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选年背景下的亚裔申请突围之道
【公众号编辑】风继续吹
【讲座嘉宾介绍】
刘星Lexy老师:
Lexy老师从事教育事业十余年。深耕美本顶尖高中本科留学咨询,辅导学生数百人,经她指导的学生遍布英美前50顶尖高中和顶尖大学。
特别擅长:
(1)通过第一手数据分析准确掌握申请大势变化;
(2)挖掘学生经历中的亮点并最贴切和新颖的视角进行展示;
(3)美本藤校和顶尖美高申请策略。
Lexy老师每年走访美国高中和大学,参加高中大学招生委员会会议,获取第一手学校资讯及招生动向。
【讲座提纲】
1.三个哈佛,两个斯坦福:28%的藤校率背后的关键申请策略
2.大选年对于美国大学体系本科申请的后续影响
3.理工科背景的亚裔突破大藤的高级规划思维
【讲座内容】
大家好!初次见面,也非常高兴能够得到BHSE的邀请,给大家做一次关于美本申请的分享。先简单介绍一下我的背景。
我是一个在美本上面已经深耕了十几年的老顾问,我们主要的方向是针对美高美本的一些顶尖学校,特别是藤校这个范围的申请。
我们主要的特长是做学生的个性化的设计,包括一些顶尖藤校的申请政策的研究。
比邻是一个相对年轻的机构,但是我们从2018年创业开始,每一年的申请结果都是非常不错的。现在保持在每一年40个人左右的申请人数,但是从2018年只有5个申请学生的时候开始,我们每一年都有藤校的录取。
今年我们的录取也是相对不错,有3个哈佛、2个斯坦福、2个布朗、4个康奈尔、1个哥大、1个达特茅斯、2个芝加哥、2个约翰霍普金斯等等。
我们今年的整个申请榜单在这种我们这种数量级的机构里面是非常不错。
给大家简单汇报一下我们从创业到现在的录取情况。
今年我觉得在我们的数据背后,尤为欣喜的是有几个数据我们有了突破。
第一块儿就是在ED轮,也就是ED1和ED2,对于大部分的学生最为关键的两个轮次,我们达到了超过41%的录取,也就是说我们整个学生中间,有超过四成的学生是能够在前两轮就上岸。
这样其实对于学生来说,他们的压力极大的减轻,同时他们也能够在前两轮收获到最理想的录取,因为大家都应该是把最想去的学校放在第一轮的申请中。
与此同时,藤校轮在我们的统计中间是一个萝卜一个坑,也就是每一个录取都是一个学生,没有榜单里面非常漂亮,但可能有一个学生特别强,他拿到了数个藤校的录取。
今年我们基本上12个藤校的录取,就是由12个学生分开拿到的。
另外一块儿可能也是家长们比较关注的,就是理工类的录取。
另外,我们回顾了一下我们过往六年的数据,其中有一个数据是比较重要的,就是我们在长线规划上面,超过两年跟进的学生,他们能拿到前30的录取的概率是在97%,接近100%。
也就是说其实长线规划在美本的申请中间是非常有价值的,特别是在一些活动规划、GPA的管理,以及一些课程选择上面,我觉得有顾问在这个过程中间给予一些专业性的指导,对于能够保持在一个比较高水平的竞争是很重要的。而且我们在藤校能达到超过两成的录取率,接近1/4的学生是可以获得藤校的录取。
但是我今天其实并不是来给大家分享好消息的,因为我们的标题也是关于在大选年中间亚裔如何需要突围。
我觉得今天其实很多政策性的变化,是我需要预警给已经到波士顿,或者说本身就在波士顿地区的一些华人,我觉得这一些信息的变化将在一个更长的时间内改变美国特别是顶尖学校的招生办的一些录取原则。
所以除了分享我们机构今年的一些好消息,我更多的还是希望跟大家展望一下,在未来有可能我们需要提前知道的一些变化,以及我们机构给大家的一些建议和对策。
首先第一个就是关于我们从一些平台上面所获得的数据。
我相信这些数据关注美本申请的家长应该也可能多多少少会感受到或者看到。这些数据是来自于翠鹿这个平台,它的统计是否完整,我们也无法了解。但是在现在这个时间段,我们可能也很难获得一个比他们更全的来自于整个关于中国学生,包括一些在海高的学生的录取数据。
大家能够从这个数据里面看到,在这部分的学生里面,2022年到2024年,哈耶普斯麻和藤校加T10这个群体的学生整体的录取数据是在下跌的,而且这个下跌更为明显,下跌的速度更快的其实是在海高,也就是在美国读高中的这一批学生里面。所以这个数据,特别是在藤校和T10的这个部分,它的这个跌幅在我看来是非常需要去被警示的一件事。
而这个数据下滑的背后,如果大家注意到的话,你们在身边应该也能看到顶尖的藤校现在在扩大的是非传统录取校的范围。
