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成功第一步:打破经验主义
文 | 有书苏抖抖 · 主播 | 安东尼
有书君说
孙吴兵法自古就是君臣武将心中的龙韬豹略,然而,西汉却出了一位“拒学”孙吴兵法的愣头青。
有人为此笑话他没见识,可没想到,他在18岁就一战告捷,成功为大汉开疆拓土。 这个人是谁呢?
他又凭借什么成为了别人遥不可及的军事天才?
他就是大汉名将霍去病。
“功成画麟阁,独有霍嫖姚。”
“借问大将谁?恐是霍嫖姚。”
“何时嫖姚师,大刷渭桥耻。”
霍去病的出身并不光彩。
他的父亲霍仲孺虽是官吏,但母亲卫少儿却是平阳公主府的女奴,只因一晌偷欢,才生下了他。
严格来说,霍去病是私生子。
霍仲孺怕私通女奴一事影响仕途,在长安当差期满后就抛下母子俩回老家了。
如果没有意外,霍去病这一生都会卑微地活着,然而人生就是充满了意外。
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上巳节,汉武帝在姐姐平阳公主府上相中了一位歌女,当即在轩车上临幸了她。
这位歌女,就是汉武帝第二任皇后——卫子夫。
卫子夫是卫少儿的妹妹,她的阶级跨越,让卫氏一族成为了最重要的皇室外戚。
不光兄长卫长君、胞弟卫青得到汉武帝亲用,就连顶着“私生子”名号的霍去病也入了汉武帝的青眼。
对于出身,霍去病无力去改变,但他的天赋却为自己赢得了宝贵的教育资源。
卫子夫得宠后,心疼外甥的她就常常让霍去病进宫。
汉武帝那时膝下还没有儿子,发现霍去病在骑射上颇有天赋后,也乐于花心思培养他。
有了姨母的照拂、舅舅卫青的教导,霍去病在束发之年就已习得一身超强武艺。
汉武帝甚至打算亲自教他学孙子和吴子的兵法。
但霍去病却拒绝了:
“顾方略何如耳,不至学古兵法。”
打仗怎么可以只看前人的谋略,我倒觉得不必学过去的兵法。
霍去病年纪虽小,但小小的脑袋瓜里有着自己的理解。
他拒绝,并不是因为傲慢,而是早早意识到了一个问题。
《孙子兵法》与《吴子兵法》分别诞生于春秋和战国。
虽说是各路兵家奉为经典的兵书,却并不适用于西汉军情。
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基本上都是中原地区的农耕国。
换句话说,无非是大地主之间的“攻防战”。
孙子和吴子的兵法策略也都建立在平原、山谷等农耕疆域基础之上。
可到了西汉,尤其是汉武帝在位期间,匈奴侵扰边境才是最主要的问题。
他们是游牧民族,生性野蛮难驯,战斗力比之汉人更强劲。
而且,战场几乎都是在草原或沙漠地带,以往的兵法在实际对战中并不能发挥太大的作用。
所以说,强大的孙吴兵法在匈奴面前,似乎只是几捆书简罢了。
在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之前,西汉对战匈奴所取得的胜战并不多,歼敌数千的代价往往是发兵数万、耗费巨额军资。
这也导致了国库的大笔支出与百姓赋税的加重。
霍去病在“复盘”过舅舅卫青几次出征的战役过后,心里有了谋划,主动请缨出征。
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汉武帝应允了霍去病,任命他为嫖姚校尉,跟随大将军卫青出征定襄。
这时候的卫青早已形成稳健打法,善于一步步推进战线,遇到合适的时机才会迂回侧打、突围偷袭。
整体来说,他的战略还是更倾向于防守。
然而,刚满18岁的霍去病正是血气方刚的年纪,满脑子只有一个字——战!
当大军陷于焦灼战况时,霍去病选择了剑走偏锋。
既然等不到突围的时机,那便主动去创造!
于是,他趁着夜色,带上卫青分配给他的八百轻骑精兵就朝敌后而去,只给卫青留下一张字条告知去信。
一路上,霍去病凭借出色的骑射实力,突袭了多处匈奴设置的小部落卫哨,没想到,真让他逼供出了有用的消息:
约莫数百里外,驻扎着一个匈奴大营,里头不乏首领贵胄。
没有半点犹豫,他立马领兵奔袭数百里,悄悄抵达了目的地。
由于此前从来没有汉将这么做过,而匈奴人仗着大漠是自己熟悉的地盘,距离战场又那么远,所以营帐四周守卫极其松散。
天赐良机!
