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证会 - “逢听必涨”?
特别说明:因为微信又......“改版”,现在如果没星号的话,基本就很难看到我们的文章推送了,所以拜托大家务必给我们公众号设成“星标”。多谢。
设置的方式就是点击上方的公众号名称,然后再点击右上角的“...”,就可以看到“设为星标”了。
不是所有的批评都是坏事。
民众关注水电价格,希望维护自己的利益,是这个社会应该鼓励的事情。当每个人都关注自己的合法权益,并且敢于发声去维护它的时候,正式说明我们的社会在往正确的方向去发展。总比新闻说一句涨价,大家闷头就忍了强。
但在这些的吐槽中,却可以发现一个可以严肃讨论的问题:经过了这么多年,好像大部分中国民众,还是对“听证会”很陌生。甚至一些媒体、大V对于听证会的报道和评论,都出现了比较大的偏差。
比如很多人认为涨价是因为听证会批准了,如果听证会能和自己一样反对,就不会提价了。或者认为自己选出来的代表怎么会支持涨价等等。
但实际上,虽然听证会是调价流程中的必要一环,但它对于是否、如何涨价,却没有决定性的影响;同时,参加听证会的人,也不是被民众选出来的“代表”。
听证会在我国已经执行了很多年,目前的执行办法,可以参考发改委2019年的《政府制定价格听证办法》。
根据这个办法。政府定价机关在制定和调整相关价格的时候,要采取听证会,来“征求经营者、消费者和有关方面的意见”。而当听证会结束之后,形成了听证笔录和报告。但它的作用,也只是“定价机关作出定价决定时应当充分考虑听证会的意见。”
而参加者也不是被选举出来的,是自愿报名、随机选取,或者由消费者等群众组织推荐的。
通俗地说,就是政府相关部门如果想调价,需要先征求一下群众意见,找一些人做“调研论证”。问问这个调价幅度是不是合适。
之所以将听证会作为政府制定价格流程中的一环,是为了帮助定价机关制定出更科学、合理的价格,同时减少社会对于涨价的不满情绪。
但定价权和听证会无关,一直都是在定价部门的手中,如果地方定价部门希望价格更科学合理,想能认真参考民众意见,避免减少民众的负面观感,那就会认真对待。如果某些地方的定价部门不怎么在意民众的情绪,那对他们来说,听证会就是一个无聊的走过场而已。
事实上“听证会走过场”这件事情,不是今天才被讨论。
我今天的标题,就是借用了央视《东方时空》以前对听证会分析时所用的标题。只不过,这个新闻是20年前的了 —— 2004年,北京一些景点门票大幅度提高的时候,就引发了很多民众的不满,当时的不少新闻媒体,就已经对听证会无法反应民意而给出了批评和建议。
听证会引发的负面民意其实还有不少次。比如2010年的时候,也是因为多个城市自来水调价的听证会引发民众关注。当时的发改委出来回应了相关的质疑,还在政府官网上做了“系列谈”,讨论了如何能让听证会不作秀等问题。
但经过十几二十年,听证会依旧是普通民众眼中的“陌生事物”。就以这次的听证会为例,它是否起到了帮助广州相关部门更合理定价的作用?是否起到了缓和涨价带来的负面情绪的作用?
如果没有,那浪费时间和成本去举办它的意义又是什么呢?
听证会不是目的,是工具。如果用好了这个工具,它可以一方面让定价部门跟社会解释调价的理由,另一方面能充分了解民众的意见反馈。从而避免盲目调价带来的负面情绪。
但从广州此次水价听证会的过程以及后续社会反映来看,听证会的这双重意义都没有实现。民众既不知道广州自来水为什么每年亏几亿,自来水公司也没能真在听证会上听到真实的民众呼声(可能之后上热搜的时候应该听到不少)。
上个世纪末,随着《价格法》的实施,我国开始在行政领域引入听证制度,如今已经过去了1/4个世纪。但是此次广州水价之后的民众反馈,其实可以看到,即便是经过数十年的不断强调,即便是一线城市中,我们的听证会或许也远没有实现所预想的作用。
那么我们可以思考一下,能不能用更符合网络时代的中国民众的习惯,去构建更有效的双向沟通模式了。
公众号、微博、直播......相比于上个世纪没办法只能面对面开会。在这个互联网时代,定价部门其实有很多种跟民众沟通的方式,效果都比一起喝杯茶聊聊天的听证会要好。
最近文章
本期团购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