每一个学校不太一样,但整体来说,他们应该是把去年20%左右的学校的录取数据扩充到了这些非传统录取校。
什么叫做非传统录取校?也就是说,可能这个学校在过往的五到十年之内,从来没有录取过这个学校的学生。举个例子,比如说可能耶鲁没有在这个地区或者这一类的学校,或者这一个群体中间有录取过,他可能就会更加的重视,把这样一些学生纳入他们的录取范围内。
这个很简单,他最有可能影响到的就是我们的学生,他们会关注到不管是在波士顿地区,还是在加州地区的一些传统的我们叫做feeder school的美高,不管你是在公立学校,还是在私立的走读或者是寄宿,但凡我们中国学生和家长会关注的学校,他们一般来说都是会有更加好的一些顶尖学校的录取名单。
但是这种学校其实在未来的美国本科录取里面是受影响的。比如说你们学校往年可能每一年都会有大概至少三个录取,比如说耶鲁,可能这个名额就不一定是按照这么稳定的去获得。
哪怕他是少了一个名额,增加到一起,整体的录取数据就会变得越来越少,而且趋势会越来越明显。我觉得已经在美国的高中就读,不管你是中国国籍,还是你已经拿到了美国身份,我认为应该都是一个需要警示的数据。
我这里特别拎出来了一个学校,就是范德堡,今年范德堡的数据也让我觉得非常的震撼。因为很多的时候当我们去做选校的时候,可能大部分的中国家长都会觉得一些热点地区排名比较高的学校,相对比非热点地区的学校申请难度要更大,所以往往我们以藤校作为我们的目标的时候,会觉得像范德堡,我们就可以把它作为一个相对比较safe的选择。
但是从今年的录取结果看,其实像范德堡这种学校已经没有那么的安全了,他今年的常规轮的录取率已经跌到了3.7%,整体的录取率也只有5.1%,没有比藤校好到哪里去。所以我们的选校里面,也不能够再那么的理想化的以地区作为我们的选校依据。
我不知道在座听我这一次分享的家长里面,有多少是马上要升12年级,就是今年在11年级的家长?如果有的话,我必须要告诉你一个比较不好的消息,我们认为2024年可能是迄今为止美本申请最混乱的一年,因为有太多的不可测的因素会影响到今年的招生办的一些判断,我待会儿也会阐释一下我们认为会比较受影响的几个方面。
第一个可能在美国的家长里面比较众所周知的,就是去年六月份哈佛和UNC因为alternative action的事情受到了比较大的冲击,也就是说自此之后没有一个学校可以以种族配额作为他们招生时候的一个原则。
这个原则其实已经适用了几十年了,对于一个强调多元化,强调民族多样性的校园来说,他们突然把如此重要的一个判断申请的原则直接拿掉,对于他们来说,也是需要重新建立一个规则。
当这个规则没有被确认和得到共识的话,学校会有很长一段时间是需要重新的讨论和摸索,我们如何在不考虑种族的情况下还能够保持学校的多元化。
紧接着一个事情就是关于legacy administration,我觉得这个事情对于我们稍稍来说应该是个好消息。哈佛也面对着这样一种冲击,就是学校开始没有办法去按照他们往常的对于校友的录取的倾向性。
但是这个问题我认为他不会像刚刚我们看到的formative action直接是被ban掉,他更有可能就是学校会慢慢的开始逐渐的要把他们对于legacy的一种重视减少,或者是至少在纸面上要去减少。就这个部分,我觉得更有可能是学校慢慢的开始把这个数据怎么样隐藏掉,不能够公开的让大家看到他们对于legacy的prefer。
但是必然的,legacy对于学校不管是跟校友的connection,还是他们以后希望校友持续性的对于学校有一些contribution,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我并不认为它是会直接能够减去的,但它会不会减弱,我觉得需要我们一起来观察和跟学校保持密切沟通去了解。
对于像波士顿地区的家长,可能很大的一个考虑就是我们周围的这些顶尖的学校,他们或多或少会有很多的legacy,那我们学生在努力,好像没有办法去跟他们做一个分庭抗礼。如果说在未来的这几年中间,我们能看到这个名额可以更公平的分给这些我们非常优秀的非legacy的学生,那我觉得对我们来说势必是一个好消息。
最后一个很有可能会影响到我们的,这个应该也是一个我认为是隐藏的buff,就是最大的问题是我们的大选。