在整顿好精神后,八百轻骑突然攻向敌营,杀了匈奴人一个措手不及,主打一个抱头乱窜。
身为校尉,霍去病也没有辜负“嫖姚”二字的勇猛劲疾之意,以闪电之姿直捣黄龙,斩杀了不少匈奴贵胄。
其中就包括时任单于的叔父罗姑比和另一位祖父辈的侯爵。
据《汉书》记载,这一战,霍去病斩首俘虏二千二十八级,敌人伤亡人数远多于己方。
这般战绩在西汉历史上是头一遭,就连与匈奴对战的卫青都惊叹于自家外甥的神勇可期。
战后,汉武帝更是以“功冠全军”之战绩,封霍去病为“冠军侯”。
这一战打开了霍去病的威名,也印证了一点:
前人的经验值得借鉴,但不能过度依赖。
霍去病没有系统性地去学习孙吴兵法,反而让他的思维不会因为经验主义而固化,所以才能在战况焦灼之时选择非常之法。
当然,他并不是鲁莽地做决定。
年轻给到他足够的胆魄去打破常规,利用自身的观察和预判,对即时局势作出灵活调整。
突围偷袭本就是卫青实践并检验过的战略。
只不过,他敢于大胆对撞匈奴人认为汉军不会进大漠的惯性认知,带军奔袭数百里,这才取得大捷。
抗金名将岳飞说的这句话,与霍去病的思维达成了跨越时空的不谋而合。
指挥作战要灵活地运用战术,不拘于古法,不被教条束缚。
很多时候,临场的思考与判断才是成功的决定性要素。
可以说,定襄之战的成功打通了霍去病的军事思维,他接下来的战绩堪称传奇话本中的“战神下界”。
过刚易折,天妒英才
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20岁的霍去病受任骠骑将军,两次出征河西。
第一战,他率一万骠骑转战河西五国,急行军一千多里,于皋兰山下重创匈奴折兰王、卢侯王、浑邪王部族,共斩首八千九百六十级。
第二战,他在另一支汉军迷路迟到的情况下,孤军深入西北大漠,于祁连山生擒五位匈奴王、五位王母及各部族相国、都尉等官员贵胄,杀敌三万二百首级。
之后,更是顺利收编浑邪王部众四万余人。
从这一刻起,西汉完全控制了河西地区,以至于匈奴人都唱起了悲歌:
“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 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
紧接着,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霍去病率精骑五万向漠北方向挺进。
一路上,他对过去的作战经验进一步进行调整,创造出大迂回、大穿插、歼灭战的兵法战术。
跟随他的将士都是年轻一代,以战养战才能更振奋军心。
此外,他还出人意料地启用匈奴俘虏降王,并且“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既获得了更高的军威,又在最大程度上减少了己方伤亡。
在多重战术的叠加运用下,他北进两千多里,大破匈奴左贤王部。
而后乘胜追击,分别在狼居胥山、姑衍山设坛祭礼,直至追打至北海(今贝加尔湖)才以斩首七万四百四十三级的战果收兵。
漠北大战后,匈奴远遁,漠南再无王庭,而汉武帝也实现了多年来想要清扫北境隐患的心愿。
就此,霍去病登上大司马之位。
命运如果能按照人的理想路线去发展,那霍去病肯定能继续高歌猛进。
只可惜,命运往往不按常理出牌。
就在汉武帝准备给残余的匈奴势力来一发致命一击时,24岁的霍去病病倒了。
据传,是一场可怕的瘟疫夺走了他年轻的生命。
去病去病,这个寄托了康健寓意的名字,终究没能保他平安。
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这座年轻却又疲惫的丰碑,轰然倒塌。
霍去病的离逝让疼爱他的汉武帝悲痛万分,也暂时中断了西汉对匈奴的作战计划。
但他的成功经验,却为汉朝打开了全新的局面。
定襄之战,他追击匈奴数百里,勇冠三军;
河西之战,他急行军一千多里,重创匈奴精锐;
漠北之战,他带领五万兵马直接荡涤漠南的匈奴。
在他死后,汉武帝许他陪葬皇陵,赐谥“景桓”。
意为英勇作战、扩充疆土,并特意将他的陵寝修筑成祁连山的模样。
前后六次出击匈奴,虽然他的成功是建立在前人的经验与积淀之上,但善用好这些资源为己用,并提炼出自己的军事谋略,才是他攻无不克的核心。
人生在世,欲谋其事,必不能陷入经验主义的思维桎梏。
霍去病正是打破了那些个陈规旧制,才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作战时机”。
曲逆奇谋神鬼运,嫖姚雄略帝王传。
历史百代更迭,霍去病的英姿早已湮入岁月尘埃,但历史绝不会忘记他的存在。
参考资料:
•《史记》
•《汉书》
•《后汉书》
•《十七史百将传》
有书君说
充满传奇的大汉时代
一个地位卑微的私生子
成就了一段标榜史册的战绩
闪击匈奴,一战封侯
他的成功绝不是一种偶然
点开他的传记
品味波澜壮阔的一生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