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ndi新闻
>
一个人情绪出了问题,是因为不会发脾气

一个人情绪出了问题,是因为不会发脾气

6月前

洞见(DJ00123987)——不一样的观点,不一样的故事,2000万人订阅的微信大号。点击标题下蓝字“洞见”关注,我们将为您提供有价值、有意思的延伸阅读。

作者:竹西

来源:每晚一卷书(ID: JYXZ89896)

每一次情感宣泄,都是深刻的自我疗愈。

♬ 点上方播放按钮可收听洞见主播赏新晴朗读音频


你有没有过类似经历?

工作里有求必应,但自己需要帮忙时无人问津,心里憋了一团火,却敢怒不敢言;

常常为家里的鸡毛蒜皮忙得焦头烂额,满腹怨气,却又无处宣泄;

与人相处,哪怕被人侵犯底线,也假装大气,不愿与对方发生冲突。

很多时候,我们习惯性隐藏情绪,以为再大的委屈,忍一忍就过去了;不管多大的怒气,时间久了也能慢慢平息。

可现实往往是,压抑情绪,不仅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加剧内心的不甘,让我们心力交瘁。

知名心理学家劳伦斯·豪威尔斯,在《情绪说明书》里写道:

“出现情绪问题,原因并不在于情绪本身,而出自我们的反应。”

劳伦斯说,很多人活得疲惫,往往是因为盲目对抗情绪,导致自身遭到了反噬。

以为忍一时风平浪静,殊不知,咽下的情绪就像河道的淤泥,日积月累,迟早会堵塞内心。

每个人都有情绪,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有和情绪相处的能力。

看完这本《情绪说明书》,希望能让你摆脱拧巴和内耗,解锁更轻松自洽的人生。

01


  • 你不快乐,是跌入了情绪陷阱。

网上有个投票:难过时,你通常会向人宣泄,还是自己憋着?

绝大多数人,都选择了后者。

人们总是习惯性克制负面情绪,觉得它是不好的、丢人的。

但《情绪说明书》指出,负面情绪并非我们所想的那样消极。

譬如,愤怒会激发我们潜在的力量,夺回本属于自己的权利;

恐惧能让我们识别潜在的威胁,提前给大脑“预警”。

如果过度压抑自己的感受,情绪反而会在重压之下,亮起红灯。

书里讲述了“工作狂”梅茜的故事。

最近,梅茜所在的公司,刚好有一个晋升名额空缺。

作为公司骨干的她,本以为这次晋升势在必得。

可没想到,这个升职机会,竟然被一个后辈捷足先登了。

梅茜不明白,自己工作这么多年,勤勤恳恳,没有功劳也有苦劳。

领导凭什么把岗位让给一个资历远远不如自己的年轻人?

她越想越气,无奈碍于情面,不敢和领导当面对峙,只能把怨气咽回肚子里。

时间久了,梅茜陷入巨大的挫败感中,她觉得领导和同事都看不起自己。

她开始抗拒上班,工作屡屡出错,甚至出现了抑郁症状。

现实生活里,很多人像梅茜一样,遭受不公时,宁愿藏起一腔怨愤,也不愿与人正面冲突。

可无法排解的情绪,就像心里的毒瘤,越想压抑克制,越是潜滋暗长。

心理学上有个“情绪陷阱”的概念:

当一个人过于萎靡时,会放大消极想法,从此更加一蹶不振,掉入情绪的陷阱中。

一个人最内耗的活法,就是刻意回避内心最真实的想法,把情绪都关进笼子里。

那些咽下的委屈,隐忍的苦衷,终有一天会形成巨大的黑洞,蚕食掉你的所有幸福。



02


  • 不发脾气,就是把愤怒的枪口对准自己。

在书里,作者提到了自己遇到的一位女士妮可拉。

妮可拉对工作的要求很高,每当同事们摸鱼偷懒,只剩她在干活时,她都会愤愤不平,觉得压力陡增。

但她不好意思朝大家发火,只能埋头完成所有任务。

下班后,妮可拉把怒火发泄到家人身上,稍有不顺心,她就会尖叫,甚至是砸门。

丈夫受不了妮可拉的暴躁,想要闹离婚。

于是,妮可拉只能克制怒火,尽量扮演一个情绪稳定的好妈妈,照顾孩子饮食起居,接送他们上下学。

可她心里,无时无刻不因为生活的鸡零狗碎,备受煎熬。

渐渐地,妮可拉越来越抑郁。

她整天拉着张苦瓜脸,觉得大家都在压榨自己,家庭和同事关系也处得一团糟。

一味忍气吞声,不仅没有减少她困扰,反而会让内耗更加严重。

在很多人的认知里,不发脾气,就能避免更多问题。

但实际上,隐藏情绪,愤怒感依然存在,最初的问题也没有解决。

那些憋下去的情绪,就像无数支暗箭,时间久了,就会把内心扎得千疮百孔。

美国心理学家托马斯·摩尔曾说:“你要理解你的愤怒,最终才能触及它的核心。”

学会直面情绪、排解情绪,你才不至于让自己陷入痛苦的泥淖。

《少有人走的路》的作者斯科特,从小被教育“要做情绪稳定的男人”。

长大后,他一直控制自己不流泪、不发火,以为关上情绪的闸门,就能解决所有问题。

结果却适得其反。

每当他焦虑的时候,都会因为不敢表达焦虑而更加焦虑;每当他抑郁的时候,都会因为不敢倾诉抑郁而更加抑郁。

直到有一天,斯科特被派遣加入了一个心理小组。

在小组里,他和大家相处十分融洽,以至于派遣快结束时,他想留在小组里,而不是返回原本的工作岗位上。

培训师发现了斯科特的不对劲,便让他击打枕头,把内心的不忿发泄出来。

一开始,斯科特觉得这个动作很蠢,他辩解道:“我没有生气。”

培训师反驳:“不,你在生气,把这个枕头想象成让你愤怒的东西,你在击打它。”

斯科特在抗议中提高了音调:“我没有生气,我只是厌倦工作,不是生气!”

斯科特击打枕头的力道渐渐大了起来,突然,他鼻尖一酸,痛哭道:

“我太累了,我疲惫了30多年,正是因为压抑了这么久,我才如此厌倦。”

斯科特的泪水扑扑簌簌地滚落下来,他倒在枕头上,哭了半小时。

等回过神来,他如释重负。

看过一句话:“每一次情感宣泄,都是深刻的自我疗愈。”

人的承受力是有限的,一颗装满愤懑和不甘的心,就像装满沸水的锅,越是想把它压实,越被水汽顶得叮当响。

与其把感受藏着掖着,不如诚实袒露内心。

说出委屈和不甘,让人明白你的所思所想;

拒绝不合理的请求,向人彰显你的边界。

给情绪一个出口,不让它在胸中泛滥和郁结,你才能养好心情,过上舒坦人生。



03


  • 越有本事的人,越会发脾气。

作者劳伦斯提出过一个词语:“情绪忍耐之窗”。

正常情况下,我们的情绪会在忍耐之窗内起伏波动;

但当忍耐到达极限,情绪会变得强烈,直接穿过“窗户”,以排山倒海之势,席卷我们的大脑。


想起耶鲁大学心理学教授苏珊说的:

“当我们所做出的行为,和内在的感受相调和,我们才能克服情绪,修炼成为更好的自己。”

如果你也被情绪问题所困扰,想活得轻松自洽,我从书里提炼出的3点建议,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1. 警惕爬虫类脑,别丧失理性。