当然每一年的,不管是今年还是四年前,任何一个大选年对于招生来说都是一个影响,因为招生办会更加的敏感的去考虑到各个人群在申请中间的平衡,他们也很怕在这个时候会引起任何一个风波而影响到比如说大选的一个舆论导向。所以这个时候其实不能说是直接性的以政策的形式去影响,但是你会发现在这个阶段里面,所有的这些问题都会变得非常secret的去讨论起来,所以这个部分我倒是觉得如果大家一会儿讲座结束了以后,有时间或者是有一些问题,我们也可以展开来讨论。
但是随着我们已经把Affirmative Action从招生的政策里面抹去了,所以这张表我相信可能从未来以后的整个Common Dataset里面应该就会移除掉。这个对招生办来说是非常非常大的一件事情,这个退出历史舞台这一步,可能对家长来说不一定有很直观的感觉,但是对于招生办来说是非常大的一件事情。
我不知道大家怎么去想象招生办的工作,我也给大家一个画面感,什么意思呢?就是我们所有人的材料,除非你是在第一轮就被毙掉了,否则他会一轮一轮的被放到admission committee里面,就是招生委员会里面被讨论。
招生委员会大家也不要想的全部都是那种胡子花白,60多岁的老头子,其实更有可能你们遇到的就是这些20多岁,可能毕业了没多久的年轻人在审理你的材料。而这些人,他们是被长期在学校的环境里面,在政治正确的环境里面浸润长大的,所以你想一想,他们脑袋里面已经被移植的很长时间根深蒂固的文化,就是种族多元性的一种东西,他们是不是能够马上被改变?他们真的有可能在最高法院做出这样的决定以后,就马上可以嵌入一个新的游戏规则,或者说甚至是能够自己去建立出一个游戏规则吗?
这个其实是非常值得深思的,也是值得我们作为一个机构要去深入探究的,就是他们怎么样去建立这个规则,他们的新的规则会是什么样子的。今天我们会给出我们作为一个机构的一些初步想法,当然我希望还是一样的,我们把它拿出来跟大家一起探讨,我也希望听听大家在美国这个范围内,或者说大家从自己的思考里面你有什么样的想法?
那就问题来了,除了race,除了我们能够从我们的皮肤,从我们的nationality,从我们的这些比较显性的方面去体现出多样性,我们还有什么方式可以告诉学校我们是一个diverse people? 我们有一些你们所需要在学校里面看到的多元化的东西。
这张图可能会跟你们平时的一些思考方式会非常的不一样,我也觉得可能今天咱们就真的是来开开脑洞,你如何帮助你的孩子增加文化多样性的这一点。
因为很多的学生,不管是新移民的学生,还是在国内读书的学生,还是在美国长大的孩子,他们可能多多少少都会发现他们的经历跟周围的同学是有很大的同质性的。
比如说他可能在小的时候到了美国,在某一个地区开始生活,在融入的时候会遇到一些什么样的问题,当他觉得这些问题对他来说很重要的时候,他发现他周围的朋友也有,所以这种共性的东西会让他忽视掉了他们身上的个性化的东西,导致当他去思考,说我到底能够给这些学校带来什么,我到底有身上有些什么独一无二的东西的时候,他们想不到。
同时家长们也没有办法帮他们想到,因为家长也会觉得好像我自己的经历也没有什么所谓的特殊性。这个就是我们在做申请的时候,我发现最难的一点,就是帮助这些自己觉得没个性的人身上找出那些个性化的标签。
所以我想说的是,你们可以至少试一件事情,就是向上挖,去找出你再往上的一个半径,比如说孩子的祖父母,你的祖父母,然后再往上,很有可能在你们家族的故事里面,或者在你们家族的一些历史中间,曾经出现过一些很不一样的人,或者很不一样的一段故事,而这些东西虽然孩子现在不知道,但是这些东西很有可能在学校看来是会让你们的故事远远的跟别人的故事有非常大的区分度的。
我们的解决方式就是,我们会在每一个学生进入到比邻的申请规划之前,让家长填一个问卷。我们发现,其实有一些家长他并不是没有这些背景,而是他们压根儿没想到这些材料是对于孩子的申请有用的。
所以我们就直接用一种方式去把这些问题从他们的脑袋里面深挖出来,然后再以这些为原点,看这个孩子的整体的个人性的标签,以及他的个性化的活动要如何的搭建,而这一些内容其实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我想说,今天我想给大家分享的第一个要点就是你们要去真正的找出自己身上的一些文化多样性。
比如先抛砖引玉几个问题,这些问题我相信你可能都知道,但是你从来没有去想过,或者仔细的去想,比如说你的姓氏有没有什么特点?
