自己在建构一个「理想化的对象」,像是一个粉色的泡泡,一个童话。「理想化」在有些时候是有力量的,是能给人激励的,所以它才导致我们不断在寻找,寻找那样一个「灵魂伴侣」和完美的关系。可是那力量终究是假的,是「短期成瘾」的。我们早晚要回到现实,真实才是最有力量的。后来学会慢慢放下不重要的「择偶条件」,明白「伴侣不能满足所有需求」,学会识别哪些是自己的核心需求:▨ 北京的?那一直是父母的期许,对我来说根本不重要;▨ 兴趣爱好一定要有重合?ta 不排斥和我出去玩、愿意一起去体验新鲜事物本身就很好啦;▨ 外表?我自己也没有多出众,生活方式健康、互相看对眼就得了;学会排除一个个非必选项,才总结出自己在亲密关系里最核心的需求——一定要有精神上、情感上的交流,亲密才是最重要的事。其它都是表面,都是小事。最近在看心理学家罗兰·米勒的《亲密关系》,里面讲:放下预期和目的,以我的全部本真与一个人建立关系时,我就会与 ta 的全部本真相遇,这种没有掺杂着任何预期和目的的关系,即是我与你的关系。责编:寒冰
封面:《对你的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