在书里,作者提到,人脑包括爬虫类脑、理性脑。

其中,愤怒、恐惧、厌恶等负面情绪,是由爬虫类脑驱动的,快速且正常的原始反应。

而思考、判断、决策,则是由理性脑掌管的高级功能。

强烈的情绪冲动,会激活爬虫类脑,让理性脑被迫“下线”。

在这样的情况下,人很容易被情绪牵着鼻子走,做出追悔莫及的事。

对此,作者提出,愤怒时,不要放任消极情绪蔓延,更不要试图和它对抗。

可以先暂缓一下,比如深呼吸几秒钟,让内心充分放松;或者外出散散步,转移注意力。

当理性脑回归,你会拥有更清晰的视角,去梳理情绪,解决问题。

2. 跳出管状视野,不过度发散。

回想一下,生气时,你是否会反复咀嚼那些让你恼火的细节,无暇顾及其他?

作者提出,人们在愤怒时,会陷入“管状视野”中,愤怒越强烈,视野越狭隘。

当我们只盯着眼前的细枝末节不放,就很容易胡思乱想,在过度思虑中走向破防。

很多时候,事实本身并不复杂,而是我们夸大事实真相,才陷入内耗之中。

冷静下来,重新反思自己的情绪,何为实际发生的、何为自己的想象,方能避免患得患失。

比如,被孩子的哭闹扰得心烦意乱时,你要认识到孩子是年幼无知,而不是故意和你作对;

比如,同事拒绝你的求助,可能是对方正忙,并不是有意忽视你;

比如,伴侣粗心大意惹你生气,可能是ta在某些方面比较迟钝,并不是想要激怒你。

恰如金庸所说:

“生活里,总有无数纷乱的事情,倘若心中千千结,只会迷乱方向。”

把灾难放大镜丢掉,才不会被内心积压的情绪,拽入深渊。

3. 提升反击魄力,不压抑感受。

绝大多数人,愤怒时不是隐忍,就是爆发。

但作者说,“有魄力”,也是应对愤怒的方法之一。

它需要我们在爆发和克制中找到平衡点,勇敢地表达内心的感受。

书里,妮可拉经过上次疗愈,又遇到了一件糟心事。

原来,她的上司没有经过她同意,就把她的一个项目,转交给了别人。

妮可拉心中很不是滋味。

但她没有立刻找上司理论,而是先努力让自己平静下来。

随后,妮可拉才走进上司办公室,向他讲述了自己为项目付出的心血,同时也表达了心中的失望和愤怒。

上司自觉理亏,从那以后,只要有工作变动,他都会询问妮可拉的意见。

妮可拉也在职场上,越来越顺心。

当愤怒汹涌而来,最好的应对办法,不是冲动发泄,也不是委曲求全。

而是给情绪一段缓冲时间后,清醒地表达态度,坚决地捍卫权益。

所以,如果你觉得遭受不公,不妨捋顺事实后,勇敢亮出锋芒。

当你强硬起来,你会发现,整个世界都对你和颜悦色。


04

《情绪说明书》里,有一个观点:

情绪是生活的一部分,无论喜怒哀惧,都有各自的意义。

当你了解了每种情绪对应的“说明书”,就能自如地驾驭情绪之舟,驶向更好的生活。

永远记住,好的情绪管理,不是无条件地忍耐,而是有原则地流露。

亮出锋芒,别人才会尊重你的底线;有了棱角,别人才会照顾你的感受。

点亮在看,利用好情绪的能量,为自己筑起一道铠甲,你将一步步走出内耗的死循环,在变幻莫测的世界,活得游刃有余。

520凌博士护肤专场


洞见联合中国玻尿酸之父凌沛学博士

为30+的女性带来抗皱护肤之旅

添加全分子量玻尿酸和7种胜肽


抗老、紧致、弹润、保湿

水、乳、精华、面霜、胶原次抛全都有

还有直播间专享福利价


 👇点击下方红色按钮,预约直播


看更多走心好文章

请长按下方图片

识别二维码 关注洞见

你若喜欢,为洞见点个哦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来源:洞见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bendi.news
Bendi新闻
Bendi.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Bendi.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