我们有一些孩子的姓本身就很不一样,或者说他的姓是一个比如说从一个地方迁移到另外一个地方改的,或者是怎么样,这种我只是做一个提示。
但是,包括你的家乡,可能你来自的这个地方,它本身就有一些非常小众的文化,或者说有当地的一些特色,你这些有没有?包括你祖上有没有什么人其实是很厉害的。当然可能时间比较长了,你们也觉得不足挂齿,但是可能在美国人看来还是很厉害的这种东西。包括你的家族的迁移史,这个特别是对于美国的家庭来说,你们可以好好想一想。
在美国是非常重视这种所谓的家族迁移的这个问题,包括他们自己本身就是一个移民社会,所以他们会很愿意去找到每一个家族,他们是从哪里来的,又迁到了哪里,最后又到哪里定居。他们会觉得对于任何一个不管是做的研究,还是一个家族的技艺的传承,都是非常重要的。
其实我们中国人也有很多的潜意识,只是说大家觉得好像从中国的哪里搬到哪里,这并不是一个什么大的事情。但是,美国人觉得是需要被孩子,特别是被下一代的人所记住的事情。
包括比如说家长你自己的奋斗故事,你自己是怎么样一步一步的从中国到了美国,你的整个奋斗的过程是什么样。这些东西其实都挺重要的,只是说可能我们都没有想到这个事情对孩子有什么帮助。
那有什么帮助呢?我接下来就给大家看一看,你们可能没有真的拆解过美国的文书,所以我们基本上都是从文书倒推的。
你要先了解文书在问什么,再来看我们在设计的时候要去重视的是哪些点。
比如说Common App,就是美国大学申请系统的第一道题,他其实就是在了解你的背景。当然你可以不用去写背景,但是你能看到这些学校很关注的就是你的背景,你的身份,这些孩子怎么去认可自己,怎么去记住他自己的过去,怎么去理解跟他有关的一些事件对他的影响。
当然很多家长会觉得,我们家也没有什么悲惨的故事,我们又不是从拉美移民过来,一直都是在一种混乱中,父母又不管,可能哥哥又嗑药,我们也没有这样子的,这种故事我们有什么好写的。
你觉得惨的故事才值得写,这本身就是一个错误。
其实我们身上有很多的东西,它不需要通过卖惨,但它本身是具备非常强的故事性的。这些东西只是被我们遗忘了,或者被我们给忽略了,并不表示说他不值得去写。所以我们会很希望家长跟我们合作的时候,你最能帮助到孩子的,其实不一定是说你要去帮孩子去找什么自己的朋友,教授的资源。这个可能也有用,而是说你好好的去思考一下,你过去曾经有过的事情更有价值。
包括看一下哈佛这道题,哈佛里面的补充文书也是的,他很关注学生群体的重要多样性,他希望你去写一个关于你自己的背景,个人发展等。
这个能够把你的独特性,注意他要看的就是你的独特性展示出来,当然你觉得我的独特性是通过别的方面展示也可以,但是注意里面也强调了他很想了解你的背景上面的独特性。
最可怕的就是MIT的文书,大家如果觉得说MIT是一个理工科,学校它就是一个只考虑你的学术水平的学校,那你就错了。他们的申请材料是所有的学校里面最关注你的文化背景加分的。
比如说它中间有一连三道题都在反复的问:请告诉我关于你的文化背景和身份,你认为关于你的家庭有什么额外信息,让我对你的背景有一个更全面的印象?描述你来自的世界,比如说家庭,城镇之类的,他是如何塑造你。
你要知道,当如果你没有办法给到你的孩子更多在这个方面的信息的时候,你去申请MIT的时候,你会崩溃的。
我记得当时我带着2022届的一个学生去写MIT的文书,我们当时面对这个题目的时候就是空白。因为他真的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想,我跟他大概挖了可能几个小时的时间,不断的去跟他沟通,他发现这个也没有,那个也没有,什么东西都没有。最后我实在没办法了,就问他,我说:“我看到你的这个姓,你的姓有点特别。”他是姓蒙古的“蒙”,我说:“你这个姓有没有什么讲究啊?”他说:“老师,我也不知道,我回去先问一下我爸爸。”
然后他就他爸的时候,他爸又去问他的爷爷,在这个过程中间,他爸就跟他说,好像我们家祖上是八旗的。八旗就是清朝的正黄旗,八旗里面可能相对比较偏正统的一个。所以他的这个姓可能就是在历史中间慢慢就改了,改成了“蒙”。我当时就觉得,这个太好了。然后我们就用这个写了他的第一道题,就是关于他这个文化背景的这道题。
所以你要知道,这种事情一定是要父母跟孩子一起去work,甚至是需要祖父母跟孩子们一起去work。因为你真的不知道他这些信息在哪一道题里面可能就会放光。你要知道,在美国人看来,哪怕这件事情离你几百年了,他并不认为这是跟你没有关系的事。
我们相对来说是对于这一块儿是非常非常重视的,而且我们发现在申请的时候,对于亚裔来说,这一些信息是真的能够让你脱颖而出的,所以我这里举两个例子给大家比较深刻的感受。
这个学生是我们今年申请哈佛的一个学生,他小的时候在香港,香港长大,大概到了高中的时候跟父母回到了美国,这样的一个背景。所以他自己在想的时候,觉得很多人也在香港长大,没什么好讲的,然后回到美国,更多的人现在在美国读书,更没有好讲的。
所以他在写的时候觉得说自己的背景没有任何的特征性,所以我们就是用了刚刚类似的方式去帮他理在过往的时候,可能在前面几辈的时候,有没有一些更多的故事性的时候,我们发现其实是有的。
所以这个是他哈佛文书的第一段,因为隐私的问题,我没有办法把文章的文字给大家展示,但是我可以给大家整体的讲一下,整体的意思是什么。
他写的是:我曾祖母四岁的时候,她被海盗绑架,卖为奴隶。我祖母四岁的时候,日本士兵入侵了他的家乡,她差点被扔进大海。当我母亲四岁的时候,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遣送去再教育,与她的父母分离。当我四岁的时候,我因为把心爱的玩具火车落在了公交车上而大发脾气。
所以他其实用了一个有点像蒙太奇的方式,把他的四代人的四岁拉了一个很清楚的线,然后通过这个让招生官很快的看到了一个家族的四代的变化,以及到他这一代的时候,他的生活已经跟他前面的这个家族的女性已经完全不同了,他以这个开始去展开其他的部分,这个时候学校对他的印象非常的不一样。
这个是我们今年申请到斯坦福的一个孩子的故事。
前面哈佛是个男孩儿,这个斯坦福的孩子是个女孩儿。
她的背景我也简单说一下,她是在香港读书,小的时候是在国内读,后来家里去了香港,这也是一个非常常见的背景,所以她的文化背景,我们当时挖的时候是从她的名字开始的。
因为她的名字里面的那两个字,一个是“Wan”,一个是“Yi”,都是相对来说在中文里面非常女性化的一种感觉。我们就会觉得这其实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点。虽然美国人看不懂中文,但并不表示说我们没有办法把这个作为她的文化标签给展现出来。
这个孩子在学校的时候,本身就对于女权很感兴趣,参加了一些女权的社团,但是我又不希望她只是停留在像青少年的那种比较无脑的女权的兴趣。我还是会希望她能够更深刻一点,她对于女权的理解可以来自于她自己,来自于她对于中国女性史,包括她从一个家族的角度去理解女性的地位和权利这些东西。
所以在斯坦福的这篇文书里面,她的第一段话是:我一直在努力的研究中国的性别历史,我的家庭从来没有明确的性别歧视,但是我却随处可见。我的姑姑被禁止参加家族企业的时候,我的名字里“Wanyi”意味着一个温顺的女儿的时候。
为了追溯中国父权史下的女性历史,我研究了中国的身体政治和性侵犯历史,发现现代的中国女权主义被认为过度激进,因为审查制度迫使她们走向极端。
对于文化多样性重要性的总结:
所以总结一下,真正的在目前的这种申请竞争下,留给亚裔能打的一些多样性的牌是不多的,而且本身family action被推翻,也是美国在现在比较混乱的认知的状态下,其实也没有对于这些申请政策有一个特别明确的定义,所以这个时候既然有混乱,我们不如就抓住这个混乱期,把我们自己能够打的这些文化多样性的牌给他打好。
而文化多样性的牌,我们在实践中间发现,其实每一个孩子都有,每一个家庭都有,只是说怎么把它用好的问题。
我们在这些顶尖大学的申请中间,我们真的发现,其实他们很愿意看到这样的故事,他们也能够更多的从这些故事里面感受到这个孩子的一种成熟,他的一种思考,他对于自己的祖国,对他自己的个人命运的一种深刻理解。而这些东西其实是很珍贵的。
我觉得家长们真的不用觉得这只是上一代、上上一代的故事,它是很值得被孩子们知道的,很值得让他们去记住,同时把它反馈在自己的文章里面的。
所以我们也希望能够通过这次的讲座,能够把这样的信息带给家长们,你们也可以从现在开始去好好的利用这段时间,给到孩子这样的一个思考和回馈。
我这里举的是我们今年斯坦福的另外一个例子。
这个孩子是个男生,他的背景,国籍是中国大陆,在美高读高中,成绩还不错。没有考托福,但是他的学校成绩和SAT都不错。当时来找我们的时候,他目标也比较明确,就是他只申美国,目标前十,数学或者是计算机方向。
在座的家长如果对于顶尖美本的申请稍微有点概念的话,都知道其实这个目标下面的中国学生或者亚裔的学生是非常非常多的,而且高手如云。
但是他的奖项里面跟数学有关的奖项只有一个AMC的5%,还有一个数学建模比赛,拿到了finalist。但是他这两个奖项其实都没有特别突出,特别是对于一个11年级的孩子,马上升大学,他还没有去突破掉最高的天花板,所以这个其实就是一个alarm。当时我们看的时候就会觉得,他如果只单纯以数学来突破顶尖学校的天花板是比较难的。
与此同时,我们看到他还有其他的一些方面,拉丁语虽然说他并没有那么的重视,但是拉丁语在11年级也选到了AP,同时在九、十、十一年级参加拉丁的national reading exam的时候,他的比赛成绩也还是不错的。在十一年级,他数学反而没拿到这个学校的price,但是他的拉丁语拿了学校的古典学的price。
这个时候我不知道大家会怎么去做,很有可能家长或者是顾问的一个选择就是,既然你的数学不是很强,我们干脆就用拉丁语申请吧,就把数学给drop了。
常规来说会是这么做,但是我觉得有一个问题就在于他的数学曾经付出的努力,曾经花的时间及他的选课的难度,一点都没有起到帮助,反而变成了好像我现在只能做出一个选择,要不然就是左手,要不然就是右手。
我更喜欢的一种方式两手都要抓,我非得让数学跟拉丁语联系到一起,我让他变成一个独一无二的,在申请中间既懂数学又懂拉丁语,而且他这两个是完美契合,对于他未来是有帮助的事情。所以这个点上面我们会经常做一些比较创造性的申请方案。这个孩子我们也是用这个方法去做的一个解决方案。
在斯坦福的申请中间,我们就用的是digital humanities,就是数字人文的方向。这个方向在Stanford是一个minor,如果大家对它有了解的话,其实这个方向是很多顶尖大学都会比较看重的一个方向,因为这个方向它是在突破如何用数据科学、用计算机这些问题来去解决humans上面学习的一些问题。
这个学科很少有家长知道,也不是一个在所有的学校里面很广泛被应用的专业,但是在申请Stanford的时候,这是个非常非常有利的赛道。所以我就在规划的时候把这个赛道变成了他如何去整合他在数学建模这个方面自己的兴趣,和他在拉丁语方面的一个长板。
最后在申请Stanford的时候,我们让他把Walters art Museum做的项目,因为那个项目正好是被用到了Stanford library里面,我们就把这个链接也放进去了。所以学校如果真的去看的话,他是能够很很自然的看到,这个孩子在做的项目已经在被利用,被用到一些真正的学术研究里面。
我认为从大学的角度来说,他们其实是非常非常希望看到孩子是真的在make real contributions,并不是自己在想,我要帮助这些人,就是做了这种donation的事情,好像就觉得自己做完了。其实不是,他们希望看到make real impact这种孩子。
他最后写文书的时候,正好Stanford有一篇文书,是个小问题,关于most significant challenge society faces,所以他正好用这道题,把他作为一个理科生为什么要去做文科有关的一些解决方案。
这一点他讲的很清楚,这小段话的意思是说:道德的发展落后于技术的发展,我们实现了全球沟通,但同理心隔阂依然存在;我们创造了医学突破,但公平的医疗保健却难以实现;我们创造了飞往火星的宇宙飞船,但人类的冲突依然存在,跨文化的道德准则应该能够指导我们。
他通过一段话,把他自己对于人文的思考,结合到他对于科技的理解,这个就非常简单的把他的人设给立住了。
学校再去看他其他的材料里面,就发现他又有文又有理,会一点都不觉得违和,反而觉得这个孩子真正的是按照他的这种想法,真正按照他的使命感去发展自己。
我想说一下,其实这种方法对于普娃来说也是比较有帮助的,不是说你必须要是top students,因为你现在的难度就是在于,我可能理科很喜欢,但是我理科并不是特别超常。可我还是希望在未来的大学的申请规划中间,能够文理融合,也是可以的。
比如说这个孩子,是我们之前带的康泰尔的一个学生。学校的成绩就20%-30%,我们接到他的时候,托福就只是刚刚过百,没有考出来,最后是到申请季之前才考了116,他真的花了很多很多时间考托福,甚至都没有办法去考SAT,是一个基础非常一般的小孩。
这个孩子因为他要申香港,香港又要申理工类,所以他必须做文理融合。我们在帮他去做申请的时候也考虑到他的这个需求。
这个时候我们就考虑到康奈尔有一个学院,这个学院大家可能更多的人知道的是它是一个建筑学院,觉得这个学院必须是懂画图纸的、会画画的、喜欢艺术的孩子才去申请。
其实不是的,这个学院也有一个专业叫做Urban and regional studies。明确来说,这个专业其实是一个偏社会学,偏城市的一些社会病,或者城市所造成的比如说城市的规划上面,包括城市的多种族的融合的问题,还包括环境的问题,各种问题的研究,所以他其实不是图纸画画,而是跟城市有关的任何问题的一个探讨。
所以我们当时在帮他做这个方案的时候,我们就做了一个模型,以一个大专业跨到两个小专业,而且这三个专业是联动的方式去做专业的设计。
大专业一般来说就是重奖项、重学术、重选课、重科研,所以相对来说要投入更多的时间,要能拿到一些硬的结果出来。
我们当时在帮他去做设计的时候,增加了一条主线,这条主线就是来申请比如说香港需要很多的理科的结果,对齐数据科学工程这个方向,申请美国的时候,我们会增加一些软性的东西,比如说重特色、重故事、重工艺、重文书这些方面。
这个活动我们刚刚说他是要重科研、重结果,所以我们第一个产出就让他去申请MIT的LaunchX,就是他这个项目都还没做完,只是先用这个idea去申请了LaunchX。十年级暑假先去做的这件事情。
这个以后,我们让他在人类学的方向又做了一些比较深度的人物采访,也是针对他去了解深圳不同层面的人,通过这个方式来建立他对于深圳这个城市所存在的,不管是好还是坏,有一个更深入的理解。这个活动它是又能够横跨Urban studies和(英文)两个专业。
因为我刚刚也强调了,Urban studies是在我们申请康奈尔的时候针对这个学院的一个方向,但是确实有一些学校是没有Urban studies的,这个时候我们就可能要申请人类学。所以这一个项目就是横跨两个专业都可以用来去申请的活动。
这个孩子最后的结果是拿到了美国的哥大,但他哥大申的是2+2的项目,康奈尔就是我们刚刚说的那条线是录了Urban studies,香港录了我们刚刚说的data science engineering这个方面。
真正我们所看到的情况是,很多的家长会觉得自己的孩子是普娃,其实,普娃、牛娃和困难户,我们看起来大部分的情况下,主要的差别就在于你是否在你的这个申请板块里面有一到两个长项,还是说有一到两个极端版。
极端版通常来说指的是,比如说我真的有一块儿怎么都学不会,或者说我整体的成绩还有B和C的问题。但是如果你所有的成绩都是A,其实不表示说你就是牛娃了。很多的时候我们会发现,从现在的申请来看,牛娃会因为申请的政策不得当,降到普娃。而普娃又没有冲到牛娃上面,所以普娃会变得更多。
所以虽然可能从数据上来看,很多的家长申请完了以后会觉得不解,为什么有一些我自己觉得特别厉害的学生,他最后没有申好,他会觉得有点不公平。
其实并不是的,在我们看来,牛娃在学校看来已经不仅仅只是学术水平上的强了,而是在一些真正的他们所感兴趣的方面,能够达到学校想要录取你的那个高度。真正的牛娃是学校看起来的牛娃,而不是我们家长看起来的牛娃。
所以我经常跟家长说这句话:顾问并不是给家长提供服务的,我们跟家长和学生是共同去服务的,是大学招生官。
也就是说,我的目标并不是让家长满意,我的目标是让学校满意,是要让招生官觉得你好。也就是说,哪怕我写完了文书,家长觉得好的不得了,但是如果这个东西就不是学校想要的,就不行。
所以学校在变换口味,在改变他的录取原则的时候,我们第一个要去解决的就是他们到底在想什么,然后再以此为原则,去倒推我们要做什么,最终才能保证我们最后的产品。比如说我们给到学校的申请材料能打动他们。
很多的时候,家长们会说,哎呀,我们现在已经卷的不得了了。国内的家长说,我们卷的不得了了。跑到美国去,家长说,我们还是卷的很。好像觉得到哪里都是红海,只要有中国人的地方都是红海。
这个思维我觉得不对,好的东西最终大家都想要,这个是很正常的,但是好的东西大家能不能要到,是取决于你的思维能力的,也就是说这种解题你能不能够真的在红海里面找到一条路,是能够让你冲出来的。
而这个赛道可能并没有太多人现在看到它,你比别人的思维超前哪怕两到三年的时间,就给了你的孩子一个非常重要的机会点。因为我们申请并不是说孩子要反反复复不停的申,也就申这么一次。
所以要具备这样的思维能力,你就不会觉得竞争是很激烈了,你就不会永远再去看别人在做什么,而是只是自己仔细的去想,我有什么,我还能给孩子一些什么。而只有具备这种思维能力的家长,才能够真正的给到孩子帮助,让他能够在红海里面找到自己的一片蓝海,能够在浊纱中间还能够有一个非常轻松应战的感觉。
最后我想用这张图去做总结,我觉得其实人在一个趋势面前就是渺小的,不仅仅是家长会有这种无力感,我们也有这个无力感。
当学校去做出巨大的政策变化的时候,我们也只能欣然接受,笑一笑,然后摸摸鼻子,同时赶紧的开始研究你们到底在干嘛。
包括我今年六月份还要专门去跟美国的大学开一次会,跟他们这些学校碰,你们现在到底对于政策的解析到了什么程度,你们接下来会有什么动作来改变你们对于多族裔的招生的看法。
我们希望能给到孩子在接下来,比如说他们学校可能已经有了政策的变化的趋势,从现在有这个意识要去改变,和他真正的能够形成一个确定的方案。
我觉得怎么样都还会有几年的窗口期,他要去看这个变化是不是能够按照他的想法走,所以这几年的窗口期,我们如果比别的人更快的嗅到这件事情,更快的预测到趋势,就是给孩子在关门之前有一条小小的缝隙,我们用这个缝隙冲出来,这个就是对于我们每一个学生最好的帮助。
今天时间比较晚了,如果大家还有什么问题,我们可以再讨论。也谢谢大家给予我这个机会跟大家分享一下我们比较心里的话。今天我讲的这些东西,我蛮真诚的希望能够大家听进去,然后好好思考的一些内容,也谢谢BHSE给我这个机会。
【讲座结束】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